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β-arrestin1(ARRB1)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阐明ARRB1和p38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肝星状细胞活化从而促进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选取C57BJ/6L背景的雄性小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小鼠,采用浓度为20%的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小鼠模型,并于临床收集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及健康对照志愿者的肝组织样本。采用HE和天狼星红染色来评估肝纤维化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蛋白免疫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ARRB1、p38、磷酸化p38(pp38)及纤维化相关指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水平。在人肝星状细胞LX2中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细胞因子诱导其活化,并分析ARRB1的表达水平;进而利用小干扰RNA和质粒沉默或者过表达ARRB1,同时配合p38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揭示两者的调控关系。结果 在肝纤维化组织中ARRB1表达升高,p38信号活化增强(P均<0.05)。在肝星状细胞LX2中,TGF-β可以激活肝星状细胞并表达ARRB1和增强p38信号。ARRB1表达的升高或抑制可以相应地影响p38信号从...  相似文献   

2.
3.
向颖  李军  贾茜  阳宏  李孝生 《中国临床康复》2012,(40):7533-7538
背景:作者前期研究发现川芎嗪可以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阻抑p38MARK信号通路、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等多途径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一般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是促进纤维化发生最重要的细胞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下游效应介质,siRNA靶向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方法。目的:观察川芎嗪及化学合成的siRNA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从3条siRNA转化生长因子β1中筛选一条有效的基因沉默片段,然后利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共同转染培养24h的细胞作为转染组,并设计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组、川芎嗪组及联合治疗组。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川芎嗪组、联合治疗组Ⅰ、Ⅲ型胶原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下调(P〈0.05)。在转染组、川芎嗪组及联合治疗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含量均降低(P〈0.05)。结果表明,siRNA沉默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能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减少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川芎嗪也能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但对Ⅰ、Ⅲ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提示川芎嗪抗肝纤维化可能是多种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作者前期研究发现川芎嗪可以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阻抑p38MARK信号通路、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等多途径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一般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是促进纤维化发生最重要的细胞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下游效应介质,siRNA靶向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方法。目的:观察川芎嗪及化学合成的siRNA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从3条siRNA转化生长因子β1中筛选一条有效的基因沉默片段,然后利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共同转染培养24h的细胞作为转染组,并设计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组、川芎嗪组及联合治疗组。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川芎嗪组、联合治疗组Ⅰ、Ⅲ型胶原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下调(P<0.05)。在转染组、川芎嗪组及联合治疗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含量均降低(P<0.05)。结果表明,siRNA沉默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能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减少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川芎嗪也能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但对Ⅰ、Ⅲ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提示川芎嗪抗肝纤维化可能是多种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TGF-β1诱导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与肝癌细胞SMMC7721共培养,观察肝癌的炎症和免疫变化.方法 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体外培养人肝星状细胞LX-2,用10μg/L TGF-β1处理LX-224 h,取活化LX-2上清液共培养SMMC7721细胞12 h后,用Disitetide处理共培养细胞,流式细胞...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爹漫性肝病共同的病理过程,且为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必经阶段。近年来,大量实验业已证实,肝星状细胞(HSCs)是致肝纤维化的主要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铁调素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特点,评估铁调素对肝星状细胞(HSC)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腹腔注射四氯化碳与橄榄油混合物诱发肝纤维化,于第0、4、8、12周后处死大鼠,动态观察铁调素在血清和肝组织中的表达特点。用不同浓度的铁调素-25多肽刺激大鼠星状细胞系(HSC-T6) 48 h,检测纤维化相关指标如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和I型胶原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ukey检验。结果 成功建立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对铁调素的检测发现,随着纤维化进展,肝组织中铁调素的基因水平在四氯化碳注射后逐渐降低(P 0. 05);四氯化碳混合物注射后第4、8、12周铁调素的相对表达分别为0. 75±0. 12、0. 52±0. 20、0. 20±0. 10。血清中铁调素在四氯化碳混合物注射0、4、8、12周分别为(351. 45±51. 12) pg/ml、(254. 24±49. 41) pg/ml、(211. 45±42. 28) pg/ml、(189. 23±30. 24) pg/ml。体外实验表明,外源性补充铁调素(10 ng/ml、100 ng/ml)可以直接抑制HSC中纤维化相关基因(α-SMA,TIMP-1和I型胶原)的表达,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进一步我们发现铁调素可以通过抑制TGFβ1信号中SMAD4的表达阻断TGFβ1诱导的星状细胞活化和I型胶原的分泌。结论 铁调素水平与纤维化进展负相关,体外补充铁调素能够抑制HSC的活化并减少I型胶原的分泌。  相似文献   

9.
4种莪术有效成分对肝星状细胞-T6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莪术4种有效成分(莪术油、莪术醇、β-榄香烯、姜黄素)对肝星状细胞-T6(HSC—T6)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从基因库中查询50种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mRNA序列,用寡核苷酸探针设计软件设计探针,在PE8909DNA合成仪上合成寡核苷酸,用OGR-04点样仪及醛基化玻片制备成基因芯片。以秋水仙碱、莪术油、莪术醇、β-榄香烯、姜黄素不同浓度含药培养液培养HSC—T6细胞。根据细胞毒性实验,确定细胞存活率在50%以上的药物浓度作为实验所用浓度,每组设空白对照组,分别按1、6、12和24h4个时间段收集细胞。按操作步骤提取细胞总RNA,经逆转录荧光标记、杂交和洗涤,用Genepix4000B扫描仪扫描芯片和Ima Gene4.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归一化处理,使用看家基因和阳性对照对Cy3和Cy5扫描结果进行校正。结果:秋水仙碱6.25μg/ml作用HSC—T6细胞12h,可使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l)表达下调220%;莪术油78.125μg/ml作用HSC—T6细胞24h,可使基因TIMP2、白细胞介素-6表达分别下调230%和220%;莪术醇1.5625μg/ml作用HSC—T6细胞12h,可使转化生长因子-β1、P450a基因表达下调230%和210%。结论:本研究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莪术有效成分莪术油、莪术醇的抗肝纤维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内是否存在功能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阻断该信号通路对HSC活化的影响。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β-catenin在HSC-T6细胞内的表达。通过转染T细胞因子(T-cell factor,TCF)依赖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TOPFLASH)测定HSC-T6细胞内的Wnt/β-catenin信号。将TCF的显性负性突变体(dominant negative TCF,dnTCF)表达质粒转染HSC-T6阻断Wnt/β-catenin信号的转导.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Ⅰ型胶原表达变化。结果:HSC-T6细胞的核内有β-catenin的表达,转染pTOPFLASH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转染dnTCF的HSC-T6细胞α-SMA及Ⅰ型胶原表达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活化的HSC中存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阻断该信号通路可抑制HSC的活化。  相似文献   

11.
Proliferation of activated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patic fibrosi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 has been shown to be mitogenic for HSC, but the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pathways involved have not been fully characterized. Thus, the aims of the current study were to examine the roles of the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 and p70-S6 kinase (p70-S6-K) signaling pathways in IGF-1- and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induced mitogenic signaling of HSC and to examine the potential crosstalk between these pathways. Both IGF-1 and PDGF increased ERK, PI3-K and p70-S6-K activity. When evaluating potential crosstalk between these signaling pathways, we observed that PI3-K is required for p70-S6-K activation by IGF-1 and PDGF, and is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PDGF-induced ERK activation. PDGF and IGF-1 also increased the levels of cyclin D1 and phospho-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beta. Coordinate activation of ERK, PI3-K and p70-S6-K is important for perpetuating the activated state of HSC during fibrogenesis.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既能促进创伤愈合又是刺激瘢痕增生的主要生长因子,而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转导途径与瘢痕形成存在重要关系。目的:通过研究瘢痕形成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转导途径进一步探讨瘢痕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以"瘢痕、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蛋白"为关键词通过计算机检索分别检索CNKI数据库(http://epub.cnki.net/grid2008/index/ZKCALD.htm);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选择1995年10月至2011年10月相关文献,筛选出主要论述瘢痕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并于近期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的相关文章。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相关文献27篇,经整理分析后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瘢痕形成,通过干预该途径的各环节可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发生。信号转导是转化生长因子β1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基本途径,所以更加深入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信号转导及其调节可进一步补充瘢痕发生机制,以此为理论基础有利于应用生物工程等先进手段从分子水平干预瘢痕形成过程,使细胞能适时适度增殖、分化、凋亡及发挥功能,使创伤愈合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13.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川芎嚷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阻断Ⅰ,Ⅲ胶原的合成,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等,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小清楚.目的:观察川芎嗪对体外培养肝星状细胞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影响,以及p38丝裂酶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用5 μg/L转化牛长因子β1诱导活化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用川芎嗪和p38MAPK特异阻断剂SB203580进行干预,以RT-PCR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p38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后.肝星状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用川芎嗪和SB203580干预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川芎嗪和川芎嗪+SB203580混合干预对这两者的基因表达抑制作用比单独的SB203580干预更强.川芎嗪和SB203580对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也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但SB203580和川芎嗪+SB203580对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抑制作用更明显,而SB203580与川芎嗪+SB203580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推测川芎嗪可能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 1诱导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表达,阻断Ⅰ型胶原合成,其作用途径可能与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同时认为川芎嗪抗纤维化可能是多重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人脐带间质干细胞有望成为治疗肝纤维化新的种子细胞,但目前相关的体外实验报道较少。目的:探讨人脐带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纤维化形成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将肝星状细胞以1.0×108L-1接种于六孔板内,无血清培养24h后,加入2mL脐带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肝星状细胞,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加入等量完全培养基处理肝星状细胞;RT-PCR法检测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collagen-α1、TIMP-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中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collagen-α1、TIMP-2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mRNA表达的下调程度亦随之增强(实验组72h〉实验组48h〉对照组);实验组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下调,同时具有时间依赖性(对照组〉实验组48h〉实验组72h,P〈0.05)。提示脐带间质干细胞可抑制肝星状细胞纤维化形成的生物学活性,并可能是通过针对转化生长因子β靶点及其下游基因产物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明5-氟尿嘧啶应用于瘢痕疙瘩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作者所查针对5-氟尿嘧啶经由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作用于瘢痕疙瘩分子机制的报道较少.目的:实验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实验,于2007-02/10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完成.材料:标本分别取自因瘢痕疙瘩入院的6例整形手术患者.方法:①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10,20,40,80,160 μmol/L)干预24,48,72 h.②待细胞长至80%汇合时,加入5-氟尿嘧啶配成10,20,30 μmol/L 3个药物干预浓度组,每组再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继续培养.设空白对照和单纯加转化生长因子β1(5 μg/L)的阳性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②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的表达.结果:①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 μmol/L 作用24 h 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均有显著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P < 0.01).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化生长因子β1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P均 < 0.01).③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且在5-氟尿嘧啶浓度为20 μmol/L 时的表达最强(P < 0.01).④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对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 μmol/L 时无细胞毒性,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共同培养成纤维细胞,能够提高该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Smad7表达,但对于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背景:滋补肾阴左归丸、温补肾阳右归丸均可协同诱导剂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但其机制尚有待探讨。 目的:观察左、右归丸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信号转导蛋白Smad2/3表达的影响。 方法: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以空白血清对照组,左归丸、右归丸、阳性对照药补佳乐制备的大鼠含药血清加诱导剂(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以及诱导剂组为对照共5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和Smad2/3在细胞内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左归丸、右归丸含药血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后Ⅰ型胶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2/3蛋白表达高于空白组、诱导剂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左归丸优于右归丸(P 〈0.05)。提示左、右归丸含药血清能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调节Smad2/3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且左归丸组效果更好,表明中医“滋肾阴”法更能有效的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在肾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温阳活血方对肾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行左侧输尿管结扎术,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打开腹腔后分离左侧输尿管但不结扎,随即关闭腹腔。造模后第2天开始分别给予温阳活血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生理盐水灌胃,1次/d,各组均连续灌胃14d。结果与结论:温阳活血组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3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Smad7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与福辛普利组相当。推测温阳活血方可能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3的表达,上调Smad7的表达,进而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对肾间质纤维化起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川芎嗪延缓肝纤维化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肿瘤坏死因子a 刺激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 及其相关基因产物白细胞介素6 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SC-T6 细胞株,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为4 组:对照组仅加入细胞;TNF-a 组加入10 μg/LTNF-a;川芎嗪干预组先加入终浓度为10 μg/L 的TNF-a 作用30 min 后,分别加入川芎嗪50,100,200,400,600,1 000 mg/L;PDTC组先加入终浓度为10 μg/L的TNF-a 作用30 min 后,再加入终浓度18 μmol/L 的核因子κB 阻断剂PDTC.结果与结论:MTT 结果显示100,200,400,600,1 000 mg/L 的川芎嗪均能抑制HSC-T6 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 检测发现10 μg/L 的肿瘤坏死因子a 刺激后,HSC-T6 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 及白细胞介素6 的表达明显增多(P < 0.01 或P < 0.05),200,400,600 mg/L 的川芎嗪及18 μmol/L 的PDTC均可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a 刺激后HSC-T6 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 及白细胞介素6 的表达(P < 0.01),且随着川芎嗪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DTC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T6 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 的表达呈正相关(r=0.980,P < 0.01).说明川芎嗪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 及白细胞介素6 的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9.
背景:川芎嗪延缓肝纤维化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的肝星状细胞增殖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其相关基因产物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SC-T6细胞株,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仅加入细胞;TNF-α组加入10μg/L TNF-α;川芎嗪干预组先加入终浓度为10μg/L的TNF-α作用30min后,分别加入川芎嗪50,100,200,400,600,1000mg/L;PDTC组先加入终浓度为10μg/L的TNF-α作用30min后,再加入终浓度18μmol/L的核因子κB阻断剂PDTC。结果与结论:MTT结果显示100,200,400,600,1000mg/L的川芎嗪均能抑制HSC-T6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10μ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明显增多(P〈0.01或P〈0.05),200,400,600mg/L的川芎嗪及18μmol/L的PDTC均可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后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P〈0.01),且随着川芎嗪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PDTC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T6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核因子κB的表达呈正相关(r=0.980,P〈0.01)。说明川芎嗪可以抑制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核因子κB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