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钙离子载体(Calcium ionorphore,CI)A23187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病人来源的白血病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方法和条件。方法:选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高的CML病人,采集外周血或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通过两次贴壁法除去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然后放入含或不含GM-CSF(200ng/ml)和CI(375ng/ml)的RP-M11640培养液中培养96小时以上,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来观察CI对白血病细胞诱导成树突状细胞的作用,初步摸索和探讨CI诱导白血病细胞转化成树突状细胞的最佳条件。结果:发现对CML病人外周血或骨髓液分离的白血病细胞加入GM—CSF(200ng/ml)、CI(375ng/ml)和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96小时,细胞能获得典型的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CD86、CD80、CD40、CD83和HLA-DR的表达显著提高。结论:CML细胞用GM-CSF和CI联合诱导能获得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典型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髓系培养体系中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CD123+髓系树突状细胞(mD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将其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 CD304 、 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DC加以分离纯化;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CD123+DC形态; ELISA法检测CD123+DC的IL-12 分泌量; 葡聚糖吞噬试验和3H-TdR渗入法分别检测CD123+DC的吞噬功能和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 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CD86和CD11C,中等量表达CD1a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DC呈现典型的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DC仅微量分泌IL-12,其吞噬能力强于CD123-DC(P<0.05),但抗原刺激功能低于后者(P<0.05).结论: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m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探讨人脐血单核细胞在髓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体系中获得的CD123 髓系DC的生物学特性。分离脐血单核细胞,用人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将其诱导为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 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倒置显微镜观察CD123 DC形态;3H-TdR渗入法检测CD123 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脐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 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HLA-DR、CD86、CD11c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 DC呈现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 DC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但其刺激能力较CD123?DC组低(P<0.05)。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 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髓系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探讨人脐血单核细胞在髓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体系中获得的CD123^+髓系DC的生物学特性。分离脐血单核细胞,用人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将其诱导为IX2。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23和CDll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 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倒置显微镜观察CD123^+ DC形态;^3H-TdR渗入法检测CD123^+ 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脐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HLA-DR、CD86、CDllc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ll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 DC呈现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 DC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但其刺激能力较CD123 DC组低(P〈0.05)。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髓系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根据其表面标记,DC分为髓系DC(myeloid-DC,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DC,pDC)两个大的亚群,前者主要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后者主要参与免疫耐受。最近,在体外诱导的mDC表面发现淋巴系D-C特异性标记CD123的高度表达,但这群兼具髓系和淋巴系标记的DC是否为一个特殊的亚群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钙离子载体(CI)在体外迅速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分离健康献血者的PBMC,在体外用人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CI培养40h或rhGM-CSF和TNF-α培养5d,部分PBMC用环胞菌素A(CsA)预处理30min后,再加入CI或TNF-α;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4、CD80、CD86、CD83、HLS-DR等分子的表达;MTT比色法检测其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检测不同方法培养的细胞其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活化水平。结果健康献血者的PBMC经rhGM-CSF与CI培养40h或rhGM-CSF与TNF-α培养5d,均可获得DC的典型形态和表面分子的表达,包括CD14表达下调,CD80、CD86及HLA-DR等分子表达的上调,以及较强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中CI诱导的DC其CD80、CD86、CD83、HLA-DR等分子的上调更明显,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更强。经TNF-α及CI所诱导分化的DC均具有较好的NF-κB活性。但经CI诱导的DC,其形态、表面标志物、对T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能力及NF-κB的活性,均受到CsA的抑制;而TNF-α所诱导的DC却不受CsA的影响。结论CI比TNF-α更迅速、更高效地诱导PBMC向DC分化的原因,是信号转导途径的不同,但不论上游信号转导途径有何不同,两者最终都通过激活NF-κB诱导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具有加工处理递呈抗原并直接激活处女T细胞、诱导T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慢性髓系白血病表达的P210BCRABL融合蛋白能够被DC加工处理,降解产生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融合区肽,以一定的构型和足够高的浓度与MHCⅡ分子结合,刺激抗原特异性T细胞发生反应。由于P210BCRABL融合蛋白广泛存在于95%以上的CML病人,对细胞的恶性转化及恶性表型的维持至关重要。因而,P210BCRABL融合区肽负载的DC将成为CML生物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体外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在体外从干细胞中诱导出成熟DC的适宜环境。方法:分别将人胎肝、骨髓和脾细胞以及小鼠骨髓和脾细胞在体外用GM-CSF和TNF-α诱导,观察了第3、5、7天DC的收获情况。进一步用S-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了mBmDC和fLDC有关分子表达。结果:在体外通过GM-CSF和TNF-α的作用,小鼠骨髓、人胎肝、骨髓细胞呈典型的毛刺状胞浆突起,第5天的收获率分别为:39.5%、67.2%、12.9%,而基本不能从脾细胞中诱导出成熟DC,获得的DC能与MAbCD80、MAbCD40呈强阳性反应。结论:在GM-CSF和TNF-α的共同作用下,能在体外从人胎肝、 骨髓和小鼠骨髓干细胞中获得成熟DC,其DC能表达高高水平的B7-1和CD40分子,这为大量获得DC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手段,为研究D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抗原提呈功能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开展以DC为基础的各种免疫治疗研究奠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体外定向诱导扩增及其分离纯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定向诱导及纯化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特性及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方法。方法:利用免疫磁珠江(MACS)分离纯化脐血CD34细胞,在液体培养体系中加入FL、GM-CSF、TNFα、IL-4ey SCF,培养12d后光镜检测细胞形态及流式细胞仪分析表达标志;利用抗估状细胞单克隆抗体(X-11)及免疫磁珠分离纯化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化后DC的纯度。结果:经体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CD)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近年来对DC的研究成为热点。髓性白血病是一组不同分化程度多克隆的异常髓系增生性疾病。本文拟对DC应用于髓性白血病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的最优方法。方法:以细胞因子GM-CSF和IL-4体外诱导人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别采用CD40L、LPS、TNF-α、细胞因子鸡尾酒法(TNF-α、IL-6、IL-1β、PGE2)诱导成熟,24小时后收获DCs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成熟表型CD80、CD83、CD86、HLA-DR和FITC-Dextran的内吞能力,ELISA法检测其IL-12的分泌,MTT法检测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CD40L、LPS、TNF-α、鸡尾酒法均可诱导DCs的成熟,其中以鸡尾酒法诱导成熟的效果最优,CD83的表达率为66.91%(P〈0.05);成熟DCsFITC-Dextran的内吞能力明显下降;成熟DCsIL-12分泌量明显高于未成熟DCs,其中鸡尾酒法诱导成熟的DCs的IL-12分泌量最高,成熟的DCs有较强的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论:细胞因子鸡尾酒法是诱导DCs成熟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树突状细胞与T辅助细胞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原体感染或抗原刺激可诱导要对突状细胞(DC)分化为DC1和DC2并迁移进入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中,CD1和CD2通过抗原特异性信号(递呈抗原)、协同刺激信号(诱导Th充分活化)和分化或极化信号(主要是IL-12,也包括DC的表面分子)分别诱导Th分化为Th1和Th2,各种抗原相关的感染组织相关的和免疫相关的因素通过调节IL-12的分泌水平和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或调节Th对DC的敏感性而调控Th的分化,这些相互作用使机体能快速选择合适的免疫应答方式清除相应的抗原。本文介绍了DC诱导Th分化机理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TNF-α对树突状细胞的诱导作用及其对红系造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诱导作用及其对红系造血的影啊。万法: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离纯化人CD34^+细胞,在干细胞因子(SCF)、自细胞介素3(IL-3)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存在下,与TNF-α共同体外液体培养,流式细胞仪测定扩增细胞倍数及表面标记,显微镜观察扩增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TNF-α抑制红系细胞特异性标记血型糖蛋白A(glyeophorin A,GPA)阳性细胞的生长,促进GPA阴性的非红系细胞的生长。这些GPA阴性的非红系细胞形态学上具有DCs的特点,表达DCs的表面标记。与DCs发生直接接触的红系祖细胞形态学上出现了细胞凋亡的改变。结论:TNF-α抑制红系造血可能与诱导DCs增生有关,DCs与红系祖细胞的密切接触,可能是导致红系祖细胞凋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分离树突状细胞(DC)的原理是依据DC的低密度和半黏附特性,DC缺乏Fc受体,可对获得的DC进一步纯化。这种方法获取的DC数量有限。细胞因子诱生法是目前体外扩增DC常用的方法。其中,扩增效果最好的细胞因子是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  相似文献   

16.
肿瘤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有效逃避机体的免疫反应,这些机制不仅涉及肿瘤细胞本身,而且与宿主免疫反应功能受损有关.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TADC)、髓系来源抑制细胞(MDSC)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等在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中能够诱导免疫抑制反应,这些研究将会为抗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可能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邱立华 《现代免疫学》1999,19(2):126-127
树突状细胞为一种重要的免疫辅佐细胞。本文列举了该种细胞的诱导、表面标志、分泌功能及在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液中的DC(dendritic cell,DC)亚群以及DC亚群与炎症产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来自西南医院体检中心26例健康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组,来自西南医院风湿免疫科28例RA患者的外周血及滑膜液作为实验组,其中RA患者的外周血和滑膜液来自同一 RA患者.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  相似文献   

19.
成人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成熟调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人体内树突状细胞具有成熟和未知成熟两种形态。前者是早期免疫应答的强有力的抗原递呈细胞。后者具有截然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且能诱导免疫耐受。本研究从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前体细胞,利用单核细胞条件性培养液,培养出比较均一的未成熟及成熟阶段的树突状细胞。第一阶段:从外周血分离出能粘附塑料的单核细胞,在GM-CSF+IL-4存在条件下培养6-7d;第二阶段,加入单核细胞条件性培养液促进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仅经第一阶段培养 的细胞主要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仍然表达单核细胞的表达标志CD14,具有活跃的内,骐 MHC-II分子主要分布在胞内的MIIC器官;经第二阶段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则具有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全部特征:典型的树突状形态,悬浮生长,MHC-II分子主要分布在包膜表面,.表达树突状细胞的特异性标志CD83,刺激同种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强,并在脱离特定细胞因子环境3d后仍能保持该性状不变。由于该途径培养成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完全受外部因素调控,可能是获得均一的成熟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供科研和临床应用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既能启动免疫应答 ,又能诱导免疫耐受。目前对树突状细胞诱导外周耐受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 ,本文就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免疫抑制因子处理的树突状细胞及转基因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外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这可能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