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总结本病例及复习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该肿瘤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和免疫染色特点。结果微偏腺癌患者临床上多见白带增多,宫颈肥大。镜下见宫颈腺体均大小不等、形状怪异,扭曲如爪状或尖角突出,呈浸润性生长。结论宫颈微偏腺癌罕见,早期确诊率低,易漏诊,病理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曼  王晴  张和平  赵彩霞  陈勇  娄蓉 《安徽医药》2022,26(7):1394-1397
目的探讨宫颈原位腺癌( 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按照第四版 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标准对 2009年 1月至 2016年 5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 28例诊断为宫颈原位腺癌的病例进行重新分类,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 p16)、癌胚抗原(CEA)、肿瘤增殖抗原(Ki-67)在其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病人年龄范围 26~54岁,中位年龄 39.5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 46.4%(13例)接触性出血 28.6%(8例)阴道排液 3.5%(1例),其余 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所有病例均先行宫颈活检或宫颈锥切术,组织学特征,24例 AIS为宫颈内膜型,,镜下与正常宫颈黏液上皮相似,上皮空泡状,具有颗粒状胞质,细胞核增大,染色质粗糙,腔缘可见核分裂象和凋亡小体; 3例 AIS为肠型,上皮出现类似于肠上皮的杯状细胞,胞质有大量黏液,位于细胞一侧,局部区域混合有宫颈内膜型 AIS;1例为复层产生黏液的上皮内病变( SMILE)复层上皮的所有细胞都含有黏液空泡,细胞核有异型性,染色质浓染,核分裂象可见; 28例 AIS,17例(60.7%)伴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其中 2例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15例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免疫表型: p16、CEA在原位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96.4%(27/28)85.7%(24/28),Ki-67增殖指数为 40%~80%。28例中 17例行单纯子宫切除术, 11例行宫颈锥切术, 4例锥切后切缘阳性。 23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P16、Ki-67在原发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原发宫颈腺癌36例,宫颈腺体上皮内肿瘤(CGIN)14例及正常宫颈组织10例中CEA、P16、Ki-67的抗体表达的情况。结果CEA、 P16、Ki-67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P16、Ki-67,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监测三者指标有助于原发宫颈腺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王玲  徐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97-98,100
目的探讨71例原发性子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本院及大连妇产医院病理档案中71例原发性子宫颈腺癌的临床与病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结果 71例原发性子宫颈腺癌的发病年龄最小29岁,最大74岁,平均43.3岁;主要症状包括阴道流血、流液及分泌物增多;细胞学检查21例阳性;高危型HPV检测13例阳性;术前诊断正确率为77.46%;其组织学类型以宫颈管内膜型腺癌(宫颈管型黏液腺癌)、腺鳞癌以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结论宫颈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宫颈管搔刮活检与宫颈锥切活检有助于提高宫颈腺癌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子宫颈微偏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颈微偏腺癌(MDA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4例诊断为宫颈MDAC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结果 患者年龄38~59岁,临床上大多表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水样白带、宫颈肥大、增粗变硬和腹胀.病理特征为腺体增生扭曲,有轻度异型性,浸润宫颈壁深层,纤维组织增生性间质反应.结论 子宫颈MDAC少见,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预后差,临床和病理上易被误诊为宫颈其他多种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  相似文献   

6.
岳颖  任力  李德昌  毛志远  周汇  朱建平 《中国医药》2010,5(11):1018-1019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复习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例患者的病理切片,采用相应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并结合文献资料加以讨论. 结果 3例患者均表现腹部包块和腹痛,病理检查1例为胆管囊腺瘤;2例为囊腺癌,分别为浸润型和非浸润型.免疫组织化学CK(AE1/AE3)、CK7、CK20、CA19-9及CEA均不同程度表达.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结论 正确诊断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癌胚抗原(CEA)、抑癌基因p16蛋白和p53蛋白、增殖细胞抗原(Ki-67)抗体在原发性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用快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7例宫颈腺癌患者(腺癌组)和18例宫颈腺体增生患者(对照组)组织中CEA、p16、p53、Ki-67的表达,分析比较2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情况,统计分析临床资料。结果腺癌组CEA、p16和p53的阳性表达分别是25例(92.6%)、23例(85.2%)和19例(70.4%),Ki-67高表达16例(59.3%);对照组CEA、p16、p53、Ki-67均为阴性,2组相比各项指标的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EA、p16、p53阳性和Ki-67高表达,提示为恶性病变。CEA、p16、p53、Ki-67联合应用在宫颈腺癌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药实践》2015,(5):334-337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学筛查结果中不典型腺上皮细胞(AGC)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液基细胞学(LCT)检查诊断AGC患者109例,分析其阴道镜检查、活组织检查、子宫分段诊刮、子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的组织病理诊断及HR-HPV DNA检测的结果及其临床意义。结果:AGC检出率为0.26%(109/41 328);109例AGC中病理异常61例(55.96%):鳞状上皮病变41例和腺上皮异常20例。88例AGC非特异类型中组织学结果异常42例(47.73%);15例AGC倾向上皮内瘤变中病理异常13例(86.67%);6例原位腺癌(AIS)/腺癌中发现浸润癌5例及宫颈原位腺癌伴CINⅢ1例。AGC倾向上皮内瘤变组和原位腺癌(AIS)/腺癌组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AGC非特异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9例AGC行HR-HPV DNA检测,阳性41例(37.61%),在宫颈上皮高度病变及宫颈癌中,其敏感性为90.24%,特异性为92.68%,阳性预测值为92.50%,阴性预测值为88.37%。109例AGC患者中,年龄<40岁者46例中病理学结果异常28例,年龄40~68岁的63例中病理学结果异常33例,两个年龄段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GC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学诊断提示,与宫颈和子宫内膜病变密切相关,应行HR-HPV检测以及阴道镜指引下活组织检查术、分段诊刮术和宫颈环形电切(LEEP)术或锥切术,以便早期发现宫颈及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或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hTERC基因在宫颈腺癌中异常扩增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我院收治的15例宫颈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15例患者存档的病理石蜡切片标本中h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同时取15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作为正常对照,FISH检测其病理石蜡切片标本中h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结果15例腺癌患者中有4例高危HPV病毒检测阴性。FISH检测15例宫颈腺癌的石蜡标本中的3号染色体hTERC基因15例均呈阳性表达,异常扩增阳性率为100%。宫颈炎对照组中未检测到hTERC基因异常扩增,异常扩增阳性率为0%。两组hTERC基因异常扩增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尸〈0.01)。结论hTERC基因在宫颈腺癌组织中异常扩增,应用FISH技术检测宫颈腺癌中hTERC基因的表达,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宫颈腺癌。  相似文献   

10.
程英 《江西医药》2013,48(7):644-646
目的探讨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病理确诊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85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患者均为已婚女性,均有性生活史及孕产史,平均年龄48岁;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14例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伴微小浸润,39例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累及腺体,32例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结论宫颈活检、TCT、LEEP、宫颈锥切术、单纯子宫切除术及根治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除术都有助于宫颈原位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脏原发性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肾脏平滑肌肉瘤进行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并同时进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例显微镜下的形态特点、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显示平滑肌源性恶性肿瘤的特点.结论 肾脏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很少见,临床诊断比较困难,但根据其病理特征,结合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确诊.复习国内外有关文献,该类肿瘤恶性度高,且位置深,一般发现已属晚期,故其预后甚差.化疗、放疗效果均不理想,病肾根治性切除术是唯一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胃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5例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甲胎蛋白(AFP)、Glypican-3等标记物在5例胃肝样腺癌患者中的表达,结合特殊染色方法结果,分析胃肝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阅相关资料,总结患者临床特点;联合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与形态相似的其它疾病鉴别诊断。结果:5例胃肝样腺癌4例具有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镜下由排列成实性巢团样的肝样分化区及腺癌样区两种形态组成,肝样分化区似典型肝细胞组织学特点。结论:特征性的临床病史及镜下形态结合合理的免疫组化应用有利于快速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HIF-2α与VE-cadherin宫颈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0例宫颈腺癌组织和18例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手术的正常宫颈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2α与VEcadherin蛋白在宫颈腺癌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宫颈腺癌组织中HIF-2α与V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67%和65.00%,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2α和V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宫颈腺癌瘤体的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宫颈腺癌的病理分级及其患者年龄无关(P>0.05);HIF-2α和VE-cadherin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二者相关系数为0.632(P<0.05)。结论 HIF-2α和VE-cadherin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显著升高,且VE-cadherin可能是HIF-2α的下游靶基因,二者可能共同参与调节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15s抗原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了72份子宫内膜腺癌、20正常子宫内膜病理标兵的CD15s表达,72份标本中的24例新鲜的子宫内膜腺癌手术标本以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编码CD15s的mRNA的表达。结果:①CD15s及其编码mRNA在非癌组织中无明显表达;②CD15s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8.9%(28/72);③CD15s在细胞分化程度低、临床分期晚、有转移、复发和预后差的患者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或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例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6例滑膜肉瘤中5例为双相型,1例为单相型。组织病理学观察表现为具有一定程度上皮分化的间叶组织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上皮和间质标记阳性。结论滑膜肉瘤是一种临床和遗传学上独特的病变,确诊需要常规病理学观察并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2例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光镜下的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12例患者以腹痛、腹胀及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8例伴有腹水,组织学表现均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4例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12例CK7、CK8、CEA、CA125、p53阳性;CK5/6、CK20、MC、cal、vim、TTF-1阴性。结论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目前认为是起源于第二苗勒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形态与卵巢浆液乳头状腺癌和乳头状细支气管肺泡癌相似,诊断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应首先排除肺及卵巢癌的转移。免疫组织化学对于腹膜原发性腺癌与肺及卵巢的腺癌鉴别无意义,但可以排除腹膜原发性上皮型恶性间皮瘤,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较卵巢癌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CEA单克隆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118例结肠炎、腺瘤、腺癌进行了定性及定位研究,三者染色阳性率分别为37%、89%及97%。并对其中55例血清CEA含量进行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对照。我们认为酶免疫组化能提高病理诊断的正确性,是诊断结肠癌的一种可取的简易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主要由成熟浆细胞构成,分裂象可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D79α、CD38、CD138和Kappa均阳性, Lambda、MUM-1、CD3、CD5、CD20和EBV均阴性。 WT1 mRNA和PRAME mRNA水平分别为0.073%和0.080%;IGH基因继裂重组阳性。结论发生于宫颈的髓外浆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分析。  相似文献   

19.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3例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3例肛管直肠AMM,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13例肛管直肠AMM多为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5.8岁,镜下肿瘤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常呈巢状,弥散片状或梁状分布.多数瘤组织中含有黑色素,少数无色素.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染色S-100、HMB45阳性.结论 肛管直肠AMM恶性程度高,预后差,HMB45和5-100是其敏感性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雷钧  李隆玉  程晓晓 《江西医药》2013,48(6):476-478
目的探讨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s in situ of the cervical,AIS)的诊断与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9例宫颈原位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AIS经阴道镜下活检联合诊断性锥切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显著优于阴道镜多点活体组织病理检查(40%)(P〈0.01)。(2)39例中经术前确诊为AIS 16例,余23例经术后病理确诊,宫颈锥切术14例;全子宫切除术(或加双侧附件)共13例,锥切术后补充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5例,术后标本阴性;次广泛子宫切除术2例,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0例,锥切术后补充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1例,术后标本阴性,宫颈鳞癌IIb期G2合并AIS行同步放化疗1例。各治疗方式无显著性差异(P〉0.05);(3)随访1-5年,宫颈锥切术后复发1例,全宫术后复发1例,死亡0,生存率均为100%。结论对于阴道镜下活检、宫颈管刮、细胞学提示为宫颈的癌前期病变,可考虑行宫颈锥切术以明确诊断除外浸润癌;目前随访发现:不同术式对于疾病的短期复发及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