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最早于1961年被提出, 其建立不仅在评估烧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病死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对完善治疗策略也具有积极意义。前期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的建立主要依赖于患者年龄及烧伤面积等因素,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预测模型也不断更新完善,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新的见解。该文从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的简要发展史、国内外一些烧伤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模型的进展及相关危险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纵向多维数据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发生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 IDH)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 回顾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血液净化中心2017年4月3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MHD患者资料。以肾脏疾病结果质量倡议所定义的IDH为结局指标, 借助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单因素回归筛选变量后, 结合专业知识行多因素回归以探索IDH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卡方统计量减自由度评价各因素对IDH发生的重要性, 敏感性分析通过对缺失数据行2项5重插补实现。结果共纳入156例老年MHD患者, 其中男性91例(58.3%), 纳入透析数据记录2 681例次。2017—2021年各年度IDH发生率波动于8.3%~13.2%, 2017—2021年期间IDH总体发生率为11.0%。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 透析前收缩压处于140~159 mmHg(1 mmHg=0.133 kPa, 以90~139 mmHg为参照:OR=0.482, 95%CI 0.27...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糖尿病(post-transplantation diabetes mellitus, PTDM)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到2019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肾移植手术305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床旁血糖数据。根据是否发生PTDM, 将受者分为PTDM组(34例)和非PTDM组(271例),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PTDM预测模型。结果全部305例受者PTDM的发生率为11.15%(34/3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尸体供肾移植、年龄≥40岁、女性、术前糖化血红蛋白(pre-hemoglobin A1c, Pre-HbA1c)水平、术后床旁血糖值≥11.1 mmol/L为PTDM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中, 女性(OR=3.13, 95%CI:1.28~7.61)、Pre-HbA1c水平(OR=2.05, 95%CI:1.12~3.74)、术后第2或第3天下午4时血糖≥11.1 mmol/L(OR=19.08, 95%CI:4.34~83.87)是PTDM...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术中外周血CXCL13浓度与老年全麻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93例,年龄65~8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于麻醉前、术中(切皮后30 min)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CXCL13和IL-6的浓度。分别于术后7 d内每天采用中文版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评价2组患者POD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OD组和非POD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危险因素。结果 17例患者发生POD,POD发生率19%。与非POD组比较,POD组年龄、术前MMES评分、住院时间及术中外周血CXCL13和IL-6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MES评分、术中外周血CXCL13和IL-6浓度升高和高龄是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MMSE评分、术中外周血CXCL13和IL-6浓度升高及高龄是PO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12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4例, 性别不限, 年龄18~64岁, BMI 18.5~29.9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7):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 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2组均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 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1·h-1。术毕前10 min连接镇痛泵行PCIA, NR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瑞芬太尼累计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 K组术中瑞芬太尼累计用量减少, 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 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P<0.05), 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术后补救镇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部手术重症患者出现术后心房颤动(POAF)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接受肺部手术患者213例。根据术后7天内是否出现POAF分为POAF组(42例)和非POAF组(171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出现POAF的危险因素, 并根据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POAF的发生率为19.7%。二尖瓣反流(OR=4.270, 95%CI:1.380~13.213, P=0.012)、术中使用西地兰(OR=14.619, 95%CI:2.913~73.373, P=0.001)、术中使用儿茶酚胺(OR=3.244, 95%CI:1.144~9.203, P=0.027)、心包切开(OR=6.079, 95%CI:1.362~27.128, P=0.009)及系统淋巴结清扫(OR=5.460, 95%CI:1.770~16.846, P=0.003)是肺部手术重症患者术后7天内出现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危险因素构建POAF的列线图, 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为单中心、大样本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 106例的病历数据:患者一般情况、并存疾病、围术期用药、术中血压、术后转归等项目的指标水平。根据术后24 h期间是否发生恶心呕吐,将患者分为术后恶心呕吐(PONV)组和未发生PONV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PONV发生的危险因素。PONV发生率为11.03%。女性、术中使用地佐辛、术中低血压(持续时间>3 min或累计时间>6 min)是PONV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股骨颈骨折、术中使用地塞米松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患者手术后的快速康复, 镇痛管理是围手术期的关键工作。术后镇痛不当, 会导致术后躁动、切口愈合不良、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恢复不利。因此, 根据围手术期关注点, 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及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为例对术后镇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患者全麻诱导后大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方法选择拟行颅内胶质瘤切除术患者22例, 分别于清醒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检查。以非手术侧大脑123个感兴趣脑区为网络节点, 以节点间功能连接(Pearson相关)为边构建脑功能网络, 分析网络全局拓扑属性(局部效率、集聚系数、最短路径长度、全局效率、小世界属性值)和节点拓扑属性(节点度、节点效率、介数中心度)。结果最终纳入患者18例。与清醒状态相比, 患者全麻诱导后健侧局部效率和集聚系数降低(P<0.05), 最短路径长度和全局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小世界属性值在整个密度范围内都大于1;内侧前额叶皮质、后扣带回/楔前叶、颞叶内侧、前扣带回及丘脑、杏仁核等内侧/中线附近节点的节点度、节点效率、介数中心度降低, 除初级听觉和体感皮层上述指标降低外, 外侧面多个脑区显著升高(P<0.05)。结论全麻诱导后脑功能网络的功能分化受到广泛抑制, 但仍保留功能整合能力;大脑内外侧脑区未出现全麻伴随的反相关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8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R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 通过ROC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及临床决策曲线进行验证。结果 82例患者中22例(27%)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 早期并发症与糖尿病、血清白蛋白水平、营养预后指数、新辅助放化疗及手术时间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 糖尿病(OR=4.853, 95%CI:1.059~22.241, P=0.042)、低血清白蛋白水平(OR=0.672, 95%CI:0.468~0.966, P=0.032)、新辅助放化疗(OR=4.482, 95%CI:1.117~17.979, P=0.034)及手术时间较长(OR=1.015, 95%CI:1.001~1.029, P=0.037)是ISR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先天性上睑下垂患儿, 观察不同全麻下双侧眼睑矫正术中体温升高的发生情况。方法择期双侧眼睑矫正术的上睑下垂患儿60例, 性别不限, 年龄2~10岁, ASA分级Ⅰ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TIV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CIIA组), 每组30例。麻醉诱导:两组均依次静脉注射丙泊酚1~2 mg/kg、顺阿曲库铵0.15~0.25 mg/kg、芬太尼2~3 μg/kg, 行气管插管术。麻醉维持:TIVA组静脉泵注丙泊酚50~200 μg·kg-1·min-1、瑞芬太尼0.2~0.5 μg·kg-1·min-1;CIIA组静脉泵注丙泊酚25~75 μg·kg-1·min-1、瑞芬太尼0.2~0.5 μg·kg-1·min-1复合吸入1%~1.5%七氟烷。麻醉诱导完成后持续监测患儿鼻咽温至手术结束, 记录术中体温升高(≥37.5 ℃)发生情况。结果 TIVA组和CIIA组体温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0%和40%;两组患儿均未见体温≥39.0 ℃;两组体温升高发生率及体温升高程度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方法, 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拟在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老年患者60例, 年龄≥60岁, 性别不限, ASA分级Ⅱ或Ⅲ级, BMI≤28 kg/m2, 术前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27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额日敦-乌日勒组(E组)。于术前3 d开始, E组口服额日敦-乌日勒15粒/d, C组口服安慰剂, 持续7 d。分别于术前3 d服药前(T1)、术后24和72 h(T2, 3)时, 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IL-1β、TNF-α和Tau蛋白的浓度。分别于T1和术后5 d(T4)时采用MM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 记录认知功能下降(MMSE评分<27分)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 E组T2和T3时血清BDNF浓度升高, IL-1β、TNF-α和Tau蛋白浓度降低, T4时MMSE评分升高, 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可改善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 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和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 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收集淮安第一医院食管外科2019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收治的1 509例行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后是否新发房颤分为两层, 每层按7∶3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训练集人群中,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模型, 绘制预测模型列线图, 绘制ROC曲线及校正曲线, 评价预测模型的区分能力和校准能力。测试集人群用于验证预测模型。结果 1 509例患者中男1 067例(70.71%), 女442例(20.29%);年龄41~91岁, 平均(68.76±7.15)岁。术后新发房颤247例(16.4%), 未新发房颤1 262例(83.6%)。训练集1 039例(68.9%), 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肺部感染、使用有创呼吸机、胸腔积液需要额外引流是术后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训练集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5(95%CI:0.737~0.812, P<0.001), 提示模型预测区分能力较高。校正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形成的发病规律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的肝胆超声检查结果及相关资料。共98 344名体检者纳入研究, 男性48 241名, 女性50 103名, 男女比例为1∶1.03, 年龄(42.0±15.6)岁(范围:14~97岁)。收集体检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ALT、AST、总胆红素、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受试者静坐10 min后血压、禁食8~12 h后晨起空腹静脉血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超声检查结果是否存在胆囊结石, 将体检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体检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5.42%(5 333/98 344)。其中60岁及以上人群胆囊结石的发生率较60岁以下人群明显增高[15.31%(2 348/15 334)比3.60%(2 985/83 010), χ2=3 473.46, P<0.05]。按照年龄段进行分组, 每10岁为一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发大肝癌(肿瘤直径≥5 cm)早期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间于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的135例单发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5例患者复发75例, 其中早期复发42例。多因素分析显示, 甲胎蛋白≥400 ng/ml(OR=3.510, 95%CI:1.528~8.064;P=0.003)和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 MVI)阳性(OR=2.769, 95%CI:1.143~6.706;P=0.024)是单发大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存在早期复发危险者无复发生存率(甲胎蛋白≥400 ng/ml, χ2=23.038, P<0.001;MVI阳性, χ2=10.554, P=0.001)和总生存率(甲胎蛋白≥400 ng/ml, χ2=14.336, P<0.001;MVI阳性, χ2=10.481, P=0.001)均下降。结论甲胎蛋白≥400 ng/ml和MVI阳性是单发大肝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为导向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全麻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20例, 性别不限, 年龄65~80岁, 体重指数18~24 kg/m2, 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n=60):对照组(C组)和rSO2为导向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组(RN组)。2组均行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喉罩置入全身麻醉。C组常规根据血压变化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维持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20%, 持续监测rSO2, 但不以rSO2变化率作为调节指标。RN组通过中心静脉持续泵注去甲肾上腺素0.01~0.10 μg·kg-1·min-1, 根据rSO2调节泵注去甲肾上腺素剂量, 维持rSO2变化率≤10%, 并按需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MAP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20%。于入室吸氧后(T0)、麻醉诱导后5 min(T1)、手术切皮后30 min(T2)、术毕(T3)和苏醒拔除喉罩(T4)时记录MAP、PETCO2和rSO2, 并计算rSO2变化率;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术前1...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BIS指导下全麻对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睡眠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腔镜胃肠肿瘤切除术患者90例,年龄65~80岁,BMI 18~25 kg/m2,ASA分级Ⅰ~Ⅲ级,无术前睡眠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和不同BIS值组(B1组和B2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B1组术中BIS值维持40~49,B2组术中BIS值维持50~60,C组维持心率和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术后采用舒芬太尼+地佐辛+帕洛诺司琼行PCIA,VAS评分>3分时,口服氨酚羟考酮片5 mg或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7、30 d时,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量表评估睡眠质量,以PSQI评分≥6分为术后睡眠障碍的判定标准,记录术后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2、3 d夜晚,采用体动监测仪(荣耀手环5)记录睡眠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48 h镇痛补救情况;分别于术后1、3和7 d时行术后恢复质量评分(QoR-15)。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 d时,采用免疫比浊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切除术后延迟性肠麻痹发生的危险因素, 建立风险预测模型, 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全麻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612例患者资料, 其中术后发生延迟性肠麻痹92例, 采用R语言做统计分析, 使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生成列线图模型, 计算一致性指数, 采用自助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并绘制校正曲线。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 糖尿病(χ2=10.377, P<0.05)、手术方式(χ2=126.605, P<0.05)、贫血输血(χ2=8.393, P<0.05)和是否早期进食(χ2=21.025, P<0.05)与食管癌切除术后延迟性肠麻痹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术前有糖尿病史[比值比(OR)=2.848, P<0.05]、开胸手术(OR=10.741, P<0.05)、贫血输血(OR=2.083, P<0.05)、非早期进食(OR=3.218, P<0.05)是食管切除术后延迟性肠麻痹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行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0年1月—2020年1月确诊为AMI并行肠切除术的6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25例, 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n=21)和非并发症组(n=47)。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 判断具有临床意义的风险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Marshall评分≥2分、切除肠管类型、病理提示为不可逆性透壁性坏死、ICU住院时间>6 d、机械通气时长>2 d、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降钙素原≥2 ng/mL是影响AMI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60岁(HR=12.364, 95%CI:1.135~134.662, P=0.039), 术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经过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治疗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EFTR的适应证为:(1)起源于固有肌层的SMT, 呈部分腔外生长或浸润至固有肌层深部;(2)SMT直径<5 cm;(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内镜黏膜切除术中发现肿瘤瘤体与浆膜层紧密粘连、无法分离。纳入术前经过超声内镜或CT评估确认为起源于黏膜层以下的上消化道肿瘤并成功行EFTR的SMT患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根据上述标准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上消化道SMT行EFTR的1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SMT患者行EFTR术后发生并发症情况, 包括迟发性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术后感染(含电凝综合征), 并分析EFTR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54例患者中, 33例(21.4%)发生并发症, 包括迟发性出血3例(1.9%), 迟发性穿孔2例(1.3%), 术后感染28例(18.2%)。1例出血为重度并发症(因并发症住院10 d以上)。单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长径>15 mm、手术时间>90 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