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生化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AR)的诊断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7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AR的发生率 ;分析AR组、保存 再灌注损伤 (PRI)组移植肝活检前患者生化检测值。结果  42例次移植肝活检 ,17次发生AR ,2 2次为PRI ;3次为药物中毒。生化检测AR组 ,随发病进展 ,ALT、AST逐渐增高 ,成正相关 (P <0 .0 5 ) ;PRI组随发病进展 ,ALT、AST逐渐降低 ,成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移植肝活检及活检前生化检测对于AR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凤辉  刘军 《山东医药》2005,45(17):63-64
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最为常见,尽管随着免疫抑制剂的改进和应用,其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文献报道仍高达20%~80%,对急性排斥反应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肝脏移植近期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假孕对大鼠同种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慢性排斥反应仍是肾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迄今尚无明确预防和治疗慢性排斥反应的疗法 ,需要探寻新的研究方向 ,以求发现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排斥反应的途径。妊娠时母婴间不发生排斥这一现象 ,以及神经 内分泌调节环路学说的理论提示 ,从妊娠时母体内环境改变中有可能找到抗排斥反应的因素。假孕大鼠是一种经典的动物模型[1] ,只要雌雄交配后不受孕 ,即发生假孕 ,具有和妊娠时一样的孕酮和催乳素水平变化 ,通过阴道拭子涂片染色即可确定 ,不需测血清激素水平进行鉴定。上述假孕现象不见于人类。该模型为我们研究妊娠时变化的内分泌激…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早期病理组织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排斥反应导致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丧失患者的连续肝穿刺活检病理组织学资料,探讨慢性排斥反应早期的病理组织学表现.方法分析18例由于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肝功能丧失患者连续76次肝穿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资料.结果移植肝慢性排斥反应早期53例次活检中出现小叶间胆管损伤50例次(94.34%);小叶中央坏死性炎症48例次(90.57%);汇管区炎细胞浸润42例次(79.25%).此外,还有小叶间动脉损伤、肝细胞变性和淤胆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组织学表现.结论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中出现小叶间胆管损伤、小叶中央坏死性炎症和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对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大黄酸对肝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60只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环孢素组及大黄酸组各20只。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 m L/d灌胃,环孢素组予环孢素A 10 mg/(kg·d)腹腔注射,大黄酸组予大黄酸20 mg/(kg·d)口服。连续干预7 d后每组各处死大鼠10只,取腔静脉血,采用连续监测法检测血清ALT、AST、LDH水平,ELISA法测血清TNF-α、IL-2、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观察肝脏病变情况,计算肝组织排斥活动指数(RAI)。记录各组未处死大鼠的生存期。结果 术后1周,环孢素组及大黄酸组血清ALT、AST、LDH、TNF-α、IL-2和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肝组织标本均呈现重度排斥反应;环孢素组及大黄酸组分别有3、4例标本呈重度排斥反应,余均为中度排斥反应。环孢素组、大黄酸组RA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环孢素组及大黄酸组存活期长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大黄酸可减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大鼠生存期,效果与环孢素A相近。  相似文献   

7.
不同抗排斥治疗方案对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是肾移植术后患者较常见的感染并发症 ,是造成机体功能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1,2 ] ,因此 ,如何减少肾移植术后患者CMV感染的发生 ,是提高肾移植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排除CMV血清学状态对CMV感染影响的前提下 ,对我院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35 3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中 167例血清CMV抗体阴性受者 (R )接受CMV血清抗体阳性供肾 (D )CMV感染 (即原发性CMV感染 )情况进行分析 ,探讨四种常用抗排斥治疗方案对肾移植术后CMV感染的影响 ,为更好防治CMV感染…  相似文献   

8.
巨噬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带状疱疹病毒,与人类带状疱疹病毒6型和7型同为β带状疱疹病毒家族。在健康人群中,CMV广泛存在,但多不发病,然而,在脏器移植受体,CMV是唯一的条件致病病毒,对脏器移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不使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为(45- 100)%,但总体上只有(18~30)%的患者发病。血清阴性的患者接受阳性的供体感染危险较大(原发性感染),约(50~60)%患者可出现临床症状。当从患者的体液、血液或组织中分离出CMV,或血清阴性的患者检测出CMV,可明确为CMV感染。  相似文献   

9.
10.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配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新型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早期急性排斥发生率明显下降,移植肾短期存活率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慢性排斥反应仍然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最主要的原因[1]。本文就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临床和病理诊断、免疫和非免疫性因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深入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原因,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1 慢性排斥的临床和病理研究慢性排斥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通常发生在肾移植3个月后,肾功能呈缓慢减退,血肌酐(SCr)进行性升高。在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异常,最终通过肾活检才能明确诊断[1]…  相似文献   

11.
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天起 《山东医药》2006,46(6):72-73
心脏移植工作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排斥反应仍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心脏移植后排斥反应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 (chronicrejec tion ,CR )和慢性移植肾肾病 (chronicallograftnephropathy,CAN)一直被视为两个互为通用的名词 ,然而二者在发病机制、病理改变、治疗反应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别 (表 1) ,因此有必要对CR和CAN加以鉴别[1] 。但是仅依靠常规的组织学检查往往难以将二者区分 ,因此一些病理学家着重研究了CR患者的超微结构改变特点 ,希望以此作为明确诊断的切入点。本文综述近来电子显微镜检查在移植肾CR诊断中的一些观点。表 1 CR与CAN的比较CRCAN发病机制 细胞免疫和 /或体液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非免疫…  相似文献   

13.
14.
15.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由于外科技术和免疫抑制治疗的进展,目前肾移植在大多数国家已成为常规手术。然而,慢性排斥(C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成活的主要原因,发生率近几年来并未下降。既往,由于环孢霉素(CsA)的应用,期望可以减少CR的发生,但现有的资料无法证实这一结果。FK506和霉酚酸酯(MMF)可以减少急性排斥(AR)的发生,能否避免或延迟移植肾慢性化病变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1]。以往对CR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慢性药物毒性、高脂血症、性别和其它非免疫因素的作用。本文就CR的发病机制及目前的治疗措施作一综述。1 移植肾慢性排斥的定义1.1 …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灯盏花提取物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大鼠模型,将24只肾移植大鼠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分别于术后第4、8和12周检测血清肌酐(sCr)和24h尿蛋白。术后12周应用非同位素标记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灯盏花提取物降低了肾移植后sCr和24h尿蛋白(P〈0.01),减轻了移植肾的病理损伤,降低了PKC活性和VEGF浓度(P〈0.01)。结论灯盏花提取物对移植肾组织的功能和结构有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降低T细胞PKC活性和减少VEGF的表达延缓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器官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 2 0余年 ,器官移植取得了很大进展 ,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 (AR)发生率显著降低 ,移植物近期存活率明显提高 ,但是慢性排斥反应 (CR)的研究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 ,CR已成为远期移植物失功能的一个主要原因。CR多发生在器官移植数月后 ,包括临床和病理两方面含义 ,主要指在各种损伤因素长期作用下 ,移植器官功能进行性减退和衰竭 ,病理上以移植物血管内膜增生和器官实质纤维化为主要特点。在肾移植 ,上述病变也称为慢性移植肾肾病(CAN) ,表现为血管内膜增生、肾小管萎缩、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近年资料显示 ,心脏移植患者存活率每年递减…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防治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CMV感染在正常人群中极为普遍,35岁以上的成年人感染率可达80%以上,但极少引起有症状的CMV病.肾移植患者由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CMV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20%~70%.典型的CMV感染多发生于移植术后1~6个月内,如防治不当,常常严重影响肾移植的效果.本文就CMV感染的防治谈谈作者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马劼  牟海霞 《内科》2008,3(3):433-436
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近年来治疗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有效手段。但是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引起的间质性肺炎是移植后患者的主要感染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因此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性治疗CMV感染,降低移植受者的死亡率极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MV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法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方法33例行allo-HSCT的患者于造血重建后,应用RQ-PCR法对其外周血CMV DNA进行动态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抗CMV治疗的开始、减量和终止,观察治疗效果和临床转归。结果共检出13例CMV感染患者,21次感染发作;除1次是患者中途放弃治疗外,余20次治疗中CMV DNA拷贝迅速转阴或下降至转阴,有临床表现者症状消失、器官功能恢复;且抗CMV疗程短于常规疗程。结论应用RQ—PCR法不但可以早期诊断CMV感染,及时干预治疗,还可以直观指导治疗的减量和终止、缩短疗程、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