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与传统斜视矫正术在学龄期斜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学龄期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和对照组(传统斜视矫正术),各4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35%vs. 81.40%,χ2=4.074)相对更高(P <0.05),并发症发生率(2.33%vs. 18.60%,χ2=4.468)、术中出血量[(0.71±0.22)m L vs.(3.05±0.24)mL,t=47.130)相对更低(P <0.05),手术时间[(14.97±2.69)min vs.(21.87±5.04)min,t=7.920)相对更短(P <0.05)。结论 在学龄期斜视的临床治疗中,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是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减少并发症对于术后康复的妨碍,帮助患者尽快摆脱斜视症状的困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显微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斜视的有效性。方法以2016年7月16日至2017年6月17日我院66例斜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结合66例斜视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显微组(35例,应用显微斜视矫正手术治疗)、传统组(31例,应用传统手术治疗)。研究对比显微组和传统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微组患者手术时间[(19.24±7.67)min]、术中出血量[(8.26±3.15)mL]相比传统组明显更少,P <0.05;显微组患者总有效率(94.29%)和传统组(90.32%)无显著差异,P>0.05;显微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71%)相比传统组(22.58%)明显更低,P <0.05。结论显微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斜视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临床观察显微镜斜视手术和传统斜视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00例斜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斜视手术治疗,研究组给予显微镜斜视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三级视功能恢复、眼位恢复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斜视患者,实施显微镜斜视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等特点,可有效降低并发症,不延长手术时间,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中显微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儿童共同性斜视75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4例在显微镜下完成斜视矫正手术为A组,41例在肉眼直视完成斜视矫正手术为B组,观察两组手术后的眼位,手术后球结膜反应,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后2周后进行同视机三级功能训练,观察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随访3-6个月,A组术后正位32例占94.12%,25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占73.53%,19例建立立体视觉,占55.88%。B组术后正位38例占92.68%,29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占70.73%,21例建立立体视觉,占51.22%。两组眼位矫正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球结膜水肿轻,充血消退快,切口愈合佳,无手术瘢痕,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中视野清晰,能提高操作准确性,疗效确切,具有减轻手术创伤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等诸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传统斜视矫正术与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在水平共同性斜视中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水平共同性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斜视矫正手术,观察组采用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棉签使用量、术后眼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手术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较传统斜视矫正术在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上有着诸多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水平肌移位术在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40例(62只眼),两组均进行水平肌移位术,按照移位量的不同分成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移位量<3 mm,观察组移位量在5~7 mm,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水平肌移位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平肌移位术在水平斜视并垂直斜视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移位量5~7 mm的平均矫正的垂直斜视度数明显优于移位量<3 mm,因而对患者实施水平肌移位术时,应对移位量进行合理确定,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斜视手术中显微镜下睫状血管分离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84例斜视患者,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截断直肌方案治疗,观察组予以显微镜下睫状血管分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眼前节缺血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20.21±1.35)min、住院时间(1.98±0.24)d短于对照组的(37.18±1.54)min、(3.24±0.51)d;术中出血量(9.15±0.76)ml少于对照组的(17.12±1.2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4.49±0.72)cm/s、收缩期血流速度(14.56±2.42)cm/s和阻力指数(0.72±0.05)均高于对照组的(3.96±0.92)cm/s、(12.18±1.72)cm/s、(0.68±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眼前节缺血综合征发生率为23.81%(10/42),高于观察组的4.76%(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斜视手术的治疗中应用显微镜下睫状血管分离,可提高疾病治疗效果,改善手术指标,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改善,降低眼前节缺血综合征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显微镜替代以往常规肉眼下的斜视手术.方法: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和中医医院2006~2009年斜视手术矫正100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4~30岁,共同性斜视90例,麻痹性斜视10例,全部患者的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10岁以下患者在全麻下手术,10岁以上患者在表面麻醉下手术.结果:术中视野清晰,出血少,手术操作准确.所有手术术后局部反应轻微.并发症极少.结论:斜视的显微手术与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无论从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上,都有极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赵栋  刘建国  刘晓静  刘海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57-2158
目的 比较两种结膜切口的斜视手术的疗效.方法 80例斜视依据结膜切口的不同分为对照组(角膜缘梯形结膜瓣)30例和观察组(改良Praks切口)50例.结果 观察组术后SIt、BUT及FI均优于对照组(t =2.73、5.71、1.41,均P<0.05),观察组治愈率(100%)高于对照组(90%)(x2=10.53,P<0.05).结论 改良Praks切口斜视矫正手术临床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董玉红 《安徽医药》2019,23(10):2029-2032
目的研究斜视矫正手术对不同类型斜视病人视觉功能( visual performance,VP)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2年 1月至 2014年 1月,于西安市中心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 9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斜视类型将病人分为三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SOP)组 14例;共同性内斜视( CET)组 19例;共同性外斜视( CXT)组 63例。手术方法采用斜视矫正手术, CXT病人给予双眼或单眼行外直肌后徙术( LRR)或单眼 LRR联合内直肌缩短术( MRMS)CET病人给予双眼或单眼内直肌后徙术( MRR)或单眼 MRR联合外直肌缩短术( ERS),SOP病人给予双眼或单眼下斜肌( IO)断键,并摘除多余肌肉组织,随访 8周,每 2周 1次。分析各组病人的手术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 CXT组、 CET组、 SOP组术后痊愈率分别为 23.81%、31.58%、14.29%。三组在痊愈,基本痊愈,进步以及无效率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CXT组、 CET组、 SOP组术后正位率分别为 77.78%、84.21%、 64.29%。CXT组、 CET组、 SOP组术后立体 VP率分别为 60.32%、68.42%、57.14%。CXT组、 CET组、 SOP组术后融合功能率分别为 68.25%、78.95%、71.43%。三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病人远立体视检测与近立体视检测结果中立体视结果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斜视矫正手术对不同类型斜视病人的治疗疗效相近,不同类型斜视病人给予手术矫正后多数都能恢复双眼 V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运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局部麻醉下斜视矫正术患儿120例,年龄6~10岁,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期间60例,纳入对照组,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期间60例,纳入观察组,两组患儿均在局部麻醉下实施斜视矫正术。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患儿在围手术期予以针对性健康宣教及心理引导。结果术前及术中心率和血压情况方面,手术前1d,两组患儿在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三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入手术室10min时,对照组患儿在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三方面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愈率为83.33%,对照组为71.67%,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有针对性地实施辅以健康宣教和心理引导干预等措施的综合治疗模式,可有效促进患儿积极主动的配合局麻下斜视矫正手术,从而提高手术一次性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期饮食护理干预在全身麻醉(全麻)下斜视矫正术病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4例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接受全麻下斜视矫正手术病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采取早期饮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首次进饮食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评分。结果 术后24 h内,观察组的饥饿、口渴、腹胀、发热及烦躁哭闹发生率依次为40.38%、28.85%、3.85%、5.77%、19.2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6.15%、86.54%、23.08%、19.23%、40.38%(P<0.05);观察组的恶心呕吐、呛咳发生率为13.46%、5.77%,与对照组的7.69%、1.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饮水、进食时间为(1.45±0.32) h、(1.88±0.42) h,较对照组的(4.45±0.42) h、(6.47±0.53) h明显缩短(P<0.05)。结论 早期饮食护理干预有利于缩短全麻下斜视矫正术病儿术后禁饮禁食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病儿术后不适感,改善病儿的机体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联合手术治疗小儿斜视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临床对于小儿斜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斜视的小儿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水平肌加强减弱术以及下斜肌切断术的联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于小儿斜视的临床治疗中,通过应用联合手术治疗的方案进行相关治疗,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能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预后较为理想,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本院接收的斜视患者在矫正手术的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对其手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11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两组,每组各55例,对比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案(无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比组的一般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案,并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最终结局进行比对。结果经心理护理后,观察组总依从率和满意度均比对比组要高(P<0.05)。结论经本次研究可得,对存在斜视的患者在手术的全程使用对患者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对于患者手术效果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斜视手术后斜视回退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小平  廖一露  田祥 《贵州医药》2002,26(6):491-492
目的 通过对224例斜视矫正手术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探讨斜视手术后部分患者斜视回退的原因。方法 将224例患者按年龄、双眼单视功能、斜视类型分为3组,随诊观察3个月至5年,将3组病人术后的斜视回退率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出影响斜视回退的可能因素。结果 特殊类型斜视组回退率最高,达28.5%,无双眼单视功能组其次,达21.56%,成人组复发率第三,达11.4%,复发率最低组为术后具有双眼单视功能组3.46%。结论 斜视手术后回退与斜视类型、双眼单视功能及年龄均有较大的关系,因此术前双眼单视功能的训练及选择早期手术矫正对减少斜视回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后天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后天麻痹性斜视患者105例108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针灸治疗,对照组则采用B族维生素及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6.5%)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7%)(P<0.05),治疗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1).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结论 针灸治疗后天麻痹性斜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纯下斜肌后转位术与下斜肌后转位联合上直肌后徙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疗效,探讨手术治疗DVD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住院手术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单纯下斜肌后转位术组和下斜肌后转位联合上直肌后徙术组。术后1年观察2组患者的垂直斜视度及下斜肌亢进改善程度、眼球运动、睑裂大小及其他并发症情况,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后下斜肌亢进均消失;代偿头位均不同程度改善;单纯下斜肌后转位术组术后效果良好者27例(87.1%,27/31)、下斜肌后转位联合上直肌后徙术组术后效果良好者28例(90.3%,28/31),2组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睑裂变小和眼球上转受限等并发症。结论手术目前仍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常用方法,下斜肌后转位术后不易引起眼球上转受限和睑裂变化等并发症,能纠正10-30△的垂直斜视,为一种较好有效且安全的手术方法,且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法,从而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敬伟  毕经香  郭新 《河北医药》2011,33(11):1639-1640
目的探讨根据眼底照相结果,指导选择手术方式,治疗无明显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斜视患者的效果分析。方法利用眼底照相技术,观察眼球有无外旋情况,判定常规检查无明显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斜视患者斜肌功能是否亢进,将利用眼底照相技术判定为斜肌功能亢进的8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手术,观察组行下斜肌切断术。术后第2天,眼底照相观察眼球外旋情况,术后6周检查手术矫正效果。结果复查眼底照相,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矫正效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眼底照相技术指导无明显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斜视手术方式的选择,能够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眼前节缺血综合症(ASIS),是斜视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我们采用前睫状动脉(ACA)分离方法,在显微镜下将前睫状动脉分离保留,使之不影响眼前的血液供应,可避免ASIS的发生,手术在同一眼完成3条以上肌肉的手术量。本文对24例斜视患者施行该项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肌切断术在小儿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观察对象的方式为随机抽签法,从我院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斜视患儿中随机抽选86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顺序不同分组,将单号患者纳入观察组(43例)并给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肌切断术治疗,将双号患者纳入对照组(43例)并给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儿下斜肌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小儿斜视临床可给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联合下斜肌切断术治疗效果确切,能较好的恢复患儿下斜肌功能,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