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AMI)患者12h内血清钾含量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选择STAMI患者64例,据梗死部位分为前壁梗死组、单纯下壁梗死组、下壁+右壁梗死组、右室+下壁梗死组、前壁+下壁+右室梗死组;据血清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及血清钾正常组。测定各组血清钾含量、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梗死部位,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梗死部位不同,血清钾水平也不同,其中下壁+后壁梗死组血清钾水平最高,前壁+下壁+右室梗死组血清钾水平最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钾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0.2%(37/41)高于血清钾正常组的8.7%(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室、前壁梗死者易发生低钾血症,低血钾易发生心律失常,故STAMI早期应及时补钾,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AMI患者,并对比观察2周内发生与未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率变异性。结果 AMI未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HRV多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组HRV明显低于无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 AMI患者HRV与恶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 myocardial infarction以下简称AMI)的首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95%)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对AMI患者实行严密的心电监护,动态观察其心电变化,以便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AMI并发的心律失常,对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率、降低AMI的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计数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筛选入院时白细胞异常增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4例,符合再灌注治疗指征者进行再灌注治疗,根据再灌注效果分为再灌注成功组及保守治疗或再灌注失败组,观察入院后24、48、96 h白细胞总数,并记录住院期间心律失常情况。结果采用保守治疗患者101例,再灌注成功者71例,再灌注失败者12例,其中,6例入院时白细胞>14×109/L非再灌注治疗患者入院后3 d死亡。两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但再灌注成功者白细胞下降速度明显快于保守治疗与再灌注治疗失败组,且再灌注成功组在入院后24 h内白细胞下降速度最快;再灌注成功组心律失常发生机会明显低于保守治疗及再灌注失败组,且再灌注成功组在入院后48 h内心律失常减少最明显。白细胞计数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呈正相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再灌注治疗成功可使白细胞数迅速降至正常,且可以明显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水平,可以作为临床提供一种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卡维地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59例,入选患者均给予心电监护,并在发现快速心律失常24h内和出院后1、3个月做24h动态心电监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结果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均能控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快速心律失常,但卡维地洛组明显优于美托洛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第3个月与第1个月比较卡维地洛组可进一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美托洛尔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卡维地洛可以很好的控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快速心律失常,降低猝死和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超早期及早期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分析2007年3月~2009年3月本院收治的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超早期及早期发生的心律失常。结果 63例AMI患者出现心律失常52例,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2.5%,其中超早期检出心律失常21例,早期检出心律失常31例。超早期中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15例,占超早期心律失常的71.4%;早期出现室性心律失常20例,占早期检出心律失常的64.5%。结论通过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超早期(发病后6h内)及早期(发病后6~72h)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超早期以缓慢型心律失常为主,而早期则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因此,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强监护和观察,及早发现心律失常,根据心律失常特点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尽量或避免心律失常,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与护理效果,以提高护理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4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本组42例患者中33例临床治愈,6例明显好转,3例死亡。结论:应严密监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变化,准备充足的抢救药品与设备,及时救治,准确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其中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60±4a)给常规疗法加美西律口服,150mg,tid,4wk为一个疗程。另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60±5a)为常规组(静脉输极化液及对症处理),2组常规治疗相同。4wk后比较:室性及危重警告性心律失常美西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2%对68%,6%对26%)P<0.01.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续严重的缺血致心肌梗死。AMI发病72h内易出现心律失常,发生率90%,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和监护,可对心律失常作出早期诊断和处理,对降低心肌梗死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茂杰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274-227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倍他乐克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治疗组,无B受体阻滞剂使用禁忌证耋早期三用蓓他乐克,对照组,未使用倍他乐克,常规治疗两组相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减少,恶性程度降低.平均消失天数提前(P〈0.001)。结论:早期应用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减少室性心律失常,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吴翰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268-26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对来宁乡县中医院住院诊治的90例AMI患者分为3组:A组:恶性心律失常的36例;B组:潜在心律失常41例;C组:无心律失常13例,发病24h内做常规心电图检查,进行心电监护,记录心电图的情况,计算QTd,分析AMI合并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结果①3组患者QTd、QTcd大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现出递减规律:A组>B组>C组(P<0.05);②QTcd≥60ms的AMI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0.3%,明显高于QTcd<60ms的AMI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Td值是监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对AMI合并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AMI患者QTd值越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实施相应的监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观察,及时处理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结果: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在心肌梗死时均可发生,但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也是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猝死原因。结论: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有利于急性梗死患者的早期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邱其莲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888-1888
将我院1988~2003年门诊及住院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AMI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观察急性心肌缺血期单相动作电位(MAP)形态变化及后除极与缺血性心律失常(IA)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Franz接触电极记录12只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模型犬急性缺血(30分)心肌MAP的同时进行程序电刺激(PES)。结果心肌缺血30分时MAP振幅由对照的(19.04±8.66)mV降至(10.34±8.29)mV(P<0.01),MAP-D  相似文献   

15.
<正>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AMI)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急性期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预后得到改善。2006-10~2008-06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内科ICU收治65例AMI患者,其中32例ST段抬高AMI(STEAMI),2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AMI)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心律失常11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1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的心电图表现。结果:本组急性心梗患者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74.8%,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达35.3%,另外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也较高,占11.8%。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病情进展快,故在首诊救治中应尽量减轻心肌的缺血损伤和缩小梗塞的范围,为进一步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8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临床病情采取综合诊措施,指导临床诊治实践。结果 38例患者经综合性的诊治后,12例治愈,24例有效,2例无效,临床有效治愈率达94.73%。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病情特殊,区别对待综合治疗的诊治措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50例,均为本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均采用胺碘酮辅助治疗,回顾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显效33例,占66%;有效13例,占26%;无效4例,占8%,临床总有效率为92%。无效病例因肺部感染、心源性休克或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仅血压下降1例,后积极对血容量进行补充后纠正。治疗前后心率、QT间期、QT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造成患者死亡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了38例AMI患者发病后心电图中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的关系,借以探讨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心律失常的不同表现及其所占比例。按照患者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种类包括室性心律失常63例(室性早搏55例,心室颤动3例,阵发性实行心动过速5例)和其他心律失常18例(窦性心动过速9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纤颤和房室传导阻滞各2例,房性早搏1例),其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死亡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颤动的患者病死率为100%。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的患者(病死率5.2%)与非ST段抬高的患者(病死率13.0%)相比,病死率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0.05,具有比较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并发不同种类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所占比例最高,病死率也高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