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VEGF-165-GMs复合自体颗粒骨修复兔陈旧性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均建立1.5 cm的陈旧性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植入自体颗粒骨+VEGF-165-GMs 1mg;B组植入200 mg自体颗粒骨;C组VEGF-165-GMs 1 mg;分别于术后3、6、9周切取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A、B组均能较好地修复陈旧性骨缺损,A组术后各时间点X线评分、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均明显优于B组。C组各时间点均无骨性愈合迹象,9周时可见骨断端完全硬化,髓腔封闭。结论 VEGF-165-GMs复合自体颗粒骨修复陈旧性骨缺损可以明显促进局部血运重建,促进新生骨形成,提高骨改建塑形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薛英  刘强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15-17,21
目的运用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将结合神经生长因子的骨基质明胶与海藻酸钙膜联合使用,促进兔颅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将神经生长因子(NGF)与骨基质明胶(BMG)制成神经生长因子-骨基质明胶复合体(NGF-BMG)。48只新西兰兔的颅骨上制成双侧顶骨缺损,直径10mm,骨缺损区内外均覆盖海藻酸钙膜。随机分成A(NGF-BMG)组、B(BMG)组、C(NGF)组和D(空白)组4组。术后第4、8、12周作形态学观察、X线片图像分析、组织学观察及图像分析、生物力学检测及统计分析。结果术后4、8、12周,A组在新骨生成、X线片新生骨的灰度值、组织切片新生骨所占比例和三点抗弯强度方面,均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NGF-BMG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既能持续释放NGF,又具有良好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2)NGF具有促进骨再生的作用,但单独使用无法在骨折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部分脱矿异体骨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成骨情况,研究bFGF在骨缺损修复中的成骨作用机制及其适宜载体的选择。方法取健康成年家兔新鲜下颌骨,经部分脱矿和冻干辐照处理以降低其免疫原性。在21例兔双侧下颌骨缺损模型中,按照完全随机原则,一侧选用bFGF复合部分脱矿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作为实验组;另一侧单纯以部分脱矿冻干辐照异体骨修复,作为对照组。术后3、6、12周分别处死7只实验动物,对标本进行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创口均为一期愈合,宿主对移植物未发生排斥反应。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植骨区有大量新生骨,随时间推移,新骨的量渐多;对照组植骨区多为纤维组织,新骨形成少。结论 bFGF可促进异体骨植骨区骨质形成。部分脱矿异体骨可用于下颌骨缺损的修复并可作为bFGF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植骨方式在胸腰椎结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脊柱结核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结核病灶清除骨缺损采用颗粒骨植骨融合,对照组患者结核病灶清除骨缺损采用块状骨植骨融合。观察两组手术情况,记录术后不同时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9、12个月的植骨融合例数分别为13例(43.3%)、24例(80.0%)、30例(100.0%)。对照组术后6、9、12个月的植骨融合例数分别为5例(16.7%)、14例(46.7%)、28例(93.3%)。观察组患者术后6、9个月的植骨融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病灶清除骨缺损采用颗粒骨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植骨融合效果好、融合率高,手术出血量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文成  陈涛  甘洪全  王志强  白俊清 《河北医药》2011,33(11):1612-1614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骨治疗兔桡骨骨缺损疗效的试验研究。方法将1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同种异体骨供体,28只作为试验受体。按美国组织库标准制备同种异体骨。将受体试验动物双侧桡骨中段切除10mm,制成骨缺损模型。受体试验动物右侧桡骨骨缺损内植入自体髂骨骨粒(对照组);左侧取等量同种异体骨粒同法植入(试验组)。于术后2、4、8、12周,对骨缺损修复组织内OPG蛋白的表达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术后12周,检测2组骨小梁相对体积、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结果术后2组未见感染现象发生。术后2、4周试验组OPG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周2组OPG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2组骨小梁相对体积、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骨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其骨性愈合过程与自体骨移植相似,并且来源广泛,能够避免因自体骨移植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可以成为治疗骨缺损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空心螺钉植骨融合术与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2013年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五阳分院收治的跟距关节炎手术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行微创经皮空心螺钉植骨融合术,对照组患者行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及1年患者骨性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创经皮空心螺钉植骨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的疗效显著,可缩短患者术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一期植骨外固定和灌洗修复下肢火器伤骨缺损的疗效。方法:17例下肢火器伤长骨开放粉碎性骨折伴骨缺损,早期彻底清创,一期自体髂骨瓣植骨,外固定架固定,术后给予持续灌洗、抗生素治疗。结果:16例术后随访7-24个月,6-8周有骨痂形成,植骨与宿主骨愈合时间平均8个月,无骨不愈合发生。结论:外固定架在四肢长骨火器性损伤骨缺损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辅以自体髂骨植骨和术后持续灌洗可以一期修复伤口污染轻、软组织缺损少的火器性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开放骨缺损感染后的人工材料修复组织病理及骨折骨痂生长影像学变化。方法取成年犬于桡骨中段截骨制成开放骨折并骨缺损2 cm动物模型,海水浸泡伤口2 h为实验组,对照组开放伤口自然暴露2h,伤口感染后分别取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存在细菌感染共48只,其中实验组感染24只,对照组24只。实验组随机分成两组,给予行伤口清创,分别以纳米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骨段植入及CPC(自固化磷酸钙calciumphosphate cement)凝固体植入,各12只;对照组随机分成两组,给予伤口清创后以纳米材料骨骨段及CPC凝固体植入,各12只。所有实验动物均以玻璃纤维石膏绷带固定,定期给予敏感抗生素肌内注射。术后2月观察各组动物骨缺损骨折端的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变化。结果①实验组与对照组以及纳米骨与CPC间组织病理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术后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以及纳米骨与CPC间断端骨痂组织愈合等级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海水浸泡开放骨缺损感染后人工材料修复比自然暴露骨缺损修复效果差;开放骨缺损感染后CPC凝固体植入较纳米骨骨段植入修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骨代用品(羟基磷友石生物陶瓷)在促进骨缺损愈合方面的能力。方法:健康雄性一岁龄杂种犬12只,体重20~22kg。拔除实验犬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制作拔牙创,分另4作为实验组(左侧)和对照组(右侧),实验组拔牙窝添加浓缩生长因子(CGF)+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对照组只添加骨粉,分别于术后4w、8w、12w进行X线、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并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术后4w、8w、12w,在创缘愈合情况、X线观察骨生成量、组织学观察骨小梁生长情况方面:实验组〉空白对照组;且骨密度值实验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骨代用品(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能明显缩短骨组织愈合时间,提高骨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植骨修复骨缺损的骨痂中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B)基因与正常骨组织中2种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规律及机制。方法选取健康普通中国家兔30只,雌性,其中18只随机分成3 d,1、2、4、6、8周实验组,每组3只;另外10只为骨缺损异体骨松质提供组(骨提供组),2只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均按手术要求对兔桡骨制成15mm骨缺损模型,取骨提供组同种异体兔髂骨骨松质制成颗粒状骨移植以上骨缺损处,于术后3 d,1、2、4、6、8周处死家兔取骨缺损处标本进行PDGF和IGF-IB基因片段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喂养后取相同部位正常骨组织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通过PDGF和IGF-IB的目的基因结果进行校正后,以对照组正常骨组织拷贝数为基础,实验组各时间段拷贝数与其比值:正常骨组织为1.00,实验组PDGF 3 d、1、2、4、6、8周各时间段的比值基因数分别为1.70、2.54、1.72、3.63、2.64、0.97;IGF-IB基因比值分别是3.03、4.96、1.14、2.67、0.60、0.12。结论 PDGF和IGF-IB 2种生长因子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其表达量是变化的,掌握其规律为临床上正确治疗骨缺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Ⅰ期开放植骨治疗伴有感染性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的可行性,总结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因素。方法13例伴有感染性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6岁。骨缺损1.5~4cm,平均2.5cm。采用患处换药、清创、外固定架固定骨折,清创后Ⅰ期行自体松质骨开放植骨,骨条直径〈5mm。术后严格无菌换药,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术后平均用药21d。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术后移植骨条表面覆盖肉芽组织时间平均8周,创面完全闭合时间平均13周。所有骨缺损处经植骨后均骨性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6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者。结论Ⅰ期开放植骨术是治疗伴有感染性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简单可行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缩短了疗程、简化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不稳定性胫骨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骨科牵张器辅助复位、经皮钢板植入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胫骨骨折46例。按AO分类:A型5例,B型11例,C型30例。结果随访时间4~18个月,平均12个月。刀口全部愈合。无感染发生。4~8周(平均6周)X线显示骨折处开始有骨痂生长,骨性愈合时间2~10个月,平均4个月。结论牵张器辅助下经皮钢板植入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胫骨骨折更符合骨折的微创固定原理,能减低对骨折处血运的干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徐宝山 《天津医药》2018,46(12):1336-1341
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发展迅速,但同时也产生很多争议。第三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微创脊柱外科工作组年会针对七个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的选择及骨水泥灌注量、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和椎间盘镜的选择、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手术策略、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手术选择、颈椎间盘突出症显微镜和内镜的选择、退变性腰椎滑脱微创手术策略、胸椎管狭窄的手术策略;会议充分讨论了各种微创技术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取得了很多重要共识,有利于各种微创技术的合理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带蒂筋膜瓣包裹法及单纯生物膜包裹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对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 24只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制备双侧尺骨中段连同骨膜1cm骨缺损模型,自体红骨髓(ARBM)接种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OAM)制备组织工程骨。将制成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区,右侧设为A组,采用单纯可吸收生物膜包裹,左侧设为B组,采用带血运深筋膜瓣包裹。各组在4、8、12、16周后进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光密度比测量并于12周行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定将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用以比较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 X线片、大体形态观察显示,外骨痂生长情况、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骨性愈合后的力学强度,筋膜瓣组均明显优于生物膜组。光密度比值测量显示,术后8、12、16周2组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带血运筋膜瓣做为膜材料在体内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较单纯应用生物膜包裹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在骨修复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陈君涛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554-3555
目的 探讨微创锁内加压钛板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采用微创锁内加压钛板固定加植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2~18个月,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治疗后的Iowa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55~126 min,平均73 min;出血量75~276 ml.随访12~18个月,平均14.7个月,骨折均获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3.1个月.其中1例骨折延迟愈合,3例钉道感染经抗感染、局部换药治疗后得到控制.Iowa评分治疗前(67.2±24.5)分,12个月后(93.7±29.1)分;优30例,良28例,中5例,差0例,优良率92.1%.结论 微创锁内加压钛板固定加植骨术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膜引导性骨再生联合高能震波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效能.方法 实验兔40只均分为A、B两组;制造两侧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A组将16 mm×14 mm的硅胶膜卷曲缝成管状,套于一侧桡骨缺损区,于术后第3周用高能震波冲击处理骨缺损的两骨断端(A1组);另一侧桡骨骨缺损单纯于术后第3周用同等条件的高能震波冲击骨缺损的两骨断端(A2组).B组一侧骨缺损将16 mm×14 mm的硅胶膜(Silastic)卷曲缝成管状,套于一侧桡骨缺损处(B1组);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B2组).于术后第1,2,4,6,8,10,12周分别行双侧桡骨X射线检查.于术后第2,4,8,12周切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及成骨面积分析.结果 A1组疗效最好,B1组、A2组次之,B2组最差.结论 膜引导性骨再生联合高能震波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可有效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浓缩骨髓干细胞治疗动物骨不连的实验效果。方法制作兔骨不连模型32只。并根据干预方式不同随机均分为两组:干细胞组和内固定植骨术组。定期拍片测量骨折间隙宽度变化(8周、12周)、免疫组化观察。结果两组术后8周、12周X线测定、组织病理切片均形成骨性连接,新骨形成、骨改建及骨髓成熟度指标相当,且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移植自体浓缩的骨髓干细胞参与了骨不连的成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与自体骨移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8.
喻德康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652-1653
目的 对比分析开放性手术治疗肾结石与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的临床疗效,探讨肾结石最佳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为肾结石的患者120例,依据患者意愿和治疗方式随机分为行开放式手术治疗肾结石的开放组和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的微创组,每组各60例.重点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取净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评价指标.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低于开放组(P<0.05或P<0.01);微创组结石一次取净率高于开放组(P<0.01).结论 微创治疗创伤小、出血量少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尤为关键的是其结石取净率高,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肾结石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