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对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的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5~55min;术中创面出现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一种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护理.方法 对33例直肠类癌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结果 33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2~0.5 cm(平均0.35 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病灶整块切除30例,分块切除3例.结论 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严密的病情观察,治疗前、中、后实施合理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耐心、细致的护理对患者术后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护理配合.方法 一名护士负责进镜和扶镜,另一名护士负责术中器械传递和设备调节,配合医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 78例均剥离成功.3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予再次内镜下止血.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38个月无残留、复发或转移.结论 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医护的完美默契配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直肠类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的护理。[方法]对13例直肠类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13例直肠类癌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直肠类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直肠类癌治疗的指导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直肠类癌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临床考虑直肠类癌的患者进行EUS检查,根据EUS结果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结果 45例术前病理确诊的类癌病例,42例经ESD治疗,2例累及固有肌层及1例浸透浆膜层并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者,经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EUS能够明确直肠类癌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对其治疗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对于小于20 mm直肠类癌,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EMBM)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EMBM和ESD切除的60例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EMBM术者32例(EMBM组),行ESD术者28例(ESD组),比较两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完全切除率、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EMBM组完全切除率96.9%(31/32),ESD组完全切除率96.4%(27/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812);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12.3±2.6) mm明显大于EMBM组(9.1±2.2) mm(t=3.36,P=0.038);EMBM平均手术时间(20.5±5.1) min明显少于ESD组(36.8±4.5) min(t=6.718,P=0.008);EMBM组穿孔率为0,明显低于ESD组10.7%(3/28)(χ^2=6.37, P=0.013);EMBM组术中严重出血率为3.1%(1/32),明显低于ESD组14.3%(4/28)(χ^2=4.89, P=0.021);术后随访6~12个月,EMBM及ESD组均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EMBM和ESD均是内镜下治疗直结肠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但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明显大于EMBM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直肠类癌病人行内镜黏膜剥离术的护理。[方法]对23例直肠类癌病人行内镜黏膜剥离术,术前做好评估、心理辅导及器械准备,术中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操作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做好术后病情观察和饮食指导。[结果]23例直肠病灶均行 ESD完整切除,病理检查均证实为直肠类癌且切缘及基底均无肿瘤残留。术后均无出血表现,1例出现迟发型穿孔,经保守治疗穿孔处愈合。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经随访3个月~24个月23例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加强直肠类癌病人行内镜黏膜剥离术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7例广基结直肠息肉患者行ESD治疗,护理方法包括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病情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剥离病灶,其中术后延迟出血1例,予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1例,行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精心的围术期护理配合,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可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加速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患者67例,病灶68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处病灶中,神经内分泌肿瘤占61.8%,以直肠分布为主,脂肪瘤占29.4%,以结肠分布为主;超声内镜检查46处病灶,位于黏膜下层38处(82.6%),低回声31处(67.4%)。ESD治疗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病理完整切除率94.1%;并发症情况:穿孔发生率6.0%,术后出血发生率1.5%,无1例需外科手术干预;术后随访率95.5%,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3~75个月),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超声内镜有助于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诊断,ESD治疗结直肠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巨大扁平病变的护理配合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1年12月该科肠镜检查发现的25例直径>2 cm的直肠扁平病变进行ESD切除治疗的病例资料,总结ESD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方法.结果 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切除治疗,2例术后当晚出现便血,予经内镜对症处理后血止.随访期(1~24个月)内除1例手术创面出现增生肉芽肿外,其余全部瘢痕愈合,无1例复发.所随访的患者术后复查肠镜示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结论 随着ESD的不断开展及治疗器械和设备的不断改进,直肠巨大扁平病变可以得到1次、完整切除,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护士在ESD过程中需要掌握各种配件的性能及熟练的操作,与医生配合默契,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附3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经大肠镜下电灼切除直肠类癌。经肠镜查出直肠类癌 38例 ,其中 32例 <1cm的直肠类癌经内镜电灼切除 ,4例直径在 1.5cm者行局部扩大切除术 ,2例直径 >2cm者行根治性手术。结果 :32例经内镜电灼切除术后经 6个月~ 2 0年随访无 1例复发 ,4例局部扩大手术 ,术后 3~ 8年至今无复发 ,直径 >2cm者 ,术后 3年 1例出现肝转移 ,另 1例发现直肠类癌时已有肝转移灶。结论 :直肠类癌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对于 <1cm类癌可采用内镜下电灼切除 ,该项技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或胃癌前病变临床效果,并对其并发出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确诊30例早期胃癌及66例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记录并发症、复发及生存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