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及方剂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其中方剂更是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方剂中不仅包含组成药味,还必须为每味药物确定合适的用量。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与方剂的临床效果密切相关,若用量选用不当,轻则方剂疗效降低或消失,重则可能  相似文献   

2.
张雷 《河北中医》2011,33(7):1054-1054,1062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处方的用药量,一般是指每味药的成人1日量,其次是指方剂中每味药的相对剂量。用药的安全、有效取决于正确的诊断和选药,还依赖于剂量的精准。兹就中药剂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中药大剂量的使用情况、中药剂量一般使用原则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中药方剂调配剂量准确,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一般要求处方中各味中药的单剂量及每帖总重要均不得超过标准±5%。因此,每味药总剂量须称准,每味药需分匀。一、应根据称取中药剂量的多少来选用适当感量的戥秤。感量是指称衡能称出的最小剂量,而感量决定了称取药物重量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王彦 《新疆中医药》2010,28(3):40-40
中药的剂量是指中药在临床应用时的实际分量;其次,是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例分量,即相对剂量。尽管中药大多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但剂量是否得当,可直接影响疗效发挥,特别是对于儿科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5.
中医素有“不传之秘在于量”的说法。中药的用量也称剂量,是指每一味中药1d的用药量,也是指复方中每味中药饮片的比较份量或相对剂量。中药饮片的用量是历代医家通过数千年来临床实践总结获得的,是中医用药方法的精髓;而中药饮片的用量直接影响着中药的疗效,选择恰当的中药饮片剂量在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方剂中药物量-效-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方剂中药物的剂量与方剂效用、毒性关系密切。方剂药物的总量、主药用量、药物间的用量比例变化,不仅可改变方剂药力的大小,而且能改变方剂的功用主治。方剂中药物用量恰当,可“化毒为药”;而用量不当,则“变药为毒”。为使方剂毒性最小化而疗效最大化,应加强中药,特别是方剂量效曲线关系以及量毒关系的研究、开展中药中毒谱研究和中药复方安全性评价研究、注重对临床报道的收集、分析。  相似文献   

7.
药量与方剂     
辨证立法,以法统方,方从法立,法从证出,法是制方的根据,方是治法的具体体现。依据辨证立法,选用适当的药物,确定每味药物的合理用量组成方剂用于治疗,才是“辨证施治”的具体落实。确定方剂中每味药物的合理用量,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方剂中的药物,有主有从,结构严谨、君臣关系明确、体现立法,确保疗效。既使相同药物组成的方剂,因每味药物的用量不同,则功效主治即会改变。如桂枝  相似文献   

8.
李园白  崔蒙  杨阳  李萌  陈广坤  王静  刘方舟  王琳 《中草药》2015,46(13):2011-2014
以2 022个方剂为研究对象, 围绕其中中药剂量及君臣信息, 计算中药的相对剂量, 并进行方剂内的中药相对剂量排名, 利用相关关系分析方法, 进行"中药相对剂量排名"与"君臣佐使情况"之间的相关关系假设检验。探讨中药剂量与中药"君、臣、佐、使"之间的关系。中药相对剂量排名与君、臣地位存在相关关系, 且为负相关。中药相对剂量排名与佐、使地位不存在相关关系。某味中药在处方中如果相对剂量高, 越有可能成为该方的主要药物, 而某味中药是否为该方的佐药或使药与相对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东医寿世保元》对韩国朝鲜末期医家李济马临床方药用量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李济马著作《东医寿世保元》中的新定方剂处方,统计处方中单味药使用频次及四象体质(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各类方中药物频次、方剂组成药味数、每服剂量及药物用量。结果共计60首新定方的100味药物纳入分析。出现频次前5位药物依次为大枣、炙甘草、白芍、陈皮、生姜,每味药平均用量分别为2枚、1钱、1.53钱、1钱、3片;少阴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大枣、炙甘草、白芍,少阳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防风、荆芥、泽泻,太阴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桔梗、黄芩、麦冬,太阳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芦根、木瓜、葡萄根。60首方剂药味组成以6~10味最多共43首,占71.67%;每服剂量6~20钱,平均为12.22钱,以10~15钱最多共34首,占56.67%。结论李济马临床组方用药特点为药味少、用量小、毎服剂量小,其组方用药至今仍为韩国医家临床常用。  相似文献   

10.
冯青  徐大基  陈丽名  马浔  傅延龄 《中草药》2014,45(3):443-446
通过对555首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了《伤寒杂病论》方剂中出现频次排列在前50味的药物(Top 50)在香港地区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分析表明香港中医师使用频次排列前50味的药物有26味与Top 50相同。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超过58%药物的平均剂量在10~20 g/d;70%的药物最小剂量在2~6 g/d;90%的药物最大使用剂量≥15 g/d;超过50%的药物剂量差值≥15 g/d。  相似文献   

11.
"药对"是两味相对固定的中药配伍在同一方剂中应用并产生相应的功用,而同一药对在方剂中用量不同所产生的功用也有差异。本文以桂枝、白芍药对为例,探讨该药对因药物配伍用量的变化而起到不同的主治功效,为进一步阐释方剂量效关系的科学内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朝代方剂中药剂量单位及其用量的历史演变规律,为中药临床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九万余首方剂信息进行结构化和标准化处理,构建方剂数据库,并参考文献,对不同年代的用量单位按照现代单位进行了换算,采用断代史研究方法,分析方剂中药用量的演变规律。结果:筛选有中药组成的方剂8万4千余首,涉及用量单位375个,体积单位包括升、合等149种;数量单位86种;重量单位有两、钱等63种;长度单位包括寸、尺等7种,面积单位3种;历代使用频数最多的用量单位是“两”,达一半以上,其次是钱,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使用频率最高。为了探究中药每日内服用量的规律,我们筛选了13,834首能代表每日服用剂量的内服方剂,有确切用量记载的药物频次81 830次,其中以长度为单位的中药平均长度为10.19 cm;以体积为单位的中药平均体积为753.24 mL;以重量为单位的中药频次是80 135次,平均重量为21.46 g。不同朝代内服方剂单味药一日平均用量唐朝最大,达到82.53 g,其后用量减少,至明以后用量与现代相差不大,多为10 g左右。结论:本研究首次基于大样本量的方剂数据,采用剂量换算和断代史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药用量的概貌和演变规律,发现了历代中药用量差异很大,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临床的中药用量,不应局限于古代文献记载,而应根据当前药物的特点,药材性效毒性的变化以及病人的病情、体质等灵活运用,方能达到药到病除,发挥中药的原创优势。  相似文献   

13.
方剂的用量,包括总剂量、各药的用量比例以及主要药物的用量。用量是否合理,与方剂的疗效密切相关。笔者仅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以供参考。一、总剂量一首方剂的总剂量,既指方中各药用量之和,也指在服用过程中的积累用量。古人多根据病性、  相似文献   

14.
用量(用药剂量),主要是指中药在临床应用的实际分量,其次是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例分量,即相对分量。实际用量中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成药剂量的分析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平  阳长明  林丹  郑天骄  王玲玲  顾杰  宋菊  李慧  唐溱 《中草药》2019,50(16):3741-3746
中成药剂量是决定其临床有效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对中成药剂量的分析研究较少。通过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919个中成药及其药味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药典收载中成药处方中大部分药味日服饮片量小于药典单味饮片用量,且无论是其处方中单味药的日服剂量还是处方日服总剂量,均远小于中医临床汤剂常用剂量。对中药有效方剂成药化过程中影响中成药剂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在由临床有效方剂转化为中成药的新药研究中,应充分重视临床有效方剂的药味剂量,注重量效关系研究,以"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研制高质量中成药,以体现、发挥原有方剂的疗效。如何在原临床有效剂量的基础上制定新药剂量,是中药临床有效方剂成药化研究中需关注和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朱琳  沈涛 《光明中医》2015,30(2):260-261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因此方中各药物的用量是影响方剂的重要因素,亦是影响其功效的关键因素。量效关系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由于中药在组方用药上有着特殊的复杂性,因此导致方剂量效关系的复杂性。本文将从单味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单味中药作用因量而异、复方中药物剂量的变化致使效用改变、按固定比例等四个方面对方剂剂量与疗效相关性的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方剂计量指标的运用,尝试从药物剂量方面揭示全国名老中医何复东临证遣药药量特点。方法:建立何复东处方数据库后,随机抽取处方200张,计算方剂用药总量、方剂用药总量均值、方剂用药总量标准差、最大方剂用药量、最小方剂用药量、方剂平均单药剂量均值、方剂平均单药剂量标准差、单药最大相对药量、单药最小相对药量、单药相对药量均值、单药相对药量均值标准差、20味常用药物最大用药量、20味常用药物最小用药量、20味常用药物用药量均值、20味常用药物用药量标准差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随机抽取的200张处方方剂用药总量为69878.88g,方剂用药均值为349.39g,标准差为128.25g。其中用药量最大的方剂用药剂量为956g,用药剂量最小的方剂为28g,极差为928g。方剂平均单药剂量均值21.53g,标准差7.97g。使用频次最高的20味药物依次为巴戟天、葛根、甘草、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紫河车、桂枝、土元、当归、何首乌、黄连、知母、锁阳、鹿茸、黄芩、川芎、钩藤、天麻、石决明。这20味药物用药频率占所有药物频率的47.58%。对照药典的药物剂量进行了20味药物相对药量分析,单药最大相对药量除何首乌小于药典剂量上限、石决明为药典剂量上限1.33倍以外,其余18味药用量均在药典最大用量的两倍以上,紫河车最大用药剂量高达药典最大用药剂量的11.11倍,钩藤为7.5倍,土元、川芎、黄连在4.0~5.0倍,桂枝、黄芩、鹿茸、补骨脂、甘草、当归、知母、天麻、葛根、巴戟天、淫羊藿、锁阳、仙茅在2.0~3.9倍。从单药最小相对药量来看紫河车最小用药剂量高达药典最小用药剂量的8.89倍,淫羊藿、锁阳、仙茅、何首乌最小剂量低于药典剂量下限,其余15味药物均在1.0~2.5倍之间。单药相对药量均值显示除何首乌单药相对药量均值小于药典用量均值外,其余均高于药典均值,在1.0~1.9倍的有知母、巴戟天、淫羊藿、锁阳、石决明等5味药物,其余14味药物均在药典用量均值2倍以上,其中紫河车达8.91倍。单药相对药量均值标准差分布在0~2.85。结论:何老临证用药具有剂量偏大、喜用重剂、超出常规、灵活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正> 中药用量的大小对临床疗效有直接的关系。确定用量是根据药物的性质,疾病的轻重,处方用药的多少,年龄体质的差别等,其用量有所不同。除了毒性、烈性较强的药物外,一般中药质地较轻易溶的用量不宜过大;质量难溶解的用量宜加重;病轻的用量宜小;病重的用量须稍大;久病应低于新病的用量;处方药味多时,其中单味药用量宜小;处方药味少时,其中单味药用量可稍大;复方主药用量宜大,辅助药用量宜小;用单味药治病用量可较大。 用药量,称为剂量,这里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是指干燥生药(饮片)入汤剂中的成人一日内服量。 中药用量的计量单位,自明清以来采用16进位旧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中药用量的计算单位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调配的方便,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一两=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 现在本文重点要讨论的问题.是中药科技书的规  相似文献   

19.
经方剂量及煎服方法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对经方剂量及煎服方法的分析 ,发现今所谓“经方”,其意与仲景本意已相去甚远 ,现不惴浅陋 ,阐述已见 ,以期抛砖引玉 ,供同仁探讨。经方剂量的古今对比“中医不传之秘 ,在于量”,可见 ,剂量是方剂的精髓。剂量包括两方面的含意 :一是指该方剂中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 ;二是指方剂中各味药之间的比例份量。前者事关方药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量小起不到治疗效果 ,过量则有伤正之险 ;后者事关君、臣、佐、使大法 ,对方剂的功效主治有直接影响 ,甚至影响着该方剂的命名。《伤寒论》中“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  相似文献   

20.
6 现代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 6.1 剂量与配伍的关系 孙氏[47]根据历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归纳认为,临床中药的用量主要依据病人的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病情轻重及药物性质、有无毒性、配伍法度、不同剂型、季节变化等方面。渠氏[48]认为,中药剂量的大小有一定规律可循,纵观古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外感表证用药量小,里证用药量大;慢性病用药味多而量较轻;顽证用药量较重;正气暴脱、扶危救脱用药味少而量较大。同时还指出,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掌握配伍原则,特殊方剂的药量配比等多方面结合考虑,才能在临证处方时正确的使用中药剂量,达到最佳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