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 80例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结果根据研究结果 ,影响临床血液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主要为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的采集方法、抗凝剂与血量的比例、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的保存条件等。结论影响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检验准确性的因素比较多,临床中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5-236
目的分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对我院检验科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化验的40份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回顾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保存及抗凝剂使用量等方面。结果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的来源、抗凝剂和血量的比例、标本采集后的送检时间和保存条件等都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结论临床检验人员应该对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以将最为可靠准确的依据提供给临床医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临床血液不合格的标本进行常规临床检验分析。方法对某部官兵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68份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其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结果通过对68例临床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误差原因分析,其中采血时间不恰当,占23.53%,采血标本量不足占39.71%,血液标本有凝块占16.18%,溶血占8.82%,其他因素占11.76%;经统计学分析,采血标本量不足是导致血液检验误差的主要原因,与其他各因素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提高患者血液标本的质量,应严谨做好每一个环节,避免标本误差的出现,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周玉洁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92-493
目的分析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探讨正确采集检验标本的方法。方法对我院从2011年2月到2011年11月这段期间,各科室的住院患者进行采集血液做血液细胞学、免疫以及生化检查的1100份血液标本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进行严格的质量标准检查,以判定血液标本质量,对于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要进行准确的记录,标明血液样本不合格的原因,以探讨正确采集检验标本的方法。结果共收集了1100份血液标本,其中血浆标本为290份(26.4%),血清标本640份(58.2%),全血标本170份(15.4%)。其中有120份的血液标本不合格,占总血液标本的10.9%。其中不合格的原因:采血量不正确29份,所占比例为26.4%;标本容器选择不正确13份,所占比例为11.8%;标本溶血45份,所占比例为40.9%;错用抗凝20份,所占比例为18.2%;凝固3份,所占比例为2.7%。结论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是确保血液检验结果准确、真实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标本质量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采集检验标本的行为,保证检验标本流程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确保检验标本的可靠性,降低不合格检验标本的比例,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5.
李建芬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88+99-88,99
目的探讨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影响原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采集950份本院住院患者的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标本中溶血、脂血、凝血等情况及时处理并分析原因。结果对950份血液标本进行总体分析,其中含血清标本650份、血浆标本220份、全血标本80份,不合格标本60份,占标本总数的6.31%;经过分析,不合格标本主要由5种原因造成,分别为溶血10例(16.67%)、凝固5例(8.33%)、抗凝剂错用20例(33.33%)、量的误差18例(30.00%)及其他7例(11.67%)。结论分析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临床血液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原因以及解决方式,为减少临床上的误差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5000例,采取其外周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检验结果的误差进行统计,对误差进行分析,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5000例血液样本中,有500份出现误差,误差率为10%,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误差的原因分为检者自身因素、血液标本采集时间不合理、血液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送检时间过长以及抗凝剂浓度不合格等;其最主要原因为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即血液标本采集时间不合理、血液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送检时间过长,所占比例为78.0%,与患者自身原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进行血常规的监测中,加强对患者的血常规相应知识宣教,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有利于监测的准确性、减少血常规检验误差。  相似文献   

7.
马永梅 《北方药学》2011,8(4):91-92
目的:研究临床上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门诊住院40例病人临床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份不合格病人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中,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有:采血量不准确;采血时机不恰当;抗凝的标本有凝块;体外溶血;把病人标本弄错或者是标本采集好后没有马上按时送检等。其中采集标本量不够占总数的30,采集标本的时间不恰当占15,标本有凝块占27.5,溶血占5,其他原因占22.5。结论: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把握好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问题进行分析,为减小临床血常规检验误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50例健康体检者,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液标本,分别在不同温度、不同检测时间以及不同抗凝剂浓度下,对这50份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含量。结果不同温度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中,白细胞含量和血小板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检测时间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中,白细胞含量和血小板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抗凝剂浓度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中,红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血液标本保存温度不一致、检测时间不一致、抗凝剂浓度不合格均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在血常规检验时,应制定血液标本保存温度、检测时间及抗凝剂浓度的统一标准,并严格按照规范步骤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影响临床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份开展血常规检验的血液标本,对所有血液标本进行质控,筛查检验结果不准确的血液标本,并分析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检验, 2000份进行检验的血液标本中,检验准确1957份,检验不准确43份。检验结果不准确血液标本的溶血、凝血、抗凝剂使用不当、标本送检不及时、样本量不足、输液侧采集血液、采集不规范、操作不规范占比分别为97.67%、100.00%、93.02%、90.70%、62.79%、69.77%、88.37%、86.05%,高于检验结果准确血液标本的0.51%、0.41%、0.56%、0.36%、0、0.10%、0.26%、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溶血、凝血、标本送检不及时、输液侧采集血液、操作不规范是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液检验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临床要据此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积极保证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并提出相应优化政策。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不合格血液标本80例,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不合格原因,并提出有效对策。结果检验不合格标本80例,其中凝血与溶血占有主要原因,分别占41.25%、26.25%,其他原因为标准量不符合要求、抗凝管使用错误、采血位置不当、脂血、延时送检等。结论导致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凝血、溶血是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重要原因,应加强采血者的业务能力,加强采血过程的监控,提高检验科室与临床的有效沟通,对采血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丁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320-321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的因素及临床控制策略,以提高血液样本检验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采集的340份血液样本,并分析血液样本检验的质量。结果340份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的标本有40例,占总数的11.76%。结论通过进行分析造成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方法不当、抗凝剂和血量比例不合理等,所以规范采集方法,实施标准化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检验的质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血液临床检验的实际经验,探讨分析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l2年6月在我院采集的460份血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些血液样品进行免疫、生化、血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共收集460份血液标本,其中全血61份,血浆230份,血清169份。通过检验,查出有37份血液样本不合格,血液样品不合格率达到8.04%(37/460)。通过分析和总结不合格血液样品产生的不同原因,将其分为5类:溶血、抗凝剂使用不当、血液凝固、标本量不准及其他,这5类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9.73%、21.62%、10.81%、32.43%、8.11%。结论在采集临床血液检测标本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标本采集规范,保证血液样本的质量,确保能够得到准确的血液检测结果,提高临床的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解决的对策。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检验科5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50例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中,因溶血、血凝固方面的原因导致不合格的分别为20、21例;此外,血液样本被延误送检的5例,使用抗凝剂比例不当的为3例,药物影响血液检测的1例。结论严格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流程,完善血液标本质量监督体系,强化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感等措施,能使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本院检验科确诊的371例患者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研究,并对其不合格原因及对策予以分析。结果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得知,血凝107例,占比28.84%、标本量少88例,占比23.72%、容器选择错误58例,占比15.63%、患者信息不相符50例,占比13.48%、采集不规范42例,占比11.32%、脂血20例,占比5.39%及疑似标本污染6例,占比1.62%等。结论针对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情况而言,医务人员应严格送检时间,加强规范操作,以提高血液标本检验合格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合格血液标本在临床检验中的原因。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科接受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50例,记录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在临床检验中的原因。结果在150份血液标本中,有14例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9.33%。不合格血液标本的种类包括:3例溶血,占比21.4%;4例凝血,占比28.6%;5例标本量不足,占比35.7%;2例标本错误,占比14.3%。结论不合格标本对血常规检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在临床应用时要分析总结出现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合格的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研究探讨其解决对策。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本院检验科2012年9月~2013年6月期间采集的53例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合格的53例血液标本中,标本延迟送检9例,占16.98%;溶血17例,占32.08%;标本出现凝块15例,占28.30%;标本量不足7例,占13.21%;其它5例,占9.4%。结论在采集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时,要严格操作流程、操作规范,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参考价值,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对策。方法选自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送检的1500份血液标本,对这1500份血液标本进行分析,了解临床检验不合格率,积极的查找原因,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结果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不合格率为10.9%。其中120份不合格标本中,33.3%是由于标本凝固导致的,25.0%是由于没有及时送检导致的,16.7%是由于标本量不足导致的,12.5.0%是由于患者信息丢失导致的,8.3%是由于采血过程不规范导致的,4.2%主要是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合格导致的。结论血液标本临床检检验不合格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通过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解决,能够进一步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生化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方法展开观察与分析,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进行生化检验的1500例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中130例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并分析生化血液标本质量受到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130例生化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中,溶血标本由44例,占33.8%;标本量较少的有23例,占17.7%;标本的放置时间过长的有20例,占15.4%;餐后抽血16例,占12.3%;将EDTA2K混进血清标本中有8例,占6.2%;在输液中同侧手臂采集的血液标本有4例,占3.1%;另有15例因其他因素导致检验不合格,占11.5%。结论生化检验人员应深入分析血液标本检验前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将薄弱环节找出,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充分促进生化血液标本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产生原因,并总结相关措施,从而降低血液检验标本的人为误差,确保血液检验的准确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的153例存在误差的血液检验标本登记并标记,与相应的临床科室联系并沟通,对引起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探讨血液检验标本中诱发误差的因素及相应措施。结果对153例存在误差的血液检验标本进行分析后,得出导致血液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患者本身、标本采集、标本送检、标本检验四个环节原因。结论由于血液检验所提供的检验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临床医师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为了降低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对检验标本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监督,保证规范工作操作规程,制定实施严格合理的血液检验相关制度体系,从而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黄敬 《黑龙江医药》2014,(3):597-598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对策。方法:对某医院2012年10-12月收集的血液标本4015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15份血液标本中,检测不合格218份,百分比为5.43%;通过对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可知,主要有样本量少、溶血、抗凝不全、容器不当、输液同侧采集、受检者准备不足、送检不及时及标本污染等方面。结论:为了使得临床检验血液标本更为合格,即保障检测准确性,就需要相应科室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且相关人员应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及专业技能等,最大化减少不合格的风险,促使检验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