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两色金鸡菊头状花序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媛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3):3581-3584
目的:研究两色金鸡菊头状花序的化学成分,为其开发利用奠定化学基础.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NMR,MS,CD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包括有机酸类成分3个,分别为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1)、4-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2)、咖啡酸(caffeic acid,3);有机酸酯类成分1个,为对羟基桂皮酸甲酯葡萄糖苷(4-O-β-D-glucopyranosyl-p-coumaric acid methyl ester,4);二氢黄酮类成分2个,分别为2S-3',5 ',7-三羟基二氢黄酮(2S-3',5',7-trihydroxyflavanone,5)、(2R,3R)-3,4',5,7-四羟基二氢黄酮[(2R,3R)-3,4 ',5,7-tetrahydroxylflavanone,6];甾醇类成分2个,分别为豆甾醇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7)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8).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江南卷柏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采用中压C_(18)和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江南卷柏全草水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NMR、ESI-MS等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进行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江南卷柏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5-羧甲基-4',7-二羟基二氢黄酮(1);芹菜素-7-O-β-D-呋喃芹菜糖基-6,8-C-β-D-二吡喃葡萄糖苷(2);4',5,7-三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3);vicenin-2(4);5-甲氧基-4′-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5);5,5',7,7',4',4'-六羟基-(2',8')-双黄酮(6);unciflavone D(7);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8)。结论化合物2、3、6-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邵东旭  郑冬梅  胡锐  陈文  陈多谋  卓先勤 《中草药》2013,44(12):1558-1561
目的 首次对剑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全草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MS、NMR等)进行结构鉴定.对化合物1~8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 从剑叶金鸡菊全草氯仿部位中共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其中包含8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β,5α-diangeloyloxy-eudesm-(15)-ene (1)、1 β,6α-dihydroxyeudesm-4(15)-ene (2)、10αt-hydroxyoplopan-4-one (3)、(7R*)-opposit-4(15)-ene-1β,7-diol (4)、(7R*)-opposit-4(15)-ene-1 β,8-diol (5)、(7R*)-opposit-4(15)-ene-1β,11-diol (6)、(7R*)-opposit-4(15)-ene-1β,7α-diol (7)、4(15)-eudesmene-1β,7α-diol (8)、对羟基桂皮酸(9)、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10)、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1)、3,4-二羟基苯甲醛(12)、β-谷甾醇(13)、木栓酮(14)、木栓醇(15).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紫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穆丽华  张东明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1):1795-1797
目的:研究紫荆Cercis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3-甲氧基槲皮素(1),槲皮素(2),(2R,3R)-3,5,7,3′,5-五羟基黄烷(3),3′,5,5′,7-四羟基双氢黄酮(4),[+]-紫杉叶素(5),(2R)-柚皮素(6),无羁萜(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1和化合物3~7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江香薷的极性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江香薷的较大极性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运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7个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2,6二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3,4,5-三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3-hydroxyestragole-β-D-glucopyranoside(4),(6S,9R)-长寿花糖苷(5),腺苷(6),对羟基苯甲酸-β-D-吡喃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盾叶木Macaranga adenantha枝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分泌抑制活性筛选.方法用各种硅胶和凝胶色谱分离化合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分泌抑制活性.结果从盾叶木枝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leomiscosin A(1)、cleomiscosin B(2)、鞣花酸-4-O-α-D-吡喃鼠李糖苷(3)、鞣花酸-4-O-β-D-吡喃木糖苷(4)、香草酸(5)、(24R)-豆甾-4-烯-3-酮(6)、(24R)-豆甾-3,6-二酮(7)、(24R)-6β-羟基-豆甾-4-烯-3-酮(8)、胡萝卜苷(9)和β-谷甾醇葡萄糖苷-6'-O-十七烷酸酯(10);在10 μmol·L-1浓度下,化合物1,3和4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分泌的抑制率分别为57.4%,57.0%和64.4%.结论化合物10为首次从大戟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化合物1,3和4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分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旋蒴苣苔全草(Boea hygrometrica(Bunge.)R.Br.)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硅胶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即5,7,3',4'-四羟基-6-甲氧基-8-C-[β-D-木糖-(1→2)]-β-D-葡萄糖黄酮碳苷(1),对羟基苯乙醇(2),3,4-二羟基苯乙醇(3),罗布麻宁(4),阿魏酸(5),1′-O-β-D-(3,4-二羟基苯乙基)-6′-O-咖啡酰基-β-D-芹菜糖(1→3′)-葡萄糖苷(6),龙胆酸(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骆驼刺茎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和反相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学鉴定方法(1H-NMR、13C-NMR)结合文献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骆驼刺茎中分离并鉴定19个化合物,分别为:(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 3-O-β-D-glucopyranoside(1)、(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 9-O-β-D-glucopyranoside(2)、(1R)-4-[(3R)-3-hydroxybutyl]-3,5,5-trimethylcyclohex-3-enyl-O-β-D-glucopyranoside(3)、(1R)-3-[(4R)-4-hydroxybutyl]-2,6,6-trimethylcyclohex-1-methy-propyl-O-β-D-glucopyranoside(4)、松脂素(5)、松脂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6)、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7)、epoxyconiferyl alcohol(8)、阿魏酸(9)、2-(2-羟基苯)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10)、4,6-二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丙酮(11)、香草醛(12)、对-羟基苯甲酸(13)、对-羟基苯甲醛(14)、烟酸(15)、甲基-α-D-呋喃果糖苷(16)、红车轴草素(17)、异鼠李素-3-O-刺槐二糖苷(18)、异鼠李素-3-O-β-芸香糖苷(19)。结论:其中,化合物1~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卵叶远志地上部分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系统研究卵叶远志Polygala sibir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利用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其中6个为(口山)酮类化合物,分别为6-羟基-1,2,3,7-四甲氧基(口山)酮(1);1,2,3,6,7-五甲氧基(口山)酮(2);1,7-二羟基-2,3-亚甲二氧基(口山)酮(3);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4);1,3,7-三羟基-2-甲氧基(口山)酮(5);1,6,7-三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6).此外还分离得到α-菠甾醇(7);α-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8);角鲨烯(9)和远志糖醇(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南海多室草苔虫甾醇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i H  Zhou XF  Yang YL  Sun JF  Hu J  Liu YH 《中药材》2011,34(2):180-183
目的:研究南海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 L.)的甾醇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多室草苔虫石油醚部位分离到10个甾醇类化合物,鉴定为:胆甾-4-烯-3-酮(Ⅰ);胆甾醇(Ⅱ);3β,5α,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Ⅲ);24-甲基-5α-胆甾-72,2-二烯-3β,56,β-三醇(Ⅳ);3β-羟基-7-甲氧基-胆甾-5-烯(Ⅴ);过氧化麦角甾醇(Ⅵ);3β-羟基-胆甾-5-烯-7-酮(Ⅶ);6β-羟基-胆甾-4-烯-3-酮(Ⅷ);胆甾-5-烯-3β,7β-二醇(Ⅸ);胆甾-5,22(E)-二烯-3β7,α-二醇(Ⅹ)。结论:化合物Ⅴ~Ⅹ为首次从该种多室草苔虫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