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9)
目的采用皮下移植自体子宫内膜组织的方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观察桂枝茯苓丸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模型组、米非司酮组、桂枝茯苓丸A、B组,其中模型组、米非司酮组及桂枝茯苓丸A、B组均制作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术后桂枝茯苓丸A、B组用桂枝茯苓丸灌胃治疗21 d,米非司酮组灌阳性药米非司酮,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灌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大鼠子宫内膜组织VEGF及mRNA、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HIF-1 mRNA表达,测定血清雌二醇(E2)及白介素-8(IL-8)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α)。结果桂枝茯苓丸A、B组VEGF及mRNA、HIF-1α及HIF-1 mRNA在子宫内膜组织上表达下调,E2、IL-8水平及PCNA、ERα表达量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可抑制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的生长与血管生成,减轻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内皮炎症反应,对实验性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治疗作用。方法比对VEGF和Ang对Ems的作用,及两者的相互作用。结果 VEGF在Ems患者的腹腔液、血清、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均呈高表达;Ang与VEGF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血管形成。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目前所知作用最强的一种促血管生成因子,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血管生成素及受体的药物可阻断异位病灶的血管形成,可能成为治疗Ems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VECG在E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定量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ABC-ELISA)测定44例EM患者(Ⅰ~Ⅱ期10例,Ⅲ期20例、Ⅳ期14例),20例对照组和18例术后经孕三烯酮治疗3个月的EM患者腹腔液和血清中VEGF的浓度。分析EM患者腹腔液中VEGF与EM r-AFS分期的关系,并比较VEGF在血清、腹腔液中的含量,同时利用ROC曲线初步分析其诊断EM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①EM患者腹腔液中VEGF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EGF浓度在EM患者Ⅰ~Ⅱ期和Ⅲ期、Ⅳ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EM患者血清中VEGF浓度高于复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OC曲线发现,EM患者腹腔液中VEGF浓度对EM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结论VEGF在EM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管生成治疗方法有望成为EM新的治疗策略和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微血管密度指标检测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30例,术中取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和在位新鲜组织。同时选取同期正常子宫内膜30例做为对照组。术前所有患者空腹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Ang-2、VEGF;术中取新鲜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的标本进行Ang-2、VEGF和MVD指标测定。结果血清和组织中Ang-2、VEGF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组和子宫内膜在位组的Ang-2、VEGF含量升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子宫内膜在位组比较,血清和组织中子宫内膜异位组的Ang-2、VEGF含量明显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组和子宫内膜在位组中CD34标记的MVD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成功的升高,其中以子宫内膜异位组升高最明显,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和病灶组织中Ang-2、VEGF和MVD的表达,有利于判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情发展,为其发生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腹腔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和卵巢癌抗原(CA125)水平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术后病理确诊的EMS 20例(EMS组)和同期手术的子宫肌瘤26例(对照组)腹腔液中VEGF和CA125水平.结果 EMS组腹腔液中VEGF和CA12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EMS组增生期VEGF水平高于分泌期(P<0.05),CA125水平无周期性变化(P>0.05);对照组VEGF和CA125水平均无周期性变化(P>0.05);增生期VEGF和CA125水平EMS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分泌期VEGF和CA125水平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S腹腔液中VEGF和CA125水平升高,与EM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对腹膜功能的影响和可能机制。 方法将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成3组各15只,A组每日腹腔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20 mL,B组和C组每天腹腔注射4.25%腹膜透析液20 mL,并在第8,10,12天加入LPS75 μg,C组在腹腔注射液中同时加入6 mg8226;kg 1己酮可可碱。5周后行2 h腹膜平衡实验测定腹膜功能,留取血液及腹膜透析液,ELISA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同时处死大鼠,留取肠系膜组织,RT PCR检测肠系膜组织VEGF mRNA表达水平。 结果B、C组超滤量及2 h透出液葡萄糖浓度/0 h透析液葡萄糖浓度(D2/D0 )比值均较A组明显减少( 均P< 0. 05),B组较C组更明显;B、C组透析液尿素/血浆尿素浓度比值(D/Purea )较A组明显增加(P<0. 05) ,B组较C组增加更明显;C组腹透液及血清中VEGF浓度,以及肠系膜VEGF mRNA表达较B组明显下降。血清及腹透液VEGF含量分别与D2/D0,D/Purea有较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己酮可可碱能有效改善腹膜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整合素ανβ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异位内膜、在位内膜中整合素ανβ3和VEGF的表达,并和30例正常子宫内膜作对照。结果异位内膜组整合素ανβ3阳性表达率为80%,在位内膜为62.5%,正常内膜组为16.67%;异位内膜VEGF阳性表达率为82.5%,在位内膜为50%.正常对照组为20%。异位内膜组整合素ανβ3和VEGF高于在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二者水平则高于正常内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整合素ανβ3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结论整合素ανβ3与VEGF在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促进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种性质良性而行为却类似恶性的疾病长期困绕着临床治疗.EMs发病机制复杂,多数学者接受1927年Sampson提出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近年来证实在周期性行经的妇女中,经血逆流至盆腔是普遍的生理现象,但并非均发生EMs.当脱落的子宫内膜附着在腹膜或其他部位时,异位内膜本身及其周围组织新的血供的建立和维持是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存活和EMs发生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属于妇科常见病,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部位[1].EM的病理机制尚未明确,且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不同的EM类型其病理机制可能存在差别[2]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具有“恶性行为”的良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最被公认的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学说指出新血管生成是Ems发生的必要条件,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该观点。本文仅就血管促进因子在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以及血管生成抑制剂对Ems的治疗作用两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卡博替尼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手术移植小鼠子宫内膜组织块到肠系膜处的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将造模成功的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每组13只。低、高剂量实验组小鼠分别每天灌胃10和20μg·g-1卡博替尼,模型组小鼠每天灌胃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连续28 d。计算每个子宫内膜植入组织的表面积;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的病变面积分别为(64.00±3.58),(48.00±2.39)和(20.00±1.25)mm2;这3组的p-VEGFR2/VEGFR2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00)%,(62.27±3.45)%和(40.32±2.08)%;这3组的p-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ERK)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00)%,(51.34±2.68)%和(28.26±1.29)%;这3组的p-c-Jun氨基末端...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组功能强大且能产生多种效应的细胞因子.它可诱导血管及淋巴管生成,不仅在胚胎发育、创伤愈合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与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关系密切.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其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降低趋势[1].近年的研究表明,VEGF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以及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同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标本40例为研究组(盆腔外特殊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25例,其中同期在位内膜2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VEGF在不同部位子宫内膜异位中的表达,研究VE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相关性以及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VEGF阳性表达主要见于子宫内膜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的胞浆。(1)盆腔外异位病灶中VEGF表达高于卵巢异位内膜(P<0.05),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2)卵巢异位内膜VEGF表达与同期在位内膜相比,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明显高于正常内膜(P<0.005);(3)在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中增生期与分泌期VEGF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VEGF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中存在VEGF的高表达,可能导致了血管生成,利于种植及生长,可能成为内异症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内膜血管生成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通路的影响。 方法: 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熊果酸低(100 mg·kg-1)、中(250 mg·kg-1)、高(500 mg·kg-1)剂量组、孕三烯酮(60 mg·kg-1)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设为假手术组。造模后以熊果酸及孕三烯酮灌胃治疗,1次/d,持续给药7 d。给药结束24 h后处死大鼠,观察药物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体积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CD31表达情况;采用免疫酶联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VEGF和MMP-9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RT PCR)检测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MMP-9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ERK、磷酸化ERK(p ERK)、VEGF、MMP-9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D31阳性细胞表达、血清中VEGF及MMP-9水平、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及MMP-9 mRNA水平、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p ERK/ERK、VEGF及MMP-9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熊果酸组大鼠CD31阳性细胞表达、血清中VEGF及MMP-9水平、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及MMP-9 mRNA水平、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p ERK/ERK、VEGF及MMP-9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异位子宫内膜生长抑制率升高(P<0.05)且熊果酸各剂量组之间呈剂量依赖性;熊果酸高剂量组和孕三烯酮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K蛋白表达各组之间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熊果酸可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内膜血管生成,可能是通过下调ERK-VEGF/MMP-9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的表达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 lSA法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VEGF和TNF-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EMS组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TNF-a和VEGF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TNF-a水平和VEGF水平在Ⅲ~Ⅳ期均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EMS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TNF-a和VEGF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疾病的发展而逐步升高,说明VEGF和TNF-a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EMS的辅助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