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病前家庭因素。方法对61名门诊抑郁障碍青少年家庭采用定性家庭访谈问卷,与57名正常青少年家庭对照。结果患者组80.3%病前有人际关系困难、47.5%有早年负性生活事件(分离、虐待等)(P〈0.05);患者组父母44.3%有心理障碍(P〈0.05),在教养孩子方式上比对照组缺乏或过度关心、控制(P〈0.01),63.9%患者家庭存在情感表达困难(P〈0.01),54.1%患者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P〈0.05),后者与婚姻不良有关。结论家庭在抑郁障碍青少年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制定预防及早期治疗策略时需考虑家庭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李毅坚  曹志良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3):2999-3000,3002
目的:了解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患者病前家庭因素。方法:对50名双相障碍青少年家庭采用定性家庭访谈问卷,与50名正常青少年家庭对照。结果:患者组80.3%病前有人际关系困难、47.5%有早年负性生活事件(分离、虐待等)(P〈0.05);患者组父母44.3%有心理障碍(P〈0.05),在教养孩子方式上比对照组缺乏或过度关心、控制(P〈0.01),63.9%患者家庭存在情感表达困难(P〈0.01),54.1%患者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P〈0.05),后者与婚姻不良有关。结论:家庭在双相障碍青少年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制定预防及早期治疗策略时需考虑家庭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rait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TCSQ)对86名青少年品行障碍和118名职高学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品行障碍组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他及总生活事件得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总社会支持得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行障碍组较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品行障碍青少年生活事件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5),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P<0.01),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P<0.01).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支持为青少年品行障碍的保护因素;而学习压力为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品行障碍与应激生活事件、不良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缺乏有关.帮助青少年减轻应激生活事件和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使其获得积极应对的能力,便于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验小组人际心理治疗(IPT-G)对大学生抑郁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轴Ⅰ障碍中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14名大学生进行IPT-G,使用抑郁症状清单、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分别在人组时和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IPT-G组的疗效(100%)优于对照组(57.1%)(x2=7.636,P<0.0l).治疗因素即IPT-G和时间因素分别对抑郁症状和GAF分存在主效应(F=4.23 ~ 184.93,P<0.05),且治疗因素和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F=15.87 ~ 82.36,P<0.01);虐待因素仅对情绪低落和行动变慢存在主效应(F=7.44~ 14.04,P<0.05),且虐待因素和时间因素对抑郁症状和GAF分均无交互作用(F=0.01~4.72,P>0.05).IPT-G、治疗前的抑郁症状、疗前生命质量、年龄和独生子女对抑郁症状改变值有影响(P<0.05);仅IPT-G对GAF分数改变值有影响(P<0.01).结论 IPT-G能够缓解大学生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和心理社会功能,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其抑郁症状和心理社会功能的改善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男性海洛因依赖者(MPHD)抑郁情绪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自拟)、抑郁自评问卷(SDS)、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及渴求问卷(HCQ),对湖南地区218名MPHD(研究组)进行测评,以SDS对82名抑郁症患者(对照组)测评.结果 83.51%的MPHD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9.79%的患者有严重的抑郁情绪.MPHD、SDS总分及忧郁、易哭、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兴趣减退、体质量减轻、不安、易激惹、决断困难、无价值感10因子分均低于抑郁症组:SDS总分[(49.75±5.02)分 vs(54.10±9.33)分](P <0.01);心悸、思考困难、绝望因子分高于抑郁症组(P <0.05或P <0.01).以是否抑郁为应变量,对有关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TAS总分、HCQ效果期待因子、戒断前"飘"的感觉依次进入方程.结论 MPHD抑郁发生率较高,但程度较轻,在某些生物学症状、躯体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方面表现得同样严重与突出.述情障碍、渴求、戒断前"飘"的感觉与MPHD抑郁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家庭治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病耻感及对患者父母的影响。方法选取58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9名)和对照组(29名),对照组给予氟西汀治疗和普通心理治疗,研究组给予氟西汀和家庭治疗,共8次(12周内完成)。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Beck抑郁问卷第二版(BDI-II)、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进行患者评估,应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对患者父母进行评估。结果 12周末,2组患者HAMD、BDI-II评分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精神病病耻感量表社交、能力、治疗因子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父母DASS焦虑、抑郁和压力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或P0.05)。结论家庭治疗应用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一定程度减轻抑郁症状,降低患者病耻感,并可能改善患者父母情绪,降低压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性特征、情绪障碍及社会因素对军医大学学员学习成绩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本校104名预防检验3年级本科学员和128名医疗2年级专升本学员,分析个性特征、情绪障碍及社会因素与考试成绩变化的关系.结果有抑郁障碍预防本科学员的成绩(74.25±13.40)明显低于无抑郁障碍学员(79.62±7.79)(P<0.05),女学员成绩(84.22±6.33)明显高于男学员(77.48±8.64)(P<0.01),专升本抑郁障碍和无抑郁障碍间、两性间学习成绩无差异(P>0.05);两年级伴焦虑和无焦虑障碍、伴失眠和无失眠、不同个性特征、父母文化水平和职业组之间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抑郁障碍和性别是军医大学本科学员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SCW)、空间广度测验、数字序列测验和伦敦塔测验分别对30例青少年双相抑郁发作患者和30例青少年双相躁狂发作患者(研究组)以及30名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进行执行功能评估.结果 (1)治疗前后,研究组全部执行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抑郁发作组和躁狂发作组WCST中的非持续性错误数(NRPE)、完成第一个分类的应答数(RF)以及SCW中的卡片A、卡片B、卡片C的反应时间(RTA、RTB、RTC),以及干扰效应反应时(SIE)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RPE:(27.30±5.19)个,(31.77±6.13)个;RF:(30.60±7.41)个,(35.33±9.06)个;RTA:(53.40±8.97)s,(63.63±8.85)s;RTB:(81.93±8.44)s,(93.87±6.98)s;RTC:(127.27±12.52)s,(160.27±13.70)s;SIE:(45.33±13.90)s,(66.40±13.56 s),P<0.05或P<0.01].治疗8周后,抑郁发作组和躁狂发作组的RF、TOL、RTA、RTB、RTC以及SIE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除RTA和RTB外,治疗后抑郁组的其他执行功能测验成绩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躁狂组全部执行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伦敦塔测验和分类数(CC)与病程呈负相关(均P<0.05),持续错误数(RPE)、NRPE和RF以及SIE等指标与病程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存在执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独生子女情绪障碍的行为特征及相关家庭因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少年版艾森克个性问卷、艾森贝克儿童行为量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及家长教育方法量表对88例有情绪障碍的独生子女和68例健康对照独生子女分别进行个性特征、行为特征、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家长教育方法评估.结果 ①个性特征:情绪障碍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行为特征:情绪障碍组12~16岁男孩所有因子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所有情绪障碍组的行为评估总分、内向分有极显著差异(P<0.01),攻击性有(极)显著差异,男孩多动突出,女孩普遍存在抑郁情绪和体诉,小年龄组(6~11岁)社交不良明显;③家长心理健康状况:情绪障碍组父母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及其他等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强迫有显著差异(P<0.05),恐怖、偏执等因子无差异(P>0.05);④家长教育方法:情绪障碍组总分及异常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独生子女(12~16岁男孩除外)的情绪障碍可通过异常的行为方式表达,并与家长心理健康状况及家长教育方法等家庭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评估360例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日常生活能力(B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进行记录.结果 360例患者中,脑卒中后焦虑障碍的发生率为11.7%,抑郁障碍为18.6%.额叶组与非额叶组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同卒中类型间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高(P<0.05).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组较无抑郁障碍组NIHSS评分高,BI评分低(P<0.01).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分别与卧MD评分、HAMA评分呈正、负相关.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卒中类型、NIHSS评分及BI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