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开始康复介入时间和持续时间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993-01/2000-12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康复科住院脑卒中患者423例,将发病至开始康复时间分为0d~组(0~29d,n=196)、30d~组(30~89d,n=150)和90~180d组(90~180d,n=77)。采用Bobath,Brunnstrom,多感觉刺激疗法、本体感觉型神经肌肉促通术、心理康复,由专业治疗师与患者“一对一”地进行训练,45min/次,1次/d。入院7d内按Brunnstrom6级标准、手功能评定的5个动作、步行能力4级标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初评,以后每个月评测1次,连续进行3个月。结果:按实际完成处理,有423例患者纳入结果分析。运动功能恢复总有效率0d~组79.1%(155/196);30d~组47.3%(71/150);90~180d组26.0%(20/77),与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37.807,9.665,P=0.000,0.002)。0d~组和30d~组患者按不同的康复治疗持续时间(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分别对运动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进行组内对比,结果为持续时间3个月(0d~组:96.2%,78/81;30d~组:67.6%,25/37)比2个月(0d~组:78.8%,52/66;30d~组:47.8%,32/67)效果明显;2个月比1个月(0d~组:51.0%,25/49;30d~组:28.2%,13/46)效果明显(χ2=3.775~10.901,P均<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开始康复介入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开展康复时间不同对患者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开始康复的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发病后10~30d开始康复)和后期康复组(发病后3~6个月开始康复)。两组一般治疗与康复治疗均相同,采用全国残疾人康复办公室制的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档案的训练评估表,在康复治疗的早期(治疗前)、中期(治疗1个月)、末期(治疗2个月)对3个领域13个项目进行整体评估计分。结果:初次评估早期康复组为(7.82&;#177;1.57)分,后期康复组为(7.33&;#177;1.7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1734,P&;gt;0.05),末次评估早期康复组为(20.18&;#177;2.84)分,后期康复组为(14.60&;#177;2.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6.119,P&;lt;0.01)。结论:早期与后期康复比较,早期康复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尿失禁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以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两周内有尿失禁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人口特征、脑卒中危险因素、最初脑卒中严重性(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吞咽困难、意识状况),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及简易精神状态测定(MMSE);3个月后随访,调查尿失禁恢复情况及功能康复情况(OHS),根据尿失禁的预后把患者分为两组:恢复自主排尿组和持续尿失禁组,并对两组患者以上各方面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小于或等于9分的患者比评分10~15分的患者3个月后持续尿失禁的可能性大[OR=20.93;95%C1(4.32,101.36)];有认知功能缺损的患者3个月后恢复自主排尿的可能性小[OR=14.19;95%C1(3.81,52.80)]。3个月后生活不能自理者,在恢复自主排尿组18例(21%,18/86),持续尿失禁组24例(80%,24/3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33.60,P&;lt;0.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严重意识障碍、认知功能缺损是尿失禁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持续尿失禁的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生活多不能自理。  相似文献   

4.
薛维  张书琼  向莲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22-5223
目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不同康复干预时机对脑出血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重庆市万州区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脑出血患者86例,均为首次发病,符合1995年全国第1gtN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并经临床表现、腰椎穿刺和头颅CT等检查证实,经常规治疗后,无继续出血,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3例。早期康复组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在发病48h内开始接受正规康复治疗,1次/d,20~60min/次;对照组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在发病15d后开始接受正规康复治疗,1次/d,20~60min/次,两组在发病后30d及3个月时用NIHSS,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NIHSS,MMSE评分皆有改善,30d时,早期康复组NIHSS,MMSE评分为(10.22&;#177;6.32),(19.44&;#177;6.12)分,优于对照组(12.87&;#177;5.21),(16.83&;#177;5.78)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21.5.43,P&;lt;0.01)。3个月时早期康复组各项评分和临床恢复情况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NIHSS,MMSE的评价,更为全面客观地证实脑出血患者经早期康复治疗后.运动及认知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8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56例及对照组52例,均按照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案治疗,早期组患者在发病15~30d时即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于发病3~6个月后接受康复训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运动功能评分(FMA)和ADL评分。结果:治疗前,早期组F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D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3个月后,2组FMA评分和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1、0.05),2组间比较,早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家庭康复护理入户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社区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家庭康复现状基线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制定“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干预方案”,根据方案对社区护士进行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以“Orem自理模式”对干预组实施家庭整体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于研究1,3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自理能力评定。结果:干预组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综合性自理能力:1个月时(20.67&;#177;3.09比11.87&;#177;3.81,F=207.22)、3个月时(22.63&;#177;2.09比12.77&;#177;3.88,F=180.40);知识性自理能力:1个月时(8.60&;#177;1.19比5.67&;#177;1.45,F=157.45)、3个月时(9.20&;#177;0.71比6.00&;#177;1.44,F=142.07,P=0.00);决策性自理能力:1个月时(5.17&;#177;1.77比2.53&;#177;1.53,F=116.13)、3个月时(6.57&;#177;0.77比2.93&;#177;155,F=156.79);行为性自理能力:1个月时(6.30&;#177;1.09比3.67&;#177;1.60,F=98.35)、3个月时(6.87&;#177;0.97比3.83&;#177;1.62,F=69.69)。结论:培训社区护士开展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21-5622
选取我院68例脑卒中患者,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观察组于发病后立即给予患者康复训练,对照组于发病30d后给予患者康复训练,同时将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持续时间均分为1个月和3个月等两个阶段,观察比较两种不同康复训练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患者中康复训练持续3个月者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1个月者(P<0.05),数据比较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需及早采用康复训练,并延长训练持续时间,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介入康复时间的不同与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36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开始康复训练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组(发病12~30d)25例和晚期组(发病3~5个月)11例。2组一般治疗和康复治疗方法均相同。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时均进行FIM评定。结果:FIM评定在治疗前2组无显著性意义;治疗2个月后,早期组显著优于晚期组。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明显促进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但临床疗效早期康复优于晚期。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患者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三级及一级医院住院的急性及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A,B两组,采用以神经促进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并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45min/d,5次/周;同时指导家属或陪护人员进行训练。A组(三级甲等医院)平均治疗4周,B组(一级甲等医院)平均治疗2个月。于治疗开始前和结束时由专人用Barthel指数(简称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A组41例,年龄(63.174&;#177;10.47)岁;病程(15.054&;#177;9.11)d;2例轻度构音障碍。B组53例,年龄(75.08&;#177;8.03)岁;病程(503.58&;#177;58.82)d;老年痴呆及血管性痴呆18例,失语14例。统计学分析两组性别、疾病分类构成、脑卒中次数均无明显差异;年龄和病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A组康复前后BI评定总分从31.71&;#177;18.08增加至68.78&;#177;23.82(P=0.000),除尿便控制功能外(排便无改变,排尿P=0.323),其余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洗澡P=0.023、活动P=0.003,其余P=0.000);B组康复前后BI评定总分从27.17&;#177;22.56增加至41.42&;#177;25.63(P=0.000),其中排尿、修饰、用厕、进食、转移、活动和穿衣功能有明显改善(排尿P=0.031、穿衣P=0.018、用厕P=0.004,其余P=0.000),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康复治疗前两组,除尿便控制外其余功能均无明显差异;康复后BI总分比较P=0.000,除洗澡外,其余功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对各期脑卒中患者都是重要的,早期康复,疗效可以事半功倍。对于非急性期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如何在社区开始和延续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制剂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制剂代替传统流质饮食,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可行性与效果比较。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4例,随机分3组。G1组18例,采用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制剂的混合食物作摄食-吞咽训练;G2组22例,吞咽训练时采用传统流质饮食;G3组24例,未行康复治疗。比较3组拔胃管前后的营养状况、肺部感染及康复情况。结果:G1组拔胃管前后各项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G2组拔胃管后初期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围均较拔胃管前显著下降(t=2.594,2.646,2.060,P均&;lt;0.05);而G3组拔胃管后各项营养指标均明显低于鼻饲时(P&;lt;0.05)。G2组和G3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4%(3/22)和42%(10/2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448,P&;lt;0.05),而G1组无1例因误吸发生肺部感染。拔胃管后G1组吞咽障碍明显改善(x^2=38.816,P&;lt;0.01),康复效果最好(x^2=9.675.P&;lt;0.05;x^2=25.936,P&;lt;0.01),住院时间明显短于G2、G3组(t=12.490,19.762,P均&;lt;0.01)。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早期进行吞咽康复训练,采用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制剂代替传统流质饮食,既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利于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 pression,PSD)及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PSD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20项研究中PSD及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对照研究进行再分析,评价其综合显著性差异和效应大小。结果:①脑卒中患者中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的CSS评分比较:综合检验Z=8.0628,自由度16,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0.7031。②抑郁组抗抑郁治疗前后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综合检验Z=51.8899,自由度26,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3.6761。③抑郁组抗抑郁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比较:Z=30.3631,自由度30,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1.868。④抑郁治疗组与对照组抑郁症状改善程度的组间比较:Z=24.7187,自由度26,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2.3253。⑤抑郁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组间比较:Z=11.5910,自由度30,P&;lt;0.001;效应大小:d平均=0.80。结论:PSD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相关;抗抑郁治疗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而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测法自行设计了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观察其对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各指标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02~11/2004-06在解放军第三0六医院理疗科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年龄40-81岁。其中脑梗死患者42例,脑出血患者8例;首次脑卒中患者41例,再次脑卒中患者9例;无糖尿病史者32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8例。接受康复治疗最早为发病后1d,最晚为发病后45d。采用包括头部磁疗(清华德人脑病生理治疗机)、针灸和电针、运动再学习法和偏瘫肢体促通技术等综合康复治疗,1次/d,40~60min/次,治疗10~35次,平均16.7次。治疗前后应用运动功能评价量表(8项总分为48分,分值高为优,低为差)评价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不同年龄段(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为5个组)、接受康复治疗不同开始时间(以10d为1个组分为5组)、康复疗程(分为≤10次,11~20次,≥20次)、合并糖尿病、初发和复发脑梗死和脑出血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5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康复治疗后平均分显著高于治疗前[(34.76&;#177;9.87),(18.96&;#177;11.29)分,(t=7.45,P&;lt;0.001)]。②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除≥75岁疗效较差外,35-44,45-54,55-64,65-74岁评分相近[(35.5&;#177;6.83,33.5&;#177;10.09,35.8&;#177;9.6l,36.6&;#177;9.45)分,P&;gt;0.05]。③接受康复治疗起始时间不同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0-9d为(31.73&;#177;11.89)分,10-19d为(37.27&;#177;8.00)分,20-29d为(35.66&;#177;12.59)分.30-39d为(28.33&;#177;7.50)分,≥40d为(35.75&;#177;6.75)分,各组之间评分差别无显著性(F=1.05,P=0.3905)。④接受康复疗程不同治疗运动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比较:25例≤10次,16例11-20次,9例≥20次,经方差分析认为各组之间不全相同[(38.08&;#177;9.16,32.37&;#177;9.57,29.77&;#177;9.98)分(F=3.31,P:0.0452)]。⑤首发或复发脑梗死及脑出血,并发糖尿病时对疗效的影响:均无明显影响(F=0.00,0.22.P&;gt;0.05)。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评估提示,康复开始时间与康复疗程以及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首发和复发脑梗死或脑出血,对康复效果的都没有明显的影响,对影响康复疗效的主要因素需做个体化分析。自行设计的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具体化,操作简便,可同时建立相应的患者康复评价数据系统。  相似文献   

13.
钱开林  王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10-521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1,3,6个月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评分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①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技术。③肌电反馈治疗。④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⑤康复护理。⑥针灸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指导。治疗前、治疗1,3,6个月后分别进行FCA评定。并将评定数据加以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C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67.53&;#177;16.81)分,优于对照组(59.96&;#177;20.97)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648,P&;lt;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85.50&;#177;16.52)分,高于对照组(77.84&;#177;16.7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048,P&;lt;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94.73&;#177;13.54)分,对照组(85.34&;#177;12.81)分,差异有显著性义(t=2.3195,P&;lt;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短期及长期功能恢复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三级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张力影响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脑卒中后三级康复干预对肌张力转归和肢体功能恢复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脑卒中康复训练和功能预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80例发病3周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康复组。采用改良Ashworth进行肌张力评定.Brunnstrom分级评定肢体功能恢复,分别在入组时、病程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评定。结果:①肌张力变化:入组时,康复组肌张力改良Ashworth 0级的上肢、下肢在病程1个月时分别有69.2%、90.5%升高到1或以上;但随病程延长至3、6个月时,呈现为向0级转归的趋势,至病程6个月时,上下肢肌张力1级或以上的比例分别降低到38.4%.42.9%;对照组在整个病程中由0级转归为1级或以上的比例呈持续增加趋势,至病程6个月时.上下肢分别升高到81.5%和90.5%。肌张力1级或以上的上肢、下肢在整个病程中向0级转归的比例持续增高.病程6个月时,上、下肢分别有64.3%和68.4%转归为0级。②肢体功能:康复组上、下肢Brunnstrom分级随病程延长不断提高(P〈0.05),而对照组仅在病程1个月时有所提高,至病程3个月和6个月时,无明显提高(P〉0.05);并且康复组病程在3、6个月时.较对照组相应病程明显增加(P〈0.05)。结论:三级康复干预的早期有助于诱发软瘫肌肉张力出现,持续康复干预则抑制肌张力增高.促使高肌张力转归为正常;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介入康复时间的不同与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36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开始康复训练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组(发病12~30 d)25例和晚期组(发病3~5个月)11例.两组一般治疗和康复治疗方法均相同.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时均进行FIM评定.结果 FIM评定在治疗前两组无显著性意义;治疗2个月后,早期组显著优于晚期组.结论 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明显促进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但-临床疗效早期康复优于晚期.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是指发展迅速、具有血管源性脑功能局灶性障碍且持续时间超过24h,临床上表现为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情感、精神障碍等的一系列症候群。根据影像学特点,把脑梗死分为超急期(<6h)、急性期(6~72h)、亚急性期(72h~10d)、慢性期(>11d),而脑出血则分为出血即刻(<4h)、超急期(4~6h)、急性期(12~48h)、亚急性期(3~14d)、慢性期(<15d)。现代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恢复从发病数天开始,1~3个月恢复达最大限度,3个月后因肌肉张力增加,关节挛缩使恢复变慢,因此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吞咽障碍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及神经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对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探讨吞咽障碍对脑卒中后营养状况变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临床住院急性脑卒中病例132例,动态记录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营养学指标,同时记录吞咽障碍、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及持续时间。结果 ①至病程第4周,吞咽障碍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的幅度(10&;#177;6)明显小于无吞咽障碍组(14&;#177;6)(t=3.772,P=0.000)。②吞咽障碍组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48.6%)及持续时间(6&;#177;8)d均高于无吞咽障碍组[24.2%,(2&;#177;4)d](t=8.37l,P=0.040,t=4.236,P=0.000)。③病程2周内吞咽障碍组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的幅度(3.3&;#177;2.8)g/L明显高于无吞咽障碍组[(2.2&;#177;2.4)g/L(P=0.013),同样吞咽障碍组的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三头肌围降低的幅度(2.5&;#177;1.4)mm,(4.3&;#177;2.6)cm]也明显高于无吞咽障碍组[(1.5&;#177;0.89)mm,(2.0&;#177;1.4)cm](P值均&;lt;0.001)。结论 吞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危险因素之一;吞咽障碍通过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加剧营养状况的恶化,最终阻碍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儿童多导人工耳蜗植入者康复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康复效果的影响,为提高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康复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76例使用人工耳蜗装置超过1年的儿童患者;使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调查问卷》,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与患者及家属通过面对面或电话进行调查。结果:①术前使用过助听器并接受过康复训练时间超过3个月(康复训练组)和未使用过助听器也无康复训练(对照组)的两组患者,在开机后能对环境声音进行识别所需的时间不同,康复训练组患者所需的时间平均为0.9个月,对照组患者为1.9个月,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2.899,P&;lt;0.05)。②6岁以下接受手术(A组)和6岁以上手术(B组)的两组患者,经训练后可以进行基本交流、对话的人数不同,A组为81.4%(35/43),B组为59.3%(16/2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4.110,P&;lt;0.05)。③术前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合理(C组)和不合理(D组)的两组患者,术后的满意度存在差异,C组满意率为73.6%(39/53),D组为42.1%(8/1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X^2=6.115,P&;lt;0.05)。结论:术后康复效果与术前是否接受过助听器适应训练和康复训练有关;手术年龄越小,术后康复效果越好;术后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与术前期望值是否合理有关,同时也可影响术后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半年随访。方法 选择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即开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上述治疗,任其自然恢复。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测评,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Barthel)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入选时、康复1,3,6个月后在FMA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两组患者治疗前FMA,FI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相比,康复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平稳后给予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功能训练,对于减轻脑痉挛,预防挛缩畸形及提高患者的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综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及流涎症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及流涎的效果。方法:对住院的27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和流涎的患者进行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摄食训练、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评定治疗前后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治疗21d,27例经过综合康复,显效6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24/2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14.0,P&;lt;0.05);15例b-e级流涎经训练后转为a-c级,流涎控制的有效率为10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r=40,P&;lt;0.01)。治疗前后饮水试验评分与吞咽障碍评分相同。结论:临床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及流涎患者的功能恢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