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脑脓肿23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脓肿的CT表现。方法:探讨以CT检查并经手术或脑穿刺病理证实的23例病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23例脑脓肿CT表现如下:单发性19例,多发4例。CT平扫示所有病灶表现为单或多个低密度囊性病灶或稍低密度的囊实性病灶(20-45Hu),其中2例病灶含气体,表现为脑内极低密度病灶。增强后均表现为病灶中央无强化,周围有强化的壁,囊壁较光整,3例囊壁部分不光整。结论:脑脓肿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对诊断脑脓肿有重大诊断价值,但应结合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30例脑脓肿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脑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0例经手术及抗炎治疗证实的脑脓肿进行回顾分析,讨论脑脓肿的表现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环形强化23例,低密度3例,结节状强化3例,不规则强化1例;额叶15例,颞叶6例,顶叶2例,小脑半球3例,枕叶2例,脑深部2例;多发脓肿5例。结论CT对脑脓肿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30例脑脓肿的CT表现,探讨CT对脑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0例经手术及抗炎治疗证实的脑脓肿进行回顾分析,讨论脑脓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环形强化23例,低密度3例,结节状强化3例,不规则强化1例;额叶15例,颞叶6例,顶叶2例,小脑半球3例,枕叶2例,脑深部2例;多发脓肿5例。结论 CT对脑脓肿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结核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 本组6例脑结核瘤,男、女各3例。4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生化及治疗后结果明确诊断,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同期胸片发现肺结核4例。一次性增强扫描2例,平扫后增强扫描4例。结果 6全脑结核瘤中,5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多数病变位于皮层或皮层下浅层,病变单发多发各3例。CT平扫病变为低密度1例,结节状、环状稍高密度灶3例。增强后结节状强化3例,环状强化2例,结节状并环状强化1例。结论 CT检查对脑结核瘤的诊断及对指导临床治疗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局灶型Castleman病CT的特征性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局灶型Castleman病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CT术前诊断局灶型Castleman病4例,CT平扫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肿块,2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分支状钙化;增强扫描示8例病灶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近似.结论 局灶型Castleman病以明显持续强化或内部伴有分支状钙化的较大单发肿物为特征,CT增强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结核CT动态增强的CT表现,探讨CT动态增强在肝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肝结核CT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11例中粟粒性肝结核1例,局限性肝结核5例,结核瘤型肝结核4例,肝包膜结核1例。粟粒性肝结核:(1)肝密度偏低不均匀,(2)增强在正常肝组织对比下可见弥漫性大小不一粟粒状、小结节状低密度灶;局限性肝结核:(1)平扫单发或多发结节状、片状低密度灶,(2)增强病灶各期边缘轻到中度强化,(3)中心不均匀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结核瘤型肝结核:(1)平扫呈结节状低密度灶,(2)增强动脉期无或轻度周围强化,(3)门脉期病灶周围环形轻到中度强化(4)均有延迟强化,(5)病灶中心各期均无强化。结论 CT动态增强对肝结核诊断有较高诊断价值,结合临床和肝外结核病史多可以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单发脑转移瘤(SBM)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8例SBM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本组SBM幕上14例,小脑3例,脑干1例。瘤体位于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占77.8%,且有明显强化。环状强化占27.8%,结节状强化占69.2%。幕上中重度瘤周水肿占77.8%。结论临床病史及原发灶在单发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单发脑转移瘤易于误诊,正确诊断需多方面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原发性颅内弓形虫病CT表现。方法收集2001~2007年我院被临床证实的病例12例,全部行CT平扫,8例行增强扫描,分析其CT特点。结果5例形成脑脓肿,增强呈结节状及环形强化,7例脑实质钙化,8例有脑积水,视网膜炎1例,有9例经治疗后复查,结果4例好转,2例无改变,3例加重。结论大多数弓形虫病为脑积水、钙化、脑脓肿三者并存,但仍有单独一项或两项共存的CT表现。以基底节及脑深部病灶为其特点,认识其CT表现,对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有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0例肝脏炎性假瘤呈单发孤立肿块,CT平扫9例表现为低密度,1例表现为稍高密度.动态增强扫描2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无强化;3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1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病理主要表现为大片凝固坏死及周边纤维组织包绕和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在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CT增强征象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部分病例加做CT延迟扫描。结果:13例CT平均表现低密度,伴肝内胆管扩张6例(6/13),合并肝内胆管结石4例;增强扫描线样强化5例(5/13),网格样强化4例(4/13),给节状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2例。病理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纤维组织丰富,血管稀少。结论:CT平扫低密度而增强呈线样及网格样强化,对肝内胆管癌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表现,提高对其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对有围产期窒息史的且有临床症状经CT检查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50例患儿进行分析。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改变为脑水肿及颅内出血。CT表现为脑实质内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密度区及不同部位、不同形态的高密度影。(1)脑实质内局部散在低密度区,累及1~2个脑叶者17例。其中仅累及额叶者6例,额颞叶同时受累者5例,颞枕叶同时受累者6例;(2)低密度累及3个脑叶以上者18例。额颞顶叶受累者8例,其中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额顶枕叶受累者6例,其中1例合并脑实质出血。其余脑叶受累者4例;(3)弥漫性低密度灶累及大脑各叶15例。其中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合并脑室出血。结论CT扫描是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3月,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平扫,3例行MRI增强扫描,5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2例行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观察CVST累及区域范围及周围情况、平扫密度或信号特征及颅内伴发病变等。 结果全部患者均累及2个以上静脉窦,7例患者CT平扫见受累静脉窦明显高密度,MR平扫10例患者可见受累静脉窦T1WI明显高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及FLAIR均可见受累静脉窦高信号。3例行MRI增强扫描患者中,受累及静脉窦呈完全强化2例,部分性强化1例。CT及MRI提示左颞叶出血性梗死1例,矢状窦旁占位2例,丘脑出血性梗死1例,皮层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MRV均可见受累静脉窦显影不规则、狭窄或完全不显影及侧支代偿血管形成。 结论MRI平扫可显示CVST的特征,CT平扫部分患者显示CVST的特征,CT及MRI平扫均可显示CVST的颅内伴发病变。识别CVST的静脉窦CT及MRI平扫特征及可能的颅内继发病变影像学表现,并结合MRV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Sturge-Weber综合征CT诊断(附1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Sturge-Weber综合征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turge-Weber综合征的CT表现。结果:12例均有脑皮层小片状到“脑回状”钙化。其中右侧6例,左侧5例,1例为两侧额、顶、颞、枕叶广泛钙化;脑萎缩10例;颅骨增厚4例;1例增强扫描示钙化灶周围皮层表面“脑回状”强化。结论:Sturge-Weber 综合征颅内皮层钙化具有一定CT特征;典型的临床及CT表现可以确诊本病;有颅面部血管瘤而CT平扫阴性时应复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明确诊断要点。方法临床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从19~73不等,平均年龄40.3岁。全部行MRI检查,其中增强4例;8例行MRA检查,分析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和MR片。结果8例PACNS中,8例位于幕上,以额叶及顶叶多见,其中3例为双侧多发;幕下4例位于脑干及脊髓。影像学上,多数病灶边界模糊,与相应血管分布区一致,累及灰质和自质,但以白质为主,可有水肿,增强后有不同程度增强,呈斑片样或脑回样,甚至呈结节样,类似肿瘤。血管成像可以发现血管炎的征象。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样,MRI具有一定价值,MRA及DSA对诊断帮助较大,确诊需要活检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5.
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平扫CT表现规律 ,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了发病 6h之内脑梗死 12 3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分析了平扫CT表现 ,将其分为灰质组 (69例 )和白质组 (18例 )和基底节组 (3 6例 )。结果 平扫CT阴性表现 5 1例 ,占 41.5 % ,其中灰质组的阴性率显著低于另两组 (P <0 .0 0 1)。阳性表现主要有脑动脉高密度征 (2 5例 )、局部脑肿胀征 (5 8例 )和脑实质低密度征 (2 2例 )。其中灰质组的局部脑肿胀征出现率显著高于白质组和基底节组 (P<0 .0 0 1)。其他表现有陈旧性脑梗死 2 0例、老年脑改变 3 5例。结论 仔细分析平扫CT影像 ,对半数以上的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可作出诊断或提示性诊断。对病变主要发生在脑表面灰质区的病例 ,CT平扫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SPN的CT强化效应与鉴别诊断:不强化肺癌的病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在增强CT扫描中肺癌不强化的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不强化肺癌患者的术前CT和术后病理,男性27人。女性5人;年龄在46~74岁,中位年龄57岁。CT检查采用病灶中心层面同床位增强前后动态扫描,依据定位片上病灶的大小决定层厚和层距(2~10mm)。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80—100ml(300mg/ml),压力注射器给予,流率为2~3ml/s。测量注射对比剂前和注射后即刻、1分钟、2分钟、3分钟时病灶同一位置CT值,以两者之差≥30Hu作为病灶有强化的下限:手术标本先裸眼解剖观察,然后用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或/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获得组织学诊断。结果病灶位于两肺上叶者11例.右肺中叶者6例,两肺下叶者15例。病灶长径在18—56mm之间,平均37mm。病理组织分型中鳞癌19例,腺癌5例,腺鳞癌2例,大细胞未分化癌4例.肺泡细胞癌2例。增强扫描CT强化值在29—213Hu间者17例。19—10Hu间者11例,9Hu以下者4例。结论增强CT扫描中肺癌不强化主要与病灶大小和组织类型有关,多见于癌灶大于3cm者和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及腺癌(包括肺泡细胞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与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要点,以提高影像定性诊断与病理符合率。方法收集有完整手术或穿刺病理记录的17例患者的资料,其中14例为腮腺Warthin瘤,3例影像报告Warthin瘤但病理证实为混合瘤病例。患者均采用常规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数目、形态特征、密度、强化特征及周围淋巴结情况。对所有病灶平扫、动脉期、延迟期CT值进行详细测量,并对病灶所在腮腺腺体CT值进行测量。结果14例Warthin瘤中,男11例,女3例;中位年龄64岁。单侧单发病例7例,单侧或双侧多发病例7例;位于浅叶后下部11例;边缘清晰13例;病灶最大径>3 cm 7例。平扫均为高密度病灶。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8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2例,延迟廓清11例。结论腮腺Warthin瘤是腮腺较常见肿瘤,其CT表现具有良性肿瘤的特征,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易出现单或双侧多发病灶,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出的延迟廓清有一定的特异性,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多可于术前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CT及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5例,女1例,年龄3~24岁,平均13.8岁。幕上3例,分别位于颞极区1例,颞枕叶及顶叶各1例;幕下四脑室内和桥脑各1例,另1例跨小脑天幕。肿块呈囊实性2例,实性为主4例。MRI表现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长T1、T2信号,FLAIR序列呈等、稍高信号;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后,2例强化不明显,4例肿瘤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肿块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较轻。CT表现肿瘤实性部分呈等、稍高密度,其内可见钙化,囊性部分呈低密度。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根据肿瘤部位、边界、信号(或密度)、水肿、增强等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无热惊厥与婴幼儿额叶脑回发育迟缓的CT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婴幼儿早期无热惊厥与额叶脑回发育落后的CT表现。方法对临床150例无热惊厥患儿出院后随访,选择有完整追踪资料的69例经头颅CT检查诊断为额叶脑回发育迟缓患儿,定期评价至3岁龄。结果额叶发育迟缓及惊厥发作人次均以6-9个月两个年龄组最多,1-3岁3个年龄组随着脑回的发育,惊厥随之减少;所有病例头围与正常同龄儿比较均在正常低限;各种病因导致的脑额叶发育迟缓的恢复时间有区别,低体重儿恢复快,而肠道感染合并中毒性脑病恢复较慢。结论CT可早期直观提示婴儿、幼儿早期额叶脑回发育迟缓情况,为临床早期确诊婴幼儿良性惊厥提供新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0.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9例加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的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膜增厚,其中弥漫性胸膜增厚10例。14例中,呈结节状胸膜增厚4例,肿块状胸膜增厚7例,环状胸膜增厚3例,胸膜增厚≥1cm者12例。合并胸腔积液、纵隔固定、患侧胸腔体积缩小10例。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