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安徽省颍上县人民医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6年1-12月)537例、第1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7年1-12月)562例、第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8年1-12月)524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比较干预前后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经过两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干预前的71.88%降至28.82%;术前给药时机、用药疗程和品种选择的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47.41%、26.69%和21.76%上升至64.90%、76.82%和84.77%;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664.69±395.87)元下降至(274.19±226.64)元,抗菌药物占药品费用、抗菌药物占住院费用比分别由52.38%、6.34%下降至11.13%、2.21%(P均<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的规范应用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PDCA循环干预管理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7年第1季度)787例、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9年第1季度)717例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结果:PDCA循环干预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稳定控制在30%以下,总合理使用率、品种选择合理率、术前给药时机合理率、术中合理追加率、术后24 h停药率以及术后平均疗程均有明显改进,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提高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7,(5):690-694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干预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3年1-12月,干预前组)512例、第1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4年1-12月,第1轮干预组)861例和第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5年1-12月,第2轮干预组)1 070例行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结果:经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我院骨科内固定术的构成比显著增加,抗菌药物使用率、品种合理率、术前0.5~1h用药率、疗程合理率和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分别由干预前的50.20%、98.08%、93.77%、6.61%和82.10%上升至58.41%、100%、99.04%、52.00%和99.04%;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由干预前的4种减少到2种,且选用头孢唑啉的比例较干预前显著增加,选用克林霉素的比例显著下降;术后预防用药疗程由干预前的(4.63±2.42)d缩短至(1.61±0.75)d,且用药疗程<24h和疗程为24~48 h的患者比例显著升高,疗程>72 h的患者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提高了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率;但我院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尚未完全控制在24h以内,有待进一步持续干预。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5,(17):2426-2428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1年1-6月)225份,第一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2年1-6月)211份,第二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3年1-6月)157份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结果:经过两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67%下降至25.48%(P<0.05);总预防用药时间≤24 h比例由干预前的31.37%提高至50.00%(P<0.05);抗菌药物品种数由干预前的20种下降至5种,二联联合预防用药率由5.88%下降至2.50%,选用第三代头孢菌数的比例由6.48%下降至0,人均抗菌药物总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也由14.26%降至4.16%。干预前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应用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是有效的,能持续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控制医院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管理办法。方法将PDCA法应用于医院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通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目标以及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后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降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分别为48.56%,39.67%和28.91%。结论 PDCA循环管理方法用于医院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某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的情况,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有关抗菌药物的相关规定,笔者调查了某医院2010年常见Ⅰ类切口手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的出医院病历124份,对其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外科I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开展PDCA循环的应用效果。方法某院在2018年10月~2019年5月在普外科I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中开展PDCA循环管理,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比较实施前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不合理用药率明显低于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P<0.05)。结论在普外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开展PDCA循环管理,能够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减少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樊裕  王旋  潘韵  姜翠敏 《中南药学》2014,(10):1043-1047
目的探索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成效。方法抽取本院普外科2009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3,应用PDCA循环管理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管理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使用合理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显著性检验,判断是否取得显著成效。结果通过PDCA循环管理,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9.23%下降至7.91%(χ2=13 890.16,P<0.001),使用合理率从0.77%上升至90.44%(χ2=13 571.10,P<0.001),术后切口感染率从0.77%下降至0.66%(χ2=7 547.58,P<0.001)。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使用合理率显著上升,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下降,取得良好成效,今后应继续探索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规范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所有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1112例作为对照组,运用PDCA循环方法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汇总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反馈和持续改进,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所有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1348例作为干预组,对两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一系列干预,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54.77%下降为28.67%(P<0.01),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得到改善.结论:PDCA循环法用于规范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显著,显著改善了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但有些不合理的方面仍需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师参与普外科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临床药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及效果。方法:收集临床药师参与使用前2009年1—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50份,参与使用后2010年4—12月病历180份,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分析用药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其选药、用药时间、用药疗程、用法与用量等趋向规范。结论:临床药师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干预有效,可明显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科学》2016,(24):31-34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9月240例在本院就诊的无术前感染的3种I类切口手术患者临床资料。2014年9月~2015年5月120例患者为非干预组;2015年6月~2016年9月120例患者为干预组。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用药天数、预防用药品种及用药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经统计,非干预组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3.57%、85.29%、79.25%,而干预组分别为15.38%、40.00%、50.84%。干预后,3种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患者的平均累积用药天数也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术前0.5~2h用药比例分别由22.5%、14.3%、27.3%上升为100.0%、100.0%、72.7%。干预后,3种单病种I类切口手术病例共120份,使用抗菌药物48例,有2例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有更换,无抗菌药物联用,使用抗菌药品种8种,头孢呋辛针使用最多(58.70%)。结论临床药师干预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对规范应用抗菌药物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规范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考查、分析并探索合理的干预管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考查干预管理效果。结果:通过12个月连续性干预管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后停药时间干预初期1月份合格率为73.64%,12月份达到97.3%;术后停药时间≤24 h的比例1月份为0%1,2月份达到43.92%。结论:医院制定的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及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管理措施总体有效、可行,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需引起重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规范临床医生用药行为,提高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李静  刘晓玲  贺玫 《中国药业》2014,(17):82-84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分别选择医院2011年1至5月和2012年1至5月骨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设为干预前组及干预后组,临床药师通过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长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进行比较。结果抗菌药物总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00.00%降为61.11%;品种选择、术前用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间的合理性提高;术前术后更换品种的病例降低;联合用药比例由2.55%降为0。结论临床药师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效果显著,合理性提高。  相似文献   

14.
吕卫红  杨慧慧  杨琼璟 《中国药房》2012,(38):3575-3577
目的:评价干预前、后我院甲状腺、乳腺、疝气修补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与实施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3月(干预前)和2012年1-3月(干预后)3种Ⅰ类切口手术出院患者病历共360份,进行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98.19%下降为干预后的18.56%(P<0.01);无适应证用药患者的比例从干预前的83.73%下降到干预后的5.15%(P<0.01);用药疗程>24h的患者比例从干预前的69.88%下降到干预后的8.25%;选药起点过高或不当的患者比例从干预前的79.52%下降到干预后的6.19%,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我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能促进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但还存在疝气修补术补片植入病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过高和给药时机不合理的情况,需要结合有关规定进行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5.
林自中  黄振光  钟小斌 《中国药房》2012,(34):3187-3189
目的:探讨实施干预措施对我院Ⅰ类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6-10月(干预前)及2011年6-10月(干预后)甲状腺、乳腺、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用药选择、给药时长等较干预前有较大改进,但术中追加抗菌药物的情况还有待改进。结论:医院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可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加强抗菌药物整治,评价Ⅰ类切口手术及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对巫山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012年7月至12月和2013年7月至12月Ⅰ类切口疝修补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率逐年降低,抗菌药物费用逐年下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得到改善。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提高巫山县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及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抗菌药物整治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效果及临床药师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分别调取干预前、第1阶段干预后、第2阶段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用药进行合理性评价,并对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干预前比较,第2阶段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98.56%下降至28.95%,降幅达70.63%;第2阶段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96.31 DDDs/(100人·d)降至32.18 DDDs/(100人·d),降幅达66.59%;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给药时间、用药疗程等均趋于合理。结论:临床药师参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可有效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高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药房》2015,(17):2420-2422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联合根本原因分析法在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找到主要矛盾,通过PDCA循环管理对五项Ⅰ类切口手术进行干预,从2012年4月起,每6个月为一阶段,进行两个阶段的循环管理。通过病案系统抽取2012年4月-2013年9月我院Ⅰ类切口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病历914份,其中2012年4-9月(干预前组)296份,2012年10月-2013年3月(干预组1)303份,2013年4-9月(干预组2)315份,比较干预前后各项手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我院五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率从干预前的25.00%下降至干预后的2.86%(P<0.05),手术术后感染率≤1.5%。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联合根本原因分析法的应用,我院五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已规范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19.
100例Ⅰ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调查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燕玲  梁桂才 《海峡药学》2010,22(2):140-142
目的了解我院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抽取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出院的100例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行调查和结果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100%,抗菌药物平均用药时间为3.5d,75例病历抗菌药物使用欠合理。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结论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普遍存在不合理现象,用药时间长、药物选用档次高、药物更换频繁、未在临时医嘱内开术前用药是其主要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预防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性.方法 以2010年下半年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住院病历180份为干预前组,2011年上半年Ⅰ类切口手术住院病历180份为干预后组,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用药天数、预防用药品种及用药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实施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干预后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53.33%、86.67%、73.33%分别下降为干预后13.3%、40.0%、68.88%(P〈0.05);抗菌药物品种的使用合理性明显提高,平均用药天数由干预前3.5 d、5.36 d、4.18 d分别下降为干预后1.0 d、2.21 d、2.43 d.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使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改善,对规范应用抗菌药物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