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及其趋化性问题。方法将2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神经端侧缝合组(端侧缝合组)和对照组,各10只。端侧缝合组切断大鼠胸前神经分支,将尺神经后内侧方外膜开窗,将胸前神经分支和开窗的尺神经外膜做端侧缝合;对照组仅显露胸前神经分支和尺神经。两组1年后均采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Fluoro-Gold荧光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和计数胸前神经分支纤维和大鼠脊髓C5-T1前角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结果端侧缝合组有髓神经纤维数、轴突酶染阳性的运动神经纤维数、运动纤维比例、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数目、神经元总数和运动神经元比例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或<0.05)。结论运动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家兔周围神经侧侧缝合的神经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再生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左侧前肢尺神经、正中神经为实验神经,切断尺神经并切除约2cm。A组尺神经断端以远1cm处将正中神经、尺神经相邻面的神经外膜、束膜切开,相对缝合外膜、束膜;B组先同法切开两神经外膜,不再切开神经束膜,仅将相邻神经束间结缔组织导向缝合再缝合外膜;C组将尺神经远断端与正中神经相邻面行端侧外膜缝合。术后1周行形态学、电生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各检测结果均显示术后12周各组神经缝合后神经均再生,且再生质量无显差异。结论:周围神经侧侧缝合后神经能够再生,再生质量与神经端侧缝合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枝发芽中运动纤维再生及功能恢复。方法 :选用 1 6只 Wistar大鼠 ,按取材时间随机分为 A、B两组 ,左前肢为实验侧 :显露肌皮神经 ,在距肱二头肌 1 2 mm处切断 ,远断端与外膜开窗 1 .0 mm× 0 .5mm的尽神经做端侧缝合。右前肢为对照侧 :同法切断肌皮神经 ,切断 1 /2尺神经束 ,稍向近侧做束间分离后 ,与肌皮神经远断端做端端外膜缝合。两组分别于术后 3、1 2周取材 ,进行神经组织学、肱二头肌收缩力和肌湿重、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示踪检测。结果 :A组实验侧再生有髓纤维数目与对照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B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侧枝发芽纤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运动纤维 ,并可获得部分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神经端侧吻合处供支外束膜开窗与否对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观察外束膜开窗在神经端侧吻合法中的作用. 方法 选用4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损伤修复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支后3 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吻合于胫神经.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胫神经(供支)外膜不开窗,腓总神经与胫神经端侧吻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胫神经(供支)外膜开窗,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行端侧吻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三组大鼠进行组织形态学、腓肠肌湿重检测、肌电图、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和神经示踪法观察. 结果 外束膜开窗组(B组)腓总神经内有髓神经纤维数、新生轴突数量、新生施万细胞、毛细血管均多于不开窗组(A组),且B组髓鞘生成较完整,有髓神经纤维及轴突直径较粗;在神经电生理传导方面B组潜伏期小于A组,且波幅较A组大;B组胫前肌肌湿重大于A组;荧光示踪剂显示B组较A组荧光强度恢复好,分布均匀,轴突排列较整齐. 结论 供支外束膜开窗行神经端侧吻合修复周围神经,神经纤维再生更好;外束膜开窗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一种新的神经缝合方式-神经外膜斜面缝合技术,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方法 选取SD大鼠32只,根据术后取材时间的不同,随机分成2、4、6、8周四个时间组,每组8只,左侧行神经外膜斜面缝合,右侧行90°角神经外膜缝合,分别于术后2、4、6、8周时作神经电生理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神经外膜斜面缝合侧与90°角神经外膜缝合侧比较,诱发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有髓神经纤维数均增多.经配对t检验,P值均<0.05;四个时间组之间比较,随着时间的延长,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有髓神经纤维数升高.结论 周围神经损伤后,在神经缺损<2.5 cm时,行神经端端吻合时,以神经外膜斜面缝合为宜,其神经再生速度、质量均优于传统的90°角神经外膜缝合.  相似文献   

6.
林金德  荣国华 《现代医学》2000,28(5):355-356
神经端侧吻合法就是将受损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正常神经的侧面或将神经片段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远端侧面的方法。其神经再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影响端侧吻合神经再生的因素有 :端侧吻合的角度、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预变性处理与否、神经束膜吻合法和外膜缝合法、神经端端和端侧吻合法、外膜开窗与否、吻合处与效应器的距离及神经桥接与否。  相似文献   

7.
神经端侧吻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金德 《铁道医学》2000,28(5):355-356
神经端侧吻合法就是将受损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正常神的侧面或将神经片段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远端侧面的方法。其神经再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影响端侧吻合神经再生的因素有:端侧吻合的角度、神经营养因子、神经预变性处理与否、神经膜吻合法和外膜缝合法、神经端端和端侧吻合法、外膜开窗与否、吻合处与效应器的距离及神经桥接与否。  相似文献   

8.
目的:感觉神经寄养可以延缓失神经骨骼肌的萎缩,但传统的端端缝合寄养方式需切断供体神经远端而影响再生神经长入.本研究探讨反式端侧缝合寄养对大鼠失神经骨骼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反式端侧缝合组(n=6)和对照组(n=6).切断胫神经,缝扎近端、远端断端.反式端侧缝合组切断腓肠神经,在靠近胫神经进入腓肠肌的胫神经外膜上开窗,腓肠神经近断端以反式端侧缝合于胫神经开窗处.对照组只结扎胫神经近、远端断端.术后12周测量腓肠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运动终板周径.结果:反式端侧缝合组腓肠肌湿重恢复率(39.2%±6.8%)明显优于对照组(19.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对照组腓肠肌大面积萎缩,周围明显纤维化;反式端侧缝合组腓肠肌萎缩不明显,肌纤维结构排列紧密完整,周围少量纤维化.反式端侧缝合组腓肠肌的平均横截面积、运动终板平均周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 148.85 ±547.18)μm2 vs.(575.05±140.51) μm2,(102.84±53.29) μm vs.(59.60 ±26.71) 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神经反式端侧缝合寄养可以保护大鼠失神经骨骼肌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尺骨头切除术和尺侧腕屈肌腱固定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将24例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作尺骨头切除术12例和尺侧腕屈肌腱固定术12例。腕背尺侧倒L形切口。①尺骨头切除术:骨膜下切除尺骨下端及尺骨2cm,缝合骨膜,石膏托制动2~3周。②尺侧腕屈肌腱固定术:在尺骨远端中轴线上垂直钻隧道,将尺侧腕屈肌远段纵形劈裂成两半,以游离近端穿过隧道,残端缝合固定于背侧关节囊上。克氏针固定桡尺骨远端。结果:随访1~4年,平均2.4年。尺骨头切除组:疼痛分值3.56±0.64:平均腕伸屈度从103^o增至125^o;平均前臂旋转度从106^o增至129^o;握力增加6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尺侧腕屈肌腱固定术:疼痛分值3.85±0.55,平均腕伸屈度从104^o增至125^o;平均前臂旋转度从108^o增至128^o;握力增加115%;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尺骨头切除术与尺侧腕屈肌腱固定术在缓解疼痛、改善腕伸屈功能和前臂旋转功能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在提高握力方面,尺侧腕屈肌腱固定术优于尺骨头切除术,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尺侧腕屈肌腱固定术的临床效果,优于尺骨头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端侧缝合后再生轴突表面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polysialic acid-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PSA-NCAM)分子的表达,及其对趋化性的影响。方法雌性清洁级SD大鼠24只,分4组,正常对照组、端侧缝合组、电刺激组和PSA拮抗剂组。3个月后进行电生理检测,免疫组化检测再生轴突PSA-NCAM表达,肌肉组织学检测,神经元逆行荧光示踪观察运动神经元比例。结果正常组不表达PSA-NCAM,电刺激组明显高于端侧组(P<0.05),拮抗剂组与端侧组无显著差异。端侧组运动神经元比例为16.54%,短暂电刺激后运动神经元比例上升至29.25%(P<0.05)。拮抗剂组运动神经元比例与端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端侧缝合再生的神经趋化性与再生轴突表面PSA-NCAM表达量相关,提高轴突PSA-NCAM的表达有助于改善再生神经的趋化性。  相似文献   

11.
吴超 《医学综述》2014,(8):1505-150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不同上肢神经受累情况及分布。方法将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纳入DPN组,62例无周围神经病的糖尿病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所有患者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传导波幅(SN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AMP),比较不同组别、不同神经的传导指标。结果 DPN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SC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0.5±3.9)m/s vs(54.3±4.3)m/s]、[(44.2±4.8)m/s vs(51.2±5.8)m/s]、[(46.1±4.0)m/s vs(53.3±6.1)m/s](P<0.05);DPN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MC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5.6±5.5)m/s vs(54.3±4.2)m/s]、[(48.5±3.9)m/s vs(55.0±5.1)m/s]、[(48.9±4.6)m/s vs(53.1±4.8)m/s](P<0.05)。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异常率、运动神经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尺神经、桡神经(P<0.05),尺神经、桡神经感觉神经异常率、运动神经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异常率均显著高于运动神经(P<0.05)。结论 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上肢神经以正中神经受累最为严重,而感觉神经受累多于运动神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ITP、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50名健康人外周血中百分比,同时计算RP绝对值。结果:ITP组RP百分比((32.4±10.5)%)明显高于对照组((9.6±4.6)%)(P〈0.01),RP绝对值((9.1±5.9)×10^9/L)则低于对照组((20.9±13.1)×10^9/L),在治疗明显好转后RP百分比明显降低((11.9±5.7)%),与治疗前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A组RP百分比((5.8±1.8)%)和RP绝对值((2.2±1.4)×109/L)都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RP在IT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且在观察其治疗效果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坐骨神经阻滞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20例坐骨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老年组(n=12)和青年组(n=8)。使用0.185%盐酸罗哌卡因行坐骨神经阻滞,在给药后5、10、15、25、50、90、180、360、720min采静脉血2ml,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血浆罗哌卡因的浓度。结果老年组患者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间明显长于青年组(P〈0.01),无明显运动阻滞。老年组峰浓度明显低于青年组(P〈0.01,1.53±0.73mg/Lvs2.75±0.97mg/L)。老年组吸收半衰期(11.25±3.58min vs 6.23±3.91min)和清除半衰期(10.01±3.99min vs 4.50±1.12min)均明显长于青年组(P〈0.01)。结论0.185%盐酸罗哌卡因可安全用于坐骨神经痛的老年患者,但罗哌卡因等浓度和剂量下,老年患者对该药的吸收、分布和清除均相对缓慢,药物在体内蓄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4.
方秀春  李艳 《河北医学》2013,19(4):487-490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PNS)定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下肢骨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5例,患者采用PNS定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麻醉相关时间参数、术中输液量、术后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中输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T1、T2、1r3、T4、B时段的SBP、DBP指标值均比对照组稳定(P〈0.05)。结论:PNS定位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2例,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运动与感觉神经波幅和潜伏期及观察组治疗前后各神经的异常率.结果 观察组不同损害程度患者治疗前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总神经、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慢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轻度损害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总神经、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及胫神经H反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中度损害和重度损害患者组间比较,差异也不显著(P>0.05),但中度损害和重度损害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总神经、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及胫神经H反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具有显著性(P<0.05).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MCV、SCV及F波异常率,尺神经MCV、SCV及F波异常率,腓总神经MCV 异常率、SCV 异常率、胫神经MCV异常率、F波异常率、H 反射异常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肌电图是评价神经和肌肉功能的一项重要手段之一,可有效评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受损程度,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儿童手术治疗前后血浆食欲素A(Orexin—A)水平变化及与感觉统合能力的关系。方法接受扁桃体切除和/或腺样体刮除术的儿童OSAHS患者120例,正常对照组30例。并按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in—dex,AHI)将OSAHS组分为轻度组(5次/h≤AHI〈20次/h,n=13);中度组(20次/h≤AHI〈40次/h,n=76);重度组(AHII〉40次/h,n=31)。同时按感觉统合能力评分还将OSAHS组分为正常组30名、轻度失调组47名、中度失调组28名、重度失调组15名。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血浆Orexin—A水平测定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评定。结果OSAHS组患儿血浆Orexin—A浓度[(0.41±0.06)μ/ml]高于正常对照组[(0.31±0.04)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1);不同严重程度OSAHS患儿手术前后血浆Orexin—A浓度比较,轻度组[术前(0.33±0.02)μg/ml,术后(0.28±0.03)μ/ml]、中度组[术前(0.39±0.04)μ/ml,术后(0.29±0.03)μ/ml]、重度组[术前(0.49±0.04)μ/ml,术后(0.32±0.02)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HI指数与术前血浆Orexin—A浓度显著相关(r=0.803,P〈0.01)。感觉统合测评分值与术前血浆Orexin—A浓度也存在显著相关(r=-0.812,P〈0.01)。结论血浆Orexin—A浓度与儿童OSAHS严重程度及其行为认知能力改变关系密切,可能成为儿童OSAHS诊断和预后的血浆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一步改良后的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诊断先天性巨结肠(HD)的优势,以期提高HD术前及术中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取HD患儿术中切除的结肠标本18例,其中女7例,男11例,平均年龄(8.6±3)月。标本分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其冰冻切片分别用改良的NADFH—d和AchE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染色,与常规HE染色进行比较,并用肠神经元特异标记物β-Ⅲ Tubulin(TUJ-1)行免疫荧光及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geneproduct9.5,PGP9.5)行免疫组化检查论证改良方法的特异性。结果:NADPH—d法能快速确定扩张段近端切缘是否存在神经节细胞,诊断HD的阳性率为94.4%(17/18);AchE法对于HD狭窄段黏膜下异常增生的神经丛诊断阳性率为88.9%(16/18);两组间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耗时方面NADPH-d法为(7.0±1.7)min,AchE法为(30.9±2.2)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述两种改良方法与TUJ-1及PGP9.5对照结果一致。结论:NADPH—d法能快速确定肠管切缘是否有神经节细胞分布,适用于术中快速诊断HD;AchE法适用于术前直肠黏膜层的活检诊断。  相似文献   

18.
陈明玉 《吉林医学》2013,(36):7581-7582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的F波特点。方法:对29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ALS组)及2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测定及对比分析。结果:ALS组总的F波出现率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分别为14.6%和15.2%,明显低于对照组(80.95%,81.2%,P<0.01,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ALS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平均F波潜伏期都明显延长(P<0.01,P<0.001);F波传导速度减慢(P<0.05,P<0.05)。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可出现F波各种指标的改变,可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嗅三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hAT、AchE活性的影响作用。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300±2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VD模型组、VD嗅球损毁模型组、嗅三针组,每组10只。制作VD大鼠模型和VD并损毁嗅球大鼠模型,通过嗅三针电刺激方法,测试大鼠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胆碱乙酰化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显示,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路程比较,VD模型组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0.01);嗅三针组明显短于VD模型组和VD嗅球损毁模型组(P〈0.01);VD嗅球损毁模型组与VD模型组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海马ChAT、AchE活性比较,VD模型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嗅三针组高于VD模型组和VD嗅球损毁模型组(P〈0.05);VD模型组与VD嗅球损毁模型组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嗅三针能够显著增强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并且能提高海马ChAT和AchE活性,其治疗效应依赖于嗅觉传导通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