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一个重要的原因,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解决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独应用时抗菌活性较弱,但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则拓宽抗菌谱并增强抗菌活性。目前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等的临床应用主要价值在于抑制或灭活内酰胺酶的活性。保护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发挥其应有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临床上产生细菌耐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为治疗上十分棘手的大问题。引起细菌耐药的因素很多,如β-内酰胺酶的水解作用,细胞壁和细胞膜对抗生素渗透的阻碍,细菌作用靶位结构的改变,代谢拮抗剂的增加以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力的降低等。但临床上最常见的还是由于能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水解而灭活的β-内酰胺酶的产生。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来说,它是对青霉素G产生耐药的唯一原因。因此,近十余年来对β-内酰胺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侵入性操作不断增加以及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及多种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使一些条件致病菌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因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而导致细菌的耐药现象也日益普遍,特别是去阻遏持续高产和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具有很强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侵入性操作不断增加以及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别是第三、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及多种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使一些条件致病菌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因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而导致细菌的耐药现象也日益普遍,特别是去阻遏持续高产和质粒介导的AmpC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具有很强的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张坚  张文利 《新疆医学》2011,41(4):71-7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新生儿抗感染治疗中是最为常用的抗菌药物,随着其应用的日益广泛,细菌通过各种机制对其产生耐药性,其中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自1983年德国发现ESBLs以来,全世界的ESBLs检出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因地区、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及抗生素应用不同而致细菌的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基因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医院内感染的一种常见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如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时可导致严重感染[1],且该菌能够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各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治疗失败。1耐药机制1.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近年来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1.1.1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之一。PA可以产生几乎所有类型的β-内酰胺酶[2],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3]。研究表明,携带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广谱或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等)和(或)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是导致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4]。1.1.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大多为TEM-1、TEM-2和SHV-1的突变酶[5],β-内酰胺酶可水解不耐酶的青霉素类、第一代、第二代及绝大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可水解耐酶的广谱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单酰胺菌素...  相似文献   

7.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及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低毒、高效、副作用较小 ,在临床上使用广泛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细菌对其耐药。细菌对其耐药主要涉及以下途径 :1改变参与细胞壁合成的蛋白酶分子结构以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2改变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 ,使药物难以进入细胞内 ;3产生水解酶使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开环失活 ,这是细菌对其耐药的重要原因 [1 ] 。革兰阴性菌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已产生能水解第 3代头孢菌素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 ,且其流行愈来愈严重 ,甚至在某些医院某些地区发生暴发流行。现对 ESBL的分类、流…  相似文献   

8.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细菌病原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最常用的药物。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以来,人类越来越依赖于抗生素,从而导致抗生素长期过度使用,使得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迅速增加,每年造成200万人死亡。本文拟从产β-内酰胺酶、青霉素结合蛋白基因的改变等方面综述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9.
董方 《北京医学》2006,28(12):745-747
铜绿假单胞菌(PA)具有天然的和后天获得的耐药性,常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1],耐药机制复杂.新的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致PA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迄今已发现340多种β内酰胺酶[2].β内酰胺酶的作用不仅是通过水解反应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且染色体介导β内酰胺酶的耐药性可以垂直传播给子代;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耐药性能通过转化、传导、结合、传递等不同方式,在同种或不同种属间水平传播.这是院内感染耐药PA菌株逐渐增多、耐药程度逐渐增强并难以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PA可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主要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和金属酶β内酰胺酶(MBL)三大类.  相似文献   

10.
136株革兰阴性杆菌ESBLs和AmpC酶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已发现越来越多的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1-型β-内酰胺酶(AmpC酶)是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Lactamases Inhibitors)是一类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质粒传递产生β-内酰胺酶,致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是病菌对一些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耐药的主要方式。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产生灭活酶、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靶位蛋白,而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与  相似文献   

12.
<正> β—内酰胺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异灭活酶;由于酶基因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上,即可遗传又可在菌种间播散,因而β—内酰胺酶在细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随着结构各异的β—内酰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新的β—内酰胺酶还在日益增多,已对抗生素治疗构成威胁。为此,以酶分子水平鉴定与分类β—内酰胺酶,对于控制产酶耐药菌感染以及在流行病学上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以β—内酰胺酶的历史,生物学意义,鉴定与分类的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利用相关主题词探讨β-内酰胺酶类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为本世纪人类抵抗细菌感染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这些抗生素的广泛、大量使用,细菌对它们产生了耐药性。β-内酰胺酶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其抗菌作用减弱或消失的酶,这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广泛地涉及到许多社区获  相似文献   

14.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耐药机制日益复杂。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eumbeta lactamases,ESBLs)的产生是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本文就ESBLs的产生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ESBLs的概述1.1ESBLs的产生和分类ESB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一株荧光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和机制。方法:微量稀释法测定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双纸片协同法进行金属酶检测,PCR扩增I型整合酶及金属酶基因,分光光度计测定酶粗提液对抗生素的稳定性。结果: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耐药,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酶的编码基因位于I型整合子上,酶粗提液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水解能力与对青霉素的水解能力接近。结论:IMP型金属酶的产生是该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四川医学》2004,25(7):831-831
单选题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不如以前,主要原因:( )A 剂量不足 B 停药过早,疗程不够 C 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D 选择抗生素品种不当 E 感染严重2 下列哪一项不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 )A 能穿透细菌的外膜 B 抵挡病原菌所产生β内酰胺酶的水解或破坏 C 与青霉素结合蛋白位点结合,抑制细菌胞壁合成 D 抑制DNA螺旋酶 E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越小,越易进入细菌体内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A 喹诺酮类 B 头霉素类 C 头孢菌素类 D 青霉素类 E 碳青霉烯类4 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  相似文献   

17.
自 192 9年发现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以来 ,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近 30年的努力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作为最常用的 ,品种最多一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细菌感染化疗的面貌 ,为保障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结构上都含有β-内酰胺环 ,它包括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此类药物发挥抗菌作用效能与其分子中的 β-内酰胺环有关 ,一旦此环破坏抗菌效能即消失 ,而耐药细菌往往可产生 β-内酰胺酶 ,破坏 β-内酰胺环 ,使药物的抗菌效能丧失。近年来细菌耐药的情况不断增…  相似文献   

18.
大肠埃希氏菌是临床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属肠杆菌科细菌,常见的感染部位为泌尿生殖道、胆道、呼吸道等。近年来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升高,细菌对抗生素虽有多种耐药机制,但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80%左右的耐药是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来实现的。β—内酰胺酶种类繁多,已经报道的就有200余种,其分类也比较复杂,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其中之一。ESBLs是一类由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能水解氧亚氨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CA)所抑制。ESBLs主要由肺炎克雷伯杆菌产生,也可由其他如大肠埃希氏菌、拘椽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同等细菌产生。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耐药菌之一。本文分析了本院呼吸科COPD患者留取的痰液中,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药敏情况。  相似文献   

19.
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东  刘树业 《医学综述》2005,11(5):415-417
金属β-内酰胺酶(MBL)是一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泛水解作用的酶,产此酶的细菌可对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产生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MBL是近年来引起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MBL可分为天然来源的MBL和获得性MBL,前者已广泛存在于临床的罕见菌中,如蜡样芽孢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杆菌属、嗜水气单  相似文献   

20.
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新一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致使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se,ESBLs)。该类酶由质粒介导,可在同一种属和不同种属酰胺酶菌之间转移播散,造成院内感染爆发流行,为感染控制和治疗带来严重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