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绪丁  王利培 《山东医药》2008,48(22):26-28
建立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成功后,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内移植组、颈静脉移植组、假移植组。将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别经脑及颈静脉注入脑内移植组、颈静脉移植组;假移植组体内仅注入生理盐水。用Y型迷宫观察新生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分析脑组织移植细胞的定位和分化情况。结果移植后2、4周,颈静脉移植组及脑内移植组正确反应率均高于假移植组(P均〈0.05),而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颈静脉移植组移植2、4周后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5-溴-2-脱氧脲苷(GFAP/Brdu)双阳性细胞占Brdu阳性细胞的比率均高于脑内移植组(P均〈0.05);脑组织免疫组化显示,MSC移植组中,进针注射部位存在大量移植细胞,并向周围迁移。提示MSC移植到HIBD大鼠脑内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MSC移植后不仅可以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近期的脑损伤,还能改善其远期预后;静脉移植较脑内移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及电针对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电凝法制备MCAO模型。随机分为MCAO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MCAO后各组分别于1d、7d、14d、28d进行神经前体细胞(NPCs)标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电针治疗,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取脑行病理学处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并观察各组各时间点病灶周围5-溴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阳性细胞数。结果电针组7d、14d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模型组(P〈0.05),两组均于28d恢复正常。急性脑梗死灶周增殖细胞数目明显增加,且梗死灶边缘Nestin、GAP-43及GFAP细胞在7d为高峰期。各时间点电针组BrdU、Nestin及GAP-43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1周末达到高峰。MCAO后各时间点病灶周围GFAP细胞数均增加(P〈0.05),7d时电针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仍在1周时细胞数最多。结论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在4周可恢复,电针治疗1~2周有促进作用。脑梗死及电针治疗后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干细胞及生长相关蛋白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发生相应变化,构成神经功能可塑性的物质基础,可能是各种治疗措施发挥作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大鼠移植嗅成鞘细胞(OEC)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OEC迁移规律。方法从2.5个月龄SD大鼠嗅球取材,利用差异贴壁方法纯化OEC。移植前,用Hoechst 33342标记OEC。按双肾双夹方法制备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10周,电凝大脑中动脉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MCAO大鼠63只,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梗死侧移植组、健侧移植组及双侧移植组,每组21只大鼠。于移植术前,移植术后第2和6周行大鼠神经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检查;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及神经丝蛋白(NF)的表达情况。移植后6周取移植部位脑组织行冷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EC迁移情况。结果①梗死侧移植组、健侧移植组及双侧移植组移植前运动评分中位数评分均为2,移植后第2周分别为5、4、7,第6周分别为6,7、9;移植前感觉功能评价中位数3组均为6.67%,移植后第2周3组分别为20.00%、13.33%和33.33%,移植后第6周分别为26.67%、33.33%和46.67%。以上指标各时间点梗死侧移植组、健侧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移植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各时间点梗死侧移植组、健侧移植组梗死灶边缘区GAP-43、NF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移植组与其他两组比较表达均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③移植OEC后6周3组均观察到OEC向梗死灶及对侧的皮质迁移。结论脑梗死大鼠OEC健侧移植能够起到与患侧移植同样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这种作用与OEC促进神经纤维再生及较强的自我迁移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监测Resovist体外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后在脑内的分布及迁移。方法 1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和移植组8只。BMSCs传至P3代后,Resovist体外标记BMSCs。采用改良Longa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移植组缺血对侧顸叶脑皮质移植Resovist标记的BMSCs,对照组不移植。2组大鼠均于移植后1 d和1、2、4周行MRI动态观察。移植后4周行脑组织HE染色及普鲁氏蓝染色。结果移植组大鼠移植后1 d和1、2、4周MRI序列上,均可显示缺血对侧半球移植的Resovist标记BMSCs所致的低信号,移植后2周可见沿胼胝体腹侧走行的线状低信号影,移植后4周细胞所致的彗星状改变更为明显,彗星尾向缺血侧延伸。脑组织普鲁氏蓝染色显示,移植组大鼠胼胝体内迁移的蓝染细胞呈条带状排列。结论临床应用型MRI可获得满意图像质量及实验数据,不仅可显示移植位点BMSCs所致的低信号,还可明确显示BMSCs经由胼胝体的迁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移植治疗糖尿病兔模型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3组:糖尿病PBS对照组(A组)、糖尿病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组(B组)、正常血糖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组(C组)。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7d后,通过肌内注射进行细胞移植。结果EPC移植后14d,彩超示B组兔缺血侧/正常侧下肢胫前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明显增加,动脉造影示该组缺血侧下肢动脉显影血管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EPC移植能有效治疗糖尿病兔模型下肢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及人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干预对脑梗死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健康SD大鼠60只,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MCAQ),随机分为脑梗死组、NSCs移植组和联合组。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梗死侧BrdU标记NSCs的数目及迁移趋势;于移植前及移植后1周、2周、3周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于移植后2周采用逆转录PCR反应法检测大鼠脑梗死组织中BDNF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梗死组织中BDN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BrdU标记NSCs的数目较脑梗死组及NSCs移植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BB行为学评分观察神经功能变化显示,移植前各组大鼠的神经学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1周、2周、3周,联合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脑梗死组及NSCs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逆转录PCR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2周,联合组BDNF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及NSCs移植组,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联合组BDNF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及NSCs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及人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干预能够促进脑梗死大鼠BDNF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研究经尾静脉和心外膜直视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采用同种异体MSCs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和标记,在梗死后2周,A组经尾静脉植入MSCs,B组心外膜直视注射MSCs,C组尾静脉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为对照。4周后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移植组心肌组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免疫组化显示阳性标记细胞α-Actin肌动蛋白检测阳性。与对照組相比,A和B组左心功能显著改善(P<0.05),A和B组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分别为(45±2)%,(40±4)%和(41±3)%,P<0.05]。结论MSCs经静脉移植和心外膜植入都能够归巢至心肌梗死区,对梗死大鼠的心脏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转酪氨酸激酶C(tyrosine kinase C,Trk C)基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联合神经营养素(neurotrophin,NT)-3局部应用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MAP-2)表达的变化。方法 90只Wistar大鼠,雌雄不拘,清洁级,300~350 g,随机分为6组(每组15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B组)、NSCs移植组(C组)、NSCs移植+NT-3局部使用组(D组)、转Trk C基因NSCs移植组(E组)和转Trk C基因NSCs移植+NT-3局部使用组(F组)。于左锁骨下动脉末梢处予降主动脉缠胶带法建立脊髓缺血损伤模型,50 min后,阻断的降主动脉被解除。术后第1天进行细胞移植。各组大鼠分别于细胞移植后6 h、24 h及48 h进行脊髓运动功能评分。术后24 h、1周,分别处死7和8只大鼠,迅速取出脊髓标本,苏木素-伊红、NISSL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MAP-2的表达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AP-2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缺血模型组(B、C、D、E组)和其他移植处理组相比,F组大鼠脊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最佳,脊髓神经元核溶解程度较轻,神经元结构相对完整,数量也较多,MAP-2表达增加;与对照组(A组)和缺血模型组(B组)相比,各移植处理组MAP-2 m 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且,F组MAP-2 m RNA表达增加最为明显,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局部给予的NT-3作用下,转Trk C基因NSCs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上调MAP-2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基因治疗帕金森病大鼠脑内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工程成肌细胞脑内纹状体移植对帕金森病(PD)大鼠脑内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逆转录病毒介导的BDNF表达质粒,并转染成肌细胞进行PD大鼠脑内纹状体移植。结果细胞移植后第2和第8周,移植组毁损侧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分别为(95753±8895)和(104029±10478)pg/mg〕较对照组〔分别为(33598±10248)和(32788±7023)pg/mg〕明显增加(均为P<001),并可维持2个月之久。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工程成肌细胞脑内纹状体移植,可使脑内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增加,可能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动态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只健康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移植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24 h后各组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前体细胞,最后一次注射后2 h处死。通过神经缺损评分观察移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脑组织BrdU阳性及凋亡细胞。结果脑梗死后侧脑室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区及梗死灶边缘BrdU阳性细胞迅速增多(P<0.05)。移植BMSCs后BrdU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增加更趋明显。同时,BMSCs移植后大鼠神经功能得到明显康复,缺血边缘区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伴梗死体积缩小。结论BMSCs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迁移,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法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以改良成年犬骨骼肌成肌细胞培养方法进行细胞分离及扩增;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冠脉内注射对照及冠脉内成肌细胞注射组,每组8只;冠状动脉结扎前、后及4周时测定左室功能指标、4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经冠脉注射移植组术后4周CO比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且比冠脉结扎后显著升高(P〈0.05);术后4周时LVEF和SV比对照组上升21.1%~31.4%(P均〉0.05)。结论经冠脉内注射移植自体骨骼肌成肌细胞可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正常大脑、脑梗死对侧及梗死侧大脑脑组织上清液对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腹膜后脂肪组织进行ADSCs分离培养;用正常脑组织上清液、脑组织梗死侧及对侧脑组织上清液对ADSCs进行诱导,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细胞标志物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阳性率.结果 (1)脑梗死侧组诱导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率均高于其他组(P<0.05).(2)脑梗死对侧组及正常对照组诱导组NSE、MAP-2、GFAP表达率均高于未干预组(P<0.05).结论 脑梗死侧及脑梗死对侧组织上清液均能诱导大鼠AD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表达神经细胞标志物,但前者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大鼠成体干细胞食管下段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成体干细胞注射至食管下段的可行性,探索利用成体干细胞[骨骼肌卫星细胞(S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新方法。方法选取体质量160~240g的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不同实验组分别于体外培养并扩增骨骼肌SC或MSC,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后,经腹腔将大鼠自体骨骼肌SC悬液植入食管下段肌层;MSC悬液植入同种异体大鼠食管下段肌层。1周和4周后分批处死动物,取食管下段组织并使用组织学方法评价植入细胞生长分化情况。结果BrdU的细胞标记率接近100%。接受干细胞移植的大鼠生长良好。干细胞移植后第1周和第4周,SC组和MSC组大鼠食管下段均可见大量分化为骨骼肌细胞的BrdU阳性细胞,SC组第4周较第1周BrdU阳性细胞核数显著增多(P〈0.01)。MSC组第4周较第1周BrdU阳性细胞核计数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组与MSC组比较,第1周BrdU阳性细胞核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SC组较MSC组显著增多(P〈0.05)。注射局部未见炎症反应,与对照组病理学分析无差异。结论成体干细胞移植至大鼠食管下段安全、可行,能在食管下段长期存活并分化为骨骼肌。骨骼肌SC或MSC移植可能成为治疗GERD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维生素C(Vc)和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增殖培养,移植到脑梗死大鼠体内后,在脑内的存活情况。方法①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分离大鼠BMSCs。按培养液中加入的不同因子分为4组:对照组、Vc组(50μg/m1)、bFGF组(1μg/L)以及Vc+bFGF组(50μg/ml Vc和1μg/L bFGF),在体外对BMSCs进行培养并观察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MT丁比色法分别于培养第1、2、3、5和7天,测定细胞在450nm波长处的吸光度(A)值;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96h后的细胞周期。②采用线栓法制备20只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h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联合Vc+bFGF培养的BMSCs移植组(10只)和对照BMSCs移植组(10只)。将相应组别的BMSCs细胞移植人脑梗死24h后的大鼠体内。分别于移植后第1、2和3周,制备大鼠脑组织切片并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形态学观察显示,Vc+bFGF组的BMSCs增殖最快,对照组则相对缓慢。②各组细胞的A值于培养第2天开始增加,Vc组和bFGF组在第3天达到高峰(F=728.52和F=197.18,P〈0.05),Vc+bFGF组在第5天达到高峰(F=1771.32,P〈0.05),第7天均有所下降。第2天起,bFGF组、Vc组与bFGF+Vc组的A值均高于对照组;第3天起,Vc+bFGF组高于Vc组与bF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Vc组、bFGF组与Vc+bFGF组细胞处于增殖期(s+G2+M期)的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BMSCs移植后第2周,联合Vc+bFGF培养的BMSCs移植组大鼠脑组织切片中BrdU阳性细胞计数较对照组高;第3周两组阳性细胞计数均有下降,但前者仍较后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rd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梗死灶周围。结论Vc与bFGF均可促进大鼠BMSCs的增殖,二者联用较单用其一的效果更好;脑梗死大鼠移植增殖培养后的BMSCs,其在脑组织中的成活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脑梗死后电针作用对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移行的影响。方法采用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电凝法凝闭大脑中动脉(MCAO)。用Garcia评分、HE染色、免疫荧光等方法观察电针对脑梗死后1周、2周、3周、4周大鼠脑内梗死灶体积,行为学评分及5-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Doublecortin(DCX)阳性细胞数的干预作用,并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电针治疗后前3周梗死体积较脑梗死组缩小(P<0.05);电针后2d与3d大鼠行为学评分较梗死组高(P<0.05);MCAO后梗死灶边缘有Brdu阳性细胞和DCX阳性细胞分布。电针组Brdu阳性细胞较脑梗死组明显增加(P<0.05),电针组DCX阳性细胞数在1周末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0.05)。结论电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小脑梗死体积,并使缺血灶周移行的神经前体细胞增多,可能与其改变脑内微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胎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区的GFAP与S-100β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切断Wistar大鼠海马穹窿伞制备AD模型大鼠。我们将大鼠随机分为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正常组。培养胎鼠的神经干细胞,将其移植入AD模型大鼠脑内,并用等量生理盐水脑内注射对比观察。1个月后处死大鼠,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检测鼠海马区的GFAP与S-100β的表达。结果神经干细胞显示巢蛋白阳性。各组实验鼠海马区有GFAP的阳性表达,生理盐水对照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对各组大鼠在海马区均可见棕褐色的S-100β阳性细胞存在,部分细胞呈细胞质性染色阳性。生理盐水对照组AD模型大鼠的海马区切片上可见大量阳性细胞染色,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AD模型大鼠脑内神经元更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与雪旺细胞共移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将Wistar大鼠分为4组,A组(颈神经根撕脱组)、B组(颈神经根撕脱后定期回植组)、C组(颈神经根撕脱后定期回植并NSCs移植组)、D组〔颈神经根撕脱后定期回植并NSCs+雪旺细胞(SCs)共移植组〕;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大鼠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神经电生理检测及相应脊髓损伤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的检测。结果术后420 w时,B、C、D组大鼠患肢屈肘功能较A组有明显改善;A组神经-肌肉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高于B、C、D组,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则低于B、C、D组,各组诱发电位潜伏期比较:B组>C组>D组;各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比较:D组>C组>B组>A组,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根回植术联合细胞移植可以加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在大鼠体内,移植的SCs可以存活并持续为NSCs提供保护、支持及营养等作用,还能够促进NSCs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8.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tM CAO)后遗症的修复作用,并确定移植的最佳时机。方法神经干细胞经抗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后,在不同时间采用立体定向移植到大鼠的脑缺血区域,移植后对大鼠的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查存活的细胞。结果术后8周起,移植组大鼠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 SS)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早期移植组大鼠的N SS评分低于超早期移植组和晚期移植组(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能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早期移植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从14d胚龄的大鼠胚胎脑组织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通过荧光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其特性.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于3d和7 d时将未分化的神经干细胞注入血同侧的尾状核内.分别记录模型制作后2 h和移植后2 h、4周的大鼠运动功能.移植4周后处死大鼠,观察移植后干细胞在体内生长情况.结果实验中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体外能够被诱导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出血后7 d干细胞移植组的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显著好于3 d组和对照组.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出血动物的运动功能,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治疗大鼠脑缺血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经尾静脉注射治疗大鼠脑缺血的干预效果,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体内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16只健康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上清液低浓度组、上清液高浓度组.模型制作24 h后各组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 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前体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后7 d脑组织BrdU、BrdU+NSE、BrdU+GFAP阳性细胞数.结果 脑梗死后7 d侧脑室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区BrdU、BrdU+NSE、BrdU+GFAP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多,上清液高浓度组的上述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和低浓度组(P<0.05).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可以促进脑梗死大鼠损伤原位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