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颌骨外板截除术与下颌角全层截骨术用于下颌角肥大整形的疗效.方法:因美容需要而要求进行下颌角整形手术患者12例,术前根据头颅X线正侧位片、下颌骨CT及三维重建检查对患者的下颌骨形态进行分析,并征求患者求美需要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其中采用下颌骨外板截除术9例,下颌骨外板截除术加下颌角全层截骨术3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中出血100~150 mL,手术时间2~2.5小时.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单侧下唇麻木的现象,均在2个月内自行恢复.经过3个月~2年的随访,所有患者面部轮廓明显改观,下面部宽度明显缩小,下颌角角度变小,颏中线无偏移,咬合关系正常,疗效明显.结论:通过术前CT加三维重建检查结合患者自身要求,选用下颌骨外板截除术或结合下颌角全层截骨术,对下颌角肥大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颌面部铣骨术治疗下颌角肥大、下颌骨斜线部位增生、颧弓过高患者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总结18例该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结果18例颌面部问题患者经颌面部铣骨术的骨性改造整形后均获满意效果,术后无1例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护士应熟知颌面部铣骨术的手术器械装置及使用,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熟练配合和预防感染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三维重建模拟下颌角肥大截骨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6例下颌角肥大患者于截骨前、截骨后半年行颌面部CT扫描,将CT图像数据输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中,应用软件在截骨前选用不同术式进行模拟,最终选择合适术式,并对患者截骨前与截骨后半年的面部几何特征指标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获得直观、精确的三维重建图形及模拟手术方案,并精确计算出面部几何特征指标的差值,骨性下颌间宽减少了(7.69±0.89)mm,软组织下颌角间宽减少了(5.13±1.19)mm,双侧下领角角度分别增加了(5.68±1.43)0,(5.9±1.66)0,将其运用到实际术中,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精度.结果提示,计算机三维重建及模拟技术有助于揭示下颌角肥大截骨后骨及软组织变化的规律,是模拟手术并选择手术方案的良好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后路一期360°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一期360°脊椎截骨、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接受手术,手术时间4.6~7.5 h,平均5.6 h;出血量1600~4300 mL,平均2570 mL。术后约1周戴支具下地活动,2例术前神经损害者有不同程度恢复。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75°矫正为32°,矫正率为57.3%;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7°矫正至11°。所有患者随访8个月以上(8~50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切口红肿并分泌物1例,一过性下肢麻木2例,无严重并发症(神经损伤等)发生。1例术后11个月发现固定棒断裂,随访36个月畸形未加重。结论 后路一期360°脊椎截骨术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段,具有矫正率高、安全有效和临床疗效显著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下颌角肥大俗称方型脸,在西方称之为良性咬肌肥大,但在东方民族中以骨性肥大为主,常常伴有颏部的短小。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下颌角肥大者要求通过下颌角截骨整形术,使脸型和下颌角的形态得到改善,但该手术也存在较大的风险。下颌角肥大整形术的护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行18例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口入路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00例行经口入路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准备,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负压引流管护理、切口护理、饮食护理及口腔护理等。结果:本组无一例发生血肿、窒息、感染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对行经口入路下颌角整形术患者实行系统的围术期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下颌角肥大,俗称"方脸畸形",是由于双侧下颌角过于后突或外翻而导致下面部宽大的一种特殊面型,在东方民族中比较常见.方形脸与东方传统观念所崇尚的"瓜子脸"或"鹅蛋脸"为美的脸型相左.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水平的提高,想通过手术改变脸型者日益增多.矫正下颌角肥大的术式多采取全身麻醉下截骨,操作复杂、并发症多,安全性不足[1].2008年9月-2009年3月我科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下,由口内入路,应用颌面骨电动手术器械对2例下颌角肥大病人进行矫正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口腔入路下颌角截骨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体会。方法对15例下颌角肥大手术患者术前做好专科评估和宣教;术后加强气道管理,防止术后伤口渗血和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呕吐导致吸入性和异物阻塞性窒息;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加强口腔护理,用空针注入法进行喂食和口腔清洗;面部塑形需佩戴下颌面托1~3个月。结果术后发生血肿1例,轻度肿胀10例,明显肿胀4例;住院时间最长12 d,最短5 d,平均住院9 d。15例手术均成功,患者对术后外形满意。结论口腔入路下颌角截骨术围手术期通过加强各环节护理,可保证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下颌角整形术中去咬肌和不去咬肌两种术式对下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03/08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整形科门诊收治下颌角肥大手术治疗患者24例,手术均经口内入路行下颌角磨削截骨术,其中去除部分咬肌12例,不去咬肌12例。①最大开口度的测定:测量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再加上正中咬颌时前牙的覆盖,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②最大前伸度的测定:测量上下中切牙切缘之间的水平距离,再加上正中咬颌时前牙的覆盖,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测量时间分别为术前、术后1,2周,1,2,3,4,5,6个月。结果:纳入患者2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去咬肌组术后1,2周,1,2,3个月患者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均较术前比较明显降低犤以术后3个月为例,手术前后最大开口度分别为(43.4±5.0),(38.3±3.4)mm,手术前后最大前伸度分别为(8.5±0.7),(7.1±0.4)mm,P<0.01犦,至术后4个月已达到术前正常值范围;不去咬肌组术后1,2周,1,2个月患者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均较术前比较明显降低犤以术后2个月为例,手术前后最大开口度分别为(40.4±4.0),(35.3±3.7)mm,手术前后最大前伸度分别为(9.0±0.6),(6.8±0.5)mm,P<0.01犦,至术后3个月已达到术前正常值范围;去咬肌组较不去咬肌组患者术后最大开口度和最大前伸度恢复至术前正常值范围的时间长。结论:下颌角整形术对患者口腔颌面系统的功能无明显长期不良影响;去咬肌和不去咬肌的患者术后下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明显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张叶楠  廉炜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0):906-907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3例应用凸侧椎体楔形截骨、凹侧软组织松解、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的脊柱侧弯畸形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术前Cobb氏角为65°~110°,平均为74.4°,术后Cobb氏角为10°~35°,平均矫正率为76.5%;术后平均身高增长4.5cm。术中失血800~8200ml,平均1700ml。术后均无神经系统及其他方面并发症。结论:围手术期精心护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自2005年1月~2009年11月间采用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对12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手术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颌眉角和Cobb’s角度。结果平均颌眉角由术前59°矫正至术后17,°Cobb’s角度由术前的53°矫正至术后的27°,重心前移、双目视野、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也可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SCARF截骨术单螺钉固定治疗外翻以及纠正第1跖骨旋转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改良SCARF截骨术单螺钉固定治疗外翻以及纠正第1跖骨旋转的患者20例(27足),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年及最后随访时进行X线摄片,包括站立负重正、侧位和籽骨轴位,并进行影像学测量并记录,包括第1~2跖骨间角(IMA)、外翻角(HVA)、第1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圆角征以及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度,Handy-Clapham正位籽骨分度,Yildirim轴位籽骨分度。同时记录患者AOFAS前足趾评分,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IMA从术前13.30°±2.60°下降到4.60°±2.70°(t=14.257,P<0.001);HVA从术前36.03°±6.71°下降至术后10.19°±5.43°(t=18.016,P<0.001);DMAA从术前16.74°±9.51°下降到术后8.33°±5.86°(t=5.126,P<0.001);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从术前10.67°±6.13°下降到术后2.81°±3.81°(t=5.166,P<0.001)。术前圆角征阳性14足(51.9%),术后为4足(14.8%),差异有显著性(χ~2=8.33,P=0.004)。手术前AOFAS评分为(48.85±8.65)分,术后(93.70±3.61)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417,P<0.001)。按照Handy-Clapham胫侧籽骨评分,术前27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脱位,术后27足均矫正至≤4度;按照Yildirim籽骨分度法评定,术前27足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位,术后22足矫正至正常,5足矫正至1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非常满意15例,满意4例,基本满意1例。结论改良SCARF截骨术单螺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纠正外翻畸形的术式,同时还可以纠正第1跖骨的旋转,术后籽骨复位效果好,术后DMAA角可以随之有一定减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007年2月—2011年1月收治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患者12例,其中3例伴髋内翻(颈干角95°~120°,平均110°)。对3例股骨近端病变范围小、骨强度佳者采用刮除病变、植入同种异体骨治疗;对6例病变范围大、骨强度不佳者,采用刮除病变、植入同种异体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3例病变范围大、骨强度不佳的髋内翻的患者,同时行圆顶截骨矫正手术。结果:术后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5年。所有患者植骨区术后3个月均有轻度骨吸收,10~14个月植骨区骨结构渐致密。3例行单纯刮除病变、植入同种异体骨的患者中2例术后复发,经再次刮除病变、植入同种异体骨、重建钉内固定后治愈;6例刮除病变、植骨联合钢板内固定的患者中,1例复发,行再次手术;3例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的股骨力线均完全矫正,截骨面呈骨性愈合,髋内翻畸形的颈干角矫正为95°~120°,股骨相对长度矫正后较术前延长2.0~3.6 cm。10例患者术后步态正常,1例扶单拐行走,1例不扶拐跛行。9例疼痛消失,3例疼痛明显减轻。结论:对于轻中度股纤维结构不良患者采用刮除病变、植入同种异体骨、对伴髋内翻的患者同时行圆顶截骨矫正手术可有效恢复骨量和股骨生物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医学整形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方形脸者想通过手术来改变脸型者日趋增多.2007年5月~2008年4月,本院手术室共开展了71例因双下颌角良性肥大而进行双下颌角截骨磨削术来改善脸型的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在伯尔尼截骨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可行性,并探讨其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7月到2013年6月,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行Bernese髋臼截骨共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共21例23髋。其中男5例5髋,女16例18髋;年龄18~48岁,平均32.7岁。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测量术前、术后髋臼的CE角和Tonnis角,并对髋关节功能行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髋臼周围截骨术后股骨头覆盖均得到改善,手术时间为(93±21)min,术中出血为(550±135)ml。外侧CE角由术前的7.52°±4.67°矫正为30.26°±2.65°,前方CE角由术前的9.39°±3.04°矫正为25.52°±3.44°,Tonnis角由术前的22.36°±6.79°矫正为7.28°±4.08°。所有患者一年时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的(75.45±6.28)分改善为(95.93±3.19)分,未出现截骨块不愈合及神经损伤症状。结论改良S-P入路行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可以获得较好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9月至2008年1月,对42例45髋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FicatⅢ、Ⅳ)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女29例,男13例,平均年龄47.4岁,单侧39例39髋,双侧3例6髋。术前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颈干角、股骨颈前倾角。采用改良后外侧Gibson入路,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对于颈干角小于135°者,手术时适当增加至135°,大于135°则维持原有角度;采用X线检查和Harris功能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术前股骨颈干角平均134.1°,术后平均138.2°,其中术前颈干角小于135°的34髋,平均131.7°,术后平均137°;术前颈干角大于135°的12髋,平均140.9°,术后平均141.5°。股骨前倾角术前平均34.5°。术后X线显示髋臼外展角平均42°。双侧肢体长度差别术前平均2.1cm,术后平均0.5cm。平均随访14.4个月。Harris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2.6分,最后一次随访功能评分为平均90.4分。随访期内无股骨颈骨折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背景:双下颌嚼肌肥大症患者,往往都存在着下颌角前切迹明显凹陷,从而不仅突出方型面容,还同时突出方型的颏部.目的:观察下颌角磨削去骨矫治下颌角肥大畸形后咬肌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前后对照,病例来自2005 06/2007-01南方医院整形科.对象:选择南方医院整形科治疗并育完整资料的外翻型下颌角肥大伴小颏形女性患者60例,年龄19~42岁.方法:应用下颌角磨削去骨矫治60例下颌角肥大畸形,并将所磨削的骨屑植入颏部,颏成形塑形后石膏托同定改善下颌整体形态.采用高频浅表超声成像技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每隔4周,放松和用力咬合2种状态下测量双侧咬肌厚度,同时拍摄口腔全景X射线平片及下颌角X射线侧位平片.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24,32周下颌角度、下颌宽、咬肌厚度变化及下颌角X射线侧位平片表现.结果:60例患者治疗后无感染、神经损伤及出血,均无颏唇部感觉麻木.①随访1年,一般在治疗后第24周肿胀完全消退,磨骨后的下面部形态明显改善,55例患者对颏成形及下颌角磨削后脸型变化均表示满意.2例治疗后10d要求改变成形的颏部形状,给予调整后满意.3例分别于治疗后因外力使颏部变形,给予调整后恢复原来塑形形状.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双侧下颌角度明显增大、下颌宽度明显减小(P<0.05).在松弛和咬合2种颌位状态下,治疗后24周双侧咬肌厚度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③口腔全景X射线平片及下颌角X射线侧位片示,下颌角明显变小,磨骨后的下颌角更加圆滑,颏部隆起,下面部弧度自然,角度>110°,移植的骨屑与下颏骨融合好.结论:下颌角磨削去骨后24周内肥大的咬肌会出现自行萎缩,不需处理,24周后咬肌不再有变化.下颌角肥大者可行单纯磨削去骨,无需切除咬肌.  相似文献   

18.
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采用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对12例AS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手术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颌眉角和Cobb角度.结果 平均颌眉角由术前59°矫正至术后17°,Cobb角度由术前53°矫正至术后27°.重心前移、双目视野、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也可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是AS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单阶段腰椎椎弓根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9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单阶段(L3)椎弓根截骨矫形同时使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0~46个月,术后后凸畸形均明显改善,术前Cobb'S 角36°~69°(平均50°),颌眉角30°~70°(平均55°).术后Cobb'S角16°~28°(平均24°),颌眉角12°~22°(平均16°).矫正患者后凸畸形,改善了视线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后路单阶段腰椎椎弓根截骨并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方法相对简便,临床效果可靠,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炎奎  江建明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5):470-471,412
目的 探讨短节段内固定结合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000年4月至2008月3月85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自体髂骨PLF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比较手术前后的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程度、症状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85例术后平均随访5年7个月,33例不完全神经损伤者中,神经功能获1~2级的提高.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达到正常的(95.27±3.46)%,较术前平均增加44.12%.椎体后缘平均高度达到正常的(97.68±2.31)%,较术前平均增加15.62%.脊柱后凸Cobb角为(3.20±4.60)°,较术前平均矫正16.7°.CT显示椎体后突骨块占椎管前后径的比例为(9.56±6.92)%,较术前平均减少28.89%.内固定断裂5例,松动1例.供骨区疼痛或不适的发生率为23.5%.结论 胸腰椎脊柱短节段固定结合后外侧植骨融合的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