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估干扰素加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干扰素α-2b300万单位,肌注,每日1次,肌注1月后再改为隔日肌注,用2个月;胸腺肽100mg加入10%的葡萄糖静滴,每日1次,共用3个月。对照组:只用干扰素,剂量、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中ALT复常率为86.7%,HBsAg阴转率为13.3%,HBeAg阴转率66.7%,HBV DNA阴转率为70.0%;而对照组中ALT复常率为83.3%,HBsAg阴转率为10.0%,HBeAg阴转率40.0%,HBV DNA阴转率为50.0%。随访半年,治疗组HBeAg、HBVDNA19例阴转,而对照组仅9例阴转。结论:干扰素加胸腺肽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自体LAK细胞回输及复肝口服液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治疗后6周HBeAg阴转率为50.0%,抗─HBe阳转率为36.6%。ALT复常率为63.3%。对照组分别为12.3%、10.0%及33.3%。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对15例HBeAg末阴转病例随访3─6个月、HBeAg阴转3例、HBeAg阴转率达60.0%。对19例抗HBe末阳转病例随访3—6个,抗HBe继续阳转1例,抗─HBe阳转率达40.0%。临床观察结果证明自体LAK细胞回输及复肝口服液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促进HBeAg阴转、抗─HBe阳转、ALT复常的作用,且随时间推移HBV复制指标阴转病例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何伟  高伟 《吉林医学》1993,14(5):273-273
为了观察促肝细胞生长素(HGF)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HBV抗原阴转效果,我们采用HGF联合应用胸腺肽、白介素的方法,对30例慢乙肝病人进行了观察,并用胸腺肽、白介素-Ⅱ做为对照组。结果表明:HBsAg阴转率(26.7%)明显高于对照组(0%),HBeAg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1.4%)。该方法对于慢乙肝HBV抗原阴转有显著效果,值得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多亚型α干扰素与2b型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远期疗效的差异。随机选60例慢性乙型肝炎分成A、B两组分别接受IFN—αNI和IFN—α2b治疗。给药方法相同,3MU×22周,后为3MU×22周。在12周时A组和B组ALT复常率分别为66.7%和60.0%(P>0.05)、HBeAg阴转率为53.3%和43.3%(P>0.05)、HBV—DNA阴转率为50.0%和40.0%(P>0.05)。24周时ALT复常率为83.3%和66.7%(P<0.05)、HBeAg阴转率为60.0%和33.3%(P<0.05)、HBV—DNA阴转率为56.7%和30.0%(P<0.05)。72周时ALT复常率为90.0%和53.3%(P<0.05)、HBeAg阴转率为66.7%和26.7%(P<0.005)、HBV—DNA阴转率为63.3%和26.7%(P<0.005)。以上结果说明IFN—αNI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远期疗效明显优于IFN—α2b,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干扰素的多亚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利宾胺和护肝胶囊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治疗组56例应用西利宾胺和护肝胶囊联合;对照组44例单用护肝胶囊.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和HBVDNA.结果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为89.3%,HBeAg阴转率为41.1%,HBVDNA阴转率为33.9%;对照组ALT复常率为77.3%,HBeAg阴转率为13.6%,HBVDNA阴转率为9.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西利宾胺和护肝胶囊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比较膦甲酸钠与膦甲酸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②方法 选择HBeAg、HBV-DNA皆为阳性的慢性乙肝患39例,分为A组21例,B组18例。以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为观察指标,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指标的影响。③结果 治疗结束时A、B两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38.1%、66.7%;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7.6%、72.2%。治疗结束后3个月HBeAg阴转率分别为47.6%、66.7%;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2.4%、77.8%。治疗结束后6个月HBeAg阴转率分别为42.9%、61.1%;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42.9%、72.2%,两组阴转率均明显高于自然阴转率。B组HBeAg、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A组(P<0.05)。④结论 小剂量膦甲酸钠联合胸腺肽疗法副反应少,疗效较高,是临床慢性乙肝的一种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唐漾波  张惠忠 《广东医学》1997,18(7):441-443
目的:了解HBeAg阴转和肝脏HBV的复制情况与乙型肝炎病程发展及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运用酶联免疫法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单纯HBV感染的肝癌120例、重症肝炎(重肝)53例和慢性乙型肝炎(慢肝)194例三组共367例病人血清中的HBeAg和HBVDNA进行了研究。结果:肝癌组、重肝组和慢肝组HBeAg阳性率分别为27.5%、43.4%和52.0%;肝癌组、重肝组和慢肝组HBeAg(-)/HBVDNA(+)组合的病例分别占各组例数的49.2%、24.5%和8.8%。结论:随着乙肝慢性化的发展,HBeAg阴转率和肝癌发生的危险度均同时增大;HBeAg阴转病例中HBV由慢肝的低水平复制向肝癌的活跃复制转化。  相似文献   

8.
邓福安 《医学文选》2004,23(4):456-456
目的 探讨西利宾胺和护肝胶囊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 1 0 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 ,治疗组 5 6例应用西利宾胺和护肝胶囊联合 ;对照组 44例单用护肝胶囊。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和 HBVDNA。结果 治疗组谷丙转氨酶 ( ALT)复常率为 89.3 % ,HBe Ag阴转率为 41 .1 % ,HBVDNA阴转率为3 3 .9% ;对照组 ALT复常率为 77.3 % ,HBe Ag阴转率为 1 3 .6% ,HBVDNA阴转率为 9.1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西利宾胺和护肝胶囊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乙型慢性迁延性肝炎20例近期疗效观察,20例慢迁肝(C.P.H)HBsAg阴转1例,阴转率为5%,滴度下降11例为55%,HBeAg阴转7例,阴转率为38.88%。DNA—P恢复正常7例,复常率为77.77%。HBV—DNA恢复2例,复常率为66.66%,抗—HBe阳转6例,阳转率为30%。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30%。  相似文献   

10.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每次10 mg,每天1次,每3个月检测1次HBV DNA、肝功能及乙肝血清标志物。结果:治疗12个月时HBV DNA阴转17例,阴转率50%,其中HBV DNA<107拷贝/ml,阴转率为66.7%而HBV DNA ≥ 107拷贝/ml,阴转率为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ALT<2倍正常值,阴转1/5例,而ALT>2倍正常值,阴转率为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HBV DNA阴转率与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对低病毒载量的患者HBV DNA阴转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的研制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疗效的测定。结果: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50%,HBVDNA阴转率为28.57%,对照组HBeAg阴转率为25%,HBVDNA阴转率为0;治疗组CD4/CD8复常率为62.5%,对照组为23%。本实验临床观察,治疗组CD4/CD8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抗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口服液除直接中和病毒外,还可使人体T细胞增殖转化,通过免疫调整作用达到清除乙肝病毒,提高病毒标志阴转率及T细胞亚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α-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100例患者分为A组(干扰素联合胸腺肽组)、B组(干扰素组)、C组(一般护肝组),并据A、B两组中HBV DNA阴转与否分为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上述五组治疗前后的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 Ⅲ)等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A组HBV DNA的阴转率为65.0%,显著高于B组(40.0%)及C组(10.0%),A、B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以A组显著,C组治疗前后三项指标无变化.而治疗后应答组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1),其中HA、PCⅢ较无应答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 A、B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以A组效果较好,且HBV DNA阴转病例中肝纤维化指标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2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肝功能、乙肝血清标记物、细胞免疫功能等变化。并与干扰素治疗的39例和一般护肝、退黄治疗的26例(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苦参素组胆红素复常率96.2%,ALT复常率88.5%,AST复常率80.8%,HBeAg阴转率46.2%,抗HBeAg阳转率53.8%,HBV-DNA阴转率55.8%。其疗效和干扰素组基本接近(P>0.05),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未见明显变化。提示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1讨不同治疗方法对HBeAg慢性乙型肝炎血清ALT、HBVM、YMDD变异株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只用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仅用甘草酸制剂,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年时检测血清ALT、HBVM、HBV YMDD变异株。结果:治疗组ALT复常率70.01%,HBeAg阴转率52.23%,对照组ALT复常率41.18%,HBeAg阴转率19.61%,X^2分别为9.95、13.07,P均〈0.01;在抗HBe阳转率及HBVYMDD变异株检出率方面二组未显出有明显的差异。结论:拉米夫定与甘草酸制剂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比较,ALT复常率及HBeAg阴转率高,但未发现HBV YMDD变异检出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周顺良 《广东医学》2005,26(8):1152-1153
目的观察临床验方调肝清解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门诊确诊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以调肝清解汤每天1剂口服治疗,对照组口服乙肝解毒胶囊治疗。两组均配合肝泰乐及联苯双酯口服。观察两组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复常及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及HBV-DNA-PCR定量检测载量比较情况。结果观察组ALT和AS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TBil复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HBsAg和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HBsAg阴转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DNA载量均值观察组下降明显, 组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调肝清解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降低肝脏酶学功能指标及降低HBV -DNA血清载量与提高HBV-DNA阴转率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拉米夫定联合肝复康胶囊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62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拉米夫定联合肝复康胶囊疗程6个月,对照组30例单用拉米夫定,疗程6个月。结果 治疗组ALT复常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90%)。停药半年后ALT复常率(90.6%)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治疗组血清HBeAg阴转率(62.5%)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停药半年后血清HBeAg阴转率(53.1%)明显高于对照组(36.7%)。治疗组血清HBV—DNA阴转率(68.8%)明显高于对照组(53.3%)。停药半年后血清HBV—DNA持续阴转率(56.2%)明显高于对照组(30%)。结论 肝复康胶囊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于单用拉米夫定的治疗。对拉米夫定停药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泰来肽治疗HBV携带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00例HBV-DNA和HBeAg阳性的HBV携带者,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54例)。结果治疗24周时,治疗组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1.11%、6.67%和17.7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异常率分别为4.44%、1.9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24周后,治疗组HBeAg阴转率、血清转换率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6.67%、17.78%和37.7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异常率分别为4.44%、5.7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炎症分期为G1、G2的HBeAg阴转率(36.36%,50%)、血清转换率(22.27%,40%)、HBV-DNA阴转率(44.54%,60%)均明显高于G0-1(P<0.01)。治疗组外周血T细胞(CD3 )、CD4 T细胞(CD3 CD4 )和NK细胞(CD16 CD56 )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CD8 T细胞(CD3 CD8 )计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B细胞(CD19 )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泰来肽能使HBV携带者HBeAg和HBV-DNA阴转,以及HBeAg发生血清转换,且与肝组织学炎症分期有关,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余建国 《中原医刊》2003,30(21):37-37
为观察贺普丁抗乙肝病毒治疗效果。用贺普丁治疗慢性乙肝30例,并与对照组(一般护肝治疗)对照观察,治疗结束后,贺普丁组肝功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护肝治疗组。贺普丁有较好抗病毒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利肝康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利肝康,4片,口服,每日3次,疗程6个月。并与常规的保肝综合治疗对比分析。结果:利肝康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分别为90.24%、7.32%、21.95%。HBV—DNA阴转率较综合治疗组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HBV—DNA阴转率在HBeAg阴性患者中更高,与HBeAg阳性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利肝康片能改善肝功能,对HBV—DNA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明 《包头医学》2007,31(4):197-198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蛋白(Pre-S1)阴转率,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 BV的效果。方法:将60例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本护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拉米夫定100m g,每日1次,两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IL-2恢复水平,Pre-S1阴转率均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能提高乙肝治疗的效果,具有明显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脏损伤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