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肝癌(直径≤3 cm)超声造影特征与肿瘤分化程度及病理组织学类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87例小肝癌患者,109个病灶的超声增强时间及增强模式;分析肿瘤分化程度及病理组织学类型的超声造影影像学特点.结果 109个小肝癌病灶,高分化52个,中分化38个,低分化19个.低分化肿瘤回声增强时间(12.2±2.14),显著少于高分化肿瘤(14.54±3.65),P<0.01,消退时间(46.57±9.15)早于中分化肿瘤(79.38±28.79),P<0.01;中分化肿瘤的消退时间显著早于高分化肿瘤(102.46±33.23),P<0.05.低分化肿瘤门静脉相和延迟相低增强比例(84.21%)显著高于高分化肿瘤(51.92%),P<0.01.与梁索型和假腺管型比较,实体型肿瘤的回声消退时间较短,门静脉相及延迟相低增强比例较高;纤维硬化型者动脉相高增强比例较低,门静脉相及延迟相高增强比例较高(P<0.05).结论 综合分析超声造影的影像学特征,对判断小肝癌的分化程度和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超声增强模式与病理分化程度及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应用Sono Vue超声造影剂的50例HCC患者的超声造影(CEUS)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及分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HCC分化程度与肿瘤CEUS开始增强时间和增强至峰值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与肿瘤消退至低回声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动脉期增强模式差异无显著性(P=0.470);门脉期减退至等增强及低增强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差异无显著性(P=0.663);实质期不同分化程度肿瘤差异有显著性(P=0.046)。动脉期各组织类型增强差异无显著性(P=0.409),门脉期实体型与梁索型、假腺管型及纤维硬化型差异有显著性(P=0.031);实质期实体型与梁索型、假腺管型及纤维硬化型差异无显著性(P=0.400)。纤维硬化型与梁索型、假腺管型在门脉期及实质期均差异有显著性(P=0.003,P=0.001);纤维硬化型与假腺管型在门脉期及实质期差异均无显著性(P=0.358,P=0.444)。结论PHCC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组织结构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化程度、病灶大小、肝病背景对肝细胞癌(HCC)超声造影廓清过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6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行超声造影检查动脉相呈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并经手术标本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HCC患者403例。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将肿瘤廓清的模式分为动脉相、门脉相、延迟相开始廓清及不廓清。其中高、中、低分化HCC分别为115、156、132例;常规超声测得肿瘤最大径≤3.0 cm、3.1~5.0 cm、5.0 cm分别为116、154、133例;肝硬化239例,非肝硬化164例。采用R×C表的χ~2检验比较不同分化程度、不同大小HCC各廓清模式所占比例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采用Pearsonχ~2检验比较不同肝病背景HCC各廓清模式所占比例差异。结果 403例HCC患者,不同分化程度的HCC在动脉相开始廓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分化组HCC在门脉相开始廓清的比例均低于中分化组、低分化组HCC,高分化组HCC延迟相开始廓清、不廓清的比例均高于中分化组、低分化组HCC,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门脉相:χ~2=10.358、43.789,P均0.01;延迟相:χ2=5.134、P0.05,χ2=13.069、P0.01;不廓清:χ~2=8.669、25.899,P均0.01)。中分化组HCC在门脉相开始廓清的比例低于低分化组HCC,不廓清的比例高于低分化组HCC,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门脉相:χ~2=8.847;不廓清:χ~2=7.396,P均0.01);但是中分化组HCC与低分化组HCC在延迟相开始廓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大小的HCC在动脉相、门脉相、延迟相开始廓清及不廓清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背景与非肝硬化背景HCC在动脉相、门脉相、延迟相开始廓清及不廓清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病背景及病灶大小对HCC超声造影开始廓清的时相无明显影响,不同分化程度HCC超声造影开始廓清的时相具有一定的差异,高分化HCC大部分表现为延迟相开始廓清或不廓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时应适当延长扫查时间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超声造影有助于对肝脏肿瘤的定性诊断及病理分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性肝癌超声造影表现与肿瘤病理分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超声造影(CEUS)表现与肿瘤病理分化的关系。方法121个HCC病灶接受了CEUS和病理学检查。CEUS使用造影剂声诺维和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组织病理诊断按Edmonson法分类。结果肿瘤分化程度与肿瘤增强变低时间呈线性相关。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增强变低的时间及延迟期肿瘤的增强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4、P=0.026),但肿瘤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变等时间以及动脉期和门脉期肿瘤的增强水平无明显差异(P=0.26、P=0.33、P=0.23、P=0.58)。结论在CEUS上HCC增强消退的时间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分化好的HCC病灶增强减退较慢,少数病灶门脉期或延迟期仍可呈等或高增强,分化差的肿瘤增强减退较快,绝大多数病灶门脉期或延迟期呈低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分化程度肝癌患者的超声造影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42例,收集所有患者病理学及超声造影检查资料,分析造影结果的显像特征,按分化程度分为三组,对比各组间超声造影不同时相回声强度、病理增强模式及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结果] 142例肝癌患者共171个病灶,按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肝癌23例(16.20%),中分化肝癌61例(42.96%),高分化肝癌58例(40.84%);随着分化程度降低,动脉期呈高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快进快出呈增多趋势;不同分化程度组间在始增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达峰时间、增强时间、始消时间及廓清时间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分化程度肝癌患者在造影各时相回声强度、病理增强模式及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不同,超声造影检查可协助评估肝癌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高回声小病灶(HSFLLs)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75例HSFLLs患者(共107个病灶)的超声造影图像资料,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分析;并与增强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良性HSFLLs造影模式以"动脉相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高或等增强"或"三相等增强"为主,恶性HSFLLs造影模式以"动脉相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低增强或等增强"为主。良性HSFLLs造影剂灌注的达峰时间、始退时间分别为(42.5±17.3)s、(183.7±66.6)s,较恶性HSFLLs[(24.2±10.6)s、(77.9±46.0)s]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超声造影对HSFLLs的诊断准确率为89.71%,增强CT的诊断准确率为88.79%;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增生结节和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2.86%,增强CT的诊断准确率为90.48%。结论超声造影可有效动态地评估肝脏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在对HSFLLs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MRI(CEMRI)增强模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1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术前超声造影及增强MRI图像中病灶的增强水平及增强形态进行比较.结果 (1)2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多显示为高增强(14/21,66.7%),门脉期(19/21,90.5%)及延迟期多消退为低增强(21/21,100%);显示病灶增强均匀8个(8/21),不均匀13个(13/21).(2)2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灶增强MRI动脉期多显示为高增强(14/21,66.7%),门脉期以等增强为主(11/21,52.4%),延迟期多显示为等增强(6/21,28.6 %)或高增强(12/21,57.1%);显示病灶增强均匀6个(6/21),不均匀15个(15/21).(3)肝门部胆管癌超声造影动脉期显示不同增强水平的病灶数与增强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7,P>0.05);超声造影门脉期及延迟期与增强MRI增强水平显示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67、31.500,P<0.05).肝门部胆管癌病灶超声造影与增强MRI显示增强均匀性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9,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在超声造影及增强MRI动脉期表现无明显差异,而门脉期及延迟期的表现则不同,超声造影可作为增强MRI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有益补充,从而增加诊断医师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信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细胞癌(SHCC)与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CEUS灌注增强特点,探讨CEU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肝硬化背景下42个SHCC病灶和21个DN病灶进行术前CEUS检查,观察病灶CEUS各时相的增强水平,比较其增强模式。结果 SHCC与DN各时相的增强水平及整体增强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相SHCC以高增强为主,DN以低增强为主;SHCC的增强模式主要为动脉相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DN的增强模式复杂多样。结论肝硬化背景下SHCC与DN有不同的CEUS灌注增强特点,CEUS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肝结核球患者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并与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相对照,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肝结核球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例肝结核球患者(15个病灶)和1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6个病灶)行常规超声检查后,对每个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每个病灶造影动态增强特点,同时定量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并记录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结果 15个肝结核球病灶常规超声均表现为低回声,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均呈高增强,其中11个病灶呈环状增强,4个病灶呈弥漫性增强,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为12.3~16.8 s,平均(14.1±1.9)s;达峰时间为23.5~32.3 s,平均(27.7±2.7)s.16个细菌性肝脓肿病灶中,10个常规超声表现为低回声,6个表现为不均质高低混合回声,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均呈高增强,其中10个病灶为蜂窝状增强,4个病灶为周边环状增强,2个病灶为弥漫性增强,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为13.3~21.3 s,平均(16.2±2.5)s;达峰时间为28.6~53.9 s,平均(35.6±8.6)s.所有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迅速增强至高峰后,增强逐渐消退持续至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现低回声或无回声.结论 肝结核球与肝脓肿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及病理改变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延迟相全肝扫查联合再次造影对肝脏恶性肿瘤检出的价值。方法对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的22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连续成像技术(造影剂SonoVue),延迟相进行全肝快速扫查寻找异常低增强区。并再次注射造影剂对延迟相发现的异常低增强区进行观察,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以增强CT/MRI、穿刺或手术病理诊断、临床及超声随访结果为参照,计算B型超声、超声造影发现病灶个数,计算并对比两种方法对疾病诊断的漏诊率。结果采用延迟相全肝扫查联合再次注射SonoVue后,22例患者中,超声造影诊断肝转移瘤4例,B型超声仅诊断2例、漏诊2例;超声造影诊断肝癌或肝癌复发18例,B型超声拟诊14例,漏诊4例。超声造影对22例患者疾病漏诊率为0(0/22),B型超声漏诊率27%(6/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型超声发现病灶18个,超声造影检出病变47个,超声造影延迟相新发现病灶29个。结论延迟相全肝扫查联合再次注射造影剂可提高肝脏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减少疾病漏诊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组织多普勒超声弹性成像(TDUE)时间-应变曲线在乳腺实性病灶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在我院行乳腺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46例乳腺实性占位性病变患者共54个乳腺实性病灶(良性病灶39个,恶性病灶15个)行TDUE检查.在乳腺良、恶性病灶内及病灶周围乳腺正常脂肪组织内分别建立面积1 cm2的圆形感兴趣区(ROI),得到ROI解压时时间-应变曲线.记录乳腺正常脂肪组织、乳腺良性病灶、乳腺恶性病灶解压时最大应变绝对值(max-ARS).结果 (1)每个乳腺实性病灶及病灶周围乳腺正常脂肪组织均重复测量3次,共得到ROI解压时时间-应变曲线:乳腺正常脂肪组织162条,乳腺良性病灶117条及乳腺恶性病灶45条.(2)乳腺正常脂肪组织162条ROI解压时时间-应变曲线均为正向波形,未出现负向波形;乳腺良性病灶117条ROI解压时时间-应变曲线中正向波形108条,负向波形9条;乳腺恶性病灶45条ROI解压时时间-应变曲线中正向波形12条,负向波形33条.乳腺正常脂肪组织、乳腺良性病灶及乳腺恶性病灶ROI解压时时间-应变曲线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修正法,χ2=172.37,P<0.0001).乳腺正常脂肪组织ROI解压时时间-应变曲线形态与乳腺良性病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3),与乳腺恶性病灶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1);乳腺恶性病灶ROI解压时时间-应变曲线形态与乳腺良性病灶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72.92,P<0.0001).(3)乳腺正常脂肪组织、乳腺良性病灶和乳腺恶性病灶max-ARS分别为(15.57±8.91)%、(6.78±4.48)%及(1.14±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21,P<0.05).且乳腺正常脂肪组织max-ARS大于乳腺良性病灶和恶性病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32、1.85,P均<0.05);乳腺良性病灶max-ARS大于乳腺恶性病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q=0.67,P<0.05).结论 乳腺恶性病灶ROI解压时时间-应变曲线多呈负向波形,乳腺良性病灶max-ARS大于恶性病灶.ROI解压时时间-应变曲线可为判断乳腺实性病灶良恶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规范正常中国小型猪门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方法 实验用健康中国小型猪16只,在全麻下以门静脉主干为中心行MR灌注扫描,生成门静脉时间-信号曲线,以获得其MR最佳成像时间.待实验动物体内造影剂代谢24h后,依据前述成像时间,行MR冠状位脂肪抑制三维快速扰向梯度回波序列增强扫描,行多平面容积重建,显示门脉主干、属支,在MRA测量门静脉主干及属支直径.之后行经肠系膜上动脉及脾动脉DSA间接门静脉造影,并测量显影血管的管径;随机选择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造影计算门静脉系统最佳显影时间.分别对比分析MRA及DSA两种技术下测量的门静脉系统直径、最佳显影时间.结果 (1)MRA与DSA门静脉最佳显影时间分别为(31.81±2.03)s与(14.32±0.71)s,MRA测得的门静脉最佳显影时间明显长于DSA(P <0.05),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49,P<0.05).(2)MRA测得的门静脉主干、肠系膜静脉及脾静脉管径分别为(8.82±0.78)mm、(7.04±0.85)mm及(5.83±0.61)mm,DSA前述相应血管直径分别为(7.65±1.17)mm、(5.74±1.05)mm及(5.01±1.00) mm,MRA测定结果均高于DSA(P <0.05),二者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0.949、0.910、0.906,均P<0.05).结论 规范化门静脉MRA能准确评价门静脉系统,为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规范化MRA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兔VX2肿瘤子宫病灶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44只成年雌性日本大耳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及对照组24只。实验组采用子宫腔及腹腔内瘤块种植法复制家兔VX2肿瘤动物模型,对可疑肿瘤组织进行超声造影增强检查及病理检查,镜下观察确诊是否为肿瘤生长的肿块,对确诊的肿瘤灶分析其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对照组对正常子宫肌层及内膜行超声造影增强检查及病理检查,镜下观察子宫肌层及内膜结构正常者对其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分析;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内增强时间、增强强度、增强斜率及消退斜率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成功复制家兔子宫及腹腔肿瘤模型16例,肿瘤组织生长时间13-35 d,其中肿瘤坏死较严重者2例,未纳入结果统计;另有麻醉意外死亡者2例,未见肿瘤生长者2例。14例动物模型中获得34个肿瘤灶的超声造影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肿瘤病灶最大径为4-30 mm;肿瘤组织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增强强度、增强斜率及消退斜率分别为(3.91±1.59)s、(12.93±2.98)d B、(3.72±1.41)d B/s及(0.20±0.08)d B/s。对照组24只家兔中的44侧子宫超声造影增强检查及病理检查,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增强强度、增强斜率及消退斜率分别为(5.64±2.58)s、(12.33±4.66)d B、(2.79±1.71)d B/s及(0.19±0.07)d B/s。实验组超声造影肿瘤组织增强模式与正常子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增强时间短于正常子宫(t=3.613,P〈0.05),增强斜率大于正常子宫(t=-2.611,P〈0.05),呈现快速增强模式,而消退斜率与正常子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6,P=0.495)。结论超声造影增强检查可发现实验动物腹腔内小至最长径为4 mm的肿瘤病灶,对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腹盆腔淋巴结转移病灶及腹盆腔侵犯肿瘤病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不同灌注法对直径〈10.0mm的兔VX2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方法将VX2瘤细胞接种于新西兰白兔大腿外侧皮下,制成荷瘤种兔并传代。将种兔VX2肿瘤在无菌条件下制成小瘤块,植入兔肝实质较厚处,制成带有VX2肿瘤的新西兰白兔30只,30只VX2肝肿瘤的新西兰白兔,分别经外周静脉采用单次和双次灌注法注射造影剂,与动物肝大体病理切面对照,观察不同造影方法检出微小肿瘤的敏感度。结果30只动物肝脏大体病理检查共检出41个微小肿瘤(其中3.0~5.0mm病灶15个,5.0~10.0mm病灶26个)。荷瘤兔肝VX2微小肿瘤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呈“快进快退”表现,即在动脉相迅速增强,门脉相开始廓清,延迟相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其中单次灌注法共检出病灶数量为32个,其中3.0~5.0mm病灶7个,5.0~10.0mm病灶25个;双次灌注法共检出病灶数量为39个,其中3.0~5.0mm病灶13个,5.0~10.0mm病灶26个。单次和双次灌注法对微小肿瘤检出率分别为78%(32/41)和95%(39/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值为5.150,P值为0.023)。单次灌注法与双次灌注法对3.0~5.0mm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7%(7/15)和87%(13/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5.400,P值为O.025),对5.0~10.0mm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6%(25/26)和100%(2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为1.020,P值为0.500)。结论双次灌注法超声造影显著提高了微小肝癌(尤其是直径〈5.0mn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三期动态增强CT表现,通过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估肿瘤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另外也通过ROI分析定量评价肝左叶和右叶背景强化情况.结果:定性分析发现40%(10/25)的肝细胞癌表现为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而64%(16/25)的肿瘤表现为门脉期快速洗脱,另外40%(10/25)的肝细胞癌表现为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和门脉期快速洗脱.定量分析提示动脉期血管强化肝细胞癌从强化前到动脉期的绝对增强值为49.1 ±17.1HU,而动脉期无血管强化肿瘤为23.8±16.6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期血管强化肝细胞癌的肝实质背景在动脉期的绝对增强值为13.79±7.9HU,而动脉期无血管强化肿瘤的肝实质背景为36.6±30.6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很大一部分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缺乏特征性的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可能是背景肝实质动脉血供继发性代偿增加所致,这是应用影像学标准诊断肝细胞癌的一个潜在陷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Vacora,Mammotome和EnCor3种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对乳腺良性病灶的治疗疗效、治疗时间及并发症中的差异.方法 2005年3月到2009年5月,对983个乳腺良性病灶分别采用Vacora,Mammotome和EnCor3种真空辅助旋切设备进行了微创旋切治疗,记录并比较3种设备的完全切除率、治疗时间和并发症(血肿、疼痛、瘀斑).结果 微创旋切治疗后,99.7%(980/983)的病灶病理证实为良性.完全切除率为94.8%(932/983).在最大直径≥1.5 cm的病灶中,EnCor和Mammotome组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7.0%(229/236)和96.9%(95/98),均显著高于Vacora组(82.2%,134/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40、11.013,P<0.05).EnCor组的治疗时间为(6.6±6.5)min,显著少于Mammotome组(10.6±9.3)min 和Vacora组(25.6±23.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5、12.601,P均<0.05).EnCor组(52/356)和Mammotome组(20/143)血肿发生几率显著高于Vacora组(25/484)(χ2=20.841、12.892,P均 <0.05).结论 3种真空辅助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良性病变均可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EnCor系统和Mammotome系统完全切除率高,手术时间短,但出现血肿的几率较高.Vacora系统完全切除率相对较低,手术时间较长,但出现血肿的几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