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1998年1月-2006年6月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瘤452例,其中升主动脉瘤手术389例,降主动脉瘤手术63例。升主动脉瘤组行单纯升主动脉置换64例,Bentall手术190例,Wheat手术16例,David手术5例,半弓置换26例,全弓置换53例,Bentall+二尖瓣手术16例,Bentall+半弓置换7例,Bentall+全弓置换12例。降主动脉瘤组63例全部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结果:升主动脉瘤组死亡率7.46%(29/389例)。术后早期并发症54例(13.88%),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9例,再次开胸止血10例,呼吸衰竭11例,急性肾衰12例,恶性心律失常5例,声音嘶哑2例,伤口感染5例。降主动脉瘤组死亡率6.35%(4/63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1.1%(7/63例),其中并发下肢截瘫2例,声音嘶哑2例,呼吸衰竭2例,伤口感染1例。结论: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和术中保护重要器官是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术后早期监护与干预.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5年8月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收治的47例胸主动脉瘤腔内支架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患者在SICU监护期间严密监测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术后出血的情况,做好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措施.除3例患者因术前已有动脉瘤破裂,术后出现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而死亡,2例因术后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外,其余患者均救治成功,平稳后转回普通病房治疗.结论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为一项较新的技术,手术的成功与否有赖于术后早期的监护与干预,维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稳定及预防术后的出血对患者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瘤误诊肺癌的原因,以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胸主动脉瘤误诊肺癌1例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因左侧胸痛、痰中带血、气促就诊,行胸部CT检查后诊断为左侧中央型肺癌.行相关手术治疗,结合术后胸部CT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初步排除恶性肿瘤可能,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1年复查胸部CT明确诊断为胸主动脉瘤.结论 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胸主动脉瘤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并及时行相关影像学检查,以减少误诊;对于与胸主动脉关系密切的肺部肿块应注意胸主动脉瘤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术后早期监护与干预。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5年8月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收治的47例胸主动脉瘤腔内支架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患者在SICU监护期间严密监测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术后出血的情况,做好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措施。除3例患者因术前已有动脉瘤破裂,术后出现失血性休克,经抢救无效而死亡,2例因术后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外,其余患者均救治成功,平稳后转回普通病房治疗。结论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为一项较新的技术,手术的成功与否有赖于术后早期的监护与干预,维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稳定及预防术后的出血对患者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0年9月至2008年11月为15例胸主动脉瘤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1例,Bantall手术7例,Bantall手术加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植入2例,主动脉部分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植入1例,降主动脉瘤切除加人造血管移植1例,胸降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3例。结果全组15例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安全有效,个体化的手术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5月-2004年10月采用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术前和术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7例患者共成功置入支架9个,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护理要点包括:监测血压,预防动脉瘤破裂,观察下肢血运,加强抗凝治疗的护理并辅以心理护理.结论 加强对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隔绝治疗胸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胸主动脉瘤患者48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血管内隔绝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隔绝治疗胸主动脉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和病死率低,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远期疗效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胸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我院胸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 通过监护呼吸、循环系统,观察神经系统并发症及预防渗、出血,感染等,分析2001年7月~2003年1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4例胸主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 全组14例无1例死亡,1例并发双下肢肌力下降,经治疗及护理好转,3例术后心功能不全,3例并发左侧胸腔积液,经积极治疗后均顺利出院。结论 胸主动脉瘤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治疗,术后监护至关重要,维护好呼吸、循环功能,控制血压,严密观察各重要脏器功能,有利于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刘翠  程华伟  曲巍立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3):1204-1205
胸主动脉瘤是指胸主动脉壁变性破坏后,形成的异常扩张和膨大部分,包括通常所说的主动脉夹层。Bentall手术是指应用带瓣人工血管作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替换及冠状动脉移植,是目前治疗胸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病变的首选手术方式。该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术后病人病情重、变化快,对监护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我科2007年1月-2009年9月22例行Bentall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探讨术后最佳护理方法,提高护理水平,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破裂性腹主动脉瘤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及抢救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01~2009-12收治的13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均为腹痛和腰背痛,血压下降或休克,腹部可触及搏动性肿块.所有患者均行开腹止血,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植入术.均阻断腹主动脉瘤颈上端的主动脉控制出血,行人工血管重建.结果 术中和术后死亡5 例(38.46%),3例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发生肺部感染,均经相应治疗后痊愈出院.2例术后无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 CTA、多普勒超声等检查适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疑似病例.开腹手术是治疗破裂腹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手术控制出血和人工血管植入术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5月~2004年10月,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7例,其中4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术后随访采用彩超和增强CT检查。结果7例病人共成功置入10个支架。随访2~28个月,所有支架位置、形态正常。4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2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瘤体缩小。2例术后出现微小内漏,分别在2个月、6个月后内漏自行封闭,1例术后出现髂外动脉夹层经PTA和Wallstent治疗。结论腔内隔绝术能有效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术后外科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以我院43例肾动脉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针对术后外科并发症的治疗,总结经验。结果:4例患者术后发生需手术干预的外科并发症,经及时、正确的再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腹主动脉瘤术后外科并发症应采取积极态度,适当扩大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的术中护理配合的经验及管理。方法对10例胸主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患者,在导管室行杂交手术,术中护士与医生的默契配合,严密生命体征监护,充分的各种抢救药品、器械的准备,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通过介入护理,患者均成功顺利完成杂交手术,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的护理管理,介入专科护士技能的培训,对杂交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患者护理是安全有效的,术中介入护士与医生的默契、熟练配合,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护对保证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患者行人工血管移植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人工血管移植术,并做好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发生黑便1例,发热1例,经及时治疗与护理,病情恢复良好,未出现肾衰竭及下肢血栓形成,均于术后2周内康复出院.结论:对腹主动脉瘤行人工血管吻合术治疗,加强围术期护理、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痊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及操作技巧。方法1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9例、胸主动脉瘤1例)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术前行CTA或MRA及主动脉造影检查,判断主动脉夹层裂口位置与数量及胸主动脉瘤范围、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左侧胸主动脉直径、近端裂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真腔直径以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血供来源,选支架规格及输送路径,然后在全麻下行右股动脉切开,透视引导下置入支架释放系统,定位准确后释放覆膜支架,完成腔内隔绝术。1例因破裂口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而先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结果10例患者腔内隔绝术均获得成功。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平均3.5cm,出现Ⅱ型内漏1例。随访1~24个月,术后无截瘫发生,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1例胸主动脉瘤破裂伴食道瘘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感染。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出血的发生原因及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复习本院 16a 15 12例心内直视术后出血抢救病人的临床资料 ,总结引起出血的原因 ,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15 12例心内直视手术病人中 ,4 9例发生术后出血 ,2 9例二次剖胸手术止血 ,成功 2 5例 ,死亡 4例 ,死亡率为 13 8% ;2 0例行非手术治疗 ,成功止血 9例 ,死亡 11例 ,死亡率为 5 5 %。结论 术中仔细操作、彻底止血 ,术后早期诊断并采取果断措施尽早再次剖胸手术止血是降低心内直视术后出血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5例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的临床资料 ,对胸胃穿孔的可能性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作进一步分析。结果  4例 (80 % )患者术前误诊为吻合口漏 ,所有患者经二次开胸修补穿孔 ,均获得成功。结论 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的原因复杂 ,术前难以确诊 ,主要原因是胃壁局部血运障碍和手术损伤 ,正确的手术操作可减少胸胃穿孔的发生率 ,胸胃穿孔的诊断需要反复的检查 ,一旦确诊 ,早期再开胸修补穿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胸主动脉瘤手术中不同体外循环方式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方式的选择.方法本组在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瘤外科手术79例.病变累及升主动脉共68例,弓降部瘤7例,降部主动脉瘤4例.43例伴有主动脉夹层分离,其中DeBakeyⅠ型23例,Ⅱ型16例,Ⅲ型4例.本组采用全身低温体外循环70例,暂时性人工血管分流法2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7例,其中深低温停循环附加经上腔静脉逆行脑灌注法(RCP)1例.结果79例手术死亡5例,死亡率6.3%.61例Bentall术死亡3例,死亡率4.9%.该3例术前均有严重的心绞痛,心功能(NYHA)Ⅳ级,其中1例无法脱离体外循环,死于低心排;1例右冠口及分支纤细不清,心复苏后转流2 h死于低心排;另1例左心辅助循环2 h,转送监护室途中突发室颤死亡.降主动脉瘤手术死亡2例,均为胸腹段动脉瘤,1例术中吻合口出血死亡,1例术后昏迷及肾功能衰竭于术后3 d死亡.这2例未用深低温停循环法.弓降部主动脉瘤手术无死亡.结论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主动脉瘤的部位及病变程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降主动脉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3例降主动脉瘤患者给予手术或介入治疗,做好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本组手术成功,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和大出血,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15~22 d,平均17.3 d.结论:精心围术期护理是降主动脉瘤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7例胸主动脉瘤病人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7例病人中胸降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根部瘤(马凡综合征)2例,夹层动脉瘤3例,均为Ⅱ型夹层动脉瘤,其中1例合并冠心痛,前降支单支病变.胸降主动脉瘤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人工血管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和Ⅱ型夹层动脉瘤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Bentall手术,其中1例采用带管道无支架生物瓣,同时行冠脉搭桥手术.结果:6例存活,1例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结论:在胸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中,Bentall手术是治疗升主动脉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外科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体外循环管理,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血液保护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手段.带管道无支架生物瓣对老年人及抗凝有禁忌或主动脉根部较小者更适宜,对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宜同期行冠脉搭桥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