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儿童心力衰竭(心衰)是由多因素互相作用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因其临床特征不明显,为早期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异的生物标志物能客观反映机体当前所处的病理状态,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心衰标志物,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对心衰发生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日益完善,发现了伴随其病生过程产生的一系列生物标志物,对患儿的诊断、危险度分级、疗效的评价和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危重疾病.心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往往是非特异性的,仅凭临床表现很难做出准确的诊断,心衰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出现提高了心衰的判别.回顾了传统的心衰生物标志物,如心脏特异性的B型利钠肽、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等,在心衰患者的诊断和疗效监测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研究深入,一系列新型心衰标志物被发现并成为当今研究热点.本文简述了生长分化因子-15、可溶性肿瘤抑制因子-2、半乳糖凝集素-3、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肾上腺髓质素、血清胱抑素-C、髓过氧化物酶、内皮素-1、miRNA等,对于心衰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综述分析了传统心衰标志物、新型心衰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并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其生物学标志物能够反映心力衰竭病理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及不同方面的变化,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了许多新的标志物,但不同的标志物目前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同。本文主要结合最新的国内外临床诊治指南及相关研究进展对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标志物作一系统综述,重点评述此类标志物对目前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以及未来在心衰诊断、风险评估、指导治疗、预后评价和早期预警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炎症反应是心力衰竭重要的病理机制,血清中的炎症标志物不仅可以作为对心力衰竭进行危险分层、风险预测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更有可能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靶点.对血清炎症标志物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临床及现实意义.该文即对常见的几种血清炎症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其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并评价其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雪  郭丽  周聪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1):117-120
从最初的泵衰竭,发展到神经体液因素,再到如今的分子机制,随着人们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了解的日益深入,研究者们对于心力衰竭有关循环标志物的理解也逐渐有所不同。大量研究发现,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如生长分化因子-15、高迁移率族蛋白B1、半乳糖凝集素3、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微小RNA、可溶性基质裂解素2等可反映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及预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将就此展开综述,分析新型生物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心力衰竭的管理带来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肾纤维化是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慢性肾脏病(CKD)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近年来,关于肾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诊断金标准仍为肾穿刺活检术。肾穿刺不仅对禁忌证患者不适用,还具有创伤性,且肾穿刺对早期肾纤维化诊断并不敏感。而肾纤维化生物标志物能弥补肾穿刺的不足。目前诊断肾纤维化的生物标志物种类繁多,在精准医学理念的指导下,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寻找肾纤维化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早期干预肾纤维化的形成。未来,可联合应用多种生物标志物,以早期诊断肾纤维化。  相似文献   

7.
<正>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疾病,也是老年人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是一种常见心力衰竭类型。研究表明,心力衰竭发病率为1.1%~5.5%,在≥6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上升到3.1%~5.5%,尤其是在女性中[1]。HFpEF的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和表型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N)是由长期糖尿病(DM)所致的肾脏微血管病变,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DN的发病机制涉及广泛,近年的研究表明炎症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在DM患者肾组织中发现细胞黏附分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等表达增加,且与肾功能损伤密切相关.本文讨论了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学是复杂的,涉及多种生物学途径。该综述阐述了现存的和新兴的炎症生物标志物的概况,讨论了其功能以及预后信息,包括炎症生物标志物(热休克蛋白、血管紧张素Ⅱ)、致炎细胞因子(CD40/CD40配体)、抗炎细胞因子(脂联素、转化生长因子β)及化学趋化因子(白介素-8、单核细胞化学趋化蛋白-1)等。  相似文献   

10.
脓毒症是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与感染、炎症、免疫和凝血紊乱等有关,涉及大量细胞、炎性介质及凝血系统的激活。脓毒症时形成的凝血-炎症网络是脓毒症病理生理的关键环节。在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产生多种生物标志物(如经典的炎症反应标志物、炎性因子、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以及凝血异常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不仅有利于脓毒症的早诊断和病情评估,而且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其中40例为心力衰竭初诊患者,66例为心力衰竭复诊患者,除常规生化、超声心动图检查外,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与30名健康者比较。结果66例心力衰竭复诊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3.25±5.45)μmol/L,明显高于30名健康者的(7.52±1.73)μmol/L(P<0.01);而40例心力衰竭初诊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4.87±5.22)μmol/L,更高于健康者(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左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提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可能在心力衰竭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其中40例为心力衰竭初诊患者,66例为心力衰竭复诊患者,除常规生化、超声心动图检查外,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与30名健康者比较.结果 66例心力衰竭复诊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3.25±5.45)μmol/L,明显高于30名健康者的(7.52±1.73)μmol/L(P<0.01);而40例心力衰竭初诊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4.87±5.22)μmol/L,更高于健康者(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左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提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可能在心力衰竭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与心功能程度的关系。方法慢性心衰患者(CHF组)85例,全部病例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轻度CHF组(心功能Ⅱ级)45例和重度CHF组(心功能Ⅲ~Ⅳ级)40例。另选同期心功能正常的4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窦性心率震荡的初始值(TO)、震荡斜率(T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的TO均值比较,重度CHF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CHF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TS均值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伴随CHF患者程度加重,HRT现象明显变钝减弱,其变化可能与自主神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前对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的诊断标志物有限,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诊断HFPEF的价值。方法 纳入77例HFPEF患者和48例健康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比较两组患者Hsp27和NT-Pro-BNP以及心功能。采用ROC曲线分析Hsp27和NT-Pro-BNP诊断HFPEF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分析Hsp27和NT-Pro-BNP与心脏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合并脑卒中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PEF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房颤动多于对照组(P<0.05)。HFPEF组服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呋塞米、地高辛和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HFPEF患者Hsp27和NT-pro-BNP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脏收缩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FPEF患者心脏舒张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Hsp27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NT-pro-BNP,且其特异性强于NT-pro-BNP。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p27和NT-pro-BNP均与心脏舒张功能明显相关(P<0.05)。结论 Hsp27可以作为辅助诊断HFPEF的新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NT-proBNP水平检测在心力衰竭诊断和评估严重程度方面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87例心力衰竭患者和43名健康体检者血浆脑钠素N端前体肽(NT-proBNP)水平,同时分析其与心力衰竭程度的关系。结果87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为(1143±239)fmol/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67±126)fmol/ml(p<0.001),且血浆NT-pro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NYHA心功能分级升高)而显著上升。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心力衰竭程度相关,提示血浆NT-proBNP水平是评价心功能的敏感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病人心包腔积液 (PE)的检出率及其在CHF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84例CHF病人临床资料与超声心动图 ,X线胸片等发现的PE进行相关性研究 ,并对PE与胸腔积液 (TE)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 :全组病人PE检出率 36 .9% ,其中扩心病 5 1.6 % ,风心病 30 %。X线胸片TE检出率 5 0 % ,风心病TE发生率 70 %。X线胸片和 /或胸部B超证实有TE并不能预测PE存在。有PE病人射血分数 (EF)为 (31.6± 13.9) % ,无PE者为 (42 .4 4± 17.9) % (P <0 .0 1)。合并TE者EF为 (36 .7± 16 .5 ) % ,无TE者为 (42 .5± 16 .3) % (P<0 .0 5 )。结论 :CHF病人PE和TE的发生率高 ,PE与TE的相关性差 ,心功能状态与TE和PE的发生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梁国钦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681+1683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冶的35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及同期收治的以呼吸困难为主诉并排除心脏疾病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BNP水平,评价BNP水平与心功能状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CHF组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CHF NYHA心功能分级越高,BNP水平越高,各亚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BNP水平能较好的反应左心室的功能状态,对CHF者的诊断、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CHF)时过氧化脂质(L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56例风湿性心脏病人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血浆过氧化脂质(P-LPO)、红细胞过氧化脂质(Bry-LPO)、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P-SODA)、红细胞过氧化物歧化酶(Ery-SODA)活性的测定,并与50例风湿性心脏病无心力衰竭病人作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风心病心衰患者LPO明显升高(P<0.01),SODA活性显著下降(P<0.01),且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变化更加显著.心衰纠正后LPO逐渐下降,SODA显著回升.结论:氧自由基(OFR)不仅参与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也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参考指标,在CHF患者中积极纠正心衰的同时使用OFR清除剂,对心衰的预防、治疗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心率控制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苏慧  方理刚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2):1492-1496
心率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类型、病因、阶段的心力衰竭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尽相同;同时,无论是控制心率的经典药物β-受体阻滞剂,还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伊伐布雷定,各自适用的心力衰竭类型尚存争议。本文总结了心率控制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中的意义,包括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急性心力衰竭以及易损期心力衰竭,为临床制定个体化心率控制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