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 )中剂型丰富 ,制剂精详 ,现将其略述如下 :汤剂是中医的常用剂型 ,是用不同类型的液体与药物煎煮而成的 ,有吸收快 ,能迅速发挥疗效 ,便于加减等特点。汤剂所用的“水”除清水外 ,还有甘澜水、泉水、井花水、水酒合煎水、马通汁、麻沸汤、清浆水、潦水等几种。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 ,以蜜、水或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剂型。有吸收缓慢 ,药力持久 ,体积小 ,服用、携带、储存较方便等特点。早在《内经》中已有了对中药丸剂的记载 :“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 ,最早提出用蜂蜜、糖、淀…  相似文献   

2.
王东升 《北京中医药》2019,38(3):287-290
目的考证中医药书籍中记载的中药汤剂的煎煮次数,分析其变化规律。方法查阅《黄帝内经》《伤寒论》《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新方八阵》《温病条辨》《医学衷中参西录》及现代《方剂学》教材,考证其中所载汤剂的煎煮次数。结果《黄帝内经》《伤寒论》中所载汤剂均为煎煮1次;检索《肘后备急方》100首汤剂,有1首煎煮2次;检索《备急千金要方》100首汤剂,均为煎煮1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共载汤剂249首,有5首煎煮2次;《新方八阵》共载汤剂116首,有2首煎煮2次;《温病条辨》共载汤剂176首,有16首煎煮2次;《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共载汤剂132首,有3首煎煮2次;《方剂学》统编教材第2版中正式提出"一般一日一剂,分为头煎、二煎",第4、5、6、7版教材与第2版相同。结论秦汉时期汤剂俱为一煎,至《肘后备急方》二煎开始出现;宋、清之期二煎逐渐增多,但以一煎为主;目前则一般煎煮2次。  相似文献   

3.
试论<金匮>方药运用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英 《四川中医》2003,21(1):13-14
《金匮要略》全书共论病40多种,载方205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其在药物的选择、配、汤剂的煎煮、溶媒、火候及药后反应等方面,记载内容丰富详实,本文就《金匮》的方药运用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在药物的选择、配伍上独具特色,体现在以下四个特点:重视发挥单味药的主治功效;重视专病用专药;注重一药多用充分发挥药物所兼具的多种功效;注重药物的特点和使用的差异性,即同中求异,使用药更加准确。(2)《金匮》汤剂溶媒的选择独具匠心,它并非一统于以水煎药,而有水煎、酒煎和水与它物混煎诸种。(3)《金匮》汤剂煎煮时间具体、精确,绝不笼统。(4)《金匮》煎煮药物自成规律。(5)《金匮》汤方服药次数灵活,依药性病情而定。(6)《金匮》使用药力峻猛之剂,每服剂量依患者体质而定。(7)《金匮》选用恰当的饮食、调护方法以助药力,使病情向愈。(8)《金匮》药后反应在判断中病与否及调整药物用量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整理、探讨《金匮要略》的煎药方法。方法运用中医药学和文献学方法整理、分析《金匮要略》中的汤剂煎煮方法。结果《金匮要略》汤剂的煎煮时间(以煎煮程度计)有轻煎、中煎和浓煎之分,其中中煎(药液量为加水量的30%~50%)最多,占全书103首汤剂的70%;汤剂浓度以25%~45%(g/mL)为多。结论《金匮要略》煎药方法为当今制订中药煎煮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和推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汤剂制备时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效和治疗效果,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的:“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制如法,而煎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而目前汤剂大多数是患者各自在家中制备,其法多有谬误,加之不正确的服用方法,从而极大的影响了汤剂的疗  相似文献   

6.
HPLC法测定三拗汤不同煎液中苦杏仁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翀  梁光义  周静宜  徐必学  柴立 《中草药》2007,38(6):848-850
三拗汤原名还魂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由麻黄、杏仁、甘草3味中药组成,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分煎法与合煎法制备对中药复方汤剂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一直是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中值得探讨的课题,特别是近年来单味中药精制颗粒逐渐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更引起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兴趣。本实验比较了三拗汤用合煎法与分煎法制得的汤剂中苦杏仁苷的差异,以探索中药复方汤剂不同制法对其有效成分溶出量的影响,对单味中药精制颗粒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伤寒论》中有关中药药嘱的文献资料,归纳概括中药药嘱的主要内涵。对《伤寒论》中有关药嘱的内容,按照中药剂型的制法、中药的服法、服药禁忌、服药后护理等4个方面进行收集、筛选、比较、归纳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伤寒论》中方剂用药的文献,归纳其论点,并做比较。规范的发药交代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规范如下,中药的煎煮用水常选择自来水和井水。对于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酒共煮;含有毒性药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蜂蜜共煎。特殊煎煮的中药,如麻黄可先煎,并去除药汤上的浮沫。煎煮火候的衡量可在汤剂中加入粳米,米熟即汤成;不同剂型的服用剂量(合或升,梧桐子或弹丸,方寸匙);汤剂的服药时间、温度及次数变化,要考虑汤剂的作用部位,功效主治及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等因素;服药饮食宜忌(宜食糜粥调养,忌食与药物功效相反的食物);服药后护理(服热粥以利解表剂发汗,服稠粥以利服泻下剂后调养,药物不同用药途径及方法不同);用药护理的核心,保证患者服药后身体正常机能调节;药物疗效观察二便,血的形态,疗效观察要"以知为度"。总之,《伤寒论》是最早论述药嘱的著作,详细记述了中药药嘱的各项内容,该文归纳出中药药嘱的新规范,是开展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的主要支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汤剂,古称汤液,是我国医药中最古老的剂型之一。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中就有汤液始于商代伊尹的记载。《黄帝内经》中早有治疗失眠症的“半夏秫米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中113方中有95方为汤剂。可见汤剂是中药临床治病最早最常用的制剂。它具有奏效迅速,可随证加减,作用强的特点,至今为人们所习用。但工作中常遇到一些病人不会  相似文献   

9.
家庭中药煎煮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汤剂是中药剂型之一,保证中药汤剂煎煮质量,是提高中医治疗的关键环节。现介绍一下中药煎煮的过程及注意点,以保证煎出适合疾病的中药汤剂,促进康复。1煎煮器具可选砂锅、瓦罐、搪瓷缸等,也可用不锈钢锅,但忌用铁锅与铜器。根据药量选择器具大小,一般以稍大为宜,以防煮沸时药液外溢。另备一洁净保暖瓶或其它玻璃瓶以盛药液,备纱布一块过滤药渣。2煎煮程序煎前除粉状药不可清洗,其余草药均先清洗干净,然后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以利于有效成分煎出。第一次加人草药中的水量,一般加至超过药面2~3cm,如有花、草类或煎熬时间…  相似文献   

10.
沈豪 《中药材》1992,15(5):45-46
中药汤剂质量的优劣好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除煎煮时间、次数、加水量、饮片质量等因素外,汤剂煎煮中特殊处理方法不当也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本文就中药汤剂煎煮几种特殊处理方法存在的若干弊端及改进措施作一简要综述。一、包煎传统方法对花粉类、细小种子类、含淀粉粘液质及绒毛多的药材实行包煎。虽然包煎有利于药物煎煮后的过滤、减少刺激性成分进入汤剂,但是包煎对药材成分溶出的影响则往往被人们忽视。李家仁对车前子、葶苈子、菟丝子包煎药物的浸出机理及煎煮时与4个古方中药成分的影响进行观  相似文献   

11.
对苍术白术出典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学》[1,2 ] 《中药学讲义》[3] 《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 ) [4] 等皆言苍术、白术均出自《神农本草经》;《简明中医辞典》[5] 说 :白术出自《本草经集注》,苍术出自《证类本草》;《中药大辞典》载 :白术 (陶弘景 ) ,苍术 (《证类本草》) [6 ] 。各文献对苍白术的出典说法不一 ,就此我们对苍白二术出典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神农本草经》载 :“术味苦温 ,主风寒温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久服轻身 ,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7] 。未言明“术”是苍术、白术。就此 ,历代医家进行了探讨 ,古今文献有较多的论述。《用药…  相似文献   

12.
<正> 现今对中药汤剂的煎服法大都是:一剂中药加适量冷水(约超过药面一指许)后煎两次,混合后,分2~3次温服,补益剂可煎3次,不论怎样煎服,总之是一剂药均需煎2次以上。对于这种煎药法,笔者认为有欠妥处,因为第一煎与第二煎之间有较大区别,药物的煎出液成分不尽相同,尤其对有些后下药及特殊入煎的药,在第二煎时,区别就更大了。如大黄第一煎后下,可起到泻下通便作用,而第二煎时所含蒽醌类化合物被久煎破坏,而鞣质含量增多,使泻下作用大大减弱。再如解表药,应是煎至香气大出即可,但第二煎时,显然已煎过度了,药效肯定差多了。  相似文献   

13.
中药剂型改革中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剂型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都较系统地记载了汤剂、栓剂、浸出制剂、丸剂等中药传统剂型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物制剂多达4 0余种 ,除现代的片剂、注射剂等一些新剂型外 ,其他剂型几乎齐备。近年来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以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出现 ,有力促进了中药剂型改革 ,使得西药的一些成熟剂型在中成药上也有广泛的运用 ,如软胶囊、肠溶片、泡腾片、气雾剂、雾化液、滴鼻剂、直肠给药剂等 ,还有近些年研究比较活跃的中药注射液。中药改革剂型作为现代中药研究成果的最主要表达…  相似文献   

14.
《陕西中医》2017,(6):785-786
目的:意在从汤剂的制备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汤剂的临床疗效。方法:归纳分析《伤寒论》中汤剂的煎药溶剂及特殊煎煮方法,阐述其功效。结果:《伤寒论》中选用的溶剂有九种,除现在常用的煎煮方法外,还有先煮去上沫、去滓重煎、同药不同煎等方法。《伤寒论》中汤剂的制备方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继承,中医药工作者不应忽视其在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郑才友  曾宽允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7):622-622,623
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 ,是中药制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常见的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片剂、针剂、糖浆剂、膏药剂等。为了让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充分发挥其功用 ,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合理地选择中药剂型 ,有着重要的意义。《神农本草经》载 :“药性有宜丸者 ,有宜散者 ,宜水煮者 ,宜膏煎者 ,并随药性 ,不得违越。”药物有不同性能 ,根据各自特性制成不同剂型。疾病有虚实、寒热、表里、缓急、轻重、上下之分 ,因而对药物剂型也就有不同要求。本文从药物特性和疾病特点两方面浅谈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1 根据药物特性选择剂型 ,发挥药…  相似文献   

16.
徐茂林 《光明中医》2011,26(6):1270-1271
从细辛的功效、细辛的剂型、细辛的用量三方面论述《伤寒杂病论》应用细辛的特点。认为其功效为温肺化饮、散寒止痛、温通血脉、温里发表;其剂型多为汤剂,且应久煎;其用量在复方中与他药基本相同,证有化热者量宜相应减小,证属纯寒无热者,用量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五防布纸包煎法在中药汤剂的应用郭显明王秀娟山东省平度市中医院266700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个中药剂型。我国最早的医书《内经》中就有记载。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论》中共有113方,其中95方为汤剂。可见汤剂在历代应用已很为广泛。现在中药剂型也...  相似文献   

18.
中药传统制剂以汤剂最为常用,具有易吸收,奏效迅速,疗效可靠,可因证施治变更药味的特点。但是,有的医院煎药工怕麻烦,图省事,不用冷水浸泡,而是直接加水煎煮,病人反映煎出的药液清谈,药味不浓,疗效差。为了探讨中药汤剂在煎煮前是否有必要用冷水浸泡,我们对泻白激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了在煎煮前加水浸泡不同的时间与不加水浸泡对中药汤剂的煎出液颜色、滋味及煎出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煎煮方法精密称取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甘草5g,7剂(分别编号为1~7),1号为对照组,煎前不浸泡,直接加冷水煎煮;2~7号头煎分别加冷…  相似文献   

19.
中药汤剂属于复方饮片提取制剂,其内含物质多为水溶性成分,较为复杂。经煎煮高温处理对其主成分亦有可能改变,有的因受高热而挥散或分解,有的产生沉淀反应,还有难溶于水的成分以混悬的形式入汤剂等,这些都是使汤剂改进缓慢的原因所在。建国以来,国内学者亦曾进行过探讨性研究,现就有关汤剂科研资料作一分析:(一)中药溺剂制备工艺的研究汤剂制备的不同煎法对中药内含物的煎出量抑菌效果等作了比较研究。有选择现行的流通蒸气、蒸气夹层锅煮、沙浴炖、直火煎及60℃温浸,对煎出效果进行比较;有选用隔水重汤煎,常压蒸气煎与直火煎作其成分煎出量比较;有选用高  相似文献   

20.
谈汤剂煎煮过程对药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汤剂煎煮过程对药效的影响山东中医学院(250014)孙秀梅,张兆旺关键词中药汤剂;有效成分;药效学中药汤剂多为复方,不少实验研究证明,不同药味配伍;有时对某一化学成分的溶解度有影响,复方群药合煎液与方药单煎合并液所含的化学成分往往有差异,药效也不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