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IL-2联合CVD方案(DTIC+VCR+DDP)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前者采用IL-2联合CVD方案化疗(治疗组),后者采用CVD方案化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疗效、毒副反应、免疫水平。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7.8%,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效率41.9%(P〈0.05)。治疗组化疗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IL-2免疫治疗的患者在化疗一周后免疫水平较前提高,而没有免疫治疗的对照组一周后免疫水平明显下降,两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联合CVD方案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
癌症疼痛患者外周血中IL-1β、IL-6、TNF-α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探讨IL-1β、IL-6、TNF-α的表达与癌症疼痛的关系。[方法]选取38例癌症疼痛的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人群和30例无疼痛的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集空腹时静脉血5ml,采用ELISA法检测IL-1β、IL-6、TNF-α的水平。[结果]癌症疼痛患者外周血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0例健康人群和30例无疼痛的肿瘤患者两组之间也具有明显差异(P〈0.05),轻度疼痛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中重度疼痛组(P〈0.05),吗啡治疗疼痛效果差的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1β、IL_6、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吗啡治疗疼痛效果好的患者(P〈0.05)。[结论]癌症疼痛患者IL-1β、IL-6、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疼痛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高表达可能与吗啡止痛效果欠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8例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照组38例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和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淋巴结清扫个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血清TNF-α、CRP、IL-6、IL-10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组TNF-α、CRP、IL-6及IL-10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3 d血清TNF-α、CRP、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开胸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表达水平与化疗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30例DLBCL化疗耐药患者为化疗耐药组,30例DLBCL化疗敏感患者为化疗敏感组,2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ELISA法测定两组DLBCL患者治疗前、中、后及对照组血清中IL-2、IL-6、IL-8、IL-10、TNF-α、IFN-γ水平。结果 化疗耐药组患者血清中的IL-6、IL-10治疗前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敏感组患者治疗前和对照组表达水平(P值均<0.05),治疗缓解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2、P=0.015)。DLBCL复发耐药时,患者血清中的IL-6、IL-10又高于缓解时水平(P=0.004、P<0.001)。化疗耐药组Ⅲ~Ⅳ期患者治疗前IL-6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其他细胞因子IL-2、IL-8、TNF-α、IFN-γ水平在化疗耐药组、化疗敏感组、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患者血清中的IL-6、IL-10表达水平的高低与DLBCL化疗疗效密切相关,可能与DLBCL细胞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5.
刘海荣  李岩  赵跃然  许晓群 《中国肿瘤》2008,17(12):1061-1063
[目的]探讨化疗对乳腺癌患者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和Th2类细胞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乳腺癌组IL-2mRNA(4)、IL-12mRNA(5)阳性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10,14)及良性乳腺肿瘤组(11,16)明显减少(P〈0.05);IL-6mRNA(19)、IL-10mRNA(16)较正常对照组及良性乳腺肿瘤组(8,5)显著增加(P〈0.05);正常对照组及良性乳腺肿瘤组Th1和Th2类细胞因子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fP〉0.051。乳腺癌化疗3个周期后,IL-6mRNA(8/36)和IL-10mRNA(6/38)阳性表达均较化疗前(19/25,16,28)显著降低(P〈0.05);IL-2mRNA(14/30)和IL-12mRNA(15/29)阳性表达均较化疗前(4,40,5/39)显著升高(P〈0.05)。[结论]化疗可使早期乳腺癌患者Th2类细胞因子的强势表达向Th1类逆转,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化疗、热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白细胞介素(IL)-2、IL-6水平的影响。方法67例NSCLC患者分为化疗组35例,热化疗组32例,观察其在治疗前后IL-2、IL-6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化疗组与热化疗组IL-2、IL-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和热化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IL-2、IL-6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热化疗组与化疗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化疗较单纯化疗明显提高IL-2、IL-6的水平,热化疗对NSCLC患者免疫状态干预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益气养阴清热化痰中药对晚期肺癌恶病质小鼠治疗反应状况。方法建立晚期Lewis肺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非荷瘤对照组、荷瘤对照组、中药组和甲羟孕酮组。浓缩中药溶液和甲羟孕酮(16mg/kg·d)于造模5天后出现恶病质后每日灌服0.2ml,对照组0.2ml生理盐水灌胃,连续8天。观察小鼠体重、饲料消耗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TNF-α、IL-6的表达。结果(1)小鼠生存状态:体重和饲料消耗量,中药组和甲羟孕酮组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甲羟孕酮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检测肺癌组织:中药组和甲羟孕酮组TNF-α和IL-6表达较荷瘤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减少(表现为灰度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清热化痰中药对TNF-α、IL-6表达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改善Lewis肺癌恶病质小鼠的生活质量上与甲羟孕酮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in)在消化道肿瘤化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3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化疗+Gin(C+G)组20例和化疗(C)组10例,观察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分别于化疗前ld和化疗结束后1d检测患者血浆Gin水平,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转铁蛋白(TFN)水平,动态观察患者饮食及呕吐腹泻情况。结果化疗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结束后C+G组Gin、ALB、RBP、PA、TFN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给予化疗消化道肿瘤患者Gin营养支持,可提高结构蛋白质合成,改善营养水平,减少炎性介质表达,降低肠道通透性,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有利于防治化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姑息化疗对晚期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间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7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采用针对性提升免疫功能护理干预者纳入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者纳入对照组,另选取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为健康组。比较三组受试者细胞免疫功能,并对化疗前后肺癌患者相关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与健康人群相比,前者外周血CD4~+T细胞低于后者,CD8~+T细胞高于后者,CD4~+/CD8~+T细胞比值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与化疗前比较,肺癌患者化疗后外周血CD4~+T细胞升高,CD8~+T细胞降低,CD4~+/CD8~+T细胞比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与化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达的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达的IL-4、IL-6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的免疫细胞相关因子IFN-γ、TNF-α、IL-2、IL-4、IL-6和IL-10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晚期肺癌患者采用姑息化疗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但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不明显,经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胸腺肽α1对84例肿瘤化疗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胸腺肽α1(迈普新)用于改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化疗加迈普新组40例(A组),迈普新1.6 mg皮下注射,每周3次.单用常规化疗组44例(B组).结果 2周期治疗后,胸腺肽α1联合化疗组的淋巴细胞表面表达IL-2R水平,血浆IL-2,IL-12,IFN-γ水平明显高于单用化疗组(P<0.05),IL-3的水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肽α1能明显提高患者化疗后多种淋巴细胞因子的水平,从而改善接受化疗机体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观察奈达铂(nedaplatin,NDP)联合氟尿嘧啶(5-Fu)和顺铂(cisplatin,CDDP)联合5-Fu治疗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采集61例病例,NDP+5-Fu组(NF组)30例,CDDP+5-Fu组(DF组)31例,NF组采用NDP80~100mg/m2,静脉滴注,d1,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d1、2,5-Fu400mg/m2,静脉推注,然后5-Fu600mg/m2持续静脉滴注约22h,d1、2;DF组采用CDDP30mg/m2,静脉滴注,d1~3,其他药物的用法同NF组。结果NF组和DF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3.33%和35.48%,无显著差异(P>0.05);NF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小,肝肾毒性轻微。结论NDP治疗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不低于CDDP,副作用易于耐受,因此特别适合老年人采用,对CDDP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CDDP不良反应的病例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根治术后放疗与放化疗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放疗或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163例食管癌根治术后2月内行预防性放射治疗,其中125例术后单纯放射治疗(单放疗组),38例行术后序贯性放疗和化疗(放化疗组)。全纵隔放疗剂量45~60Gy,44例行双锁骨上预防性照射,剂量为50Gy。结果 全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4.05%、45.75%、35.89%和3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N分期、TNM病理分期、放疗总剂量和化疗与食管癌术后放疗的预后生存有关,P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和评价紫杉醇联合顺铂双周和三周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性。方法经病理和细胞学证实的60例Ⅲ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双周疗法组(n=30例)紫杉醇80mg/m2,顺铂40mg/m2ivgttd1,8,第21天重复;三周疗法(n=30例)紫杉醇140mg/m2,顺铂60mg/m2ivgttd1,第21天重复。测定给药后3,12,24h的血药浓度,并评价经化疗2周期后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双周疗法和三周疗法的有效率分别为40.0%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双周疗法的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双周方案治疗晚期NSCLC较三周疗法更为安全有效,患者易于接受,适用于临床,值得增加病例数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以铂类为基础的GP(吉西他滨+ 顺铂) 联合化疗和单药吉非替尼( IRESSA) 一 线治疗ⅢB2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60 例ⅢB~ Ⅳ期从未接受过化疗的非小 细胞肺癌患者中,单用吉非替尼治疗26 例,GP 方案治疗34 例。吉非替尼组为吉非替尼250 mg/ d ; GP 组为吉西他滨1 250 mg/ m2 ,第1 ,8 天,顺铂75 mg/ m2 ,第1 天。每三周为一周期,两周期后评价客观疗 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吉非替尼组26. 9 %(7/ 26) ,GP 组29. 4 %(10/ 34) , P > 0. 05 ;疾病控 制率吉非替尼组76. 9 %(20/ 26) ,GP 组50. 0 %(17/ 34) , P < 0. 05 。GP 组主要存在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 应毒性( P < 0. 05) ,吉非替尼组的毒性反应主要为皮疹和腹泻。结论 GP 方案和吉非替尼单药一线治 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可获得一致的客观有效率,但吉非替尼单药的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GP 组,且 其毒副反应较GP 组轻微,患者均可完全耐受。吉非替尼单药口服可考虑作为治疗晚期化疗难耐受的 NSCLC 患者的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莪术油、莪术油联合γ2射线照射对鼻咽低分化鳞癌细胞株CNE22 的增殖抑制和诱 导凋亡作用;分析莪术油是否具有放疗增敏的作用,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CNE22 细胞,莪术 油以体外直接加药的方式作用于CNE22 细胞,采用MTT、流式细胞术、电镜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莪 术油单用或联合γ2射线对CNE22 的诱导凋亡作用、放疗增敏作用。结果 莪术油单独使用,对CNE22 细胞有确切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并与常规化疗药物52Fu 有相近的抑制作用( P > 0. 05) 。莪术 油的药物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最低起效浓度为10μg/ ml ,最佳作用时间为48 小时; 5μg/ ml 、100 μg/ ml 、300μg/ ml 的莪术油联合100 cGy 的γ2射线作用2 天后凋亡率由0. 5 %、2. 15 %、10. 2 %显著提高 到8. 6 %、14 %和26 % ,细胞的死亡率均在5 %以下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P < 0. 01) ;联合作用96h 后 试验组的细胞主要以死亡为主,凋亡较少;500μg/ ml 的莪术油主要导致细胞死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较高浓度时,莪术油使CNE22 细胞阻滞在G1 期。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的超微 结构可以看到凋亡小体。结论 莪术 油可以抑制鼻咽癌细胞CNE22 的增 殖并诱导其凋亡;莪术油和100 cGy 的 γ2射线联合作用有明显的增敏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及影响细胞生长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6.
卵巢癌患者CA125 表达和免疫状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细胞CD3+、CD4+、NK+ (CD3-/CD(16+56) +)浓度细胞的百分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CA125的浓度。结果 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者CD3+、CD+、和NK+细胞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随着患者血清CA125浓度的增加,CD3+、CD4+、NK+细胞均逐渐降低,并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59,P<0.01;r2=-0.923,P<0.05;r3=-0.912,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CA125浓度逐渐增加,CD3+、CD4+和NK+细胞则逐渐降低;伴肿瘤转移者的CA125浓度显著高于未转移者(P<0.01),而CD3+、CD4+和NK+细胞却显著低于未转移者(P<0.05)。结论 卵巢癌能引起患者血清CA125表达率明显上升,而机体免疫功能显著下降。CA125的表达与患者免疫状态之间以及它们与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与替加氟持续静脉滴注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均为不能手术的Ⅳ期胃癌病人。均接受奥沙利铂130mg/m2,静滴2h,第1天;替加氟600mg/m2,经微量泵持续24h静脉输入,第1~5天,3~4周为一周期,连用2周期后,4周评价疗效。结果 21例患者中,CR0例,PR12例(57.1%),NC6例(28.6%),PD3例(14.3%),总有效率57.1%。中位缓解期4.6个月,中位生存期8.3个月,临床受益率85.7%。毒副反应主要是神经毒性、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结论 奥沙利铂与替加氟持续静脉滴注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可获得较高疗效,毒副反应能耐受,可作为晚期胃癌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患者对含奥沙利铂辅助化疗的耐受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接受含奥沙利铂(LOHP) 辅助化疗患者的耐受性进行评价。 方法 对2001 年11 月~2008 年1 月在我院接受含LOHP 方案辅助化疗的25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包括三种化疗方案:LOHP 联合持续灌注5 氟尿嘧啶(52Fu) 和甲酰四氢叶酸钙(LV) 的两 周方案( FOL FOX4) 、LOHP 联合快速输注52Fu 和LV 的三周方案(LOHP/ Fu/ LV) 、LOHP 联合口服卡 培他滨的三周方案( XELOX) 。结果 三种方案LOHP 的相对剂量强度分别为99. 4 %、93. 3 %、 100. 5 %。中位完成治疗周期数分别为8 、6 、6 周期。不能耐受不良反应是患者提前终止治疗的主要原 因。恶心(88. 8 %) 、呕吐(45. 6 %) 和外周神经毒性(71. 2 %) 、中性粒细胞下降(38 %) 和血小板下降 (55. 6 %) 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直肠癌患者与结肠癌相比,除了贫血的发生率稍高外,其他不良反应两 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 本组患者对含奥沙利铂方案辅助化疗的耐受性较西方人差。疗效是否有差 异还需等待生存的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吗啡缓释片直肠、口服两种给药方式在癌痛控制中的疗效和胃肠道反应情况。方法  120 名中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成4 组,每组30 人。每组患者给予吗啡缓释片(30~60 mg) 止痛治疗, 每日2 次,共4 周。OR 组第1~2 周口服给药,第3~4 周直肠给药;RO 组第1~2 周直肠给药,第3~4 周口服给药;OO 组第1~4 周口服给药;RR 组第1~4 周直肠给药,观察两种给药方式在癌痛控制中的 疗效和胃肠道反应情况。结果 吗啡缓释片直肠、口服给药两种方式的镇痛缓解总有效率(RR) 分别: OR 组77 % ,RO 组80 % ,OO 组82 % ,RR 组77 %。直肠给药方式的胃肠道反应情况明显低于口服给药 方式。结论 吗啡缓释片通过直肠给药可以取得与口服给药一样的镇痛效果,且减少了胃肠道不良反 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