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蒽环类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最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也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考量因素。目前,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监测和提前预防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生尤为重要。文章就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监测手段及防治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防治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探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预防、缓解措施,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360 例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分析其心电图及心脏保护药使用情况,比较右丙亚胺单独使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针和磷酸肌酸钠合用的心脏保护疗效。结果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生率为11.2%,结果显示,右丙亚胺单独使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针和磷酸肌酸钠合用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有保护作用,2 种心脏保护方案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保护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蒽环类药物有致心脏毒性的作用,在化疗过程中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监测、合理使用心脏保护药物是预防或减缓心脏毒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蒽环类药物是最具活性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对造血系统肿瘤和实体瘤具有高效的作用。在临床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一效应的线性关系,但是随着剂量的增加,其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脱发等副作用也愈加突出,尤其是心脏毒性的累积作用,限制了它的长期使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表现有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较为常见的是慢性心脏毒性,多出现在治疗1年以内,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心肌病。  相似文献   

4.
杨艳峰  王献民 《海南医学》2022,(23):3125-3128
蒽环类药物(anthracycline,ANT)广泛应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在显著提高患儿生存率的同时,其继发心脏毒性严重影响患儿远期生存质量及预后,故早期检测并长期监测ANT心脏毒性、尽早诊断及防治对于ALL患儿至关重要。本文就ANT对ALL患儿心脏毒性定义、临床分类、防治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儿科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蒽环类药物作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细胞毒性药物,是治疗儿童白血病最有效的药物,但其对心脏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患儿以后的生活质量及无病生存率,甚至部分患儿在急性白血病临床治愈后仍会出现心脏毒性,故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该文从蒽环类药物心脏损害的临床分型、发生机制、病理生理、监控及预防措施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6.
 蒽环类药物显著提高了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但其心脏毒性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右心室的关注度提高,蒽环类药物对右心室功能的损害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常用于监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检查手段有生物学标志物、心电图、心脏磁共振、心内膜活检术、超声心动图等。本文就上述检查手段特别是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如组织多普勒显像、应变/应变率显像、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等,监测淋巴瘤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右心室亚临床功能减退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阿霉素为代表的蒽环类药物投入临床应用以来,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实体瘤及白血病的化疗.然而其剂量累积性的心脏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把阿霉素累积剂量限制在450~550 mg/m2以内.但是由于个体耐受性差异,出现心肌病理改变的累积剂量范围从183 mg/m2到1 000 mg/m2[1].因此需要早期监测发现高危患者以及时停药或减量,而耐受良好的患者可接受更高剂量化疗进一步提高疗效.另外在阿霉素治疗后的随访监测中早期发现亚临床的心功能不全的改变,及时干预可明显改善预后.本文就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任红军  崔秀洁 《中外医疗》2012,31(15):106+108-106,108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方法将76例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化疗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联合化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观察两组病人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脏毒性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能有效预防和减轻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对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临床明确诊为癌症患者在均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三组均给予蒽环类药物进行治疗,A组:右丙亚胺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基础上单独加用右丙亚胺静脉滴注,B组:参麦组则对该组患者加用参麦注射液50mg/日,C组即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组,上述三组均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开始即对应应用,连续应用12天,并记录观察三组患者中出现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比率。结果:比较三组患者心电图变化、心脏彩超变化、心肌酶学化验及发生其他心源性损害的比例,其中C组发生心脏毒性的概率低于A、B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癌症患者,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可以有效减轻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可减少蒽环类化疗药物在治疗癌症的同时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蒽环类化疗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肿瘤药物,但在治疗的同时常伴有广泛的急性和迟发性心脏毒性,有时可直接影响化疗方案的执行。因此,早期心脏毒性的监测尤为重要。在心脏毒性监测的各种检测方法中,超声心动图是常用、较有价值的方法,其中心脏舒张功能是一个更敏感反映肿瘤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后引起心脏毒性的指标。该文对超声心动图评价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3):244-247
蒽环类药物已普遍应用于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特别是心脏毒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唯一获批的预防蒽环类所致心脏毒性的药物为右雷佐生,但其临床使用仍存在一定限制。因此,探究能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药物是肿瘤心脏病学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近年研究认为极具应用前景的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蒋映丰 《海南医学》2011,22(12):138-141
蒽环类药物对于多种癌症的治疗是非常有效的,但它的心脏蓄积性毒性却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唯有在早期发现并停药是避免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关键。新近推出的速度向量成像技术为评价蒽环类抗肿瘤药心肌损害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就ANTH心脏毒性产生机理、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变化以及VVI的基本原理、优越性、可行性、局限性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经胸冠脉超声心动图监测蒽环类药物的早期心脏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经胸冠脉超声心动图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分枝及冠脉血流储备(CFR),评价其监测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早期毒性作用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肺癌),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50例,根据病理种类,蒽环类药物剂量相同。每周期治疗前后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和舒张晚期流速峰值的比值(E/A)、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枝内径、心电图及CFR。结果本组治疗前LVEF、E/A、CFR无变化;治疗后第二周期即出现CFR值降低,随治疗周期越长,CFR值越低,第三周期出现E/A比值变化,第四周期出现LVEF下降及心电图变化。结论经胸冠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用于监测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早期毒性作用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蒽环类药物(AC)是一类高效的化疗药物,广泛用于治疗从实体肿瘤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各种癌症,但剂量累积性的心脏毒性为其临床应用带来了阻碍.目前对于蒽环类药物诱导的心脏毒性(AIC)机制尚不完全了解,也因此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自噬在AIC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对于AC是否增加或减少自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nae,DEX)对女性早/中期乳腺癌术后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2例女性早/中期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DEX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6周期,DEX组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右丙亚胺:表柔比星=10:1).在第1次应用蒽环类药物时即给予右丙亚胺.通过监测各时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V),统计临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来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性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评分和分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表柔比星(EPI)治疗第1个周期开始cTnI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2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加用DEX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cTnI水平都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LVEF在两组的各个治疗阶段水平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非心脏副反应没有差异.两组生存及无进展生存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PI从第1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加用DEX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Tei指数监测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心脏毒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10月在我院住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ATc)疗的乳腺癌患者共32例,均采用治疗前自身空白为对照.所有患者均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每周期75 mg/m~2,共化疗6个周期.患者在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前以及每1个治疗周期后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Tei指数测量.结果 ATC化疗后,随ATC累积剂量的增高,LVEF逐渐降低,但高(66±3)、中(67±4)、低剂量组(68±4)与治疗前(68±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ATC累积剂量的增高Tei则逐渐升高,呈现剂量效应关系,高、中、低剂量组与治疗前Tei指数分别为:(0.50±0.11)、(0.45±0.11)、(0.40±0.07)、(0.37±0.03).其中,中、高剂量化疗组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i指数比LVEF更能敏感地检测出ATC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对心肌、心功能的影响,该技术有望成为评价ATC化疗后早期心脏毒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和心脏超声对预测蒽环类药物引起的早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9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应用表阿霉素剂量为75 mg /m2,进行2~6个周期,随化疗进行体内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不同,动态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心脏超声变化,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化疗后Q-T间期离散度较化疗前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化疗后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较化疗前轻度增大、左室射血分数较化疗前轻度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化疗药物对心肌损伤的评价指标中,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心脏超声的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更为敏感,具有对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肌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通过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变化,能及早在心肌损伤亚临床阶段发现其心脏毒性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蒽环类药物化疗心脏毒性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乳腺癌患者50例依据化疗6周期后有无心电图异常分为心脏毒性组和心脏正常组,检测化疗前及化疗后1、6周期血浆BNP的含量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情况。结果心电图异常12例(24.0%),心脏毒性组基线BNP水平高于心脏正常组(P<0.05),2组化疗第1、6周期后血浆BNP水平均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心脏毒性组明显高于心脏正常组(P<0.01);2组治疗后LVEF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毒性组仅第6周期LVEF低于心脏正常组(P<0.05)。结论 BNP作为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早期监测指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富玲  王晓敏 《新疆医学》2006,36(4):43-44
蒽环类药物是一种对造血系统肿瘤和实体肿瘤具有高效作用的抗癌药物,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临床。的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一效应线性关系,给予较大的剂量会产生较高的完全缓解率,剂量偏低会严重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和治愈率。因此由于其心脏毒性的累积作用,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现将我院十年来恶性淋巴瘤应用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和米托蒽醌等,是近20余年来被广泛应用的抗肿瘤药物。对于在年轻人群中发病率高、而且有望治愈的肿瘤,如急性白血病、霍奇金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乳腺癌等疾病,这些药物常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改善疗效,化疗方案中葸环类药物的剂量常常较大。但是,随着疗效提高、药物诱发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也会增加,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