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近视控制治疗中,1%阿托品眼膏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3.6-2013.9门诊6-12岁近视儿童82例,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分为用药组与未用药组,各组儿童41例(82眼),用药组佩戴框架矫正镜联合运用1%阿托品眼膏间断治疗,每日早晚涂抹1次,连续用药3日,此后每月如此,连续使用3个月,停药3个月后重复使用。非用药组为儿童仅佩戴框架眼镜,对两组儿童进行2年随访,观测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眼压变化。结果:治疗后,用药组裸眼视力升高了(0.2±0.11),屈光度增加为(0.19±0.24),未用药组裸眼视力降低了(0.11±0.04),屈光度增加为(0.75±0.21),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比较裸眼视力提升多、屈光度改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眼轴和眼压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用药组眼轴增加为(0.03±0.15),眼压变化为(0.02±1.11),未用药组眼轴增加为(0.67±0.17),眼压变化为(0.06±1.14),用药组眼轴较之未用药组增加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阿托品眼膏间断使用,用于儿童近视控制治疗,可有效改善近视症状,避免近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沈炯 《海峡药学》2013,25(4):176-177
目的探讨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儿童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1年3月~2012年6月间就诊于本院的初发近视患儿110例,随机分为消旋山莨菪碱组(A组)和复方托吡卡胺组(B组),每组有患儿55例。A组患儿给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B组患儿给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裸眼视力、等效屈光度、眼压、眼轴长度等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裸眼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裸眼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患儿的裸眼视力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等效屈光度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等效屈光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患儿的等效屈光度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眼压均无明显变化,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的眼轴长度均无明显变化,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儿童初期近视,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性好,可作为初期近视患儿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0.5%托吡卡胺滴眼液治疗学龄儿童假性近视的临床效果和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应用0.5%托吡卡胺滴眼液,隔晚给药;0.25%托吡卡胺滴眼液每晚给药,对假性近视的学龄儿童(每组100例,200眼)进行治疗。治疗前后,记录裸眼远视力,散瞳后的静态屈光度。结果两组假性近视的学龄儿童,治疗后裸眼远视力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静态屈光状态呈大部分近视度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出现的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0.5%托吡卡胺滴眼液,隔晚使用,防治青少年假性近视疗效确切。可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增加用药顺应性。  相似文献   

4.
曾瑛  石浔  胡爱梅 《江西医药》2011,46(5):448-449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观察18例35眼佩戴1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裸眼视力、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变化。结果 1年后裸眼视力与佩戴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8);佩戴前后1年屈光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P=0.18;t=-0.94,P=0.35)。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5.
阿托品滴眼液联合倍他洛尔滴眼液治疗近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宪民 《中国药师》2011,14(6):865-867
目的:观察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0.25%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治疗青年近视的疗效。方法:148例近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74例每晚睡前点用0.1%阿托品滴眼液和0.25%盐酸倍他洛尔滴眼液各1滴;对照组74例每晚睡前点用0.1%阿托品滴眼液1滴。治疗前后按统一标准检查视力和验光。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3~6个月。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屈光度的变化值为(O.78±0.03)D,高于对照组的(0.60±0.01)D(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屈光度降低率分别为83.7%和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力显著提高和提高比例分别为34.9%和5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7%和50.0%(P〈0.05)。两组2个月内视物模糊、畏光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2.6%和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后视物模糊、畏光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2.8%和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阿托品过敏性结膜炎的比例分别为16.3%和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品滴眼液联合倍他洛尔滴眼液治疗近视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在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方法中,本研究将对眼轴测量监控角膜塑形镜的作用予以重点分析探讨。方法 将93例青少年近视患儿作为主要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9例, 88眼)与对照组(44例, 88眼)。对照组配戴框架眼镜,观察组佩戴角膜塑形镜并以眼轴测量监控。比较两组患儿戴镜前、戴镜后6、12个月的裸眼视力、眼压、眼轴、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观察组戴镜前及戴镜后12个月的角膜地形图参数的变化情况,两组12个月眼轴增长情况;分析屈光度与眼轴、角膜曲率、眼压的线性相关情况。结果 戴镜前,两组裸眼视力、眼压、眼轴、屈光度无差异(P>0.05);戴镜后6、12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眼压、眼轴、屈光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戴镜前,两组平K、陡K无差异(P>0.05);戴镜后6、12个月,观察组平K、陡K分别为(40.96±1.12)、(41.10±1.13)D与(42.05±1.12)、(42.28±1.15)D,低于对照组的(42.63±1.22)、(42.70±1.24)D与(43.67±1.38)、(43.77±1.38)D(P<0.05)。戴镜1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在LASIK术后治疗和预防屈光回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LASIK术后有屈光回退的近视眼患者60例(10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52眼)和对照组30例(48眼)。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对其应用抗生素滴眼液和皮质类固醇滴眼液等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术后在采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术后第1天即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1个月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时间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眼压测定和验光视力检查以比较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眼观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眼压下降以及屈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ASIK术后应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能有效降低近视的屈光度,是预防术后屈光回退的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矫正视力的影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1月~5月来到某院就诊的55名(99只眼)青少年近视患者,均严格按照要求配戴角膜塑形镜以矫正近视,对配镜前、配镜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分别观察患者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屈光度变化进行检测分析,并对其配戴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8个月后其眼轴长度并无明显变化(P0.05),但其球镜屈光度同配镜前相比明显下降,裸眼视力明显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55例近视青少年配戴期间共计出现角膜点染10眼(18.18%),角膜压痕6眼(6.06%),视觉异常5眼(5.05%),结膜炎2眼(2.02%),结膜充血4眼(4.04%),经对症治疗后其症状均恢复正常。结论: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提高青少年近视患者裸眼视力、降低角膜屈光度,且不引起严重眼部不良反应,对控制青少年近视增长,改善近视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阿托品滴眼液联合OK镜治疗的方法应用于儿童近视治疗当中,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以随机双盲的方式实施对比研究,将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作为研究区间,选取厦门眼科中心有限公司医学验光配镜部近视儿童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联合组(n=50),对比两组患儿的最佳矫正近视力、裸眼视力、眼睑板腺功能、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角膜参数、眼轴长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的最佳矫正近视力、裸眼视力、眼睑板腺功能、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角膜参数、眼轴长度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治疗后,两组最佳矫正近视力、眼睑板腺功能、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联合组裸眼视力优于对照组,联合组角膜曲率和厚度均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的眼轴长度增长量较对照组低(均P <0.05)。此外,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阿托品滴眼液联合OK镜治疗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近视儿童的眼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阿托品眼液治疗青少年早期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抽样调查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早期近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玻璃酸钠眼液滴注,观察组以浓度为1%阿托品眼液进行滴注,对比两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轴长度以及疗效变化。结果观察组痊愈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下降比例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变比例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治疗前裸眼视力、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在青少年早期近视中给予1%阿托品眼液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眼轴长度且其不良反应发生低,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刘军  崔红领  苏亚丽 《中国药房》2009,(23):1805-1807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治疗LASI K术后干眼的疗效。方法:选择LASI K术后干眼患者62例100只眼,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53只眼,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对照组30例47只眼,仅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每日4次,每次1~2滴,连续用药2个月。用药1周后开始观察药物疗效,连续观察1~3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1%、89.36%(P<0.05);用药后平均病程分别为(21.53±3.02)、(32.95±2.29)d(P<0.05)。结论:联合用药能缩短病程,加速角膜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   

12.
麝珠明目滴眼液对LASEK术后Haze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麝珠明目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预防作用。方法:将98例(196眼)受术者随机分为A、B组,A组48例(96眼)术后常规用药+麝珠明目滴眼液滴眼,B组50例(100眼)常规用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眼部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散光度、眼压及角膜haze形成情况。结果:2组眼部刺激症状和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6月,2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散光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眼压低于B组(P<0.05),haze轻于B组,等效球镜值<—9.00D组和等效球镜值≥—9.00D组,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LASEK术后配以麝珠明目滴眼液滴眼可减轻haze的形成且有降眼压作用,对高度或超高度近视更具有意义,无毒副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 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前后像差变化规律。方法对高度近视26例(51眼)行有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 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d)、眼压(IOP)、角膜曲率(CC),利用视觉功能分析仪(iTrace)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5 mm瞳孔直径下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总低阶像差、球差、慧差、三叶草差的均方根( RMS)值。术前术后各指标变化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①51眼均一次性成功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OP、CECd、CC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周时,总像差、总低阶像差RM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高阶像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总像差、总低阶像差的RM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高阶像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从术前至术后3个月,总像差、低阶像差RMS值呈持续降低趋势,高阶像差RMS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③术后1周时,球差、慧差的RM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叶草差RM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慧差、球差、三叶草差RM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前至术后3个月,慧差、球差、三叶草差RMS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结论有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具有安全、有效、可预测特点。术后3个月内总像差及低阶像差RMS值持续降低,高阶像差、球差、慧差、三叶草差RMS值均呈先增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表面麻醉下对24例40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和手术并发症。随访6~12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共32眼(80%),其中≥0.5者共24眼(60%)。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0.50D共32眼(80%);±0.50D〈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D共8眼(20%)。术中无一例后囊膜破裂。20例患者术后第1天角膜轻中度水肿,4例反应性高眼压,经处理后均在2~7d内消退。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结论:超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对60只眼已行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眼的对侧眼即透明晶状体眼进行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年龄为(62-76)岁,平均(54±4.64)岁,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8.23±4.83)D,平均眼轴长度(29.44±2.06)mm,植入人工晶体度数为(6.23±3.83)D,随访12-24个月。结果术后60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0.5者24只眼(40.00%),52只眼(86.67%)予矫正屈光度±1.0 D以内,术后平均屈光度为(8.24±4.84)D,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12-24个月随访,其中,4只眼(6.67%)发生后发障,术后未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位、视网膜裂孔形成、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老年高度近视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可能更适合戴镜不能矫治高度近视眼患者,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视力好等优点,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onovision法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90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双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行常规眼科检查和眼底检查、视觉需要调查、主视眼检测、生物测量,术中植入单焦点折叠式IOL.根据患者视觉需要分为两组:Monovision组28例,男11例,女17例,根据生物测量结果,术中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使患者主视眼术后目标屈光度-0.5~0.0D,非主视眼术后目标屈光度-2.0~-2.5D;对照组17例,男5例,女12例,双眼术后目标屈光度-0.5~0.0D.对术后双眼裸跟远近视力、屈光度等随访观察3个月,结合术后问卷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Monovision组和对照组双眼同时视裸眼远视力分别为(0.83±0.15)、(0.81±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onovision组双眼同时视近视力(0.68±0.25)好于对照组(0.3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术后3个月远距离用眼,两组不带眼镜分别是97.5%、9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3个月近距离用眼从不带眼镜的比例,两组分别为78.5%,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发生.结论 Monovision法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术治疗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远近用眼均不用戴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夏天无滴眼液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儿童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就诊于开封市中心医院眼科的假性近视患儿8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滴眼,1~2滴/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夏天无滴眼液,1~2滴/次,3~5次/d,两种药物滴眼间隔5 min,两组均连续使用30 d。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裸眼视力和屈光度及其不良反应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40%、95.3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均有显著改善,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夏天无滴眼液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儿童假性近视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赵强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317-318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应用数字化角膜塑形镜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116眼)青少年验配数字化角膜塑形镜,对其验配前后进行视力、屈光度、眼轴及眼压等临床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视力、屈光度及眼压等指标方面,患者经过数字化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对控制少年儿童轻、中度近视发展具有明显效果,是临床矫治青少年近视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9.
杨夏玲  金奇芳  张倩  刘菲  俞益丰 《江西医药》2014,(12):1342-1345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217例(381只眼)超高度近视眼(-15.00±-5.00)DS患者植入后房屈光晶状体(ICL)。术后1周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78.74%(300/381);术后6个月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89.50%(341/381)术后12个月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98.68%(376/381);6个月时与12个月的裸眼视力没有改变;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术后6、12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晶体ICL拱高为0.52-0.86mm,平均拱高(0.626±0.248)mm,1例ICL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相贴。1个月时16眼IC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13眼主诉夜间出现眩光症状,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20.
刘爱华  徐延山  袁佳琴 《中国药房》2009,(14):1090-1091
目的:观察拉坦前列素治疗常规抗青光眼药不能控制眼压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用其它抗青光眼药眼压控制未达正常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3例36只眼,给予拉坦前列素单独用药或联合噻吗洛尔、毛果芸香碱,用药6个月,观察眼压、视力、视野及不良反应。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期组治疗前平均眼压(27.13±5.21)mmHg,治疗6个月平均眼压(16.21±3.45)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治疗前平均眼压(23.25±7.71)mmHg,治疗6个月平均眼压(17.19±3.64)mmHg,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视力、视野无变化,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对于用其它抗青光眼药不能控制眼压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拉坦前列素单独用药或联合用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