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CT诊断卵巢透明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及肿瘤的大小、边缘、囊性成分的密度、囊内结构、实性成分的特征.结果 本组肿瘤均为单侧,大小为7.2~11.3 cm,平均8.83 cm,边缘光滑,均以囊性为主,囊性成分CT值为15~28 HU,平均21.50 HU,其中囊液CT值≥20 HU者4例;5例为单房囊性肿块.肿瘤的实性成分均显著强化.术前CT均未诊断为卵巢透明细胞癌.结论 卵巢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虽具有一定特征,但缺乏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肾集合管癌的MDCT动态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动态增强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增加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集合管癌7例,术前分别行CT平扫及双期(皮髓交界期及实质期)增强扫描。结果:7例肾集合管癌均以肾脏髓质为中心;所有病灶境界不清,与周围正常肾实质呈犬齿交错状排列,未见包膜;7例肿瘤中,1例肿瘤密度均匀,4例肿瘤密度不均匀,1例肿瘤呈显著低密度;平扫肿瘤实质成分CT值平均为35.5HU(30.1~44.7HU),动态增强后肿瘤呈进行性延迟强化,皮髓交界期CT值平均为52.7HU(34.2~72.0HU),实质期CT值平均为74.5HU(40.0~89.3HU)。病理上肿瘤有明显的间质反应,伴纤维增生,而纤维间质多呈延迟强化。结论:肾集合管癌中心多位于肾髓质,肿瘤境界不清,无包膜,患肾轮廓相对正常;肿瘤密度多样,增强扫描呈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集合管癌具有不同于其他肾细胞癌的CT特点,影像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与其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结直肠癌MSCT表现和对应病例的病理组织分型、淋巴结转移和周围浸润情况。全部病例术前清洁肠道,然后用2.5%的等渗甘露醇溶液灌肠,再进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首先按照病理高、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对病例进行分类,对各种组织类型肿瘤的MSCT表现形态、平扫和增强的肿瘤实质CT值,淋巴结和其他脏器远处转移、周围浸润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按照病理,将病例分成3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第1组为低分化腺癌。第2组为黏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第3组为中高分化腺癌。结果中分化腺癌74例;高分化4例;低分化6例;黏液腺癌7例;印戒细胞癌1例。低分化平扫CT值约41.00±6.39HU,增强后CT值约74.83±9.48HU;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的平扫CT值约39.00±3.46HU,增强后CT值约73.66±11.66HU;中高分化腺癌的平扫CT值约44.83±5.95HU。增强后CT值约85.05±10.47HU。这3组CT值经方差分析,平扫P=0.028,增强P=0.015,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低分化组为50%,黏液腺癌组为37.5%,中高分化组为28.2%,经卡方检验,三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的P=0.483,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中出现肠外浸润的百分率分别各是66.7%(4/6)、75%(6/8)和35.9%(28/78),出现不均匀强化或分层状强化的分别各是83.3%(5/6)、100%(8/8)和38.5%(30/78).P值分别为0.043和0.001,有统计学意义;发生肝、肺等远处器官转移率分别各是0%(0/6)、12.5%(118)和11.5%(9178),统计分析无明确统计学意义。因此,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包括印戒细胞癌)和中高分化腺癌之间在MSCT表现上有较显著的差异性。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校正 CT 值在 CT 诊断肾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近期83例肾癌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69例、乳头状细胞癌14例。分析内容包括测量CT扫描各期肿瘤最大截面直径、肿瘤的平均CT值(TNC、TCP和TPP代表肿瘤平扫期、皮质期和实质期的CT值)、主动脉CT值(ANC、ACP、APP代表主动脉平扫期、皮质期和实质期的CT值)和正常肾实质CT值(KNC、KCP、KPP代表肾实质平扫期、皮质期和实质期的CT值)。计算4个校正CT值(R 代表):R1=(TCP-TNC)/(ACP-ANC),R2=(TPP-TNC)/(APP-ANC),R3=(TCP-TNC)/(KCP-KNC),R4=(TPP-TNC)/(KPP-KNC)。对透明细胞癌组和乳头状细胞癌组的各种CT检查参数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各种检查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的TNC无统计学差异(P=0.261),但透明细胞癌组的TCP、TPP和校正CT值均显著高于乳头状细胞癌组(均P<0.05)。ROC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R1的AUC最高,其次为TCP。结论校正CT值不仅消除了患者内在因素对肿瘤增强的影响,而且与TCP、TPP联合应用时有助于肾癌亚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分次团注对比剂单期增强能谱CT成像对肾透明细胞癌的显示及辐射剂量。方法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患者的知情同意。收集经腹部彩超及超声造影诊断怀疑肾恶性肿瘤患者9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分次团注单期增强扫描能谱成像,对照组采用单次注射对比剂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实验组扫描方案:先团注70 ml对比剂,注入对比剂后25 s再注射50 ml对比剂并以相同流率跟注40 ml生理盐水。在第一次注射对比剂开始后70 s行能谱CT扫描。利用后处理软件,计算显示肿物、肾动脉和肾静脉的最佳单能量keV,并重组图像。对照组扫描方案:一次性注入对比剂120 ml,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于动脉CT值达到100 HU时扫描动脉期,延迟60 s扫描静脉期。测量肿瘤组织和相邻肾皮质间的比值LKR(LKR越远离1肿瘤显示越好)和对比噪声比CNR,肾动脉、肾静脉的CT值。记录患者BMI指数和辐射剂量。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结果实验组中肾透明细胞癌43例,嫌色细胞和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各1例。对照组肾透明细胞癌44例,肾乳头状癌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性别和BMI指数无统计学差异。显示肾肿物、肾动脉的最佳单能量为58 keV,显示肾静脉最佳单能量为67 keV。实验组58 keV单能量图肿瘤显示力和CNR(0.7±0.02和10.3±3.2)优于常规组动脉期(1.08±0.04和5.3±2.2)(P0.01);实验组58 keV单能量图肾动脉CT值198±20.3 HU与常规组动脉期肾动脉CT值203±14.5 HU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67 keV单能量图肾静脉CT值200±34.0 HU高于常规组静脉期肾静脉CT值140±12.6 HU(P0.05)。实验组扫描剂量长度乘积[(735±162)mGy·cm]明显小于常规组[(1032±324)mGy·cm](P0.01)。结论分次团注对比剂单期增强能谱成像在肾透明细胞癌、肾动脉、肾静脉的显示等同于或优于常规双期增强扫描,同时辐射剂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各亚型的CT、MRI表现及评价肾皮髓期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73例肾细胞癌患者的肾脏行CT和/或MRI肾皮髓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直径为2-13cm,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肉瘤样肾细胞癌l例、透明细胞癌64例、嫌色细胞癌1例、混合细胞癌2例和乳头状癌5例。肾皮髓期增强扫描,肉瘤样肾细胞癌、嫌色细胞癌、90.6%(58164)的透明细胞癌、50.0%(1/2)的混合细胞癌和60.0%(3/5)的乳头状癌呈不均匀强化,另50.O%(1/2)的混合细胞癌强化较均匀。92.2%(59/64)的透明细胞癌、50.0%0/2)的混合细胞癌、嫌色细胞癌强化程度强于(或相仿于)邻近肾皮质;60.0%(3/5)的乳头状癌、50.0%(1/2)的混合细胞癌、肉瘤样癌强化程度较邻近肾皮质低。结论各型肾细胞癌在CT/MRI肾皮髓期增强扫描上有不同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患者血沉增快程度和肿瘤大小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原发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173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并经病例证实。男120例,女53例。年龄37~86岁,平均61岁。肿瘤最大直径≤2.5cm者30例,26~5.0cm者130例,〉5.0cm者13例。临床分期T130例,T2125例,T317例,T4 1例。173例患者术前均行血沉检查。按血沉增快程度分4组,红细胞沉降率≤25mm/h为轻度增快组(A组)、25—50mm/h为中度增快组(B)组.50~100mm/h为高度增快组(C组)、〉100mm/h为极度增快组(D组)。对4组肿瘤大小及分期进行差异性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血沉正常者89例,轻度增快组18例,中度增快组49例,高度增快组14例,极度增快组3例。A—D4组肿瘤大小差异性分析显示,X^2=13.621,P=0.003;Speammn相关分析显示相关系数为0.341,P=0.002。A~D4组间肿瘤分期差异性分析显示,X^2=5.959,P=0.114;Spesrman相关系数为0.208,P=0.057。结沱:血沉增快程度与肾细胞癌肿瘤大小呈正相关,与肿瘤分期间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次团注双期CT增强扫描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B超或体检中怀疑肾脏占位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病例进行检查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0例)行肾脏分次团注双期CT增强扫描,对照组(60例)行常规三期增强扫描。术后对照病理结果,选择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44例,对照组46例(120例患者中。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共90例,选择这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来自实验组的44例,来自对照组46例)。对(最终纳入的90例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CT扫描各期病变及健肾实质强化程度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两组患者所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①实验组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实质一排泄期与对照组皮质期、排泄期平均CT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64,P=0.105);实验组肾透明细胞癌实质一排泄期与对照组实质期平均CT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②实验组健肾实质皮质期与对照组皮质期平均CT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510);实验组健肾实质一排泄期与对照组实质期及排泄期强化平均CT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1)。⑧实验组的平均有效剂量较对照组减低30%。结论:。肾脏分次团注双期增强扫描在定性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同时明显降低患者检查所受有效辐射剂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透明细胞型肾癌少见CT表现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透明细胞癌(RCCC)的少见CT表现和误诊原因,探讨其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透明细胞癌17例20个病灶,孤立发生14例,多发2例,VHL并发1例。术前分别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皮髄交界期增强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注射流率3~4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7个病例共发现20个肾脏病灶,3个肾外病灶。肾脏病灶位于右肾13个,左肾7个。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病灶中心位于肾皮质14个,位于皮质和髓质6个。肿瘤直径1.7~8.3cm,平均4.7cm。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11.4~34.0HU,平均20.9HU。皮髓交界早期CT值27.3~112.5HU,平均48.2HU。实质期CT值36.4~77.4HU,平均53.7HU。实质期增强有利于显示病灶内的坏死和境界,其中动态增强无明显强化8个病灶,显著囊变7个病灶。18个病灶境界清楚,2个病灶境界不清。3个肾外病灶分别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个,胰腺尾部胰岛细胞瘤1个,所有肾外病灶皮髓交界早期扫描显著强化,实质期扫描呈持续强化。结论:RCCC少见CT表现包括:肿瘤少血供或乏血供、过度囊变、肉瘤样变、双肾多发等,部分肿瘤容易误诊。认识上述少见CT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病理分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RCC)的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CRCC,14例行CT平扫及皮髓质期、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5例行平扫及实质期增强扫描,4例直接行皮髓质期、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分析CT增强扫描特点。结果共23个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或轻度分叶状,边界清楚,平均最大径4.7em。12例病灶密度均匀;11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9例可见钙化,6例发生坏死囊变的肿瘤中有4例最大径超过8.4cm。平扫病灶cT值23-48HU;与平扫相比,皮髓质期cT值平均增加34HU,实质期CT值平均增加32HU;实质期与皮髓质期相比,8例表现为密度降低,CT值相差约4-23HU,11例呈持续强化,CT值差约1.13HU。结论CRC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术前CT检查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多层螺旋(MSCT)增强扫描特征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细胞癌术前MSCT的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2例中,28例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CT增强扫描特征为皮质期肿瘤增强部分与肾皮质增强相似(可达146~175HU),肾实质期肿瘤内对比剂轻微廓清,肾盂期明显廓清呈相对低密度;4例为颗粒状细胞癌,三期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无增强到轻度增强(CT值38~55HU)。32例肾细胞癌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符合率为100%,分期诊断符合率为96.42%。结论肾细胞癌的MS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对术前肿瘤的诊断和判断肾细胞癌肿瘤细胞的类型、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孤立性结节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的时相。方法对42例直径10~40mm,无空洞和钙化者的肺孤立性结节病灶中心行系列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测量其增强前后的CT值,绘制其时间密度曲线。结果良、恶性结节强化后具有不同的时间-密度曲线模式和cT净增值。肺癌的cT增强值[(353±17.2)]HU高于结核的cT增强值[(4.5±4.3)HU](P〈0.01);炎性结节的cT增强值f(45.2±4.9)HU]与肺癌的cT净增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癌以1~2min达峰值为主,平均达峰值后多数呈平台型,降幅不超过20%,而炎性结节以1.5~5min达峰值为主,达峰值后形态不规则;肺结核的曲线呈平缓走行,无明显起伏。结论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技术的正确运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影像表现及其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提高影像学诊断PRCC的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7例PRCC患者的影像资料。17例患者中,16例行CT检查,2例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17例PRCC中,9例位于右肾,8例位于左肾;肿瘤直径2.0~12.4cm,平均直径5.6cm;肿瘤形状呈圆形或类圆形13例,分叶状4例;肿瘤边界清楚或较清楚13例,不清楚4例;密度或信号均匀4例,不均匀13例;肿瘤发生转移3例;病理分型Ⅰ型3例,Ⅱ型9例,未分型5例。平扫CT值为17.8~35.5HU,平均26.1HU;动态增强后皮髓交界期CT值为27.3~57.5HU,平均37.8HU;实质期CT值为35.0~71.2HU,平均47.8HU。PRCC的MRI影像学表现中,T1WI、T2WI信号特点取决于其成分,动态增强方式与CT增强检查相似。结论:PRCC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CT及MRI动态增强检查对PRCC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肿瘤-胰腺密度差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胰腺癌27例,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5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5s)和门脉期(注射后60~70s)扫描。并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出肿瘤-胰腺密度差。结果 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分别是48±8 HU、72±6 HU,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是125±18 HU、98±11 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73±21 HU、25±12 HU,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结论 动脉期可得到最大的肿瘤-胰腺密度差值,对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CT诊断肾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透明细胞癌(CRCC)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择AML与CRCC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AML组和CRCC组。回顾性两组患者的CT检查情况以及相关特征指标。结果两组在肿瘤密度、强化程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强化类型上AML组均匀强化显著多于CR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L组患者在病灶突出比、皮质掀起征两个方面均大于CR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L组与CRCC组在CT中表现出的差异较大,AML无论在肿瘤均匀性、病灶突出比还是皮质掀起证都明显大于CRCC,因此应用CT能够准确地鉴别二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开放与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早期肾癌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总结2004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中心60例肾癌肾部分切除术,其中开放手术19例,男∶女=17∶2;后腹腔镜手术41例,男∶女=33∶8。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围手术期相关数据,所有患者肾癌临床分期均为T1N0M0,术后病理证实透明细胞癌5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开放组与后腹腔镜组患者年龄分别为(57.7±17.7)岁vs(55.2±16.6)岁(P=0.607);肿瘤直径为(3.3±0.9)cmvs(2.9±1.0)cm(P=0.063);术前肌酐为(107.9±54.7)μmol/Lvs(96.8±18.2)μmol/L(P=0.396);术后肌酐为(117.8±55.9)μmol/Lvs(107.5±19.6)μmol/L(P=0.443);手术前后肌酐变化分别为(9.8±22.2)μmol/L和(9.8±14.3)μmol/L(P=0.988);两组手术时间为(167.9±46.9)minvs(148.5±41.2)min(P=0.108);肾动脉阻断时间为(21.6±10.2)minvs(26.9±9.0)min(P=0.058);术中失血量为(327.9±174.2)mlvs(181.8±120.1)ml(P=0.247);术后住院时间为(11.0±3.4)dvs(8.9±4.0)d(P=0.015)。开放组与后腹腔镜组术后输血患者分别为3例和4例(P=0.668),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3例(P=0.648)。两组患者分别随访38.8及45.4个月,肿瘤控制良好,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肾肿瘤方面,安全性及疗效与开放手术相似,而手术创伤小、恢复速度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三期动态增强CT表现,通过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估肿瘤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另外也通过ROI分析定量评价肝左叶和右叶背景强化情况.结果:定性分析发现40%(10/25)的肝细胞癌表现为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而64%(16/25)的肿瘤表现为门脉期快速洗脱,另外40%(10/25)的肝细胞癌表现为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和门脉期快速洗脱.定量分析提示动脉期血管强化肝细胞癌从强化前到动脉期的绝对增强值为49.1 ±17.1HU,而动脉期无血管强化肿瘤为23.8±16.6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期血管强化肝细胞癌的肝实质背景在动脉期的绝对增强值为13.79±7.9HU,而动脉期无血管强化肿瘤的肝实质背景为36.6±30.6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很大一部分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肝细胞癌缺乏特征性的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可能是背景肝实质动脉血供继发性代偿增加所致,这是应用影像学标准诊断肝细胞癌的一个潜在陷阱.  相似文献   

18.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胡桃夹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腹部增强多期扫描,并获得各种后处理图像。对比分析58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及35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病例组)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夹角的大小、左肾静脉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的距离、左肾静脉左肾门处内径与最狭窄处血管内径以及两者的比值。结果胡桃夹综合征患者左肾静脉(LRV)受压狭窄程度较正常人明显;病例组、正常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分别为20.3°±6.1°和46.8°±16.2°(P0.001);左肾静脉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距离分别为(3.3±1.3)mm,(9.8±4.9)mm(P0.001);左肾门处内径与最狭窄处血管内径比值(D_2/D_1)分别为3.9±1.3和2.0±0.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能精确地评价左肾静脉狭窄程度,在胡桃夹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囊性肾癌的CT表现,提高囊性肾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全部病例均经CT平扫及动脉期、实质期、肾盂期三期增强扫描,部分病人做MPR冠、矢状位后重建处理。结果 9例囊性肾癌,4例冠状位或矢状位后重建图像显示为非规则圆形囊性肿块,囊壁弥漫弧形钙化2例,囊内平均CT值15~20 HU,本组最高达35 HU,高于单纯囊肿。典型征象包括,囊壁局限不连续,中断,向局部肾实质浸润。囊壁局限模糊,显示不清。囊壁局限增厚,突出壁结节,中等强化。结论 多层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