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其主要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状态。在临床上,本课题组依据腧穴在疾病状态下的力敏效应来选取针刺穴位,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对患者进行经络诊察的过程中,应用“循、按、扪、切”等操作手法刺激到人体某一个部位时,会即刻引起患者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的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且该脉象的变化可随刺激的停止而消失,继续而重现。本课题组根据《易经》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理论观点,再加上理论上医源于易,医易本属一家,所以就二者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临床可类比应用。本研究结合自身对该理论观点的理解,通过临床经络诊察刺激患者在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引起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的临床实践方式,选取针刺穴位,收效颇著。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依脉定腧”的新型取穴方法,指明了引起脉象变化的特殊部位即为患者在生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是针刺治疗起效的关键穴位。  相似文献   

2.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向"激活态"转化的生理病理过程,是特定腧穴对机体脏腑功能的实时、动态反映。穴位敏化研究是继经络研究之后针灸领域的又一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穴位临床应用的横向推广和穴位本态研究的纵深推进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穴位敏化的多样性、普遍性、规律性、功能性、特异性、动态性及其敏化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入手,论述了目前关于穴位敏化特性与敏化机制的研究情况,以期丰富和完善穴位本态的具体内涵,同时为腧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相似文献   

4.
按中医理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通脏腑,外达四肢.经络上的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出而聚集于体表的部位.针灸疗法以针刺腧穴,可影响一定脏腑系统的功能.在气功疗法中,练功亦能引起脏腑的反应,据说有时还会感到"内气"在经脉上行走.近来有若干作者的研究结果,指出了皮肤电现象可反映经络与腧穴.日本中谷博士发现人体皮肤有良导络和良导点,其分布与经络及腧穴的位置极相似.苏联???利  相似文献   

5.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探讨临床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与l临床疗效的关系,提出了腧穴敏化的概念。认为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可能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感传,表明灸法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相似文献   

6.
正人体腧穴存在“静息”与“敏化”2种状态,静息态即生理性的腧穴状态~([1])。Li L等~([2])发现随机体状态的改变,穴位的功能会从静息态转变为致敏态。热敏灸是对具有喜热、透热、传热特性的点,以艾灸热对其刺激,患者感觉表皮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处热,不觉灼痛,而感到舒适;并且在热敏点上施灸易激发感传,气至病所~([3]),也就是疾病的对应腧穴被艾灸热所激活,  相似文献   

7.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8.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在论述腧穴时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灵枢·小针解》进一步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说明经络与腧穴是密切相连的。人体的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这样就使腧穴、经络、脏腑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眼穴同样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腧穴对药物(化学性刺激)的反应性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4  
腧穴对药物(化学性刺激)的反应性刘祖舜周爱玲丁斐邵政一(南通医学院226001)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接受刺激的功能。腧穴是与内部组织、脏腑有一定联系的、相互输通的一些特定的部位。因此,不论是研究经络学说、针灸临床和机理研究都必...  相似文献   

10.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 ,又有治疗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病证的特性或功能 ,把这种特性或功能称之为“穴性”或“功用”。腧穴所在经脉不同 ,功用就有较大的区别 ,即便是同一经脉的穴位 ,由于位置及特定穴属性等不同因素 ,功用亦不尽相同 ;同一功用的腧穴 ,彼此间作用的机理亦不相同 ,作用的强弱也有差别。所以对腧穴功用的比较 ,在教学上有助于学生对位置相近、功用相似腧穴的理解和掌握 ;在临床上可以有的放矢 ,减少使用腧穴的盲目性。笔者根据临床及教学经验 ,并参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相似文献   

11.
查阅"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关于腧穴病理反应研究的文献,显示研究者在此期间发现腧穴的电阻、伏安特性、红外辐射的变化均可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内部的病理信息;腧穴面积的大小和功能的强弱随机体的不同状态而变化,疾病状态下腧穴由沉寂状态转为敏化状态,腧穴的敏化具有一定的组织形态学特征;而腧穴病理反应研究在仪器选择和数据测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腧穴敏化是指腧穴从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时表现出新的状态和性质。敏化腧穴的分布形式多样,且具有经穴-脏腑-疾病相关性,明确敏化腧穴的分布规律能为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选穴等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有关穴位敏化现象的分布规律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缺乏统一判定方法和标准等问题。本研究从敏化腧穴分布与脏腑、经络、阿是穴等相关性入手,概括总结了当前敏化腧穴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翠莲  陈健衡  赵静 《陕西中医》2004,25(9):864-864,F003
熨法是祖国医学外治法的一种,俗称“热敷”。有着传统中医药、针灸疗法的效应和适应症。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应用证明,该方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活血化瘀、消肿散结、行气止痛、收敛固涩、止泻止痢、健脾和胃、抗菌消炎、祛风湿、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源于祖国医学的针灸经络学说。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通上下,将人体内部脏腑和外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借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得以协调,并保持相对平衡。人体整个外部皮肤分别属于十二经皮部,脏腑经络之气又输注于体表之腧穴。熨法与传统针灸疗法一样,正是通过对腧穴及十二经皮部施术来治疗各种疾病的。熨法除温热作用对皮部和腧穴的刺激外,药物本身也对皮部和腧穴有着物理刺激作用和药理效应作用,并通过经络运行直达病所,或影响脏腑功能,调节脏腑之偏盛偏衰,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整虚实、协调阴阳平衡,治疗疾病保护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阿是穴是局部反应点,临床表现为或痛或快然或有特殊感应之处,并不仅仅局限于痛感。腧穴是动态的,生理状态下腧穴处于"静息态",病理状态下腧穴处于"激活态",这是腧穴特异性的功能属性,即穴位敏化。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如热敏、压敏、痛敏、电敏、光敏、温敏等。笔者认为,阿是穴属于穴位敏化现象当中的一种形式,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RX  Kang MF  Chen MR 《中国针灸》2011,31(2):134-138
从<内经>对腧穴的原始定义与定位方法及热敏灸临床证据入手,论述腧穴"敏化状态说".腧穴具有状态之别,即"静息"与"敏化"两种功能状态,敏化态腧穴是疾痛在体表的反应部位,也是治疗疾病的最佳针灸部位,即腧穴是与疾病过程相关的体表特定的敏感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较佳功能.因敏化态腧穴具有动态变异性,临床上只能应用<内经>中粗定位与细定位(探感定位)的二步定位法才能准确定位,而不能仅仅依靠骨度分寸定位或体表标志定位的一步到位法.腧穴的本质属性具有功能状态之别,而不仅仅是固定部位之别.  相似文献   

16.
"腧穴敏化"是基于《黄帝内经》腧穴本质认识的学术新观点。腧穴是敏化态的、动态的、与疾病状态密切相关的体表功能位点,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形态学位点。腧穴具有"静息"与"敏化"两种状态之别。腧穴敏化论是源于《内经》、基于临床、继承创新、提高疗效、升华理念、回到临床的理论创新成果。本文回顾了腧穴敏化论诞生走过的历程,以期对遵循中医自身规律的临床研究及理论创新研究提供思路,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胁痛乃"不通"与"不荣",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经络阻滞,针刺治疗重在揣穴(寻找敏感腧穴),贵在得气,通过阿是穴疏通局部经气,辨证取穴,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远取四肢腧穴,调整脏腑功能和全身气血运行状态,是腧穴"分经主治"及"远治作用";局部经穴及阿是穴,通调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是"近治作用"与"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针刺前揣穴,找出阿是穴及敏感经穴,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腧穴内受到一定刺激量而产生酸、麻、重、胀等得气感觉,并向病变部位放散,气至病所,产生针刺效应,调节脏腑功能,以治其本,疏通局部气血,以治其标。  相似文献   

18.
原络配穴与气血流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穴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原气,又称元气、真气、真元之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所有的脏腑经络必得原气始能发挥各自的功能,脏腑经络之气的产生也要根于原气的滋养温煦。五脏有疾时,往往在相应  相似文献   

19.
熊济明 《针刺研究》1998,23(3):178-179
按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人体十四经脉大约有三百六十腧穴。腧穴的作用从中医经络学说论述,是人体经脉与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与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是息息相通,密切联系的。因此脏腑有病都会反映干腧穴部位,故有“以痛为腧”之说。腧还有“转输”气血之意。《灵桓》指出腧穴的主治作用及基本功用规律“经脉所至,主治所及。”以十四经脉各经循行分布所至之处,为各经腧穴主治范围。临床各经腧穴根据疾病轻重程度反映出刺激敏感程度,及调节脏腑功能作用。十四经脉中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除能…  相似文献   

20.
腧穴敏化是指在病理状态下,穴位从"静息态"到"激活态"的动态转化过程。然而既往对腧穴敏化的判断基本凭借医患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评判标准。近年来对腧穴敏化过程中的生物物理特性变化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研究从腧穴电敏化、光敏化、热敏化、微循环敏化、压痛敏化、声敏化6个方面入手,综述了当前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研究进展。文献回顾表明腧穴敏化具有疾病特异性,表现形式多元且携带有多种疾病相关信息,是与疾病状态相关联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提出未来研究应重点把握腧穴敏化动态过程中基础性规律,并着力构建和明确腧穴敏化的生物物理特性评判体系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