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时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0年3月~2012年1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84例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的为治疗组,予普通早产儿奶粉喂养的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开奶期间胃潴留程度,体重增长情况,达全肠道营养的时间,是否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以及肠道无菌性血便.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胃潴留程度明显减轻,体重增长好,达全肠道营养时间缩短,发生NEC及无菌性血便概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时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原因,认识并解决喂养不耐受的问题,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方法 对2002~2008年在我院出生的210例早产儿进行分析.结果 共出现喂养不耐受56例,表现为腹胀、呕吐、胃潴留,多发生在肠道喂养后第一周.结论 体重越低,越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如腹胀、胃潴留,体重越大的早产儿,易出现以呕吐为主要症状,提示我们在喂养开始的一周内应注意监测,注意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胎龄小于等于32周早产儿102例和胎龄大于32周早产儿36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某些高危因素(母体异常、胎盘脐带异常、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分娩方式、产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情况、围生期感染、呼吸暂停、机械通气等)与不同胎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结果小于等于32周组早产儿与大于32周组早产儿中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分别为41.18%和22.38%,两者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小于等于32周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有: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呼吸暂停、机械通气;大于32周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有:胎膜早破、围生期感染、呼吸暂停。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临床防治工作中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 ,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 ,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方法 :对我院1998年 6月~ 2 0 0 3年 6月住院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2 16名早产儿中共出现喂养不耐受 5 6例 ,占 2 5 .9% ,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潴留、胎粪排出延迟等。结果 :体重越低、胎龄越小及有窒息史的患儿易发生喂养不耐受 ,给予部分静脉营养 ,结合肠道喂养 ,辅助胃肠动力药等 ,可解决早产儿喂养问题。结论 :早产儿易发生喂养耐受 ,体重越轻 ,胎龄越小 ,越易喂养不耐受 ,有窒息史的早产儿也易发生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1]。早产儿胃肠功能功能障碍易出现呕吐、胃食管反流、腹胀、胃潴留等问题,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目前学术界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有所差异,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2]:①呕吐,腹胀(24h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②胃残余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24 h胃残余量超过喂养总量的1/4或持续喂养时超过1h的量;③胃残余被胆汁污染;④大便潜血阳性;⑤大便稀薄,还原物质超过2%(乳糖吸收不良);⑥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⑦奶量不增或减少,体质量不增。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早产儿存活率逐渐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治愈率成为衡量儿科临床医疗护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早产儿科学合理地喂养,促进其胃肠功能成熟,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最终能够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早期喂养不耐受喂养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胎龄≤34周、出生后1周内反复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量喂养组(38例)和中断喂养组(40例),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改善及喂养结局的差异性.结果 相对于直接中断喂养,微量喂养3~5天的患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研究早产儿具有28.5%不耐受发生率,发生比例随着胎龄、体重的减小而升高,极低体重早产儿具有63.6%不耐受发生率.不耐受早产儿通常在肠道喂养后第一周内出现腹胀、呕吐、胃潴留.喂养不耐受的体重小、胎龄小早产儿主要见腹胀、胃潴留,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主要见呕吐.结论 :开始肠道喂养后一周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临床中应当对喂养不耐受症状进行严格监测.  相似文献   

8.
宋淑杰  曲淑兰  王艳阳  张昕  鲁秀玲  赵旭 《吉林医学》2009,30(13):1350-1350
早产儿消化系统有其特殊的特点,喂养困难、喂养后易出现不耐受,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故应进行药物治疗。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对20例早产儿进行观察,证明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腹胀缓解有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赵月霞 《海南医学》2006,17(7):88-89
目的观察静脉点滴小剂量红霉素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我科收治的60例符合条件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同样胃肠道喂养及静脉营养的条件下,观察组同时静脉点滴红霉素3-5mg/kg/d.结果观察组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以及达到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以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且应用是安全的,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295-298
随着围产医学的不断进步,早产儿存活率大大提升。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不健全,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又延长了实现全肠内营养的时间,甚至可能影响早产儿出生后的追赶性生长及远期预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已成为其不能顺利建立肠内营养从而实现全肠内营养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微生态制剂等方面讨论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改善策略,以期找到更为科学的措施来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反应范围模型指导下探讨住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发生的风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有效防治早产儿FI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入住新生儿科的早产儿。在反应范围模型指导下设计临床观察表,从预测性稳态、反应性稳态、稳态超负荷及稳态失败等方面对发生FI及未发生FI者进行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早产儿FI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模型的有效性。结果 ①207例早产儿中,男性125例,女性82例,胎龄27+2~37周,平均(33.48±1.66)周;出生体质量830~3 120 g,平均(2 019.55±334.38) g。早产儿FI发生率为33.8%;FI主要发生在开奶72 h内,早期早产儿FI的临床表现以胃潴留为主,晚期早产儿FI则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②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宫内窘迫、宫内感染、氨茶碱应用、母乳喂养及两次大便间隔时间与早产儿FI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与出生体质量是FI的保护因素,胎龄越大,出生体质量越重,FI发生的风险越低。宫内窘迫、氨茶碱应用、两次大便间隔时间超过3 d是FI发生的高危因素。③经回代预测,回归方程的回代率为92.73%,预测FI的敏感度为97.14%,特异度为88.32% ,准确度为91.30%。 结论 胎龄低、出生体质量低、宫内窘迫、使用氨茶碱及两次大便间隔超过3 d是FI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适用于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FI发生风险模型;该模型能够为临床确定FI的高危人群和及时进行干预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振  付阳喜  曹嫚  周英  刘晓日  何少为  李明霞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91-2393,2401
目的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2009年入住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新生儿科的286例早产小于胎龄儿,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259例进行研究,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0.5%,临床表现以胃潴留为主(56.8%),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生后3 d内。单因素分析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孕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分娩前使用激素、开奶时间、开始排便时间、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能对喂养不耐受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示出生体质量、孕母文化程度及分娩前使用激素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保护性因素〔β<0,exp(β)<1〕;开奶时间、排胎便时间、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度综合征及新生儿窒息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β>0,exp(β)>1〕。结论早产小于胎龄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高,影响因素众多,需积极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红霉素(erythromycin,EM)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至2010年FI早产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组,各30例,Ⅱ、Ⅲ组在早产儿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霉素,剂量分别为5mg.kg-1.次-1、1次.d-1,5mg.kg-1.次-1、1次.12h-1。比较3组早产儿相关营养和生长发育指标。结果经胃肠摄取热卡达209.5kJ.kg-1.d-1和419.0kJ.kg-1.d-1日龄、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体质量、头围和身长的平均增长速度Ⅰ组和Ⅱ、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组和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霉素能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促进其早期的体格生长发育。不同给药方案与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联合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微生态制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微生态制剂予以治疗)和研究组(采用小剂量红霉素+微生态制剂予以治疗),每组各51例,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治疗效果。结果①研究组早产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3%(47/51),对照组为67.31%(35/51),研究组早产儿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早产儿均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好。结论在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联合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和微生态制剂,效果显著,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围生医学的进步、新生重症监护病房设备的完善以及护理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晚期早产儿(LPI)的出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对LPI的研究成为儿科医学的研究热点。LPI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具有潜在的脑损伤,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远期神经心理发育结局与长期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可导致其远期神经心理发育落后于正常足月儿。对LPI的随访、定期监测和及时系统干预有助于LPI神经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杨舜妆 《中外医疗》2014,(17):148-149
目的:探讨早产儿管饲时不同体位并发症的发生及分析有效护理的措施,以提高早产儿经口胃管喂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84例经口胃管喂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早产儿管饲时采取的体位差异,分成仰卧位组、俯卧位组和右侧卧位组各28例,观察3组早产儿管饲后产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早产儿管饲常见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腹胀,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护理措施后,右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腹胀发生率分别为10.7%及7.1%,明显低于右仰卧位组的53.6%,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右仰卧位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管饲后采用右侧卧位和俯卧位,与仰卧位比效果更好,能显著降低管饲并发症的发生率。早产儿经口管饲过程中必须采取合适的体位及妥善的固定方法、加强患儿口腔护理与呼吸情况的监测、及时处理恶心等并发症,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早期微量喂养结合新生儿抚触对早产儿喂养难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给予早期微量喂养与新生儿抚触;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微量喂养。结果:治疗组发生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对照组有4例发生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发生了肠穿孔,3例发生了吸人性肺炎。治疗组在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住院天数、胎粪排出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O.05)。而蓝光照射的时间(第1天TCB〉6mg/dl、第2天TCB〉9mg/dl、第3天后TCB〉12mg/dl时则予光疗)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喂养结合新生儿抚触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不耐受问题,并且可促进胎粪排出,改善患儿营养状况,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而对黄疸水平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孕34~36+6周出生的新生儿称晚期早产儿,占早产儿的70%,临床上又称为近足月儿。近年来,我国晚期早产儿在早产儿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晚期早产儿人数逐年增加。多数研究发现,晚期早产儿的健康状况不太理想,与足月儿相比存在较多的健康问题,晚期早产儿的病死率、患病率均较高,神经发育与足月儿相比较为迟缓,晚期早产儿出生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大,如新生儿湿肺、呼吸窘迫综合征、体温不稳定、黄疸、持续肺动脉高压、呼吸困难和喂养困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