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不同时间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 1999年 1月 1日 - 2 0 0 1年 9月 30日间在本院住院符合AMI诊断标准及溶栓指征的患者。共 2 8例 ,男 2 0例 ,女 8例 ,年龄 (5 9.78± 6 .6 7)岁 ;对照组 10例 ,年龄 (5 7.6 7± 5 .34)岁。取静脉血测定NO、NOS浓度。结果  (1)AMI组在溶栓前NO、NOS浓度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显著性 ;(2 )与对照组比较 ,溶栓后无论血管再通与否 ,各时间窗NO、NOS均高于正常值 ,差异有显著性 ;(3)再通组较对照组NO、NOS高 ,但仅在 0 .5h、3h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NO、NOS在AMI发生后升高 ,溶栓治疗后仍高于正常 ,持续时间较长 ,可能为机体的一种反馈性保护机制。溶栓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很高,对其病理生理及生化机制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脑缺血与脑血管痉挛、脑血栓、脑动脉硬化、脑血流量减少、血液凝固性增高等密切相关。脑缺血引起能量代谢的改变、毒性氧自由基的产生、花生四烯酸代谢变化、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细胞内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泛性焦虑(GAD)患者血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51例GAD和51例健康体检者(NC)的NO、NOS含量。并在GAD组内部有关指标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GAD组NO、NOS浓度较NC组高(均〈0.05)。GAD患者NO浓度与焦虑呈负相关,NOS浓度与年龄、抑郁呈负相关。结论 NO、NOS的改变可能是GAD所固有的,是其神经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惊厥是临床最常见、最严重的神经症状之一 ,尽管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许多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但已经证实 ,其发生和发展与NMDA受体激活以及随之而引起的Ca2 + 内流密切相关 ,而催化产生NO的NOS是Ca2 + 及钙调蛋白复合物依赖性的 ,因此推测NO可能参与NMDA受体激活及Ca2 + 内流过程 ,在惊厥发生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对此 ,许多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其作用及性质仍然不十分清楚 ,本文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听源性遗传性癫痫易感大鼠 (P77PMC)为模型 ,以及在NOS抑制剂干预下 ,进一步观察NO及NOS在大鼠惊厥中的变化及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氧化氮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信使分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参与哺乳动物的神经调节、物一氧化氮及其合酶的性质、分布和作用。在动物血流调节、信号传导、免疫防御等多种生理及病理呼吸、消化、运动、免疫及学习行为。本文综述了哺乳动  相似文献   

6.
陈建  施炜  吴新华  吴玮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3,23(3):253-254,257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在颅脑外伤后的变化及对伤情判断的意义 ,探讨其在颅脑外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颅脑外伤 5 9例 ,根据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分组 ,分别检测伤后 1、3、7天血清 NO及NOS的变化。结果 :脑外伤后第 1天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 NO值与轻型、中型脑损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血清 NO值与伤情之间显著负相关 ;重型脑损伤组血清 NOS较轻型脑损伤组升高更为明显 (P<0 .0 5 ) ,伤后第 3、7天伤情与血清 NOS值之间显著负相关。结论 :颅脑外伤后血清 NO及 NOS升高 ,并均可随伤情加重而更加明显。颅脑外伤后血清 NO及 NOS的检测对于伤情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 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61例哮喘患儿及20例正常健康儿童血清NO、NOS水平.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NO、NOS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NO以单纯哮喘组较哮喘并肺炎组升高更著.缓解期NO、NOS均降至正常.结论:NO、NOS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合酶在豚鼠耳蜗的定位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在豚鼠耳蜗的定位分布,以确定NO作为神经和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在内耳听觉生理和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纯白红目豚鼠35只,用NADPH-黄递酶组化法和NOSmRNA原位杂交技术研究NOS在耳蜗的表达。结果:NOS主要分布于耳蜗螺旋器的内,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胞浆和血管纹边缘细胞。来源于大鼠小脑的NOSmRNA探针在血管纹无阳性信号,原位杂交能在mRNA水平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乙肝病毒 (HBV)感染者血清的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水平 ,探讨和研究NO在HBV感染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 ,并将HBV阳性血清分为五个常见模式组 ,应用Griess法测定各组血清NO和NOS水平与正常对照。结果 :HBsAg( +)、抗HBc( +)组 (第 4组 )和HBsAg( +)、HBeAg( +)、抗HBc( +)组 (第 5组 )显著降低 ;抗HBs( +)、抗HBc( +)组 (第 2组 )和HBsAg( +)、抗HBe( +)、抗HBc( +)组 (第 3组 ) ,NO和NOS回升 ;抗HBs( +)组 (第 1组 )和对照组水平相近。结论 :HBV在体内复制活跃时 ,可能抑制NOS活性 ,使NO合成减少 ,同时由于NO发挥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而使消耗增加。检测血清NO、NOS可观察HBV感染程度和预后。NO用于HBV感染的治疗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0.
曾被认为是大气污染物的一氧化氮(NO)近年来作为一种“明星分子”愈来愈显示其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的细胞介质、调质、信使等角色的重要性。NO在神经传递、机体物质与能量代谢、细胞发生、分化、生长及死亡、内分泌调节、抗病毒和细菌、杀伤肿瘤等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现对NO及其合酶(NOS)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作用及NO对血脑屏障的影响作一概述。至一氧化氛及其合酶概述1980年,Furchgott等[‘j报道了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进一步研究认为EDRF6ifNO自由基[“。随后,在1988年Hibb…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研究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抑制剂对缺氧大鼠右心室心肌CaN活性及血浆一氧化氮合酶(iNOS)、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探讨CaN在慢性缺氧性右心室心肌肥厚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置于氧浓度为(10.0±0.5)%的大型玻璃舱中,每天24 h缺氧,持续7 d,建立大鼠慢性缺氧模型。实验大鼠分3组,即正常组、缺氧组、环孢酶素(CsA)处理组,每组各8只。缺氧组持续缺氧14 d,处理组在缺氧的同时腹腔内注射CsA(20 mg/kg·d)。第14天处死大鼠,取血,测NO、ET-1、iNOS水平,分离心脏称质量,并留右心室测CaN活性水平。结果 (1)缺氧组右室与左室加室间隔的质量比、右室质量/体质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CsA处理组(P<0.01)。(2)缺氧组右心室心肌CaN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CsA处理组则明显低于缺氧组(P<0.01)。(3)缺氧组血浆NO、iNOS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ET-1水平则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CsA处理后血浆NO、iNOS水平明显高于缺氧组(P<0.01),ET-1水平则明显低于缺氧组(P<0.01),与正常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N抑制剂CsA对心肌肥厚的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CaN活性,调节血NO、iNOS和ET-1水平,改善肺动脉压力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在缺氧时对心肌血流量的调节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平原组和急性缺氧组,用99mTc标记蟾蜍红细胞测定心肌血流量,用Gess法和放免法分别测量血浆和心肌NO2-、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含量,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量一氧化氮氧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结果 急性缺氧导致左右心室心肌血流量、血浆和心肌血NO-2、ET-1含量、NOS活性明显增高(P<0.05),左右心室心肌血管阻力和心肌ET-1/NO-2-比值明显下降(P<0.05),血球压积(Hct)及心室重量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急性缺氧时,左右心室心肌血流量增加,ET-1/NO参与了急性缺氧时心肌血流量的调节,以NO的扩血管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53消减基因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大鼠肺动脉压力及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常氧实验Adeno-null组、常氧实验Adeno-p53组、低氧对照组、低氧实验Adeno-null组和低氧实验Adeno-p53组各10只。低氧组大鼠置于含有10% O2浓度的低氧舱中。培养2周后气管滴入3×108 MOI腺病毒,继续培养2周。利用右心导管测压法测定各组大鼠平均颈总动脉压、平均肺动脉压;称重右心室、室间隔+左心室的重量,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TUNEL染色法检测左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指数,评价p53消减基因转染对大鼠肺动脉压力及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常压下持续通入10.0% O2培养4周的大鼠与正常情况下培养的大鼠相比,平均肺动脉压力显著升高,右心室明显肥厚(P<0.01或P<0.05)。低氧培养条件下,与低氧实验Adeno-null组相比,低氧实验Adeno-P53组肺动脉压和右心室肥厚指数降低(P<0.05)。低氧实验Adeno-P53组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指数显著高于低氧实验Adeno-null组常氧实验Adeno-p53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常氧实验Adeno-null组(P<0.05)。 结论 p53消减基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氧性PAH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p53消减基因诱导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L- 精氨酸(L Arg)对低氧状态下大鼠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肥厚的预防作用。方法建立常压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用L -Arg和L -精氨酸甲酯(L- NAME)进行预防处理,检测动物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重量之比[RV/(LV+S) ],并测定血浆中的NO含量。结果L- Arg预处理组,平均肺动脉压及RV/(LV+S)明显低于单纯低氧组(P<0. 05),血浆NO含量则明显高于单纯缺氧组(P<0. 01),L- NAME组与单纯低氧组相比,上述各指标则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L -Arg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肥厚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慢性肺心病左右心室改变的特点及其与高二氧化碳存在的关系。方法 通过复制慢性缺氧性及慢性缺氧高二氧化碳性肺心病模型,观察单纯缺氧四周,缺氧调一氧化碳二周及四周,正常对照组在鼠,肺动脉压,右心室压力及右心室最大压力上升笔下降速度,右室重量(RV)和左室加室间隔重量(LV+S),并分析左右心室重的相关性。结果 缺氧四周中及缺氧高二氧化碳二周和四周均引起明星肺动脉高压和右室收缩压升高,其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 effects of dietary magnesium (Mg) on pulmonary vascular reactivity and chronic 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ere assessed in rats. The rats were fed high magnesium (H-Mg) diet or a regular diet for two months before the start of normobaric hypoxia, 10±0.5 % O2 ventilation, 8 h/day, for 14 days runnning. The plasma level of Mg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H-Mg group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s. 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 pulmonary vascular reactivity to hypoxia and 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rats fed H-Mg diet than in those fed regular diet. The weight ratios of the right ventricle to the ending body weight (RV/EBW) and to the left ventricle plus iterventricular septum (RV/LV+S) in the rats fed H-Mg diet were remarkably lower as well. No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blood viscosity and hematocrit between the H-Mg group and the hypoxic control. The abov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ietary Mg can attenuate basic pulmonary resistance and 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 thereby prev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外周途径持续给予腺苷A1受体激动剂2-氯环戊腺苷(CPA),观察其拮抗低氧致右心室肥厚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常氧组)、B组(慢性低氧组)、C组(慢性低氧+CPA治疗组)。B、C组于缺氧箱中喂养。于实验第8天予皮下埋泵给予CPA。于第21天处死大鼠,检测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右心室/体重(RV/BW)比值;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RGS4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慢性缺氧组与常氧组相比,RV/(LV+S)、RV/BW比值明显增高(分别P〈0.01,P〈0.05),而RGS4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1);CPA处理后RV/(LV+S)、RV/BW比值明显低于缺氧组(分别P〈0.01,P〈0.05),而RGS4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均〈0.01)。结论外周途径应用CPA能拮抗慢性缺氧所致右心肥厚,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RGS4表达从而抑制G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褪黑素(MT)对常压下慢性间歇缺氧损伤SD大鼠心肺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5周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并模拟人类睡眠时间:对照组在常压常氧下饲养加灌服生理盐水,实验组分为实验1组常压低氧箱内饲养加灌服褪黑素、实验2组在常压低氧箱内饲养同时加灌服生理盐水,8周后检测体重(BW)、右心室/左心室加室间隔比值RV/(LV+S),右心室/体质量(RV/BW)比值以及心肌和肺组织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实验2组与实验1组比较大BW明显降低(P<0.05),而RV/(LV+S)及RV/BW明显增加(P<0.05),心肌及肺组织GSH-PX活力、SOD活性、T-AOC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1组与对照组比较BW无明显差异(P>0.05),而RV/(LV+S)及RV/BW无明显差异(P>0.05),心肌及肺组织GSH-PX活力、SOD活性、T-AOC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2组与对照组比较BW明显降低(P<0.05),而RV/(LV+S)及RV/BW却增加(P<0.05),心肌及肺组织GSHPX活力、SOD活性、T-AOC均明显差异(P<0.05)。结论:褪黑素可防止慢性间歇缺氧对心肺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缺氧致大鼠心肺组织中apelin的表达降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氧大鼠心肺组织中新发现的小分子活性肽apelin的变化,探讨其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对照组和缺氧组(9%~11% O2,9 h/d,6 d).导管法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平均颈动脉压(mCAP),称重法测定右心室与左心室加室间隔重量比(RV/LV S).放免法测定血浆、右室心肌及肺组织匀浆apelin水平,RT-PCR检测右室心肌及肺组织apelin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①缺氧组大鼠mPAP较对照组高26.06%(P<0.05),RV/LV S较对照组高10.83%(P<0.01).mCAP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缺氧组大鼠右心室肌、肺组织apelin浓度(pg/mg)较对照组分别低16.33%(P<0.05)和14.10%(P<0.01),血浆apelin浓度(pg/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缺氧组大鼠心肌和肺组织apelin mRNA 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分别低22.95%和22.82%(均P<0.05). 结论缺氧大鼠右室心肌及肺组织局部apelin蛋白和基因表达的显著下降,可能是导致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长程吸入一氧化氮对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长程吸入一氧化氮(NO)对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阻抑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1)正常对照组;(2)缺氧组;每天缺氧12小时,共3周;(3)吸入NO组:缺氧同时每天吸入20ppmNO12小时,共3周。观察肺动脉压力、右心室肥厚、血浆内皮素-1(ET-1)和环磷酸鸟苷(cGMP)变化以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缺氧组大鼠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4.3±0.9kPa),右心室肥厚显著(P均<0.001),吸入NO组肺动脉压力降低(3.0±0.4kPa),右心室肥厚减轻;(2)缺氧组腺泡内肌型肺动脉增多,无肌肺动脉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吸入NO组明显改善三型血管比例失调。(3)缺氧组血浆ET-1含量明显升高,(197±15pg/ml),cGMP水平显著降低。吸入NO组ET-1含量降低(163±14pg/ml);cGMP含量升高。结论长程吸入20ppmNO能阻抑慢性缺氧性肺动脉压力升高,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