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东辉  叶沛  李春国  贾力 《安徽医学》2017,38(6):777-779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中重型颅脑创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60例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持续有创ICP监测进行分为监测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甘露醇剂量和应用时间、急性肾功能损害(AKI)、手术时间、监护时间及预后等.结果 监测组患者甘露醇平均剂量、应用时间为(378.36±152.04)mL和(6.87±3.88)d,监护时间为(11.82±3.54)d,AKI 6例(20.00%),预后良好10例(33.33%),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有创ICP监测可直观评估颅内压,减少甘露醇用量和时间,减少AKI,缩短监护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重度颅脑损伤为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常出现颅内压增高,易引发脑疝[1,2].目前,去骨瓣减压术为临床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常用方法,术后给予持续颅内压检测可有效指导术后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改善预后[3-5].但是探究更为有效的术后指导治疗方式为临床一直探究的重要内容.脑组织氧分压为临床直接、敏感、独立的脑缺...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儿童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4例重型颅脑创伤术后的儿童采用持续有创ICP监测,按照预后评定标准(出院时病死率;哥拉斯哥预后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ICP〈7.5 mmHg者(Ⅰ组)7例;ICP 7.5~20 mmHg者(Ⅱ组)18例;ICP 20~40 mmHg者(Ⅲ组)14例;ICP〉40 mmHg者(Ⅳ组)5例。12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ICP急骤升高,持续超过2 min,急诊复查CT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或对侧颅内血肿,及时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 h内。出院时,Ⅰ组患者存活6例,死亡1例;Ⅱ组患者存活13例,死亡5例;Ⅲ组患者存活8例,死亡6例;Ⅳ组患者5例全部死亡。不同ICP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存活者的平均ICP为(14.91±3.83)mmHg,死亡者的平均ICP为(27.16±5.62)mmHg,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伤后6个月时,不同ICP患者哥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创伤的儿童患者,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价创伤,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治疗,并可精确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 8分并伴有颅内出血的sTBI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将接受ICP监测的患者与未接受ICP监测的患者进行比较,主要观察指标是院内病死率。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92例sTBI患者中,47例(51.1%)接受了ICP监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ICP监测与病死率降低相关(P=0.041)。结论:行持续ICP监测的sTBI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颅内压监测,观察组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85.00%,远高于对照组的47.50%,差异具...  相似文献   

6.
黄巧华  戴兵  覃占势  邓超 《吉林医学》2015,(10):2004-2005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进行治疗,并选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未实行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并发症以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贺玉林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0):901-90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持续颅内压(ICP)监测的护理。方法采用脑室内颅内压监测法,对11例颅脑损伤后的患者进行颅内压动态观察,每1 h记录1次ICP,并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GCS评分变化。结果颅内压正常者3例,轻度异常者4例,中度增高者2例;重度增高者2例,其中死亡1例;无1例颅内感染者。结论颅内压的动态监测,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对可能出现的脑疝提出预警信号,指导脱水剂的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持续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脑血流量降低,脑供血不足,造成脑缺血、缺氧,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发生急性脑肿胀死亡。因此,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以了解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颅内压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对210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的动态观察及患者预后结果的比较分析,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分段式不同阈值颅内压(ICP)控制对颅脑损伤(TBI)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救治的重型TBI患者188例,其中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2例患者设为试验组,采用分段式不同阈值控制ICP;而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6例患者设为历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一阈值控制ICP。评估两组患者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病死率、降ICP治疗措施使用情况、病程中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高渗治疗时间和行脑室外引流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试验组患者中行过度通气、去大骨瓣减压术及亚低温治疗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历史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的6个月预后良好率为50.0%,显著高于历史对照组患者的28.1%(P<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试验组患者6个月预后良好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历史对照组(OR=2.56,95%CI:1.29~5.11)。另外,试验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P<0.01)和ICU住院时间(P<0.01)也均低于历史对照组,而且肺部感染、脑积水、肾功能不全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历史对照组(均P<0.05)。结论分段式不同阈值ICP控制可以安全有效的减少TBI患者二线降颅压措施的使用、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杜长虹 《当代医学》2012,(33):129-130
目的总结脑外伤术后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及护理。方法对10例重型脑外伤术后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结果 10例重型脑外伤术后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2例死亡,8例进入康复治疗阶段。结论重型脑外伤术后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压增高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对52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压增高病例采取严密的观察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出院时存活46例,38例意识清醒,肢体功能恢复,生活自理,5例意识清醒,但留有偏瘫或部分失语,生活部分自理,3例卧床不起;死亡6例.结论 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严密的观察与精心的护理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基础与保障,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动态颅内压(ICP)变化进行总结,分析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治疗中的应用及对预测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颅脑外伤手术且术后行ICP监测的患者60例,采用侧脑室导管测压法或硬脑膜下压力测定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颅内压监测,通过监测结果指导临床治疗,并对监测结果对患者预后进行初步判断。结果短期内颅内压升高对预测术后再出血有积极意义。对患者术后第1天脱水前ICP与6个月后的预后关系进行观察,发现颅内压越高,其预后就越差。持续颅内压重度升高是患者预后较差的指标。结论动态颅内压监测不仅有助于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还可准确评估预后,同时对治疗措施进行有效指导和调整,起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动态观察颅内压的变化,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2例颅脑外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并观察其疗效.结果:颅内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7例再次手术,其中3例血肿发生在术后6 h内;预后良好者52例,预后恶劣者10例,颅内压监测结果与患者预后有关,颅内压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应及早动态观察颅内压有助于早期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甘露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合适剂量。方法 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58例 ,将其随机分为 3组 :全量组 (A组 ) ,半量倍次组 (B组 )和半量组 (C组 )。比较 3组降颅压效果、对神经功能及BUN、Cr的影响。结果 不同剂量甘露醇降颅压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在 3组间的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用药后第 7天 3组BUN、Cr值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半量甘露醇与全量和半量倍次甘露醇的脱水效果、对神经功能恢复均相似 ,但对肾功能损伤较轻 ,故半量甘露醇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颅内压(ICP)的变化,探究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颅脑损伤并进行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80例,应用硬脑膜下压力测定法,进行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观察结果,判断颅内伤情、脑水肿情况和指导临床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80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7例再次手术;ICP越高,GCS越低;ICP越高,预后越差,6个月后有6例患者死亡。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术后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有助于监测继发性脑水肿、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指导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损伤术后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5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监测组及对照组.监测组: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情况,调整引流量和脱水剂应用;对照组:对2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根据医师临床经验进行调整引流量及应用脱水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监测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有效率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估计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何建军  佘晓春 《吉林医学》2013,(34):7154-7155
目的:监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ICP)的变化,探讨ICP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确定救治方案。另取上一年相同时期随机选择30例入院GCS评分相同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ICP监测组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根据ICP监测来指导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救治,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正>颅脑损伤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人体创伤之一,颅脑损伤后直接造成的继发性损害是颅内高压(ICP),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病死率和致残率在50%以上。因此,提高救治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神经外科研究的课题。准确可靠的连续ICP监测,可提供颅内压变化的客观资料,尤其是能及时发现即将发生的急性脑压迫,此项技术在国外先进国家已广泛应用,但监测技术难度大、费用高,在国内难以推广和普及。为此,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漂浮骨瓣减压术对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64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去骨瓣减压术,研究组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