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度住院治疗的3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5周岁,110例)和老年组(≥65周岁,264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和随访1年的病死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老年组患者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血压和心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成功再灌注患者比例和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1年随访期间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AMI患者病死率(OR=2.241, 95%CI=0.978-3.216, P=0.018)和出院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OR=1.210, 95%CI=1.144-1.278, P=0.027)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年龄越高的AMI患者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再发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重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血栓负荷重的 AMI 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所有患者均给予药物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的 PTCA 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导管进行血栓抽吸,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改变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降低,心肌呈3级血流、ST 段下降〉50%的例数明显增多,且 CK-MB 达峰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随访6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 LVDED 明显降低,LVEF 明显升高(P 均〈0.05),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栓抽吸可以有效提高血栓负荷重的 AMI 患者直接 PTCA 的疗效,改善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AMI)与非糖尿病AMI时心率振荡(HR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0例糖尿病并AMI与42例非糖尿病AMI及40例非冠心病病人为对照组。3组均做24h动态心电图,分别计算HRT的参数振荡初始(TO)及振荡斜率(TS),分析各组间HRT的均值及异常发生率,再依据TO及TS和TO、TS是否异常,分出组间异常亚组,观察异常亚组间的心脏复合事件(室速、室颤、心力衰竭、病死率)。结果糖尿病伴发AMI者TO、TS与非糖尿病AMI组、正常对照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T0及TS和TO、TS均异常者发生率亦有统计学意义(P〈0 05)。因正常对照组仅2例发生室速,故仅对糖尿病并AMI及非糖尿病AMI组闯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并发AMI心脏复合事件(室速、心力衰竭、死亡)均高于非糖尿病AMI组(P〈0.05),两组间室颤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糖尿病AMI的室颤绝对值明显增高。结论糖尿病并发AMI时HRT异常率更高,TO增加TS较非糖尿病AMI明显降低,可能与糖尿病病人自主神经受损严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梗死面积较大、心力衰竭发生率高等多因素有关。HRT对于预测糖尿病并发AMI与非糖尿病AMI高危因子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与非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后临床远期预后。方法 连续行直接PCI的287例A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的不同部位分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AW-AMI组,142例)和急性非前壁心肌梗死组(NAW-AMI组,145例),分析其临床基本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主要观察终点为住院期病死率与随访期(平均17.3±9.8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非致命心肌梗死,非致命心力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及总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与NAW-AMI组比较,AW-AMI组的CK与CK-MB峰值显著升高[(3 533±2 888)U/L比(2322±1638)U/L,(158±197)U/L比(95±64)U/L,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降低(0.55±0.13比0.61±0.12,P<0.05)以及住院期病死率增高(4.1%比0,P<0.05)。平均随访17.3±9.8)个月,AW-AMI组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总心脏死亡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NAW-AMI组(P均<0.05)。多变量分析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和前降支近段病变与AMI患者直接PCI治疗后心脏性死亡发生相关(P均<0.05)。结论 前壁心肌梗死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有关,AW-AMI行直接PCI患者的长期临床预后较NAW-AMI行直接PCI者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梗死相关动脉延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和支架置入术对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 80例左室射血分数 (LVEF) <0 .5 0的AMI患者分为PTCA组 (n=4 0 )和非PTCA组 (n =4 0 ) ,PTCA组于发病后平均 12d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随访两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与非PTCA组相比 ,PTCA组患者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15 %∶5 0 % ,P <0 .0 1)、临床心功能改善 (70 %∶4 0 % ,P <0 .0 1)、LVEF上升的例数 (6 5 %∶30 % ,P <0 .0 1)及复合终点事件 (40 %∶75 % ,P <0 .0 1)方面明显改善 ,而再次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AMI后延迟PTCA及支架置入可减少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毅  韩雅玲  康建  王效增 《心脏杂志》2004,16(3):255-257,260
目的 :比较高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接受介入和非介入治疗住院期间的疗效。方法 :AMI患者 133例 ,其中 76例于发病 2 4 h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5 7例行非介入治疗 ,分析两组的临床经过 ,比较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介入组 PCI病例成功率 99% ,病变成功率 98% ,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 5 % ,术中无死亡病例 ;介入组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非介入组 (11% vs 2 5 % ,P<0 .0 5 ) ,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介入组亦明显低于非介入组 (17% vs 4 4 % ,P<0 .0 1) ,两组住院天数无显著性差异 ,平均 CCU天数介入组明显少于非介入组 (4± 5 vs 8± 6 d,P<0 .0 1)。结论 :高龄 AMI行介入治疗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和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其近期疗效明显优于非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对81例合并MS的AMI患者及94例无MS的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情况、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及心肌损伤标记物情况。结果与非MS组相比,MS组年龄较大,女性患者较多(34.6%vs.17.0%;P〈0.01),而吸烟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家族史较低(分别为43.2%vs.59.6%;13.6%vs.25.5%;P均〈0.05),饱餐后或情绪激动时发病较高(分别为18.5%vs.7.4%;13.6%vs.4.3%;P均〈0.05),有胸痛者少(66.7%vs.81.9%;P〈0.05),泵功能≥KillipⅡ级者较多(35.8%vs.22.3%;P〈0.05),住院病死率高(22.2%vs.10.6%;P〈0.05),前壁梗死较高(51.9%vs.36.2%;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较高[(147±19)U/Lvs.(122±14)U/L;P〈0.01]。结论与无MS的AMI患者相比,合并MS的AMI患者年龄较大,女性患者较多,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65岁以上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单中心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年龄>65岁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远期疗效.方法 将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科行PCI治疗并完成随访的1012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65岁组(583例)和≤65岁组(429例),记录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情况.术后每3个月通过随访记录患者所有原因病死、中风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比较>65岁组患者药物洗脱支架和普通金属支架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年龄≤65岁组比较,年龄>65岁组患者女性较多、体重较轻、吸烟史少,但高血压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多见,而且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严重、PCI同期行肾动脉支架术患者增多、完全血运重建率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比例较低.平均随访17个月,年龄>65岁组与年龄≤65岁组比较,主要心脏不良事件(12.52%对8.62%,P<0.05)、所有原因病死率(5.83%对1.17%,P<0.01)和所有不良事件(15.27%对9.09%,P<0.01)发生率均增高.年龄>65岁组患者中,药物洗脱支架组较普通金属支架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减少(10.14%对16.51%,P<0.05),但心源性病死率(3.01%对4.59%,P>0.05)和所有原因病死率(5.48%对6.42%,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年龄>65岁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远期心脏事件和所有原因病死率显著增加;药物洗脱支架可明显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但不能减少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紧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在 77例AMI患者中 ,2 8例患者接受紧急PT CA治疗 ,49例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紧急PTCA组中梗塞相关血管开通 2 6例 ,开通率为 92 .9% ,尿激酶静脉溶栓组中梗塞相关血管再通 2 8例 ,再通率为 5 7.1%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紧急PTCA组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为 7.1% ,尿激酶静脉溶栓组为2 0 .4%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紧急PTCA组住院时间为 (11.5± 4.2 )天 ,尿激酶静脉溶栓组为 (19.7± 5 .6)天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紧急PTC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时 ,前者的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及降低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优于后者 ,而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入选239例接受冠脉内直接支架术的患者(直接支架组)和239例球囊预扩张后行冠脉支架术的患者(常规支架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无复流现象发生率,并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直接支架组术后无复流发生率(8.8%)低于常规支架组(19.2%,P<0.01),直接支架术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较低(6.7%vs13.4%,P<0.01)。结论冠脉内直接支架有助于降低冠心病患者无复流现象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60例AMI病人被分为:PCI组(30例),静脉溶栓组(30例);比较两组的ST回落情况,再通率,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与静脉溶栓组比较,PCI组ST回落明显,ST仍抬高的水平明显较低(0.17±0.09)mV比(0.03±0.02)mV;与静脉溶栓组比较,PCI组30d内死亡率(10%比3.3%),MACE发生率(23.3%比10%)明显降低,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53.3%比96.7%)明显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内径(51.8±5.8)mm比(45.7±6.6)mm,左室射血分数(45.2±7.7)%比(52.1±5.5)%],P均〈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的心肌,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Li L  Guo YH  Gao W  Guo LJ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5-2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后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入选312例初发AMI患者于入院即刻测定静脉血糖,并于发病24h内行急诊PCI。根据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血糖〉11mmol/L,44例)和血糖正常组(血糖≤11mmol/L,268例);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81例)和非糖尿病组(231例)。随访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术后180d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糖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PCI术后180d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18.2%比3.0%,P〈0.001;25%比12.7%,P=0.047),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即刻血糖为死亡及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OR5.15,95%CI 1.74~15.28,P=0.003及OR 2.84,95%CI 1.18~6.83,P=0.019),而是否合并糖尿病对上述终点无明显影响。结论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入院即刻高血糖是AMI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病死率和180d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段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室壁瘤(LVA)形成的逆转效应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1年1月至2004年7月我院收治的首次前壁AMI患者,经导管法左心室造影确定合并室壁瘤者共326例,根据AMI发病后行PCI的时间分为:发病≤3 h组、4~6 h组、7~12 h组和1周组(发病时间≥13 h且小于1周),4组患者于PCI后即行导管法左心室造影,测定心室容积、压力参数和室壁运动积分;PCI术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测定反常室壁容积指数;6个月时重复上述检查,并随访3年,记录主要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 结果 PCI术后6个月随访,发病≤3 h组、4~6 h组、7~12 h组、1周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室壁运动积分、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均较行PCI时降低(均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前增高(P<0.05),其中发病≤3 h组变化最为显著.PCI术后6个月,发病≤3 h组反常室壁容积指数明显低于4~6 h组、7~12 h组、1周组,分别为:(12.1±2.1)%与(15.4±2.4)%、(16.5±2.5)%、(20.4±3.7)%,均P<0.05.住院期间及术后3年随访,≤3 h组、4~6 h组、7~12 h组3组MACE发病率低于1周组,3年随访时病死率均低于1周组(分别为2.8%、3.0%、3.1%与17.9%,均P<0.05). 结论 对AMI患者越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越能有效地抑制并逆转LVA的形成,提高左心室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涂层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远期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期间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并成功行择期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CABG组(n=270),DES组(n=285)。随访5年,从术后30 d开始到5年止结束,随访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和再次血运重建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E)。结果入选患者随访率100%。CABG组与DES组两组间5年全因死亡率(1.11%vs.1.40%)、心源性死亡率(0%vs.0%)、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2.22%vs.2.81%)无统计学差异(P0.05)。DES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3.15%)、心绞痛复发率(17.89%)、再次血运重建率(12.28%)均高于CABG组(分别为1.11,5.56%,0.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CABG与PCI治疗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DES支架置入远期心绞痛复发率、再次血运重建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CABG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康复治疗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4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行PCI的76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行常规治疗,康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按照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进行4个月的心脏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病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控制情况和NYHA心功能分级,通过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观察运动耐量,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使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患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康复治疗引起的并发症。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康复治疗组的服药依从性和危险因素控制情况更好,NYHA心功能分级更低〔(1.05±0.23) vs.(1.32±0.47),P<0.05〕,而运动耐量〔代谢当量,(10.6±2.0) METs vs.( 8.9±2.0) METs,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56 ±7)% vs.(49±8)%,P<0.05〕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SAQ)〔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78±7) vs.(67±7)、治疗满意度(TS)(83±9) vs.(75±7)、疾病认识程度(DP)(55±17) vs.(48±14),均P<0.05〕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MACE,康复治疗未引起并发症。结论 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后的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降低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120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丹参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两组均治疗14d。治疗前后检测比较两组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 (hs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LVEF、心肌梗死面积,并随访观察两组术后3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丹参组外周血SOD水平[(20.76±1.58)U/ml比(25.81±1.45)U/ml]、LVEF [(52.44±6.74)%比(57.57±4.39)%]显著升高,外周血MDA [(8.84±0.47)pg/ml比(6.74±0.56)pg/ml]、NO [(19.11±1.58)μmol/L比(15.34±1.74)μmol/L]、iNOS [(80.37±1.65)U/ml比(73.28±2.76)U/ml]、hscTnT [(38.25±4.24)ng/ml比(26.85±3.23)ng/ml]、CK-MB [(63.26±5.64)U/L比(32.68±4.49)U/L]水平以及心肌梗死面积[(19.42±4.33)mm2比(13.58±3.25)mm2]均显著降低,P均=0.001。术后随访3个月,丹参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0.00%比41.67%),P=0.010。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够显著减轻AMI患者PCI术后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脉内注射高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体表心电图出现碎裂QRS波(f QRS)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50例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成冠脉内注射高剂量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n=75)和常规治疗组(n=75),观察住院48 h内体表心电图f QRS的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临床基本特征无显著差别。替罗非班组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较常规组少[(23±7)帧vs.(30±10)帧,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45±162)U/L vs.(311±180)U/L,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则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51±6)%vs.(47±7)%,P0.05],同时,术后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f QRS发生率分别41%(30/75)和57%(43/7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住院期间MACE事件有差异,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5%vs.12%)。结论冠脉注射高剂量替罗非班能改善心肌灌注,降低术后体表心电图f QRS发生率,提高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介入治疗中Diver CE血栓抽吸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急诊PCI的AMI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内高负荷血栓性病变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iver CE组(n=28)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再行PCI治疗,对照组(n=28)直接行PCI治疗。结果Diver CE血栓抽吸术后的PCI术后ST段回落(STR)(〉70%)明显优于对照组(71.4%比39.3%,P〈0.05) 术后冠状动脉TIMI血流(2.8±0.4比2.0±0.6,P〈0.05)、血栓积分(TS)(0.1±0.2比1.5±1.0,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50±12mL比60±14mL,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0.58±0.18比0.46±0.14,P〈0.05)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3.6%比14.3%,P〈0.05) 30d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成形术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两组未见明显差异(0比3.6%,P〉0.05)。未见与Diver CE血栓抽吸相关的血管并发症。结论Diver CE血栓抽吸术能促进AMI急诊PCI术后STR,改善TIMI血流、TS和左心室功能 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对AMI患者,若其冠状动脉内以血栓性病变为主,应考虑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出现ST段回落不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共入选15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在术后1 h应用替罗非班(10μg/kg静脉推注后,以0.15μg·kg-1·min-1持续48 h),对照组(77例)不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的基线临床状况,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出院后30 d和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再次靶病变血管重建)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的基线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出院后30 d的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6.3%比18.2%,P<0.05),其中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的降低也具有统计学意义(1.3%比9.1%,P<0.05).治疗组6个月的MACE发生率和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为10.0%比23.4%,P<0.05;2.5%比10.4%,P<0.05),治疗组出院后30 d,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6)%比(46±8)%,P<0.05;(57 4-7)%比(50±9)%,P<0.05].两组的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可以显著降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30 d和6个月MACE发生率,改善其30 d和6个月的心功能,同时不增加出血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半剂量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的AMI患者55例作为肾功能不全组,56例肾功能正常的AMI患者作为AMI对照组,两组均应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肾功能不全组于穿刺成功后开始应用半剂量替罗非班,AMI对照组全量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间住院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AMI对照组比较,肾功能不全组3支病变比例(21.1%比43.60)、术后肌酸激酶峰值浓度[(1863.1±86.7)IU/L比(2371.5±126.3)IU/L]明显升高(P均〈0.05);两组术后TIMI3级血流率、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Blush3级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h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及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剂肾病:AMI对照组无发生,肾功能不全组有3例发生(0%比5.45%,P〈0.05)。结论: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比例高,半剂量替罗非班联合PCI能有效再灌注心肌,降低住院心血管事件发生,未见明显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增加,但需警惕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术后应加强监测与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