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病原菌感染的相关原因及防治措施,以减少气管切开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医院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感染原因.结果 134例气管切开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72例,感染率为53.7%,气管切开术后1、5、10 d下呼吸道感染的分别占4.17%、52.78%和4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7.45%,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与环境、医疗器械及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等有关.结论 应早期加强对患者、环境及器械的消毒工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轻气管切开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郭芳 《工企医刊》2011,24(6):25-26
目的 有效控制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方法 对各种原因致呼吸衰竭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护理相关因素,即:病室空气、气管切口周围皮肤(颈部)、气管套管、吸痰方法进行分析改进.结果 我科护理人员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总结出人工气道护理的方法.结论 只要积极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均可预防.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术后感染防治的进展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气管切开术在上世纪 4 0年代仅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 ,气管切开术不仅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 ,而且应用于下呼吸道梗阻 ;伴随气管切开术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 ,并发症时有发生 ,感染尤其常见。本文对气管切开术后感染及防治进展综述如下。1 气管切开术后感染的现状1.1 感染与部位  (1)切口感染 :文献报道切口感染率占总并发症 4 4 % [1 ] ;并且切口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占 5 7% [2 ] 。(2 )气道感染 :气管切开气道菌群主要为革兰阴性菌 [3] ;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感染菌群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而且细菌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32例呼吸衰竭气管切开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的临缶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病例中有16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其发生率为5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意识状态、冷凝器微生物定植、螺纹管微生物定植、机械通气时间与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有关(P<0.05),而与性别、胃液微生物定植、湿化器微生物定植、住院时间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APACHEⅡ≥15分和机械通气时间≥7 d是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160岁、APACHEⅡ≥15分和机械通气时间≥7 d是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降低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及其耐药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医院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细菌学监测,于气管切开术后1、37、d采集咽拭子做细菌培养,收集每例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共培养出63株定植菌;术后1、37、d细菌定植者分别为1、7、15例,定植菌检出率分别为2.2%、15.6%、33.3%;定植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亚胺培南对所用抗菌药物中最敏感。结论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需要进行监控,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缩短置管时间等干预措施,对控制气管切开患者细菌定植和呼吸道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为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医院ICU行气管切开术的84例患者,在气管切开后的第3、7、10、14天分别采集患者咽部及下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观察是否发生呼吸道感染,分析结果。整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呼吸道感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84例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56例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66.67%;共检出病原菌6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64.18%,革兰阳性菌24株占35.72%,主要感染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3.88%、20.90%、17.9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时间≥7d、GCS评分<8分是ICU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气管切开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针对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危险因素,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12年对全院行气管切开术56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特殊菌群分布及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56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3例、18例次,感染率23.21%、例次感染率32.14%;病原菌检出排前3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分别占23.08%、14.70%、6.41%;气管切开>18d,4个月内留置气管套管、无菌技术操作、内套管处置、伤口敷料保持干燥及手卫生依从性是气管切开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实行目标性监测,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措施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气管切开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15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调查神经外科60例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93.3%,以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例次感染率82.1%),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本组患者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治疗中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氧、吸痰、雾化等治疗,气管切开置管时间、住院天数越长,下呼吸道感染率越高。结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置管时间、住院天数越长是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外科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89例行气管切开脑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严重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89例患者中2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下呼吸道感染15例,气管大出血3例,气管食管瘘3例.气管切开术后,带管时间≤14 d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39),明显低于带管时间>14 d患者的34.0%(17/50)(P<0.01).其中带管时间>14 d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带管时间≤14 d的患者[24.0%(12/50)比7.7%(3/39),P<0.05].常规气管切开术患者与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气管大出血和气管食管瘘是脑外科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较为严重的三个并发症.行气管切开术时,应选择适当的气管套管,尽量减少带管时间,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及保持呼吸道通畅.在适应证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可以更加迅速、微创、简易地实现脑外科危重患者的抢救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控制对策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目的调查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状况及探讨控制对策. 方法对神经外科病区102例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并制定控制措施. 结果 102例病例均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且多数病例发生于气管切开术后4~6 d,所分离的6种主要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呈广谱耐药. 结论为有效控制感染,除加强对患者及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加强护理、消除易感因素外,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早期气管分泌物培养,以便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