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类新的治疗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细胞、炎症因子、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其积极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
吡格列酮在糖尿病中的地位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糖尿病药物种类较多,它包括降血糖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和抗高血糖药物(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其中噻唑烷二酮衍生物(或称格列酮类药物:TZD)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并己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唯一可直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一线抗高血糖药物和基础用药,TZDs的使用可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不同病理生理阶段.  相似文献   

3.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是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目前对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与血浆Hcy关系的研究很少.本研究观察TZD盐酸吡格列酮对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反应蛋白(CRP)、血清Hcy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血管系统有无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让更多的临床医生正确认识胰岛素抵抗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在2型糖尿病发病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更合理的使用TZDs,辉瑞公司医学部于2010年11月下旬举办了"胰岛素抵抗专家顾问会".  相似文献   

5.
抗炎与2型糖尿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炎症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水杨酸类药物、胰岛素、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二甲双胍、维生素E、饮食控制和运动等均可通过不同的机制直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多种炎症因子水平。因此,抗炎治疗将可能为糖尿病的病因治疗、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2008年第七届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地区会议侧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30日-4月3日在新西兰惠灵顿召开了第七届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地区(IDF/WPR)学术会议.会议交流和探讨了糖尿病相关研究进展.本文介绍了2型糖尿病治疗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包括2型糖尿病的手术治疗、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再认识和肠促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增敏剂"一般特指"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英文缩写为TZD)。此类药物的优点是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但能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尤其适合于伴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但有心衰、浮肿、肝功异常的糖尿病人禁用。  相似文献   

8.
抗糖尿病药物种类较多,它包括降血糖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和抗高血糖药物(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其中噻唑烷二酮衍生物(或称格列酮类药物:TZD)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并己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唯一可直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一线抗高血糖药物和基础用药,TZDs的使用可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不同病理生理阶段。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肝脏、脂肪、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缺陷.吡格列酮和双胍类药物皆具有降低IR、改善糖代谢的作用,但两者作用机制不同,作用部位也有差别.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噻唑烷二酮和双胍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从其各自不同作用机制分析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希望为临床医务工作者今后在相关降糖药物的选用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吡格列酮(Pioglitazon)是1种新型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本文报告作者关于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伴发肥胖症患者的疗效进行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临床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疗效具有差异性,其差异性的原因可能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PPARγ协同刺激因子、脂联素、解耦联蛋白2、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视黄醇结合蛋白4、细胞色素酶、脂素基因1等基因多态性相关,但是目前尚无一致性结论.目前国内、外关于PPARγ、PPARγ共激活因子、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疗效差异性的研究较多.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TZDs),既具有降糖作用,亦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本研究报告了帕格列酮(PIO)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血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家临床研究机构 (NICE)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指导罗格列酮治疗 2型糖尿病。Matthews在来信中指出 ,罗格列酮的特殊用途 (可能是噻唑烷二酮类的一般用途 )就是作为一种替代品 ,单一治疗或联合治疗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浓度 ,从而可能会降低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因此有研究提出对于不能服用二甲双胍及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 ,可选择使用噻唑烷二酮类。然而 ,还没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噻唑烷二酮类比胰岛素更有效。另外 ,有研究提出与胰岛素造成血管损伤相比 ,罗格列酮可提供更好的保护 ,然而其证据何在 ?也有人提…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 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 ,同肥胖高度相关。最近的研究显示 ,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信号分子———抵抗素 (Resistin)参与了饮食诱导或遗传性肥胖小鼠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抵抗素mRNA的表达可被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抑制 ,成为联系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中介环节之一。它的发现可能为 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应用是近年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进展之一。但自2003年以来,陆续有报道在合并Graves眼病(GO)的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后,GO有恶化倾向^[1-4],因而有关PPARγ与GO发病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日前,美国学者对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单独应用磺脲类降糖药相比,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可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死危险。并且,无论是单用噻唑烷二酮类的病人,还是服用“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的病人,与单用磺脲类降糖药比较,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徐珏 《山东医药》2010,50(36):6-6
目前在临床上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联用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来治疗,以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且疗效显著。但部分患者服用该药物后1周到1个月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甚至颜面浮肿,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不能坚持服用该类药物。我们用中药防己茯苓汤合五皮饮治疗盐酸吡格列酮所致水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9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按照是否发生严重低血糖将其分为非低血糖组(102例)和低血糖组(34例),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低血糖组和非低血糖组住院时间、体重指数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二甲双胍使用比例明显低于非低血糖组(P<0.05),心脑血管疾病药物联用比例、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的联合使用比例明显高于非低血糖组(P<0.05);低血糖组低血钾症发生率和肾功能相关指标明显高于非低血糖组(P<0.05),低血糖组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明显高于非低血糖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病程>10年、果糖胺<2.5mmol/L、使用胰岛素及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用、肾功能受损、白细胞升高均与严重低血糖相关。结论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行降糖治疗时应认真评估上述各危险因素,以避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一种属噻唑烷二酮(tiazolidinedione)类的新药,如能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将有益于广大2型糖尿病患者。该药名为rosiglitazone(商品名为Avandia),可使肌肉组织对胰岛素更  相似文献   

20.
因单用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而不加用克罗米芬,能引起排卵性月经的比例较低[1],考虑到二者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方面作用部位不同,且不直接刺激卵巢间质和生殖细胞,无引起多胎妊娠的危险,本研究联合应用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