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贵刊1985年2期百家园“镇肝熄风汤中之茵陈当为青蒿”一文,一些中医教科书亦持这种观点,对此笔者从植物学和药物品种考证的角度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首先张锡纯本人在“茵陈解”中说:“菌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  相似文献   

2.
杨书斌  程立方 《中草药》1995,(8):444-444
山东省各市、地商品茵陈的调查鉴定表明山东茵陈的植物来源之一为海洲蒿Artemisiahaich-owensisChang.[1]。海刘蒿与茵陈为同属不同种植物,是商品茵陈的混乱品种,在商品流通中作茵陈用。为考察其是否具有茵陈的功效,今观察了海刘蒿的和胆作用,结果表明,其水煎液的利胆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为,从《医学衷中参西录》“茵陈解”中对茵陈的形态描述、生长过程、功效特点,以及镇肝熄风汤中配伍茵陈的本意分析,所言茵陈都应是青蒿。1茵陈与青蒿不是一物茵陈与青蒿不是同一种植物,这是近年来大家所一致认可的。但因俗语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茵陈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茵陈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菌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等地。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镇肝熄风汤中之茵陈以植物的生长特性、功效,以及药理作用等方向进行考证。。认为方中所用茵陈非青蒿,若以茵陈品种而言,当为菊科植物猪毛蒿的幼苗。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镇肝熄风汤中之茵陈以植物的生长特性,功效,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考证。认为方中所用茵陈非青蒿,若以茵陈品种而言,当为菊科植物猪毛蒿的幼苗。  相似文献   

7.
角蒿一药,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窍病上,口病第三载:“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治“口中疮久不差,入胸中并生疮,三年已上,不差者方。角蒿灰傅之,一宿知,二宿差,有汁吐之,不得咽也”。孙氏晚年所著《千金翼方》卷三,本草中也载:“角蒿:味辛苦平有小毒,主甘湿(?)诸恶疮有虫者。”然角蒿究为何物,人多不知。清·张路玉《本经逢源》云:“茵陈有二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据此,可见山茵陈即是角  相似文献   

8.
茵陈蒿煎煮方法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威  杜春燕 《中医研究》2002,15(1):64-65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eoparia Waldst etkit或茵陈蒿Artenisa Capin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菌苗高6~10 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在其煎煮方法上,目前临床多采取先煎、多煎或与其它药物一同煎煮。笔者与此有不同看法,谨抒己见。……  相似文献   

9.
每年开春时节,我就跟着母亲到田野里踏青、挖野菜,记得母亲挖的最多的就是茵陈了。母亲边挖边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相似文献   

10.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mb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L.别名:白蒿、臭蒿、茵陈、绒蒿、细叶青蒿等。性凉,味苦、辛,无毒。生于山坡、原野、田边、荒地,我国黄河流域多有野生,春季采幼苗、晒干备用。常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说明茵陈采集期。  相似文献   

11.
李满结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255-1255
茵陈为常用中药,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有将阴行草和白蒿代替茵陈使用,造成品种混乱,影响临床药效,为此将茵陈和其两种混伪品作鉴别如下。1茵陈茵陈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 isia scopariaW aldst.et k it或茵陈蒿Artem isia capil-larisThun  相似文献   

12.
万年蒿Artemisia sacrorumLedeb.菊科蒿属植物,别名白莲蒿、铁杆蒿。几乎遍布全国,性味苦,辛,平。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之效,我国民间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小儿惊风、退热、杀虫、阑尾炎、急慢性胃肠炎[1];可以作为“茵陈”代用品;又作为止血药,饲料。药用部位一般为其地  相似文献   

13.
茵陈异称绵茵陈、绒蒿、茵陈蒿等。茵陈为菊科植物猪毛蒿或茵陈蒿的去根幼苗或地上部分。民间有人在二月间采挖摘茵陈嫩苗作野菜食用。其干品可常年入药。  相似文献   

14.
茵陈及混伪品的紫外光谱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桂明  宋平顺 《中草药》2000,31(8):631-631
茵陈为常用药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1-滨蒿  2 -菌陈蒿  3-碱蒿  4-野艾  5 -莳萝蒿图 1 紫外光谱图来源于菊科植物滨蒿 Artemisia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1] ,国内使用的茵陈较为混乱 [2 ,3] ;由于其外观性状较为相似 ,误用、混用现象时有发生。本文用紫外及一阶导数光谱对其进行鉴别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仪器与材料1 .1 仪器 :日本岛津 UV- 2 4 0 1 PC型紫外分光光度计 ;乙醇为分析纯。1 .2 材料 :实验所用样品 :滨蒿Artemisia scoparia为 1 997年购于天水商品 ;碱蒿 …  相似文献   

15.
茵陈为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Kit.或茵陈蒿A.capil1aris Thunb.的干燥幼苗.最近在药材供应部门发现茵陈中混有同属植物海洲蒿的幼苗.海洲蒿未收载于《中国药典》,也未见药理和临床应用的报道,不能作为茵陈供药用.现介绍两者的鉴别要点.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和海洲蒿Artemisia haichowensis Chang均来源于本所标本室和山东泰安药材站,并经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吴履中研究员鉴定.  相似文献   

16.
莳萝蒿、海洲蒿、茵陈蒿利胆作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结果表明:莳萝蒿、海洲蒿的利胆强度与茵陈蒿相似(P>0.05),其中莳萝蒿的作用持续时间较久,药后3h与茵陈比较差异显著(P<0.05);幼苗期、立秋期、花前期三种采集期的茵陈,其利胆作用相似,以花前期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7.
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是治疗湿热、黄疽、肝炎的常用药物。但目前商品放陈的生药来源混乱,并且对其代用品、混淆品说法不一.其中常见品种有:1菊科植物滨蒿Art6ffi沾沾Sc0I)3h。*8HSt.etKh.的干燥地上部分.为正品药材。茵陈蒿A,temisiac。。pillarls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为正品药材。前萝蒿ArtemlslaalletholdesMattf.的干燥幼苗。海州蒿Artem1S18h。llChoWWWSISChann的干燥幼苗。冷蒿(小白蒿)Artcmisiafrisidawilld.习以花蕾与叶入药。碱蒿Artemisi。。ne山if。h。Weoher..民间惯以其基生叶入药。2…  相似文献   

18.
茵陈作为利胆退黄的要药 ,为临床所常用。药材的有效成分是其药物作用的基础。那么 ,茵陈何时采收有效成分含量最大 ?其相关的药理作用又如何 ?俗谚说 :“三月茵陈四月蒿 ,五月六月当柴烧。”意即茵陈以幼苗入药。笔者根据有关资料 ,就茵陈有效成份与采收时节的选择 ,作如下探讨。1 药材来源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s Thunb.)的干燥幼苗。为多年生草本 ,花期 9~ 10月 ,果期 11~ 12月。传统采收季节为春季 [1 ,2 ]。2 有效成分具利胆作用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精 (scoparone) ,即 6 ,7-二甲氧基香豆精 (6 ,7- Dim ethoxy…  相似文献   

19.
茵陈类药材的生药鉴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比较了绵茵陈、滨蒿、牛至、石荠苧、瘤毛獐牙莱、松蒿、阴行草、鹿茸草等八种茵陈类药材的生药特征,提出了药材性状及显微方面的鉴别要点。粉末状态时突出的鉴别特征是表皮毛。  相似文献   

20.
茵陈     
《亚太传统医药》2006,(2):75-75
<正>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