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浙江口岸蚊类的种群结构、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以及主要蚊媒病原体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和控制口岸蚊媒传染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器收集法捕捉浙江口岸的蚊虫,对其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对蚊类样品进行登革热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及疟原虫等病原体检测。结果浙江口岸蚊类隶属5属12种,其中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57.87%,其次是中华按蚊,占23.75%;平均密度0.38只/(台·h),活动高峰期为6-8月;蚊类可能携带的登革热病毒、乙脑病毒、西尼罗病毒及疟原虫等病原体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浙江口岸主要优势种与地方数据基本一致,但各口岸又有不同特点;输入性疟疾在浙江口岸地区有暴发流行的可能;浙江口岸蚊类受登革热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较低;台州、嵊泗口岸蚊密度偏低,可能与台州口岸特殊的港区环境、嵊泗口岸当地特有的海岛型气候相关;空港蚊密度明显高于海港,可能与其特有的蚊类生活环境和人员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汕头口岸蚊类的种群构成、不同生境密度分布、季节消长及携带病毒情况,为口岸蚊及蚊媒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收集法、伊蚊集卵器调查法进行为期半年的调查,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蚊类携带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情况。结果 2014年5-10月捕获成蚊1 529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亚科3属13种,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总数的52%;全年平均蚊密度为2.36只/h·灯;成蚊季节消长高峰期在5-6月,白纹伊蚊季节消长高峰期在8-9月。结论本次调查得出较为详细的汕头口岸蚊媒本底资料,为今后蚊媒防治工作提供切实的技术指导,在监测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分析系统进行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3.
田波  张松建  马铁铮  全菲  唐超 《职业与健康》2012,28(11):1295-1297
目的对北京市机场口岸蚊媒本底情况以及蚊媒病原体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北京市是否存在登革热和疟疾传播的蚊媒,为机场口岸蚊媒传播疾病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2灯诱法,对捕获的白纹伊蚊进行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对中华按蚊进行4种疟原虫核酸检测。结果共捕获成蚊22 715只,密度指数为44.54只/(灯.h),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87.95%;其次是三带喙库蚊,占10.64%;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1.11%、0.30%。成蚊密度高峰期为8、9月。蚊媒疟原虫、登革热病原携带状况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北京市机场口岸存在登革热和疟疾传播的蚊媒,北京市存在由输入性病例(境外感染病例及外省感染病例)引起登革热、疟疾本地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加强对机场口岸蚊媒密度监测以及蚊媒病原携带状况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查询系统的建立,实现全国医学媒介生物信息的图形化分布查询,以及实现医学媒介生物信息的及时更新,集中管理。为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控制提供有效工具。〔方法〕通过对截止2006年有效本底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建立全国基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信息数据库;建立全国口岸医学媒介生物种群信息数据库;建立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区系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国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区系系统。〔结果〕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开发了基于GIS的中国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查询系统。〔结论〕本研究使全国口岸医学媒介生物信息查询得以在一张地图上实现,可以有效提高全国口岸对媒传疾病分析能力与反应速度,提高口岸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福建对台口岸蚊媒种类以及滋生环境,为对台口岸卫生检疫防止蚊传疾病传入传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幼虫调查法、人诱法、牛诱法相结合,幼虫饲养后成蚊鉴定。结果此次调查蚊媒8种滋生环境,经鉴定隶属于2亚科7属24种,并在口岸旧船舱中首次发现有三带喙库蚊滋生。结论福建作为对台的重要口岸,在卫生检疫中建议针对性加强对登革热以及乙脑等相关蚊传疾病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国际通用的SAS统计分析平台编制计算机程序,建立中国口岸外来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地理信息系统。方法采用SAS编程平台适用性评估、业务流程分析、软件应用分析等环节确立应用SAS统计分析平台建立中国口岸外来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并举例说明实现部分代表性模块的程序代码和操作界面。结果该地理信息系统涵盖空间数据管理层和属性数据管理层两个层次,实现8种主要外来医学媒介生物监测信息的管理、分析及展示等多项功能。结论基于SAS的全国口岸外来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地理信息系统较好地发挥高效、准确、直观、全面的作用,实现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海量外来媒介生物截获信息的实时评估与系统化管理,为防控外来有害生物输入提供智慧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医学媒介生物远程鉴定与预警分析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质检系统已经建立起来的医学媒介生物实验室网络的基础上建立医学媒介生物远程鉴定与预警分析系统。系统设置远程专家鉴定、自助鉴定、预警分析、公共信息及系统管理5大功能模块。远程专家鉴定模块实现了实时和非实时远程视频鉴定功能。自助鉴定模块提供了多种医学媒介生物鉴定方式,实现二叉式检索方式、多路存取检索方式以及2种检索方式相结合的检索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用户。预警分析模块中通过医学媒介生物密度指数、种群变化、季节消长、外来新物种及是否来自疫区等相关指标实现医学媒介生物监测数据自动预警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防联控体系在首都机场口岸蚊媒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和意义,为制定出入境卫生检疫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与北京市旅游委、商务委、卫生与计划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关、边防等相关部门建立全方位立体化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出入境人员卫生检疫查验。结果 2010年-2013年首都机场口岸共检疫筛查发现有症状旅客5 893人次,发现蚊媒传染病共计141例,蚊媒传染病确诊病例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1-6月,首都机场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有症状者检疫筛查率为25人/10万;发现蚊媒传染病共计244例,口岸出入境人员蚊媒传染病确诊病例检出率为2.33人/10万,蚊媒传染病发现能力较去年同期比较有明显提升(P0.05)。结论首都机场口岸联防联控体系有效提高了蚊媒传染病口岸检出率,降低蚊媒传染病的输入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泰州口岸蚊类种群构成、分布、密度和季节消长,为防治口岸蚊类和蚊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人、定时、定点、定方法、定器械捕捉蚊虫。采用诱蚊灯法对泰州口岸不同生境蚊类进行调查,进行种类鉴定和病原体检测,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此次调查共捕获成蚊1568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4属5种。淡色库蚊占捕获总数的68.69%,为泰州口岸优势蚊种。年密度为7.2只/盏,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泰州口岸成蚊密度处于较高水平,季节消长规律明显,不同生境蚊种构成和平均密度存在一定差异,淡色库蚊为泰州口岸的绝对优势种,应成为今后防治的重点。应重点清除蚊类滋生地,在监测的基础上建立风险分析系统,进行风险预警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0.
针对智能健康服务中多源异构信息难以有效融合及疾病实时预警等问题,以发病人数多、潜伏期长、死亡率高、对经济生活影响重大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研究对象,以"数据—信息—知识管理"为主线,采用大数据、智能信息处理和知识管理等理论,构建基于增量式在线特征提取和离线深度学习的疾病预警模型,并开发了健康医疗信息服务管理大数据平台及实时预警服务支持系统。旨在为提高我国医疗信息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球公共卫生信息采集系统在国际旅行健康与传染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全球公共卫生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国际传染病疫情信息收集的自动化和系统化。结果利用全球公共卫生信息采集系统所收集的国际、国内传染病疫情信息,可正确指导国境口岸一线传染病卫生检疫查验工作,协助完善口岸传染病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以及为出入境人员提供国际旅行信息,提高传染病防控意识。结论全球公共卫生信息采集系统推进了卫生检疫工作的电子化,是国境口岸传染病卫生检疫查验工作的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卫生安全形势下,为了有效保卫国门卫生安全,应逐步重视风险分析在卫生检疫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卫生检疫风险分析首先要确定风险因子,在收集资料后,以Delphi等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进化神经网络等模型量化风险因子,以AHP等方法确定权重,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对口岸入境大型船舶等交通工具、出入境特殊物品监管等工作的风险分析,提高了查验的针对性;对疟疾等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等国际关注的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口岸截获媒介生物等的风险分析,有效降低了公共卫生风险。卫生检疫部门按照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风险管理并持续改进风险评估方法,结合风险评价和风险交流,有效保证了卫生检疫工作质量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个科学的呼吸道传染病风险评估体系,提高口岸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对检验检疫机构在甲型H1N1流感中的防控经验进行回顾研究,同时采取德尔菲法对风险评估因素进行确认和判定,利用矩阵分析方法确认风险水平。结果确立了口岸呼吸道传染病传入的可能性影响因素和危害程度影响因素,在甲型H1N1流感疫情早期的评估中客观准确。结论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口岸呼吸道传染病风险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常熟口岸外来医学媒介生物的入侵情况,为口岸和地方卫生部门对医学媒介生物及虫媒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常熟口岸2007-2009年的入境集装箱和国际航行船舶检疫查验截获的医学媒介生物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常熟口岸外来医学媒介生物的来源主要是入境的集装箱,占98.154%;截获的医学媒介生物包括蝇类、蜚蠊、蚊类和鼠类,以蝇类为主,占97.217%(集装箱中蝇类检出占97.410%,船舶中占86.960%);截获携带医学媒介生物的集装箱来源地分布在19个国家,其中美国携带批次最多,占38.391%,其次为西班牙(占15.212%)和荷兰(占12.417%)。综合来看,入境集装箱中截获医学媒介生物数量在8月份最高。结论建议进一步加强内部培训,提高检验检疫人员的疫情意识和疫情截获技术,结合国际国内疫情流行态势,把握查验重点,提高疫情截获成效。和地方卫生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对策加强系统监测和控制,防止医学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的传染病传入,保护人民健康,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反向传播(BP)人工神经网络在国境卫生检疫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18×5×1结构的3层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07年到达宁波港国际航行船舶中的媒介阳性船舶170艘和对照船舶680艘进行数据训练和验证,并以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新到港的船舶外来媒介携带率。结果经过100次的迭代运算,训练过程的误判率为0.1647,验证过程的误判率为0.1824;训练过程的平均误差为0.3668,而验证过程的平均误差为0.4550。通过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船舶携带外来媒介情况与实际结果的符合率达到83.3%,预测效果良好。结论针对高度不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应用BP人工神经网络可实现相对精确的预测功能,为国境卫生检疫风险评估及预警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慢性代谢紊乱疾病患者进行疾病危险因素干预的有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方法设置标准检测项目进行健康信息采集,输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量化健康评估,对检出患慢性代谢紊乱疾病包括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症、高尿酸血症及脂肪肝的149例患者,按病种分成5组,进行疾病危险因素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后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血压、血液生化检测指标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尿酸、丙氨酸转氨酶以及B超检查结果均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27、6.7308、4.4037、6.2043、8.8821、9.1150、24.4680,χ^2=18.4892,P〈0.05)。结论对慢性代谢紊乱疾病患者采用疾病危险因素干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实现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全过程的信息化,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现场与卫生检疫实验室间的信息共享。方法集成采用条形码、证件识别和光纤技术建立信息系统并应用于口岸现场和实验室。结果本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全过程的信息化和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现场与卫生检疫实验室间的信息共享。结论本系统在深圳五个口岸应用以来,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实验室检测效率大大提高;系统的应用为国境口岸传染病症状监测的开展和输入性传染病早期预测预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有效的国境口岸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检验检疫防控人员配置机制。方法通过采取调查问卷、建立人员配置应急预案、引入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利用人员配置激励理论等研究分析方法,加强对国境口岸重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过程中防控人员有效调配的总结和探索,实现防控人员的有效配置。结果防控人员配置机制的建立和应用提高了疫情防控效率,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结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证明构建有效的防控人员配置机制是检验检疫部门在国境口岸预防和控制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的重要保障,应予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笔者所在的广东局技术中心卫生检疫(BSL-3)实验室成立四年以来在实验室仪器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及在此次"甲流"疫情防控(实验室检测)中发挥的重大技术保障作用,总结国境口岸卫生检疫实验室技术力量发展需求,为该系统相关实验室建设发展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广东局技术中心卫生检疫实验室充分发挥了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做到"技术精湛,作风顽强,保障有力",为甲流疫情的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结果笔者认为广东局卫检实验室成功的案例具有广泛的示范意义,其实验室定位,硬、软件建设及人员结构等均值得系统内同类实验室借鉴。结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大有可为;国境卫生检疫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应更专业化、规范化,紧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要求及国内外疫情最新流行趋势,同时结合口岸一线检疫查验工作实际,快出成绩,多出成绩,以推动卫生检疫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