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草药》1999,37(2):1
首次对紫色悬钩子  相似文献   

2.
对近10年悬钩子属植物化学成分进行了概述,包括萜类化合物、黄酮类成分、皂苷类成分、鞣质类成分、甾类万分、挥发油类万分等,为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以及结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新植物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悬钩子属植物成分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悬钩子属(RubusL.)自林亲建立以来川,世界上许多学者相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前报综述了1991年以前该属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本文将概括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悬钩子属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1化学成分研究据前人研究知本属植物含有维生素(Vit.B、Vit.C),微量元素(Na·K,Ma,Fe,Mn,Zn·{二,Cu等),挥发油类,K类、酚酸、丹宁、黄酮、萜及甾醇类等。1.IR类和酚酸类:90年代中叶我国学者从托盘根(R.crataegi-folius)中分得具有防癌作用的芪类自藜芦醇(trans—…  相似文献   

4.
蛇菰属植物化学成分有三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和甾体类等,具有抗炎镇痛、解酒保肝等药理活性,其深入开发及利用备受关注。文章对蛇菰属植物化学成分的发现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陈炳华  刘剑秋 《中草药》2001,32(6):551-554
目的 研究福建省悬钩子属药用植物资源。方法 结合现有资料,经野外实地调查并加以分析。结果 在我省境内49种6变种的野生悬钩子中,可供药用的有28种,占全省总种数的50.8%,其中有8种分布较广且利用价值较大,它们分别是掌叶覆盆子、山莓、蓬藁、高梁泡、茅梅、粗叶悬钩子、寒莓和插田泡。结论 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我省悬钩子属药用植物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悬钩子属植物种类丰富、用途广泛、功效多样,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悬钩子属植物包含多种化学成分,如萜类、黄酮类、鞣质、甾体类等,并且生物活性多样,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菌、调血糖、调血脂等作用。其中,萜类是悬钩子属植物能发挥多种功效的主要成分之一。总结了悬钩子属植物二萜类成分及其生物活性,以期为悬钩子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李建北  杨敬芝  丁怡 《中草药》2001,32(7):593-594,607
樟科木姜子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以及美洲 ,我国约有 72种 ,一般分布在南方和西南温暖地区[1] ,该属多数植物的果实和枝叶都有祛风行气、止痛的功效。木姜子 Litsea pungens主要分布于西南、中南、浙江南部等地 ,其果实和枝叶被用于胃寒腹痛 ,食积气滞 ;宜昌木姜子 L.ichangensis分布于湖北西部及西南部、湖南西部、四川东部及东北部。其果实也用于胸腹胀满 ,食积气滞 ;外用于疮毒肿痛[2 ] 。对木姜子和宜昌木姜子化学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我们对这 2种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从其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 ,经大孔树脂和硅…  相似文献   

9.
目的追踪吴茱萸属植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130余篇有关吴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文献,依据化学成分结构特点归类。结果归纳的29种吴茱萸属植物中,包括生物碱、香豆素、黄酮、萜类、色原烷、酰胺等6大类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结论吴茱萸属植物中已发现吲哚类生物碱36种,异喹啉类生物碱7种,喹诺酮类生物碱59种;香豆素类化合物15种;黄酮类化合物27种;色原烷和色原烯34种;柠檬苦素类化合物14个;其他萜类化合物12个;酰胺类化合物3个和其他化合物约30种。  相似文献   

10.
安徽9种悬钩子属植物叶表面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安徽多种悬钩子属植物叶表面特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与研究,为本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定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表面,对其特征加以比较与研究。结果:不同种悬钩子属植物叶的表皮细胞、毛茸、叶脉、气孔等特征具明显区别,有一定的分类意义。结论:悬钩子属植物叶表皮特征的研究结果可为本属植物的分类与鉴别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茅莓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茅莓Rubus pardfoll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茅莓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4个三萜成分和1个二糖成分,分别鉴定为suavissimoside R1(1),niga-ichigoside F1(2),camelliagenin A(3),camelliagenin C(4)和sucrose(5)。结论:化合物3—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2.
茅莓中含有鞣质、黄酮苷、糖类、酚类、氨基酸等多种成分,已成功分离鉴定出黄酮、三萜及三萜皂苷类成分。茅莓具有散结止痛,解毒等功效,在民间广泛用于产后瘀滞腹痛,咯血,吐血,肝炎,肝脾肿大,跌打肿痛等多种病症,并具有显著的疗效。近年来研究发现茅莓具有抗脑缺血、抗肝炎、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药用植物茅莓进行形态组织学鉴别,为鉴定该药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光谱鉴定。结果对茅莓根、茎、叶及粉末的显微特征进行了描述和测定,发现茅莓根和叶柄的横切面细胞内、叶肉组织内含有许多草酸钙簇晶,茎表皮、叶柄表皮及叶的上下表皮细胞均含有非腺毛。经光谱扫描发现其总皂苷提取液经显色后在可见区具有明显的吸收峰。结论形态组织学特征及光谱特征可用于茅莓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
掌叶覆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果实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对掌叶覆盆子果实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柱色谱,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Ⅰ)、槲皮素(Ⅱ)、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Ⅴ)、对羟基苯甲酸(Ⅵ)、三十一烷(Ⅶ)。结论除了化合物Ⅵ,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木莓根部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卫权  丁立生  王明奎 《中草药》2001,32(10):874-876
目的 研究木莓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分离析法,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果。结果 从木莓根部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它们分别为:胡萝卜苷(I)、乌苏酸(Ⅱ)、3β、19a-二羟基-2-氧-乌苏-12-烯-28-酸(Ⅲ)、2a、3β,23a-三羟基乌苏-12,18-二烯-28-酸(Ⅳ)、2a,3β,23a-三羟基乌苏-12,19-二烯-28-酸(Ⅴ)、2a,3β,19a,23a-四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Ⅵ)、2a,3β-二羟基乌苏-12,18-二烯-28-酸(Ⅶ),2a,3β,19a-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Ⅷ)、2a,3β,19a-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IX)和蔷薇酸(X)。结论 以上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6.
广西甜茶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霞  吕华冲 《中药材》2007,30(7):800-802
目的:研究广西甜茶(Rubus suavissimus S.Lee)叶中的活性成分。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层析的方法对广西甜茶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IR、MS、NMR等光谱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广西甜茶叶中分离得到2个对映-贝壳杉烯型二萜类化合物,经鉴定化合物Ⅰ为对映-13-羟基-贝壳杉-16-烯-19-羧酸(ent-13-hydrox-y-kauran-16-en-19-oic acid),化合物Ⅱ为对映-贝壳杉-16-烯-19-酸-13-O-β-D-葡萄糖苷(ent-kauran-16-en-19-oic-13-O-β-D-glucoside)。结论: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Liang CQ  Su XJ  Zhou XL  Qin JK  Xu Q  Liang RG  Zheng MP 《中药材》2011,34(1):64-66
目的:研究茅莓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茅莓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分别是:β-谷甾醇(Ⅰ)、月桂酸(Ⅱ)、邻硝基苯酚(Ⅲ)、β-胡萝卜苷(Ⅳ)、蔷薇酸(Ⅴ)、3β,16α2,2α,28-四羟基齐墩果-12-烯(Ⅵ)和(+)-儿茶素(Ⅶ)。结论:其中,化合物Ⅲ、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川赤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毛茛科芍药属植物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川赤芍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十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芍药苷(paeonitlorin,Ⅰ)、苯甲酰芍药苷(benzoylpaeonitlorin,Ⅱ)、芍药内酯苷(albiflorin,Ⅲ)、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Ⅳ)、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Ⅴ)、豆甾醇(sfigmasterol,Ⅵ)、α-菠甾醇(α-spinasterol,Ⅶ)、sfigmast-7一en-3β-ol(Ⅷ)、木栓酮(friedehn,Ⅸ)、表木栓醇(epi-friedelanol,Ⅹ)。结论:化合物Ⅲ、Ⅵ一Ⅹ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