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一种严重并具有潜在危险的急症状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症状加剧,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或心绞痛出现于休息时,发作一般持续15分钟以上,伴有心电图ST段压低或升高,或无变化,无新近出现的异常Q波,亦无血清酶的升高,患者可为单支冠脉病变,也可有多支冠脉病变,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特别是老年病人同时存在基础ST段压低等高危情况时预后不良.肝素治疗UAP效果肯定,但用药过多可导致自发性出血,一般病人肝素治疗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0%,老年妇女、肾功能不全者为25%~50%.为探索基层医院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肝素治疗老年UAP,我们用小剂量肝素钠治疗老年UAP并与复方丹参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常规疗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5 6例老年 UAP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2 8例和观察组 2 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 ,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 ,疗程均为 1周。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1 2导联常规心电图 ST段压低数值总和 (Σ ST)及副作用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Σ ST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观察组治疗期间无急性心肌梗死 (AMI)及死亡发生 ,对照组发生 AMI 2例 ,严重心律失常 6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观察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且无出血并发症。结论 :常规疗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 U AP效果好 ,可避免 AMI发生 ,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赵迎  孙福成  季福绥  许锋  何青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5):377-379,382
目的研究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随访结果。方法对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3例心绞痛发作时ST段抬高,其中1例一过性V1~V3导联ST段抬高2mm,2例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1~2mm。冠状动脉痉挛的血管包括右冠状动脉3例,左前降支3例,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1例;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为50%~99%;4例为正常冠脉患者,2例为轻中度冠脉病变基础上出现的冠脉痉挛,1例为已行支架植入治疗的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冠脉痉挛患者。7例患者均完成了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结论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可为正常冠脉或在冠脉病变基础上发生;随访发现部分患者即使坚持服用抗痉挛药物治疗,仍有症状发作,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许爱莲 《右江医学》2011,39(6):745-747
目的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42例UAP患者在基础治疗不变情况下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UAP发作次数、强度、心电图、心肌耗氧量等情况。结果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强度、ST段压低总和、硝酸甘油用量、心肌耗氧量均有明显改变(P<0.05或0.01)。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且副作用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心电图ST- T改变来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方法:根据有无心绞痛及ST- T异常的情况分为持续ST段压低组(A组)、持续单纯T波低平、倒置组(B组)、有ST- T变化组(C组)、ST段压低<2 mm组(D组)、ST段压低≥2 mm组(E组)、ST段水平延长组(F组) ,ST段上抬组(G组)。10 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统计各组的冠脉造影阳性率、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95 %支数。结果:典型心绞痛且伴ST- T动态变化组冠脉造影阳性率87.8% ,无典型心绞痛组阳性率仅11.9% (P<0 .0 1) ;心绞痛发作时ST段压低≥2 mm组(E组)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95 %的血管支数均较ST段压低<2 m m组(D组)明显增多(P<0 .0 1) ;ST段水平延长组(F组)中2例均有冠脉极重度狭窄,ST段上抬组(G组)中2例冠脉接近闭塞。结论:无典型心绞痛表现且无ST- T动态变化者,基本可排除冠心病;典型心绞痛和ST- T的动态变化,结合冠心病危险因素是门诊初筛、诊断冠心病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区与非梗死区导联ST段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3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AMI)和 2 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患者 ,对梗死区与非梗死区导联ST段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相关分析。 结果 AAMI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中Ⅰ、avL导联ST段抬高占70 .5 9% (P <0 .0 1) ,左前降支近段病变占 76 .4 7% ,而冠脉多支病变与ST段压低差异无显著性。AIMI组Ⅰ、avL导联ST段压低占 71.4 2 % ,冠脉多支病变中Ⅴ4~Ⅴ6导联ST段压低占 5 2 .17% (P <0 .0 1)。 结论 AAMI或AIMI时Ⅰ、avL与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与压低呈对应“镜像”改变 ;AAMI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 ,病变多位于左前降支近段 ,梗死面积大 ;AIMI时Ⅴ4~Ⅴ6的ST段压低则反映冠脉多支病变。AMI的ECG早期鉴别诊断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患者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所选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的ST段改变,将52例IAMI患者分为ST段正常组、ST段抬高组及ST段压低组,对所选患者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并比较各组患者冠脉病变情况。结果 ST段正常组18例,冠脉呈单支病变16例(88.9%),多支病变2例(11.1%);右冠脉远段病变10例。ST段抬高组13例,冠脉呈单支病变9例(69.2%),多支病变4例(30.8%);右冠脉近段病变6例,左前降支近段病变3例。ST段压低组21例,冠脉呈单支病变6例(28.6%),多支病变15例(71.4%);右冠脉远段病变11例,左前降支远段病变8例,回旋支远段病变6例(多支病变时,例数计算有重叠)。结论 I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多提示冠脉多支病变,且远段病变多见;ST段抬高者多提示右冠脉及左前降支近段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ICU科及心血管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应用肝素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B组(应用低分子肝素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电图ST段压低情况均较A组(不应用低分子肝素组)有明显改善。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低分子肝素可明显减少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由冠状动脉中一支或多支病变伴有高度梗阻引起的急性、可逆性的心肌缺血。临床上可表现为新发生的逐渐加重和频繁的心绞痛,也可表现为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绞痛突然加重。发作时伴有ST段上升或下降,也可有无痛性的ST段变化。心肌酶谱无异常升高。根据经验,约有10~15%病人的发作可导致心肌梗塞,故曾被称为“梗塞前心绞痛”。病理生理目前认为冠状动脉疾病起源于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危险因子均被视为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黄少娜 《当代医学》2014,(19):29-30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不同变化与冠脉造影病变特点的相关性,探讨ST段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广东普宁市人民医院2011年6月~2013年11月收治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观察心电图ST段的不同变化,分析ST段不同变化组间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异同。结果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32例心电图ST段抬高,51例心电图ST段压低,17例ST段无偏移;冠脉造影结果显示:132例ST段抬高患者中多为单支血管闭塞病变,51例ST段压低患者中多为两支或两支以上血管非闭塞病变,ST段抬高患者侧支循环开放率(12.9%)远低于ST段压低患者(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的变化可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ST段不同改变的冠脉造影病变特点不同,ST段不同改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有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QT离散度和缺血性ST段压低对心绞痛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QT离散度 (QTd)在诊断心绞痛中的价值 ,并与缺血性 ST段压低作对比。方法 :记录 77例冠心病、10 1例临床诊断心绞痛、4 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住院当日、胸痛发作时及缓解后 30 min内的 12导联常规心电图 ,分析其 QTd及缺血性 ST段压低程度。结果 :冠心病和心绞痛组胸痛发作时 QTd和 ST段压低明显增大和加重 ,胸痛缓解后缩小和减轻至接近发作前水平 ,正常对照组改变不明显。胸痛发作时 QTd增大至≥ 80 ms及 ST段压低达到或增加 0 .1m V作为急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 ,心绞痛组患者胸痛发作时 QTd增大及 ST段压低的发生率与冠心病组相似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0 .0 1)。结论 :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性胸痛发作时 QTd明显增大 ,显著高于 ST段压低达到或增加 0 .1m V发生率 ,动态观察阵发性胸痛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的 QTd变化是较 ST段压低更为敏感的诊断心绞痛的客观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胸痛时心电图(ECG)改变对UAP缺血相关血管判别的可能性。方法:记录62例UAP患者入院时、胸痛发作时、发作后12导联ECG(必要时18导联);所有患者均以Judkins技术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对比分析UAP胸痛时ECG动态缺血性ST—T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62例UAP患者胸痛发作时ECG呈T波伪改善6例;T波倒置5例;ST段一过性抬高4例;动态缺血性ST段压低47例。ECG定位为前壁、下壁、侧壁、广泛心肌缺血者分别为30、8、11、13例。前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前降支(IAD)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6.7%;下壁心肌缺血预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2.5%;侧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回旋支(LCX)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54.5%;广泛心肌缺血判定左主干(LM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1.5%。结论:UAP患者胸痛时ECG动态缺血性改变多样,心肌缺血ECG定位可以用作初步判定UAP缺血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稳定期行运动平板试验的安全性,探讨运动平板试验对确定冠脉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的意义。方法:对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常规抗栓治疗后,2~4周后行运动平板试验,初步判断罪犯血管及狭窄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术,评价血管病变,并与运动平板试验结果相比较。结果:行运动平板试验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室速发作,2例患者检查后出现反复胸痛发作,其余患者均安全完成检查。阳性者78例,阴性者12例。阳性患者中,出现ST 段抬高者6例,ST段压低者72例,其中Ⅱ、Ⅲ、avF导联压低者28例,Ⅱ、Ⅲ、avF、V5、V6导联压低者18例,Ⅱ、Ⅲ、avF、V4、V5、V6压低者6例,V1~V4导联压低者12例,V1~V5导联压低者3例,V1~V6导联压低者5例。行冠脉造影术对比,12例阴性患者中仅2例造影阳性。78例运动试验阳性患者,有51例患者造影阳性。其中21例阴性者均为Ⅱ、Ⅲ、avF导联或合并V5,V6导联压低者。前壁导联ST段改变多为前降支病变,而下壁导联改变多为右冠状动脉或回旋支病变。高侧壁导联ST段改变者多为回旋支病变。avR导联ST段抬高者多为左主干或三支病变。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治疗后行运动平板试验是安全可行的。通过运动平板试验可以初步判断罪犯血管的部位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诊断心绞痛中的价值,并与缺血性ST段压低作对比。方法:记录77例冠心病,101例临床诊断心绞痛,4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住院当日,胸痛发作时及缓解后30min内的12导联常规心电图,分析其QTd及缺血性ST段压低程度。结果:冠心病和心绞痛组胸痛发作时QTd和ST段压低明显增大和加重,胸痛缓解后缩小和减轻至接近发人前水平,正常对照组改变不明显。胸痛发作时QTd增大至≥80ms及ST段压低达到或增加0.1mV作为急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心绞痛组患者胸痛发作时QTd增大及ST段压低的发生率与冠心病组相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性胸痛发作时QTd明显增大,显著高于ST段压低达到或增加0.1mV发生率,动态观察阵发性胸痛发作前,发作时及发作后的QTd变化是较ST段压低更为敏感的诊断心绞痛的客观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地尔硫 艹卓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3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三支血管病变 ,常规抗心肌缺血疗效较差的UAP患者。持续静脉滴注地尔硫 艹卓4.5~ 9mg h ,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60mg ,每 12小时一次。治疗 72小时判断疗效。观察心绞痛症状 ,心血图ST -T动态变化 ,心肌耗氧指数 (平均动脉压×心率 )及血小板计数。结果① 19例 (82 .6% )心绞痛发作显著缓解 ,心绞痛缓解距开始用药时间为 9.6± 7.3分钟。与用药前 72小时内相比较 ,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 ,发作最长的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②用药后ST段完全恢复者 16例 ,T波恢复 6例。用药 3 0分钟后心肌耗氧指数明显降低 (P <0 .0 1) ,维持用药的 72小时。③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④ 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2例出现腹壁皮下瘀斑 ,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 ,心功能恶化及器官严重出血。结论 地尔硫艹卓 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某些冠状动脉狭窄较严重的UAP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6.
李平  吉祥平 《海南医学》2002,13(3):67-68
目的观察静脉清注地尔硫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3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三支血管病变,常规抗心肌缺血疗效较差的UAP患者.持续静脉滴注地尔硫 4.5~9mg/h,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60mg,每12小时一次.治疗72小时判断疗效.观察心绞痛症状,心血图ST-T动态变化.心肌耗氧指效(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小板计数.结果①19例(82.6%)心绞痛发作显著缓解,心绞痛缓解距开始用药时间为9.6±7.3分钟.与用药前72小时内相比较,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最长的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②用药后ST段完全恢复者16例,T波恢复6例.用药30分钟后心肌耗氧指数明显降低(P<0.01),维持用药的72小时.③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④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例出现腹壁皮下瘀斑,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心功能恶化及器官严重出血.结论地尔硫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某些冠状动脉狭窄较严重的UAP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静息心电图持续性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病变以及不同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我院近两年拟诊断为冠心病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各支冠脉病变的发生情况,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时心电图持续性ST段压低的发生情况,分析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所有资料中冠脉造影阳性212例。心电图阳性组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37.4%,冠心病组中心电图ST段压低的发生率为31.6%。对不同冠脉病变程度组的患者进行分析,表明冠脉病变程度与持续性ST段压低及心脏结构的改变均无明显相关。【结论】静息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并不高,临床依据持续性ST段压低诊断冠心病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脉清注地尔硫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3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三支血管病变,常规抗心肌缺血疗效较差的UAP患者.持续静脉滴注地尔硫 4.5~9mg/h,同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60mg,每12小时一次.治疗72小时判断疗效.观察心绞痛症状,心血图ST-T动态变化.心肌耗氧指效(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小板计数.结果①19例(82.6%)心绞痛发作显著缓解,心绞痛缓解距开始用药时间为9.6±7.3分钟.与用药前72小时内相比较,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最长的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②用药后ST段完全恢复者16例,T波恢复6例.用药30分钟后心肌耗氧指数明显降低(P<0.01),维持用药的72小时.③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④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2例出现腹壁皮下瘀斑,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心功能恶化及器官严重出血.结论地尔硫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某些冠状动脉狭窄较严重的UAP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病变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稳定心绞痛(UA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病变特点与治疗策略之间的差异.方法对112例UAP与132例AMI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和治疗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其病变特点和治疗策略间的差异.结果UAP组发病平均年龄较AMI组大(65±8比61±8岁),P<0.01;UAP组与AMI组冠脉病变相比,单支病变分别为11.6%比32.6%,双支病变为15.2%比34%,三支病变为73.2%比33.3%,左主干病变为36.6%比5.3%,侧支循环为34.8%比12.1%,P均<0.01;每个病人的平均病变血管支数,UAP组为2.74支(307/112),AMI组为1.85支(244/132),P<0.01;UAP组LAD近中段、RCA近段狭窄病变多于AMI组,P<0.01;UAP组LAD、LCX>90%狭窄病变多于AMI组,P<0.01;UAP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68例,AMI组23例,P<0.01;UAP组急诊直接PTCA7例,AMI组69例,P<0.01;UAP组住院死亡率0%,AMI组3%,P>0.05.结论UAP组病人年龄较AMI组大;UAP组病人冠脉病变严重,但侧支循环多,因而发生AMI的少;UAP组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病人多,AMI病人急诊直接PTCA的多,两组病人住院期间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肌钙蛋白Ⅰ(TnI)水平与心电图、冠脉病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8例,定量测定血TnI水平,分析其与患者ECG中ST段改变、冠脉造影中病变血管支数、血管狭窄程度。结果随着ST段压低程度的加深,TnI水平由0.30±0.08ng/ml升至0.82±0.09ng/ml(P<0.05);TnI水平与冠脉病变血管的支数无关,但随着狭窄的加重,其水平由0.38±0.09ng/ml升至0.78±0.26ng/ml(P<0.05)。结论TnI评价UAP患者心肌缺血程度的一项敏感而特异的指标,它与ST段压低程度呈正相关,并可提示冠脉狭窄程度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