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快速心脏扫描,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合理的设备参数设置,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了16排CT心脏快速扫描,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观察,以显示出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等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有26例(86.67%)冠状动脉内径≥2mm的部分显影良好,能满足临床影像诊断需要,共显示病变部位45处;4例(13.33%)的部分血管影欠佳或未显影.9例另行DSA检查,其诊断结果与CTA冠状动脉成像基本一致.结论 CTA冠状动脉成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高质量的CTA冠脉成像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在健康体检中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二代宝石能谱CT对本院24名体检人员行冠状动脉CTA体检筛查.结果:24名年龄在42~59岁之间的受检人员中阳性(即发现异常表现者)17人,阳性率70.8%,其中冠状动脉变异2人,冠状动脉斑块5人,冠状动脉心肌桥10人,心肌灌注较差1人.结论:40岁以上人群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的阳性率,应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开展冠状动脉CTA体检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着双源CT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已成为研究热点。文中探讨单次对比增强的双源双能量CT血管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评估颅内出血及其原因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双源CT头颅常规平扫(conventional nonenhanced CT,CNCT)及对比增强双能量CT扫描(80 kV/400 mA和140 kV/95mA)。利用Liver VNC软件进行对比增强双能量CT数据处理得到虚拟平扫(virtual nonenhanced CT,VNCT)数据,与CNCT检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较,分析CNCT和VNCT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平均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病灶检出率的差异。利用双能量CTA判断颅内血管异常,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所检出的病变比较诊断符合率。结果双能量VNCT的图像质量低于常规平扫(Z值=-6.576,P<0.01),但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VNCT的正常脑组织及出血区CT值、信号噪声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低于CNCT(P<0.01)。VNCT和CNCT对病灶的检出结果相似。在43例临床疑有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中,双能量CTA检出25例患者为动脉瘤,4例为动静脉畸形,3例为烟雾病,11例为阴性,与DSA或手术证实结果完全一致。双能量CTA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DSA(P<0.01)。结论从双源双能量CT中获得VNCT平扫图像可用于诊断颅内出血,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双能量CTA与DSA的诊断符合率很高。应用该技术可减少每次平扫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能谱技术对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16例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进行CT能谱扫描,使用GSI(能谱分析软件)对能谱图分析,使用OPTIMAL CNR曲线最佳CRN单能量图像对肝脏的病变情况进行分析,分别算出单能量图像与混合能量图像的噪声比比值,然后使用t检验对其执行对比。结果在动脉期混合能量图像与最佳CNR单能量图像客观评价指标比较及门静脉期混合能量图像与最佳CNR单能量图像客观评价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单能量图像的成像质量要比混合能量图像的好很多,两组指标相比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能谱技术可以显著提升在肝硬化基础上发展的原发性肝癌病变的图像品质,非常有利于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杨敏 《大家健康》2016,(10):42-42
目的:试论宝石能谱CT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并和冠状动脉造影相比,以便分析宝石能谱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准确性。结果:经分析结果显示,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的质量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近端、远端的分支较为清晰,且宝石能谱CT对冠状动脉成像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8%、96.1%。结论:宝石能谱CT对于冠状动脉成像有很高质量的图像与诊断准确性,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64排CT已广泛用于临床冠状动脉成像造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能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作出筛选性诊断,并能对中老年患者术前作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且越来越得到临床的应用及认可。本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100例患者冠状动脉CTA资料,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总结和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0例冠状动脉CTA检查,其中男性6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CT一站式检查结合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拟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均于我院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并在2周内于外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和分析CTA图像,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对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CTA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96.15%,特异度为81.25%,准确率为92.65%,阳性预测值为94.34%,阴性预测值为86.67%,Kappa值为0.79,一致性较高;CTA对冠脉主要分支病变的诊断效能,灵敏度比较:LAD>LCX>LM=RCA,特异度比较:RCA>LAD>LCX>LM,准确率比较:LAD>LCX>RCA>LM。结论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作为冠心病的辅助检查和筛查手段在临床应用,有较高的排除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双能量能谱CT的多维度、多参数成像可用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预测病理分级、肿瘤预后和疗效随访。目前对于肾细胞癌的双能量能谱CT应用,主要集中于虚拟平扫单能图像/碘图有助于肾脏肿块的发现,能谱曲线特征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肾细胞癌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肾细胞癌灌注成像与微血管的发生,综合治疗的疗效评估以及影像组学和纹理分析等方面。本文旨在阐述双能量能谱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并对近年来兴起的放射组学和人工智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心内科2016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中选出130例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整理诊断准确率等。结果:CTA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为95.38%,灵敏度为95.06%,特异度为95.92%。对于近段血管、中段血管和远段血管的阳性率:CTA与CAG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冠脉狭窄程度的判断:CTA在轻度狭窄的检出率为9.60%,明显高于CAG的检出率5.37%(P<0.05);对于正常、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的检出率:CTA与CAG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冠心病的准确率高,对于病变血管以及狭窄程度的评估准确率高,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能谱CT的能谱成像和分析功能对肺部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其中肺鳞状细胞癌13例,肺腺癌9例,肺类癌1例,结核球6例,炎性假瘤1例,肺动静脉瘘1例(具有典型的CT表现),均采用宝石能谱CT的能谱成像模式扫描,获得动脉期、静脉期的70keV单能量图像和碘基图像,利用单能量图像的能谱分析功能,观察不同肺部占位性病变在单能量图像获得的能谱衰减曲线异同以及不同物质的含量,并比较不同占位性病灶间碘基值、水基值及病灶在不同keV下的CT值及斜率的差异,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应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分别对比良恶性肺占位病变组间不同单能量下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含量与水含量的差异。在动脉期、静脉期两期中良性肺占位病变与恶性肺占位病变组间不同单能量下CT值比较显示,单能量越低时CT值差别越大,在40keV时,其CT值差别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脉期和静脉期两期碘基图像上良性肺占位病变组的碘浓度均低于恶性肺占位病变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水基值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动脉期及静脉期中良性肺占位能谱曲线斜率明显低于恶性肺占位的斜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CT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动脉期及静脉期肺鳞癌组能谱曲线的斜率均高于肺腺癌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通过CT能谱成像的单能量图像、碘基图像和碘物质定量分析,可以反映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血供特点及增强幅度,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