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酷似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小脑梗死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早期诊断对疾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但无共济失调表现的小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40~70岁,CT检查未发现梗死灶,MRI阳性率为100%。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入院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例患者小脑梗死的病灶主要位于单侧小脑半球后下部,属于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域;2例小脑梗死的病灶位于小脑蚓部后部及其附近的两侧小脑半球,属于小脑后下动脉中间支(mPICA)供血区域。结论无共济失调小脑梗死常见于PICA供血区。对于有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眩晕患者,如果症状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长,即使无共济失调表现,也应完善MRI检查明确有无小脑梗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与发病机理,MRI与CT敏感性的比较.方法总结分析临床312例脑梗死患者中36例出血性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结果见36例梗死后出血,占同期脑梗死的11.21%,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61.11%,心源性梗死7例,占19.44%,小脑梗死6例,占16.67%,死亡1例,占2.8%,既往有脑梗死史者6例,占16.67%,MRI发现少量梗死后出血的敏感性比CT高.给予适当的脱水、脑保护剂治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及小脑梗死易发生梗死后出血,小脑出血性梗死应积极脱水治疗,以防脑疝.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44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良性型31例,假肿瘤型9例,昏迷型4例;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眩晕及共济失调。颅脑CT表现为低密度影,阳性率59.1%;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阳性率100%。结论临床上疑为小脑梗死的患者应及早行颅脑MRI或CT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中山市大涌医院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0例小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早期CT的检测率低,相反MRI的早期检测率远远高于CT,明确检查针对性治疗,有利于病情恢复。结论对疑诊为小脑梗死的患者应该尽早做颅脑MRI检查,避免漏诊耽误病情。  相似文献   

5.
38例小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8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脑梗死主要病因是高血压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眩晕、小脑性共济失调是最主要临床症状,头颅CT和MRI对小脑梗死诊断有重要帮助,头颅MRI确诊率100%,本组总体预后好;内科保守治疗33例,外科手术治疗5例,治愈率:55.3%(21/38),好转率42.1%(16/38),总有效率97.4%(37/38),死亡率2.6%(1/38),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脑疝。结论认识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时诊断可使患者获得正确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诊断-5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重2010年12月收治的5例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患者早期可以表现为头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以后逐渐表现出小脑后下动脉区梗死的典型症状,早期颅脑CT无特异性表现,颅脑MRI可以确诊。结论外伤后小脑后下动脉区脑梗死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及神经系统体征,颅脑MRI检查可以确诊,早诊断,早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谢惠  覃川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90-3491
小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其影像学表现类似肿瘤,特别是合并幕上积水的病例,加之梗死的面积较大时.更易误诊为后颅窝肿瘤。我院收治1例小脑梗死致幕上积水的患者,CT及MRI均诊断为小脑肿瘤,经临床分析、完善MRI增强扫描后方得以纠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小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症状,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经验。方法对24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是小脑梗死的主要致病因,临床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昏迷及小脑性共济失调,早期MRI是有效的诊断手段。24例患者中,经过治疗及1年随访,除4例因脑疝死亡外,其余皆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能够自理。结论早期MRI检查对小脑梗死确诊,防止漏诊及误诊有重要作用。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治脑疝及梗死后的出血,其对降低病死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典型小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病因、危险因素。方法对本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经诊断及治疗的20例不典型小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心脏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糖尿病、颈椎病、吸烟饮酒。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伴恶心呕吐但无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早期CT检查未发现梗死灶, MRI检查阳性率为100%。结论不典型小脑梗死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对于中老年眩晕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的一定要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2011年4月期间收治的15例2型糖尿病合并小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及MRI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小脑梗死占同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16.7%。MRI见单纯小脑梗死4例,合并脑干或其他部位梗死11例。单纯小脑梗死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症状,合并脑干或其他部位梗死的患者除上症之外,还常伴有头痛、肢体偏瘫、感觉障碍等症。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小脑梗死并非罕见,应提高对该病临床表现及MRI特征的认识,积极排查2型糖尿病,早期控制血糖,以降低临床漏诊率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CTP)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诊断为脑局灶性缺血的患者在发病24h内行CT、MRI和CTP检查,CT、MRI、CTP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CT平扫,54例患者中,26例显示基底节或放射冠区的腔隙性梗死灶;MRI共检出腔隙性梗死灶34例,较CT多检出8例,所有患者CT、MRI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责任病灶。CT脑灌注成像,48例检出有异常灌注区,其中有12例表现为脑血流量图(CBF)降低,峰值时间(TTP)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且这些异常灌注区均系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责任病灶。结论:CTP对脑内缺血性低灌注区的检出率更高,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责任病灶的确认优于常规CT、MRI,CTP对脑梗死前期的诊断具有超早性和定位价值,可做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2.
张强  卜秦莉 《河北医药》2006,28(5):353-354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科1988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及共济失调.头部CT阳性率为37.5%,头部MRI阳性率为100%.内科保守治疗的治愈率为41.6%,死亡率为12.5%,脑疝为主要死因.结论中老年人持续出现眩晕、共济失调要注意小脑梗死的可能,头部MRI确诊小脑梗死优于CT,注意防治脑疝.  相似文献   

13.
桥脑的体积仅次于小脑,但其梗死的频率却远远高于小脑,居幕下梗死的首位。根据病例统计,脑干梗死占脑梗死的7.59%,其中半数为桥脑梗死。本文就31例影像学或剖检证实的桥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梗死类型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浅谈脑分水岭梗死( CWI )的病因、治疗及愈后。方法回顾52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结果皮层前型11例,占21.1%,病灶在ACA和MCA供血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轻偏瘫、偏身痛觉减退、智能减退等症状。皮层后型14例,占26.9%,病灶在MCA和PCA供血的交界区,呈楔型或腔隙型(直径在2 cm以下的小病灶),临床表现为轻偏瘫、偏盲等症状。皮层下型27例,占51.9%,病灶在ACA、MCA、PCA皮层支和深穿支的边缘带,常位于侧脑室额角后,半卵圆中心或放射冠,临床表现为轻偏瘫,认知障碍甚至痴呆。结论脑分水岭梗死发生率较高,是脑梗死中的重要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化,通过头CT及MRI可确诊,并通过TCD、头颈CTA、DSA可明确严重狭窄的血管,积极处理,防止和减少脑分水岭梗死进一步加重,同时对容易诱发脑分水岭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颈动脉血管异常、血液状态异常等重要发病因素能够提前预见积极防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梅  杨桦 《河北医药》2003,25(4):282-28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型与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8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分为两型:I型(轻撤外伤型)12例,Ⅱ型(严重外伤型)6例。I型多见于小儿,外伤轻撤,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灶。Ⅱ型多见于成人,严重颅脑损伤,多合并脑挫裂伤等严重外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脑水肿、脑挫裂伤及脑内血肿等。结论 外伤性脑梗死I型多见,且好发于基底节区,CT对外伤性脑梗死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80例小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病例分析方法,总结80例小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病灶大小、部位有关,良性小脑梗死预后好,占住性小脑梗死预后差。结论小面积小脑梗死预后好,大面积小脑梗死应积极治疗,必要时手术引流。  相似文献   

17.
贺恒旺  吴斌 《医药世界》2010,(11):1465-1466
小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CT尤其MRI的应用使其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但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MRI信号表现具有多样性,仍有少数误诊。2007—01至今我科接收5例由外院拟诊为“小脑胶质瘤”要求手术治疗的患者。4例经临床保守治愈、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均考虑为“小脑梗死”。现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并脑梗死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对筛选出的116例临床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病例,经CT平扫+增强扫描诊断为脑梗死的病例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有低密度梗死灶存在,以基底节区多发小发梗死灶常见,12例大脑有梗死灶,2例位小脑,66例伴有其他颅内并发症,未发现出血性脑梗死。结论结核性脑膜炎除常见颅内并发症外,脑梗死发生率达36.2%。出血性脑梗死可采用MRI检查。结核性脑膜炎极少并发较大或明显的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急性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及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小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临床特征复杂,多数主要以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为主,少数以昏迷、头痛、肢体偏瘫、应激性溃疡等起病,头颅CT首次发现病灶10例,复查后均发现病灶,有条件的查头颅MRI。颈部超声发现相关侧斑块17例,不稳定斑块7例。结论:急性小脑梗死患者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为主,临床表现复杂、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误诊原因较多,头颅CT、MRI检查有助诊断,颈部斑块性质与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1对象和方法 1.1病例选择:所选病例为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全部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证实。80例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0~75岁,平均为(62±4)岁。梗死部位:脑叶梗死10例,丘脑梗死8例,基底节梗死54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7例,均无肾脏疾病病史,肾功、尿常规等检查均正常。采用随机方法将80例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40例,两组治疗前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肾功、梗死面积大小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