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原地区不同居留时间健康男性青年尿中微量蛋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低氧环境下不同居留时间健康男性青年尿中微量蛋白含量.方法 采取由平原地区入伍到高原地区4个月(A组)、24个月(B组)及高原本地出生(C组)健康男性青年正常尿液标本共50份,以放射免疫法测定THB(Tamm-Horsfall蛋白)、β<,2>-MG(β<,2>-微球蛋白)和α<,1>-MG(α<,1>-微球蛋白).结果 居留高原不同时间健康男性青年THB均小于平原地区参考值(P<0.01),居留1 a以上及高原本地青年THB明显低于急进高原者.本地青年组β<,2>-MG与参考值对比无差异(P>0.05),而A、B两组β<,2>-MG均高于平原参考值和C组(P<0.01).各组α<,1>-MG均低于参考值(P<0.01),其中B组高于A、C两组(P<0.01).结论 在高原同一海拔地区居住不同时间的健康男性青年尿中主要微量蛋白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转铁蛋白(TRF)、尿免疫球蛋白G(IgG)和尿α1-广微球蛋白(α1-MG)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本院40例健康体检者和90例,r2DM患者晨尿中MAU、TRF、IgG和α1-MG的含量。90例T2DM患者根据尿常规中蛋白定性结果分为尿蛋白阳性组和尿蛋白阴性组;根据病程时间长短分为4组:T2DM1组(病程〈5年)、1、2DM2组(病程5~10年)、T2DM3组(病程10~15年)、1、2DM4组(病程〉15年)。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尿蛋白阴性组比较,MAU、α1-MG、TRF显著增高(P(0.001),IgG无显著差异(P〉0.05);尿蛋白阳性组与尿蛋白阴性组及对照组相比MAU、TRF、IgG和α1-MG均有显著增高fP〈0.001)。T2DM患者尿微量蛋白的含量与患病的时间具有相关性,患病时间越长.尿中微量蛋白的含量越高。结论尿中微量蛋白可作为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尿中MAU、TRF、IgG和α1-MG是诊断T2DM患者肾脏损伤灵敏、可靠的实验室指标。尿微量蛋白与T2DM的病程相关,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尿微量蛋白排出逐渐增多,甚至出现大量蛋白尿。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探讨急进高海拔地区不同时间对筑路工人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进驻海拔4600m施工现场后,分别在第1d、3d、7d、15d进行血红蛋白测试,与进驻前同体比较。结果:进驻海拔4600m地区第1d血红蛋白与其它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急进高海拔(4600m)地区第1d血红蛋白反应性升高,第3d、7d、15d有所降低,趋于稳定,但仍高于较低海拔(2260m)地区。 相似文献
7.
目前,临床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最理想的标本是留取24h尿液,但是要收集24h尿液比较麻烦、费时、不方便,收集准确性差。对于病情危重、少尿、休克、昏迷、年老体弱的患者更加难以准确地收集24h尿液。随意尿测定是目前最常用、最易行的方法,但应同时测定尿肌酐,因每日肌酐排除量相对恒定,可避免尿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对临床诊断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笔者对我院2008—09至2009—05收集的150例患者随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与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结果进行比对,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2岁。2d内自海拔1 600m进驻3000m地区夜间突发头痛,继之出现意识障碍并迅速加重,伴呕吐,无抽搐及大小便失禁。测血压110/80mmHg,双肺无湿啰音。初步诊断为高原性脑水肿。给予吸氧、脱水、激素等治疗,病情无缓解,发病7h送达我院。查体:呼吸40/min,血压122/72mmHg,意识浅昏迷,躁动,眼球居中,双侧瞳孔等大4.5mm,光反射迟钝,眼睑无下垂,无面瘫征。双肺呼吸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肌酐(Cr)、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微量蛋白(MA)在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7600-010分析186例糖尿病(DM)患者及45例健康对照组患者Cr、HbAlc和尿MA的浓度,分析它们在DN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DN组Cr、HbAlc和M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尿MA和HbAlc水平随病程的延长而呈逐步上升趋势,按高低顺序排列为病程10年以上组>病程6~10年组>病程1~5年组>病程1年以下组,HbAlc越高,MA水平也越高,两者具有关联关系。单项检测HbAlc或尿MA均有较高的DN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两者相比,尿MA的检测效果更佳,联合Cr、HbAlc和尿MA检测糖尿病合并肾损伤的阳性率为87.63%。结论检测尿MA和HbAlc在DN中,尿MA检测对DN的效果更好;若联合检测Cr、HbAlc和尿MA能有效提高DN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亦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给予积极防治可以降低糖尿病肾病的死亡率。我们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67例2型糖尿病并发早期肾病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通过治疗前后尿微量清蛋白的变化以观察其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原环境下急性高原病预后与慢性高原病关系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在高原环境下急性高原病患者的预后的与慢性高原病的关系。方法:对地处海拔3658m医院40年间(1955年12月-1995年12月)收治并符合筛选标准的18090例住院病例为样本,随访(1-15)年不等,样本中初入高原且以急性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为病例组,而以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在观察期间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1)两组慢性高原病患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降低,在第(1-4)年和10年以上观察年度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与总患病率,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RR=3.726,AR=73.16%,PAR=9.42%;(2)急性轻型高原病组的各型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与总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并且居急性高原病之最,RR=5.29,AR=81.11%,PAR=13.7%;高原肺水肿与高原脑水肿组的慢性高压病患病率高于对照组是源于高原心脏病发病率高造成;(3)急性轻型高原病组的各型慢性高原病患病率均高于高原肺水肿组(P<0.05-0.005)。结论:急性高原病与慢性高原病有关联,初入高原的急性高原病患者发生高原心脏病风险显著增加,在急性高原病类型中急性轻型高原病与慢性高原病的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2.
13.
高原康胶囊对急进高原大鼠血气及酸碱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高原康胶囊对急性高原反应期大鼠血气及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两个海拔类,每类四组,对照组(蒸馏水)和高(360mg/kg体重),中(180mg/kg体重),低(30mg/kg体重)三个剂量组,灌胃给药12h后取大鼠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两类地区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O2sa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血气指标有一最适剂量(180mg/kg体重)。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高、中剂量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两类地区比较,其血气指标均为海拔高的地区明显低于海拔低的地区。结论:增加机体动脉血氧饱和度,是高原康胶囊防治急性高原反应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高原心脏病(高心)诊断标准,回顾分析了按1982年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拟定稿诊断的高心100例。其中2例为扩张型心肌病,1例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余下的97例中25例存在明显阻塞性通气阻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应诊断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45例肺动脉压正常,应诊断为慢性高原反应(高反),确诊为高心者27例。为提高高心诊断的正确率,作者对高心、肺心和高反组的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肺功能和右心导管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并据此提出了高心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青藏高原急性高原肺水肿就地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青藏高原地区急性高原肺水肿1532例病例临床资料的分析与现场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就地治疗具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治轻防重,防治结合,治愈率高等特点与优越性并有良好的可行性;其治疗应着重解决缺氧,调整血流动力学紊乱,抗自由基肺损伤与抗渗出,营养支持4个主要环节。提出在发病现场实施有效救治者为就地治疗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直接法测试最大摄氧量(Vo_2max)评价心肺功能,用WHO—NCTB评价作业工效。结果表明:移居者空运进入3680m高原后,早期体力下降明显,Vo_2max下降23%,经7~15月适应后,体力可逐步恢复,达到稳定,但Vo_2max仍比平原值低7.97%。4350m移居者各项指标均较3680m移居者低,7月后已达稳定,但Vo_2max比平原下降21%。低氧时3689m移居者作业工效的影响,表现在反应速度变慢,工效下降,而4350m移居者已开始累及记忆功能,提示低氧的蓄积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和慢性高原反应的相互关系,作者回顾了按1982年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拟定试行稿的诊断标准诊断的高原心脏病27例,慢性高原反应45例。高原心脏病组Hct为0.652±0.14L/L,Hct≥0.65L儿者56.5L/L,慢性高原反应Hct为0.595±0.1L/L,Hct≥0.65L/L者37.1L/L。Hct≥0.65L/L者亦可诊断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慢性高原反应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间存在互相诊断性覆盖情况。据此,作者建议慢性高山病分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慢性高原反应和混合型慢性高山病,并提出各自标准。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土生动物血液流变学特征以及在平原“脱适应”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高原土生动物不同海拔血液流变学特征及其到平原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表明这类动物的红细胞压积随海拔高度增加,只轻度增高,全血粘滞性较低,红细胞聚集性较小,这既有利于红细胞携带更多的氧到组织也利于组织灌注,在血液携氧和运氧过程中发挥了最佳效率。这类动物到平原初期,红细胞压积及全血粘度极度降低,经过一阶段机体的调整,红细胞压积及全血粘度逐渐回升,其表现与移居高原动物再返平原后的反应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久居高原现返回平原定居的63例中、老年人和快速进入平原的45例健康人及9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了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的测定。结果表明:①久居高原(平均19年)的中、老年人返回平原定居后,RBC—SOD的水平明显高于高原居民(P<0.01),但仍低于平原同龄人水平(P<0.01)。②高原健康人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进入平原7—10天内,RBC—SOD水平明显升高。前者由1350±133u/gHb升至1480±138u/gHb(P<0.01),后者由966±115u/gHb升至1120±133u/gHb(P<0.01)。文章对高原人进入平原后RBC—SOD升高的原因和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