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2.
3.
目的:观察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对179例初诊T2DM患者进行CSII治疗3周。以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分析比较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岛素(INS)C肽(C-P)的变化。停止治疗后0、3及8周分别重复监测上述指标。结果:纳入分析的159例患者应用CSII治疗前血糖控制均很差,平均空腹血糖(FPG)为(15.27±2.32)mmol•L-1,餐后血糖(PPG)为(22.18±3.43)mmol•L-1HbA1c为14.95%±2.42%。CSII治疗3周结束时,FPG、P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5.52±1.30)mmol•L-1、(7.18±1.21)mmol•L-1和10.86%±1.33%(P<0.001或P<0.05)。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胰岛素(INS)分泌第一时相。在CSII治疗停止后3及8周,FPG、PPG和HbA1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或P<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经CSII强化治疗3周有效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临床上诊为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以血糖指数较高的粳米、标准粉为主食;乙组以血糖指数较低的三合面为主食配合临床进行饮食治疗。结果表明:后者较前者有较好的降低NIDDM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作用,且有明显降低血总胆固醇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糖脂平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及胰岛素代谢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在高热量饲料喂养1个月的基础上,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3mg/kg)尾静脉注射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模型鼠,同时随机分为模型组、糖脂平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格列剂特组。灌胃给药,每天一次,疗程36天。结果 糖脂平能明显降低模型鼠的体质量增长率,明显抑制模型鼠血清甘油三脂的升高。对模型鼠增高的空腹血糖有明显降低作用,且又能抑制糖负荷1h、3h后血糖的升高。对模型鼠呈现的高胰岛素和高胰高血糖素血症分别有下降趋势和明显降低作用。结论 糖脂平能减轻模型鼠的胰岛素抵抗,可能与抑制模型鼠的胰高血糖素分泌、体质量增长、改善糖脂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6.
对96例Ⅱ型糖尿病(NIDDM)病人做进食100g标准粉馒头餐(相当于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空腹血糖(FPG)升高,2h平均胰岛素分泌量(MIS)呈先升高后下降改变,当FPG>10.0mmol/L,MIS曲线幅度低平;提示轻型或早期NIDDM病人的主要病理生理异常是胰岛素抵抗(IR);重型或晚期病人则是胰岛素分泌降低或不足。2h平均血糖增值(MPGI)在NIDD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在NIDDM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餐后葡萄糖清除能力下降是NIDDM重要特征,且与β细胞功能无关。推测NIDDM病人FPG升高与禁食后肝葡萄糖释放或内源葡萄糖产生过多有关,而餐后高血糖症可能与葡萄糖-胰岛素调节下靶细胞受体与受体后葡萄糖摄取和利用障碍或IR有关。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一直对餐前还是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影响更大存在很大争议。一些研究表明,餐前血糖对于HbA1c的水平起了更大的作用。相反另外一些研究认为,降低餐后血糖可能更有利于HbA1c水平的降低。Hillman N等研究表明,早餐前、午餐前和早餐后的血糖可以解释47.8%的HbA1c变化,是影响HbA1c独立的危险因素。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报道较少。为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全天餐前和餐后血糖对HbA1c水平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81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上午7点手指血糖、HbA1c、血糖曲线下面积(AUC)(餐前和餐后)。  相似文献   

8.
廖世波  吴敏  黄淑玉  邹毅  朱钊  黄高  李玲  向成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3):2795-280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空腹血糖(FPG)对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峰值(INSmax)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548例,根据INSmax水平将其分为低INSmax组(INSmax≤30.0 mU/L,n=183)、中INSmax组(30.0 mU/L62.5 mU/L,n=183)。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酮体及血常规,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测量FPG、空腹胰岛素(FIns)、试验后30、60、120、180 min血糖(GLU)及胰岛素(INS),记录INS测量最大值(INSmeasuremax)、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记录INSmax及达峰时间(tmax)、GLU峰值(GLUmax)及达峰时间(Tmax)、tmax与Tmax的差值(ΔT)。结果 中INSmax组、高INSmax组的男性比例、HbA1c、酮症发生率均低于低INSmax组,外源性胰岛素使用史、高血压病史、高尿酸血症/痛风病史、高血脂病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史、体质指数(BMI)均高于低INSmax组(P<0.01);高INSmax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均高于低INSmax组,HbA1c、血红蛋白(Hb)均低于中INSmax组(P<0.01)。低INSmax组FPG、30、60、120、180 min GLU、GLUmax、Tmax均高于中INSmax组和高INSmax组,FIns和30、60、120、180 min INS,INSmeasuremax、HOMA-β、HOMA-IR、ΔT均低于中INSmax组和高INSmax组(P<0.05);中INSmax组FPG和30、60、120、180 min GLU、GLUmax均高于高INSmax组,FIns、30、60、120、180 min INS、INSmeasuremax、HOMA-β、HOMA-IR、ΔT均低于高INSmax组(P<0.05)。INSmax与BMI、嗜酸粒细胞计数、FIns、30、60、120、180 min INS、HOMA-β、HOMA-IR、INSmeasuremax、ΔT呈正相关(P<0.05);INSmax与HbA1c、Hb、FPG、30、60、120、180 min GLU、GLUmax、Tmax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FPG、高180 min GLU是T2DM患者INSmax的危险因素,高HOMA-IR是T2DM患者INSmax的保护因素(P<0.001)。结论 T2DM患者FPG与INSmax水平呈负相关,控制FPG对于改善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赖脯胰岛素75/25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初诊T2DM患者进行4周的赖脯胰岛素75/25治疗,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FPG、2hB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FC-P、2hC-P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赖脯胰岛素75/25治疗能显著改善初诊T2DM患者的血糖及胰岛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血糖"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临床上认为血糖控制"良好"(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选择糖化血红蛋白<7%的2型糖尿病患者32例,行72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S),分析其血糖谱.结果: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明显的餐后血糖过高现象,尤以早餐后明显,血糖峰值在早餐后1.7 h;血糖>7.8 mmol/L、11.1 mmol/L、13.9 mmol/L所占时间百分率分别为28%、13%、6%.3d CGMS中血糖>7.8 mmol/L曲线下面积与HbA1c正相关.同时还发现了无症状低血糖、持续高血糖(血糖大于13.9 mmol/L,持续2h以上)等现象.结论:一个看似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仍有较多高血糖发生,3d CGMS血糖谱可以反映患者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其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全面了解血糖波动的细节,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动态血糖监测研究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血糖漂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研究2型糖尿病(T2DM)强化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特征。方法①将研究对象分为胰岛素治疗组、磺脲类治疗组和诺和龙治疗组;②用CGMS对66例T2DM患者于血糖稳定后进行72h血糖监测,其间监测指端血糖谱并输入CGMS以校正,根据血糖测定图谱观察各组低血糖发生的特征。并对每一患者抽血检测升糖相关激素,比较低血糖发生时与非低血糖时升糖相关激素的异同。结果①各组低血糖多于11∶00~12∶00、21∶00~5∶00发生,最多见于2∶00。②餐后3h血糖较餐后2h较好的预测低血糖的发生。③发生低血糖时,升糖相关激素变化不明显。④磺脲类治疗组较胰岛素治疗组、诺和龙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CGMS能及时准确地发现低血糖,了解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及低血糖后的反应,以指导临床治疗,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上海地区中国人餐后血糖状态的特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Zhou J  Jia WP  Yu M  Ma XJ  Bao YQ  L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4):970-975
目的探讨正常糖调节(NGR)及2型糖尿病(T2DM)个体餐后血糖状态的特征以及T2DM患者餐前、餐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上海地区41例NGR及60例新诊断T2DM个体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分析比较餐后血糖峰值与达峰时间,以及餐后血糖漂移的幅度(PPGE)、时间和曲线下面积增值(IAUC)。结果(1)三餐后血糖峰值、达峰时间及PPGE在T2DM组(早餐16·45mmol/L±0·43mmol/L、93·1min±4·7min、6·84mmol/L±0·28mmol/L,中餐14·75mmol/L±0·50mmol/L、107·4min±6·5min、4·93mmol/L±0·31mmol/L,晚餐14·91mmol/L±0·45mmol/L、109·3min±4·9min、5·84mmol/L±0·28mmol/L)显著高于NGR组(早餐6·90mmol/L±0·21mmol/L、40·8min±2·9min、2·02±0·17mmol/L,中餐6·74mmol/L±0·16mmol/L、43·7min±3·1min、2·03±0·12mmol/L,晚餐6·94mmol/L±0·19mmol/L、53·5min±3·8min、2·25mmol/L±0·18mmol/L,均P<0·01)。日内餐后血糖漂移时间及IAUC在T2DM组(14·1h±0·3h,2·04mmol·L-1·d±0·09mmol·L-1·d)亦显著高于NGR组(8·3h±0·4h,0·43mmol·L-1·d±0·03mmol·L-1·d,均P<0·01)。(2)T2DM组早餐后血糖较快达到尖峰(P<0·05),且峰值显著高于中、晚餐(P<0·01),PPGE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早、晚及中餐(P<0·05),晚餐的IAUC显著高于早、中餐(P<0·01)。(3)HbA1c与IAUC的相关性(r=0·29,P=0·03)在调整餐前血糖的因素后消失(P=0·05);PPGE与IAUC呈显著正相关(r=0·93,P<0·01)。(4)T2DM组餐后血糖对总体日内血糖的贡献百分比显著高于NGR组(18·1%±0·8%比8·0%±0·7%,P<0·01),但均显著低于其餐前血糖(P<0·01)。(5)当HbA1c<7·5%时,餐后血糖升高部分对总体日内高血糖的贡献大于餐前血糖(P<0·05),当HbA1c≥7·5%时,餐前高血糖的相对作用逐渐增加并占主要作用(P<0·01)。结论(1)T2DM患者表现为餐后血糖的过度漂移并持续较长时间,同时伴有血糖尖峰的延迟,其餐后急性高血糖状态以早餐最明显。(2)HbA1c不能反映餐后血糖的漂移变化,PPGE可作为估测餐后血糖漂移程度的简易临床参数。(3)在轻、中度高血糖的患者中,餐后高血糖起主要作用,提示血糖控制越接近达标,餐后血糖的控制越重要。  相似文献   

13.
Zhang SH  Ren W  Li G  Li QF  Lu XE  Ma GC  Bao BN  Chen J  Ni YX  Zhang Z  Wang ZH  Wang JW  Wu J  Du J  Deng JR  Tang L  Huang WJ  Wu HJ  Zhang Y  Li H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2):1957-1961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葡萄糖调节受损(IGR)临床特征及其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重庆局部地区40岁以上2810例自然人群的IGR进行调查,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后以WHO 1999年IGR诊断标准分组:葡萄糖耐量正常(NGT),IGR[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低减(IGT),复合性糖耐量低减(IFG IGT)]和糖尿病(DM)。结果IGR检出率18.11%,其中IGT、占IGR的85.26%,IFG占6.68%,IFG IGT占8.06%,与NGT组比较,IGR人群年龄、体重指数(BMI)、血压、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OMA—IR等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MA-B明显较低。与糖尿病组比较,IGR组血压、TG、HOMA—IR升高程度不如糖尿病组显著,HDL—c、HOMA-B降低程度较糖尿病轻。复合性糖耐量低减组和IFG组较IGT组BMI、HOMA—IR明显较高,而HOMA—B明显较低。IGR中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肥胖或超重及微量白蛋白尿检出率均显著高于NGT组。复合性糖耐量低减组MS检出率高于IGT组。结论重庆局部地区40岁以上人群IGR发生率较高,IGR者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高。IGR各亚组存在不同的代谢异常,复合性糖耐量低减组和IFG组较IGT组的BMI、高血压、微量蛋白尿、HOMA—IR增高的程度更高,HOMA—B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3例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显示的血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1例新诊断未干预治疗及1例预混胰岛素2次皮下注射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均以中餐后-睡前血糖升高为主,其日内血糖峰值分别为15.6 mmol/L及15.4 mmol/L,均出现于中餐后。1例3餐前短效胰岛素治疗的类固醇糖尿病患者清晨及上午出现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l/L),持续115 m in;将强的松改为每日3次口服后低血糖消失,血糖波动改善。结论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部分患者表现午后严重高血糖及空腹低血糖的特点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动态监测糖耐量正常者血糖水平的漂移变化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Yu M  Zhou J  Xiang KS  Lu HJ  Ma XJ  L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88-1790
目的 探查糖耐量正常 (NGT)者日内血糖水平漂移变化的细节。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对 4 3例NGT进行连续 (72± 7)h血糖监测。结果 本组受试者的血糖水平呈波动性变化 ,夜间及 3餐前是血糖较低的时间段 ,日内血糖高峰多于餐后 1~ 2h显现 ,尤以晚餐后为甚。本组NGT的平均血糖值 (5 3± 0 5 )mmol/L。日内血糖的峰、谷值分别为 (7 8± 1 4 )mmol/L、(3 9± 0 7)mmol/L ;日内血糖漂移最大幅度 (3 9± 1 6 )mmol/L。 4 3例受试者中血糖漂移 >7 8mmol/L者占 6 3% (2 7例 ) ;血糖漂移 <2 8mmol/L者占 2 1% (9例 )。血糖漂移于 3 3~ 7 0mmol/L所占的日内时间百分比为 95 (74~ 10 0 ) % ;血糖漂移于 2 8~ 7 8mmol/L的百分比达 99(87~10 0 ) %。结论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较为详细地认识正常人的血糖漂移变化 ,并对探讨糖尿病诊断的血糖分割点及血糖控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糖耐量个体胰岛β细胞功能观察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J  Li YB  Shao H  Li YX  Yuan YH  Xiao YB  Weng JP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8):1252-1255
目的评价正常糖耐量(NGT)、糖调节受损(IGR)、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个体胰岛β细胞功能及其相关指标的适用性。方法178例入选者行口服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胰岛素生成指数(ΔI30/ΔG30)、胰岛素急性分泌时相(AIR)、β细胞功能指数(HOMA β)、空腹胰岛素原(FPI)及胰岛素原/胰岛素(PI/I)比值反映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IGR组的ΔI30/ΔG30、AIR较NGT组分别下降了38%、39%,HOMA β轻度下降(19%);T2DM组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更明显,其中AIR下降84%,ΔI30/ΔG30下降70%、HOMA β下降62%。T2DM组FPI和PI/I比值也比NGT组明显升高(24.4pmol/L±18.0pmol/L or 10.9pmol/L±6.7pmol/L;14.7%±10.5%or10.0%±6.5%,P〈0.05)。ΔI30/ΔG30和AIR相关性好(r=0.75,P〈0.001)。结论IGR患者主要表现胰岛素分泌时相缺陷和HOMA β降低,至糖尿病阶段则伴有胰岛素分泌质量下降。ΔI30/ΔG30和AIR均可准确反映IGR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而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AIR更适用,若应用ΔI30/ΔG30须校正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持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口服葡萄糖耐量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的血糖稳定性.方法 用CGMS对50例受试者进行48~72 h的血糖监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FDR)22名,尤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糖调节人群(对照组)28名,比较CGMS监测中连续48 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其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等指标.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性(HOMA-IR),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修正的β细胞功能指数(MBCI)等指标.结果 FDR组的MAGE明显高于对照组[(2.3±0.5)mmol/L比(2.0±0.6)mmol/L,P<0.05)],MBCI在FD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7.6(16.9~50.0)比36.0(15.7~59.6),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GMS监测剑2型糖尿病患者的FDR的血糖波动性较大,主要表现为MAGE增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防治作用,为临床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妇产科、采用CGMS监测血糖的GDM,根据患者采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经研究发现,观察组餐后0.5h、1h和2h的血糖水平分别为(7.9±2.2)mmol/L、(8.1±2.4)mmol/L和(7.6±2.3)mmol/L,与对照组的(9.1土3.7)mmol/L、(9.3±3.2)mmol/L和(8.7±2.7)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血糖事件方面,观察组仅2人次发生,而对照组高达8人次,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GMS可以对患者的血糖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可以满足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对血糖控制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甘精胰岛素(来得时)加阿卡波糖(拜糖苹)或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对血糖控制、血糖波动及低血糖的影响。方法 60例口服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和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治疗前后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监测患者血糖水平,观察日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及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PG)的变化,同时观察夜间低血糖发生的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组LAGE、PPGE及CV-FPG均低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P〈0.05);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的次数及持续时间均低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既能减少血糖波动、稳定控制血糖,又可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