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对消渴病的论述共有三条。一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雨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二曰:“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后世皆以为此三条分别论述中消的多食证、上消的多饮证、下消的多屎证。笔者认为此三条应当结合起来看,上消、中消、下消都应当具备三多(多饮、多食、多屎)一少(形瘦)的证候。三消的划分只能说明引起消渴病有三条  相似文献   

2.
一、消渴案辨误杨××,男,45岁。口渴引饮,一日饮水3水瓶许,小溲亦多,食少,纳谷欠馨,肌肤枯瘦,舌淡苔薄,两脉沉细,尺脉尤弱。笔者初诊为消渴病(阴虚火旺),屡用养阴生津之剂罔效。先师陶君仁指点(当时笔者随其实习):患者舌质不红,舌苔不光,亦无易饥多食,而脉象沉细、尺脉弱,虽然烦渴多饮,并非阴虚消渴之证,宜舍证从脉进行辨治,改用温补肾阳治则,拟金匮肾气丸加减(改为汤剂煎服)。药用: 制附片9克,熟地12克,肉桂1.5克(后下),淮山药15克,萸肉9克,红参6克(另煎),覆盆子、菟丝子、枸杞子各10  相似文献   

3.
陈×,女,36岁.于1994年12月20日初诊.患者因口渴多饮,小溲量多,持续半月,在本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一周,予各项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诊为“精神性烦渴”,服谷维素、维生素B_6等少效,建议到本院中医治疗.患者来诊时口渴多饮,小溲量多清长,一昼夜要喝四热水瓶开水,小溲两痰盂多,腰酸膝冷,胃纳欠佳,舌质淡红、苔薄黄少津,脉沉细.四诊合参诊断为“消渴”,由肾阳不足,下寒上燥所致.肾阳虚,府气虚冷,既不能温化水液使津上承,致上焦燥热,其人苦渴,又不能制约水液之余,致小溲多清长.治当温下润上,方用瓜篓瞿麦丸改汤剂治疗.方药:瓜蒌根30g,瞿麦15g,淮山药20g,制附子10g(另包先煎半小时),茯苓20g.5剂后,口渴大减,饮水量、小溲量减半,胃纳亦可.此肾阳  相似文献   

4.
厥阴病辨证纲要目:"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第一个讲述的就是消渴.消渴应该是既口渴又能饮水,而且饮后即消,又会口渴.而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中也有口渴多饮,因此感觉二者似有关联.后世医家不敢将此消渴与糖尿病相联系多半是因为糖尿病多食易饥,而厥阴病条文中有饥而不欲食,笔者认为这太绝对化.  相似文献   

5.
消渴证是临床常见的疑难证之一,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其临床特征。近年来我们采用加味玉液汤治疗消渴证40例,均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处方:野党参18克、生黄芪20克、生山药20克、肥知母12克、干葛根12克、五味子10克生鸡内金10克、麦门冬15克、山茱萸12克、天花粉12克。每日煎服一剂。热象明显者加川黄连12克、生地18克、生石膏30克;渴甚者加玉竹12克、沙参12克、石斛10克;心烦不眠者加  相似文献   

6.
<正>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属于朝医学"消渴门"的范畴。关于"消渴病"朝医在《东医寿世保元》(太阴人肝受热里热病论)里说:"《灵枢》日二阳结谓之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注日二阳结谓胃及大肠热结也。""张仲景日消渴病,小便反多如饮水一斗,小便也一斗,肾气丸主之。""论日此病非少阳人消渴也,即太阴人燥热也,此证不当用。肾气丸,当用热多寒少汤加藁本、大黄。""盖此病原委侈乐无厌,欲火外弛,肝热太盛,肺燥太枯之故也。"  相似文献   

7.
“上消”,消渴病之一种。指以口渴引饮为主证的消渴,多属心胃火盛、上焦燥热。治宜润肺、清胃热为主。常用方剂有:人参白虎汤、消渴方、二冬汤等。《内经》又称之为膈消,肺消。《黄帝内经·素问》卷十·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丹溪心法·消渴》称之为“上消”。“中消”,消渴病的一种,又称消中。《黄帝内经·素问》卷十腹中论篇第四十:“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中消患者多由脾胃燥热所致。临床症见: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小便频数,大便坚硬。治宜以清胃泻火为主,兼以滋阴润燥。  相似文献   

8.
一、概论祖国医学所称的“消渴”包括西医所称的“糖尿病”,其证多饮、多尿、多食,有上、中、下三消之别,所以又叫做“三消症”。早在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即载有“消渴”、“消瘅”之名,对本病的认识已有指示。内经说:“肺消者,饮一溲二”,金匮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则数。”千金说:“有人病渴利,如发于春,经一夏服括蒌豉汁,得其力,消渴差,然小便犹数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日就赢瘦,喉咽唇焦燥”。外台引古今录验:“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夫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引近效祠部李郎中之论:“消渴能饮水,小便甜”。卫生宝鉴:“夫消渴者,日夜饮水百盏……,小便频数,其色如  相似文献   

9.
近代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即“消渴”)的论述很多,多数医家偏执于阴虚液涸、火热炽盛之说,使滋阴清热之法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唯一正治之法。笔者认为,糖尿病应从寒论治,病机以阳虚为本,位在脾肾;温脾肾、助双化 (脾之运化、肾之气化)为正治之法。 有关寒消的论述可追溯到《内经》“肺消”证。《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提出了肺消是因寒而致,其主症为饮多尿亦多。《金匮要略·消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阐明了饮多尿亦多的治法在于温肾化气。可见肺消,即“寒消”也。寒消…  相似文献   

10.
一、消渴眩晕案戚××,男,38岁。1984年9月16日诊。患者消渴两月余,迭服白虎汤、消渴方,六味地黄丸等方口渴而益甚。诊见:口渴饮频,呼吸气冷,头晕目眩,小便频数。舌质淡,脉迟细。证属脉冷气沮,津液寒凝。方拟:甘草20克,干姜15克。药服3剂,渴止晕平。【按】肺主气,阳化气,肺阳虚不能化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中医称之为消渴。主要指征是高血糖和高尿糖,临床表观为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等,中医认为,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溲-为下消,统称消渴为主要临床表现,按照中医辨证施护原则,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中医护理措施,对治疗糖尿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Ⅱ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贤 《河南中医》2000,20(6):51-52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根据其临床症状相当于中医的“消渴病”。“消渴”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已有较深入阐述。《内经》中的“消渴”、“消瘅”、“消”等皆指本病而言,至于“肺消”、“膈消”、“消中”以及“脾瘅”等实属消渴早期分型。在病因方面,《内经》有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用药不当等因素。在症状方面《内经》已明确提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这些有关“消渴病”的论述,是后世消渴理论发展的渊源,至今仍具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消渴的分型多是以口渴引饮为上消,多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溲一…  相似文献   

13.
尿崩症是以脑垂体功能异常为病理特征的内科疾病,临床以口渴多饮,多尿为主症,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症”范畴,和“肾消”颇相类似。如《金匮要略》说:“男子消渴,小便仅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证治要诀》说:“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此证肾消得之为多。”指出了尿崩症是因精血津液亏耗所致,病位在三焦,而病本在肾元亏耗。尿崩症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14.
姚××,男,40岁。初诊:1980年10月26日。患者于一个月前因急性尿路感染口服复方新诺明片剂,一日4次,每次2片。服至第四日,尿路感染痊愈,唯尿量从此增多,竟至饮一溲二。经无锡市某医院诊为尿崩症,迭经中西药治疗无效。刻下除饮一溲二外,尚有畏寒腰痠感,舌淡苔白,脉迟。据证乃是肾阳衰惫,膀胱不约。为处温阳补肾固摄之剂:制附子7克,仙灵脾12克,熟地10克,桑寄生30克,菟丝子、覆盆子、金樱子各12克,五味子5克,淮山药20克,桑螵蛸12克。每目1剂,水煎2次分服。  相似文献   

15.
水泉不止 膀胱不藏——浅议五苓散治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一证,名类颇多,《素问》即有消中、消渴、风消、膈消、肺消等。后人分三消而统括其证,总以多饮、多食、多尿为凭。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云:“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医者多从其说。此为消渴之一大类也。其有渴饮不止,而所食不多,小便不甜之证,中医亦以消渴名  相似文献   

16.
二十二、消渴病中医治消渴向来分三焦:上消主肺,肺热津伤,渴饮无度,叫做消渴,即“内经”所说“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中消主胃,胃热常觉饥饿,能食消瘦,叫做消谷,即“内经”所说“瘅成为消中”;下消主肾,口渴引饮,小洩浑浊如膏,叫做肾消,即“内经”所说“肾热病苦渴数饮身热”。三消口渴不尽属于热症,故由于火盛者称做阳消,也有气化无杈的称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证范畴 ,但中医的消渴证并非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所定消渴证的诊断依据是 :口渴多饮 ,多食易饥 ,尿频量多 ,形体消瘦。但临床上具备以上证候者 ,虽经空腹、餐后 2 h血糖和尿糖等有关检查 ,有部分患者还做过葡萄糖耐量试验 ,从而排除了糖尿病的存在 ,可是临床主症突出故仍以消渴证来诊断。笔者根据近 5a来的临床实践 ,收集病例 ,兹就 87例非糖尿病消渴证的诊疗分析如下 :1 阴虚燥热 (38例 ) :本证型为消渴证最为常见的证型之一。多见于大病、热病及慢性消…  相似文献   

18.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消渴长沙市中医院(410002)周建伟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根据该病的病因特点,以六味地黄汤适当加减,在各型消渴证中灵活运用,收到良好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1上消张某某,男,58岁。初诊时见口渴多饮,进行性消瘦,...  相似文献   

19.
血瘀发渴案     
吴××,女,35岁。1984年5月20日诊。患者因情志不畅致口渴引饮,少腹胀痛3月余。医曾予中药疏肝理气,疗效不佳;改用生津止渴,仍罔效。刻诊:口渴多饮,状若消渴,唇口干燥,小便频多,而色(白光)白,肢冷不温,小腹胀满,疼痛拒按,舌质暗,有瘀斑,脉沉而涩。询其月经3月未至。此乃血瘀发渴。拟《金匮要略》温经汤加减:当归15克,川芎、赤芍、桂枝、丹皮、莪术、桃仁各10克,  相似文献   

20.
阴消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消之名,首见于《景岳全书·消渴》:“消证有阴阳,不可不察。”他认为,命门火衰、水失蒸腾是导致消渴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最早提及阳虚与消渴关系者则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奇厥论》中说:“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提出肺消的症状为饮一溲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则说:“五脏之脉小者,皆为消瘅。”其后《医学纲目·消瘅门》进一步对肺消的症状作了解释:“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