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一起因农村家宴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传染来源、致病因子及其耐药性,有效防范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这起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此次暴发事件共搜索发现病例19例,均有共同就餐暴露史,无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为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29日中餐食用“炖猪肚”是导致本次事件的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测从5例病例肛拭子和刀具、砧板涂抹样以及碗涂抹样中分离出肠炎沙门菌,其中4例病例和2个环境样本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同源性为100%,且均具多重耐药性。结论 此次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菌污染餐具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建议加大农村宴席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管力度,规范食品加工、餐具消毒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丽水市一起奥雷宁堡沙门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方法 事件发生于一场婚宴后,根据病例定义,对参加婚宴人员开展病例搜索并进行个案调查;对婚宴厨房环境,婚宴当天菜肴原料、加工过程、贮存状况,以及厨师和帮工的健康状况进行卫生学调查;对参加婚宴人员开展病例对照调查,进一步明确致病食物;检测病例肛拭子和厨房环境涂抹样...  相似文献   

3.
目的 快速查明导致青岛市出现多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黑美人”毒西瓜的来源,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建议。 方法 根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取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并溯源致病因素及病因性食品的销售途径和种植源头。 结果 有共同饮食暴露来源的西瓜导致发病19例,临床表现以恶心(占84%)、呕吐(占84%)、腹痛(占74%)、口舌麻木(占74%)和头晕(占58%)等为主,平均潜伏期20 min,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均显著降低。从患者进食剩余和应急抽检的西瓜样品中检出涕灭威超标。经危险因素分析,进食西瓜量大的,症状相对较重。经溯源调查,问题西瓜先由海南万宁贩运至青岛某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经各商贩批发后再售卖至患者。 结论 本次事件的病因性食品是来自海南万宁在种植过程中使用了禁用农药“涕灭威”的“黑美人”西瓜。建议加强农药监管和对农户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食源性疾病暴发确认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卫生防疫》2000,26(4):93-96
  相似文献   

5.
张磊  李瑞  宋晓昀  郑晓南  王凡 《实用预防医学》2013,(11):1407-1408,F0003
食源性疾病已突破传统的暴发范畴,呈现出多地同源暴发或“不相关”散发的趋势,给人群健康造成直接或潜在的危害,对政府防控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脉冲场凝胶电泳可揭示病例、可疑食品及污染环节中病原菌间的遗传相关性,起到明确诊断及早期预警作用.本文对该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结果分析及其在食源性疾病溯源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1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与溯源分析,为明确事件起因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年三明市某餐厅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采集到的食物样品与患者标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血清分型,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菌株聚类分析.结果 调查显示有统计学意义关联的中毒食品是蛋糕(OR=5.33,P<0.01)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查明该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病因和来源. 方法在学校、医疗机构进行病例主动搜索,开展病例个案、病例对照专题调查和现场勘察,及采集标本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测. 结果该起事件涉及学校3个年级的45个班,暴发始于3月17日,持续11 d,发病高峰在3月19-23日间;共报告91名病例,罹患率为2.5%(91/3 721);症状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水样腹泻为主;病例暴露于学校食堂,可疑食物不确定;实验室检测结果,2份病例和3份厨工的肛拭子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其中2份病例和1份厨工肛拭子检出的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菌株间高度同源. 结论这是一起食源性疾病局部暴发,由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暴露来源与途径不单一.建议规范和落实学校饭堂餐饮卫生监管,开展学校突发卫生事件症状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学生健康异常状况对学校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刘秀梅  陈艳  王晓英  计融 《卫生研究》2004,33(6):725-727
目的 了解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覆盖地区人群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发生状况。方法 对 13个监测地区 1992~ 2 0 0 1年食源性疾病爆发上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十年间共上报 5 770件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涉及的患者人数达 16 2 995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 ,分别占总体的38 5 %和 5 0 9%。副溶血性弧菌 (31 1% )是主要的病因物质。化学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分别占总体的 37 5 %和 2 8 6 %。结论 应不断加强完善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韶关市食源性疾病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韶关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状况,为研究与制定食源性疾病的控制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参照WHO食源性疾病监测规划,收集韶关市1990~2002年传染病疫情报告、寄生虫病调查报告、食物中毒报告、人口统计等资料,进行食源性疾病现况分析。结果 1992~1999年和2000~2002年韶关市食源性传染病发病分别占法定传染病的41.55%和20.97%,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13.0/10万和57.16/10万,病因构成以感染性腹泻和痢疾为主;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1992~1999年和2000~2002年分别为18.98%和7.22%,病因构成以蛔虫病为主;食物中毒共发生44起.1992~1999年和2000~2002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65/10万和2.81/10万,中毒类型以农药为主。结论 该市食源性疾病已普遍对健康构成危害,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4 - 2018年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苏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决策。方法 对2014 - 2018年苏州各地电子上报和补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4 - 2018年5年苏州市暴发的食源性疾病事件217起,发病人数3 858例,无死亡病例。事件年均发生率3.04起/百万人,发病率5人/10万人,每起事件平均发病人数18人。5月、8月和7月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峰期。致病因子查明率83.87%(182/217)。由微生物引起的暴发事件和发病人数最多,比例为69.59%(151/271),发病人数占发病总人数的76.83%(2 964/3 858),致病因子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比例达51.61%(112/217)。家庭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占总起数的37.79%。暴发事件原因食品查明率61.75%(134/217),以水产品最多见。暴发事故中查明的引发原因主要是加工不当52.07%。结论 通过本文分析,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不同类别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特点,在重点月份、重点场所等做好食品安全监管、预警、教育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评价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风险的模型.方法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风险进行量化分级,组织浙江省内食品安全方面的专家通过德尔菲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构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风险模型构建,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讨论.结果 舟山市4个县(区)均属于“安全”区域,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评价分值分别为:定海区48分、普陀区66分、岱山县41分、嵊泗县47分.结论 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风险模型不仅适合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的评价,而且对指导居民食品摄入并且避免患食源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镇江口岸出入境人员中乙型肝炎、丙肝、梅毒及艾滋病的感染情况,为口岸传染病预防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镇江口岸2005年出入境人员部分传染病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共检查3534名出入境人员,检出传染病及指标异常111例(检出率3.14%),其中HBsAg阳性者69例(其中乙肝DNA阳性33例),丙肝抗体阳性26例,肺结核2例,梅毒阳性12例,HIV抗体阳性2例(均为再次出国人员)。结论通过了解传染病的感染现状,加强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工作,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尤其应对归国人员及时进行艾滋病监测相关法规的制定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2001—200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食源性疾病暴发是重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有时候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分析北京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有重要意义。资料来源于2001-2005年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接收全市疑似食源性疾病的报告,资料经各区(县)卫生监督所调查核实。采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软件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2016-2017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食源性疾病诊断及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对江西省36家哨点医院监测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标本开展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和诺如病毒检测。结果采集5426份病例标本,检出386株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7.11%。病例数男女比例是1.2∶1,5岁以下年龄组病原检出率最高(8.56%)。第三季度检出率(9.17%)均最高,不同地区病原的总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27.259 P=0.002),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33.76%),致泻大肠埃希菌主要型别是肠黏附型(EAEC,68.6%)。诺如病毒主要是GⅡ型(95.45%)。沙门氏菌的耐药率为88.53%,其中多重耐药菌占耐药菌的60.43%。结论江西省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沙门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为主,具有年龄、季节性和地域性分布特点,应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宣教,同时强化相关地区实验室检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67起,发病682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61.19%,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59.53%,主要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其次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7起,发病50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9.25%和19.40%。结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亚硝酸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浦东新区食源性疾病社区干预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晨  王宇  刘弘 《上海预防医学》2010,22(6):285-288
[目的] 对浦东新区部分居民进行预防食源性疾病干预效果评价,为居民的食源性疾病预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浦东新区30个社区为研究现场,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地域相邻的2个社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为期3年的干预。于2008年12月-2009年6月,采用问卷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为期3年。[结果] 干预组社区居民知识水平和饮食习惯相对于对照组得到明显改善;年内腹泻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采取有效可行的社区干预措施可改善居民的知识水平和行为生活方式,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实现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全过程的信息化,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现场与卫生检疫实验室间的信息共享。方法集成采用条形码、证件识别和光纤技术建立信息系统并应用于口岸现场和实验室。结果本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全过程的信息化和国境口岸传染病监测现场与卫生检疫实验室间的信息共享。结论本系统在深圳五个口岸应用以来,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实验室检测效率大大提高;系统的应用为国境口岸传染病症状监测的开展和输入性传染病早期预测预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微生物学角度寻找食源性疾病的病因。方法:采用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GB/T4789),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4-1995),结合mini-VIDAS全自动荧光酶标免疫测试仪和VrrEKl2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可疑食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从面包样品中直接检出葡萄球菌肠毒素;且面包检出产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多数面包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药敏试验显示,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头孢他定、四环素、利福平耐药。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确认这起食源性疾病是由产生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面包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出入境人员健康体检中B超检查结果的分析,了解这一人群的健康状况和患病特点,以便更加有效地制定防治措施,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国际旅行健康指导。方法收集2006年1~11月经丹东口岸出入境的6090名体检人员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各种阳性体征996例,占体检人数的16.35%,疾病种类达24种,以脂肪肝检出率最高达330例,占病例总数的33.13%,肝囊肿121例,占病例总数的12.15%,胆囊息肉样变71例,占7.13%,胆囊结石68例,占6.83%,肝血管瘤50例,还有肝硬化3例,肝癌1例,肾结石伴肾中重度积水2例。结论这些检查结果为出入境人员健康咨询和医学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使各种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为出入境人员提供全面的健康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