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内窥镜术中筛窦粘膜的保留与清除对其临床恢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鼻窦炎 30例术后随访 ,观察筛窦粘膜的上皮化进程、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疗效。结果 :保留筛窦粘膜侧其筛窦术腔囊泡、肉芽形成及窦口狭窄发生减少 ,上皮化时间亦明显缩短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鼻内窥镜术中应最大限度地保留窦腔粘膜  相似文献   

2.
上颌窦引流支架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窦引流支架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在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2~4周,平均3.5周,将上颌窦引流支架放置到上颌窦开口处,定期随访2周、4周、2个月、4个月、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及筛窦腔和上颌窦口开放情况,本组治疗22例(26侧);另随机选择对照组24例(30侧),术后按常规定期随访换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鼻腔清洁,上颌窦口及筛窦腔开放良好,临床好转率100%。对照组鼻塞、流脓涕9侧,同时伴鼻息肉复发3侧,筛窦腔粘连闭锁4侧,上颌窦口狭窄<3mm4侧,闭锁1侧,有2例因再发头痛需行二次手术,临床好转率(21/30)70%。两组疗效相比,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鼻窦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安装上颌窦引流支架的治疗作用为①预防上颌窦开口及筛窦腔粘连和再闭锁;②保证筛窦腔和上颌窦开口手术区完好的上皮化;③术后延缓全愈病例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术腔恢复的影响。方法:27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Ⅱ型Ⅲ期或Ⅲ型患者,采用双侧鼻腔自身对照,常规选取左侧鼻腔为普米克令舒治疗组,右侧鼻腔为对照组。手术结束前,用含普米克令舒混悬液的明胶海绵覆盖术腔。留置筛窦术腔膨胀海绵1周,术后每次换药予以含普米克令舒混悬液的明胶海绵覆盖筛窦术腔。记录患者术腔黏膜的转归过程。结果:普米克令舒治疗组术后2个月内各鼻窦分泌物逐渐减少,鼻腔黏膜肿胀反应轻,上皮化时间大大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92.6%的患者达到治愈的标准,疗效满意,与对照组85.2%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局部使用普米克令舒能有效减轻术腔黏膜的炎症状态,加快术腔上皮化进程,促进黏膜的顺利转归,但对治愈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鼻窦内窥镜手术后的术腔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峻柏 《华夏医学》2001,14(6):913-914
鼻内窥镜手术后术腔处理的重要性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导致许多鼻窦功能性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 ,如何对术后鼻腔妥善处理与手术疗效密切相关 ,现就 45例鼻内窥镜手术后术腔处理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鼻内窥镜手术 45例。男 2 6例 ,女 19例 ,年龄16~ 6 5岁 ,平均年龄 34岁 ,均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在鼻肉窥镜下行鼻息内摘除 ,鼻道窦口复合体或筛窦手术治疗使鼻窦引流畅通 ,统计术后术腔处理过程中 ,鼻腔清洁时间 ,术腔出现囊泡、肉芽、息肉、粘连等病变时间和术腔完全上皮化时间。1.2 处理方法1住院期间的处理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后预防鼻腔黏连和筛窦腔黏连闭塞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36例、6 9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应用硅胶扩张管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均未见上颌窦自然口黏连闭锁 ,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及筛窦腔闭塞。结论 :术中正确置入硅胶扩张管是预防上颌窦自然口狭窄闭锁、鼻腔黏连及筛窦腔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术后局部应用贝复舒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春松 《吉林医学》2010,31(21):3473-3474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鼻窦术后局部应用贝复舒的疗效。方法:将7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术后局部加用贝复舒,行鼻腔填塞及喷鼻;对照组38例术后按常规行鼻腔填塞及喷鼻。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后当天、拔除填塞物后观察比较术腔出血多少,术后4周、8周、12周、16周、24周观察比较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分析局部应用贝复舒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鼻窦术后局部应用贝复舒,具有减轻术腔水肿、减少术腔出血,缩短术腔上皮化时间,促进术腔愈合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鼻内窥镜进行鼻窦手术63例,术中根据情况开放筛窦和上颌窦自然孔,术后术腔宽敞光滑,通气良好,引流通畅,头昏、头痛症状消失。作者体会该类手术可较好清除筛窦、上颌窦等鼻窦病变,防止息肉和炎症复发,有利于鼻及鼻窦生理功能的维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曲霉菌病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13例鼻窦曲霉菌病患经内窥镜手术治疗(ES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窦口开放良好,窦腔粘膜上皮化,随访0.5~7年,症状无复发。结论:ESS是治疗鼻窦曲霉菌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正 《中外医疗》2011,30(16):80-80
目的 探讨鼻内镜鼻窦术后气囊扩张法对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经鼻内窥镜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气囊扩张法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后鼻内窥镜检查鼻甲与鼻中隔无粘连,上颌窦开口顺畅.病变无复发.结论 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气囊扩张法能有效改善,防止气流对上颌窦直接冲去,防止术后粘连与复发,对霉菌性上颌窦炎治疗效果明显.有利于上颌窦腔冲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鼻窦真菌病的临床特征,探讨不同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鼻窦真菌病9例的临床资料并对6例鼻窦真菌病患者进行柯-陆氏手术,3例行鼻内窥镜手术及术后窦腔护理.结果全部病例术后主要症状消失,经6个月~7年的随访,无复发.结论鼻窦真菌病主要临床特征是:①单侧鼻窦受累,尤其是上颌窦;②单侧头痛鼻塞、脓血涕或鼻腔干酪样物;③CT检查常见鼻腔鼻窦有软组织块影或钙化斑;④鼻腔鼻窦有阻塞因素存在.柯-陆氏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选择,而鼻内窥镜手术在清理筛窦或蝶窦病变组织及术后窦腔护理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FESS术和柯-陆氏术联合进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FESS术和柯-陆氏术联合进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加柯-陆氏术,其中FESS术切除钩突、筛泡及部分前组筛房,使窦口鼻道复合体引流通畅,柯-陆氏术明视下彻底清除窦腔内的病灶。结果18例随访1~2年,自觉症状消失,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开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结论FESS术 柯-陆氏术是彻底治疗上颌窦真菌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真菌球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鼻窦真菌球在鼻窦内窥镜下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78例鼻窦真菌病中,66例在内镜下经中鼻道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口取出真菌球,早期对5例有残留真菌团块的患者加用尖牙窝进路完成手术,后期对单纯经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不能取尽的7例患者加用下鼻道造口取出病灶。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症状消失,内窥镜下创面愈合及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61例术后3个月后复查CT,除7例上颌窦局部黏膜稍增厚外,余均未见异常;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结论:鼻窦内窥镜下手术操作方便,且术后出血少、反应轻、并发症少,无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94例NIP患者随机均分为甲、乙组,分别实施传统鼻侧切开手术治疗、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乙组患者术中出血、总住院时间、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概率均明显优于甲组(P0.05)。结论:针对NIP患者手术治疗上,与传统鼻侧切开手术治疗方式相比,采用鼻内窥镜下切除治疗不仅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安全性高、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且术后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和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3年1月~2003年6月56例内窥镜鼻窦手术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91.18%患者恢复正常鼻通气,术腔上皮化,粘膜光滑,引流通畅,1~3个月内鼻塞、头晕和头痛症状消失.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有效方法,手术疗效与其临床分型密切相关;治愈率与术后鼻窦清理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真菌球型鼻窦炎的病因、临床症状、专科检查、CT等影像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总结真菌球型鼻窦炎的诊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9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50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并经病理确诊,术后定期术腔清理,予海盐水冲洗鼻腔3个月,鼻用糖皮质激素喷剂1~2个月规范疗程的综合治疗。术后1、3、6、12个月均行鼻内镜检查观察术腔。结果:50例患者术后1个月鼻内镜显示,窦腔均无残留病灶,窦口引流通道均开放,术区黏膜局部充血,其中上颌窦内侧底壁黏膜水肿3例,上颌窦窦口周围黏膜水肿囊泡样改变5例;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鼻腔鼻窦黏膜均上皮化,术区黏膜光滑无明显水肿;术后6、12个月,患者鼻腔鼻窦黏膜均上皮化完成,窦腔黏膜光滑,术后症状均得到改善,无复发,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真菌球型鼻窦炎临床症状多样且不典型,易漏诊或误诊,细致的专科检查结合鼻内窥镜、鼻窦CT、MRI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术中应用角度镜完整暴露术腔,清除隐匿病灶,以及保留正常黏膜是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微波热凝在鼻窦内窥镜术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将87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按序号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例应用单纯的鼻窦内窥镜术,B组45例用内窥镜结合微波热凝治疗,比较两者疗效。结果B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创面上皮化、疗效等方面均优于A组。结论运用微波热凝结合鼻窦内窥镜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一改传统的破坏性鼻窦手术,它仅清除不可逆病变组织、开放上颌窦、前筛窦、额隐窝,使以筛窦为中心的各窦通畅引流,建立良好的鼻腔通气功能,使鼻腔粘膜正常上皮化而防止复发。由于鼻及鼻窦的解剖特点,尤其是筛窦毗邻重要解剖位置、术者熟练程度不高、动作粗暴、个别患者解剖位置发生变异、或术前对患者全身情况掌握不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鼻内窥镜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手术方法、疗效及适应症.方法 对笔者所在科室近年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26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6例原有症状均消失,术后3个月鼻内镜复查,术腔上皮化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2年,26例均治愈,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鼻内镜处理窦口复合体病变,保持窦口引流通畅是防止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处理筛窦病变时,鼻内窥镜能替代传统的Callwell-Luc氏手术.  相似文献   

19.
采用鼻内窥镜行鼻窦手术48例,术后窦腔引流通畅,创面愈合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恢复了正常鼻通气,80%患者头昏、头痛症状消失。作者体会此项手术可较彻底清除筛、蝶窦病变,为防止息肉复发提供了保证,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正常粘膜,开放病变的额窦和上颌窦,有利于正常鼻及鼻窦生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鼻内窥镜手术后粘连是由于术后处理不当,导致的鼻窦功能性减弱。现将1995~200l间我院鼻内窥镜手术后鼻腔妥善处理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5-200l间我院共开展鼻内窥镜手术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慢性鼻窦炎27例,鼻息肉25例。在鼻内窥镜下行鼻息肉摘除、鼻道窦口修复或筛窦手术治疗使鼻窦引流畅通,统计术后腔处理过程中鼻腔清洁时间,术腔出现囊泡、内芽、息肉、粘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