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接受手术的344例HCC患者,应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病理石蜡样本HCC组织中PD-L1的表达,分析PD-L1在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中的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log-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PD-L1阳性信号定位于HCC肿瘤细胞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细胞膜和(或)细胞质上。肿瘤细胞中PD-L1阳性表达率为21.8%(75/344)。肿瘤细胞中PD-L1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微血管侵犯有关,组织学分级Ⅰ、Ⅱ、Ⅲ级患者的PD-L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2/26)、16.5%(19/115)、26.6%(54/203),有微血管侵犯和无微血管侵犯的患者PD-L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9.3%(34/116)、18.0%(41/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59、5.787,P=0.0...  相似文献   

2.
脓毒症是重症医学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研究表明,脓毒症相关免疫抑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中免疫细胞功能障碍显示出主导地位。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主要配体(PD-L1)是介导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负性调节因子,脓毒症时PD-1与PD-L1结合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淋巴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抑制,靶向调控PD-1/PD-L1通路为治疗脓毒症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免疫治疗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为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带来了巨大获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以免疫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具有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的受体或配体为靶点而研发的一些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其通过阻断表达于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间的免疫检查点间的相互作用, 阻断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单克隆抗体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两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本文主要从PD-1/PD-L1通路的生理作用、肿瘤免疫逃逸、PD-1/PD-L1单抗抗肿瘤作用、耐药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等几个角度出发, 对PD-1/PD-L1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机制及新型肿瘤免疫治疗靶点进行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检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共纳入44例CAP患者、54例重症CAP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可溶性PD-L1水平,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各临床参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重症CAP者血清可溶性PD-L1水平为98.20(57.94,128.90)ng/L,高于CAP者[59.32(33.55,92.58)ng/L]和健康对照者[20.44(12.15,36.20)ng/L](P值均<0.001)。可溶性PD-L与CURB-65评分(r=0.481,P<0.001)、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r=0.442,P<0.001)呈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URB-65评分(HR=2.544,95%CI 1.324~4.889,P=0.005)、PSI评分(HR=1.036,95%CI 1.012~1.061,P=0.004)、可溶性PD-L1水平(HR=1.013,95%CI 1.001~1.026,P=0.041)是CAP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采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首次确诊的450例HBV相关HCC患者的病历资料, 其中持续NAs治疗组193例, HCC后NAs治疗组257例, 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均衡两组的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无复发生存率,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CC复发的危险因素, 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持续NAs治疗组患者HCC临床特征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结果匹配前, 持续NAs治疗组中有肝硬化、体重指数≥25.0 kg/m2、单发肿瘤、肿瘤最大径≤5 cm、Child-Pugh分级A级、中国肝癌分期方案Ⅰ期的比例分别为93.8%(181/193)、45.1%(87/193)、70.5%(136/193)、82.4%(159/193)、74.6%(144/193)、74.6%(144/193), 分别高于HCC后NAs治疗组的87.5%(225/257)、44.0%(113/257)、61.1%(157/...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为SLE的诊疗提供更为科学、权威的参考依据,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充分参考各级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权威诊治指南和专家建议的基础上, 制定了本规范, 从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评估、治疗与监测四个方面对SLE的规范化诊治进行详细阐述, 旨在提高广大风湿免疫科医生诊治SLE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通路可负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 血清可溶性PD-L1(sPD-L1)可反映PD-L1的表达水平。通过比较血清sPD-L1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间的表达差异, 探讨CHB临床治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CHB患者60例、CHC患者40例和健康对照组60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检测血清sPD-L1的水平, 分析CHB和CHC患者中sPD-L1的水平及其与病毒载量、肝损伤指标等的关系。根据数据的分布类型,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者Kruskal-Wallis检验, 以及Pearson相关或者Spearman秩相关分析, 以P < 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HB患者的血清sPD-L1水平[(414.6±214.9)pg/ml]显著高于CHC患者[(58.9±122.1)pg/ml]和健康对照组[(66.27±24.43)pg/ml], 而CH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清sPD-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分组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显示, CHB患者的血清sPD-L1水平与HBsAg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经动脉介入治疗是原发性肝细胞癌中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式之一, 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和新兴药物的使用, 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已成为中晚期肝癌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但目前经动脉介入治疗中所用的药物及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方案各中心存在较大差异, 并无统一的共识或指南。基于此,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药物专业组组织专家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数据和临床实践经验, 结合我国患者的特点制订有关原发性肝细胞癌经动脉内用药与联合用药中国专家共识, 旨在探讨经动脉介入治疗相关药物和联合用药的疗效与安全性、使用方法、特殊人群用药、不良反应管理以及辅助用药等, 供临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基于细胞焦亡相关基因(PRGs)的肝细胞癌(HCC)预后模型的构建。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HCC患者数据集, 通过应用单变量Cox和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LASSO)回归分析构建预后模型。根据中位风险评分, 将TCGA数据集中HCC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分析、列线图用于评估预后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对两组间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最后, 应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2个HCC数据集(GSE76427和GSE54236)对模型的预后价值进行外部验证。对数据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或Wilcoxon检验。结果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的HCC患者数据集经过筛选后, 共纳入366例HCC患者。通过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 建立了一个7个基因(CASP8、GPX4、GSDME、NLRC4、NLRP6、NOD2和SCAF11)相关的HCC预后模型。并根据中位风险评分, 可将366例患者平均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Kaplan-Meier生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肌肽二肽酶(CNDP1)作为肝细胞癌(HCC)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潜在价值。方法通过基因芯片及GO分析筛选HCC诊断候选标志分子CNDP1。收集HCC癌组织125例, 癌旁组织85例, 肝硬化组织125例, 肝血管瘤远离部位相对正常肝组织32例, 以及66例HCC和82例非HCC患者血清样本。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CC组织及血清CNDP1在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CNDP1在HCC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CNDP1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在HCC患者癌组织和血清中CNDP1的水平均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及正常对照。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NDP1诊断HCC患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53 2(95%CI 0.676~0.830 5),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79% 、62.50%。血清CNDP1与血清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能较显著提高诊断效能(AUC = 0.820 6, 95%CI 0.753 5~0.887 8)。血清CNDP1诊断A...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甲状腺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PD-1抑制剂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9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甲状腺损伤的情况, 将患者分为甲状腺正常组和甲状腺损伤组, 分析甲状腺损伤的发生率、类型、发生时间及转归等, 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甲状腺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PD-1抑制剂治疗后甲状腺损伤的发生率为29.8%(59/198)。甲状腺正常组与甲状腺损伤组间既往放疗史及靶向治疗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既往手术或化疗史、肿瘤转移史以及PD-1抑制剂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9例甲状腺损伤患者中,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9例(32.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6例(27.1%)、甲状腺毒症14例(23.7%)、亚临床甲状腺毒症6例(10.2%)、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炎4例(6.8%), 其发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PD-1抑制剂治疗后3.00、3.00、1...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癌是一种侵袭性强、发病率及病死率高, 预后较差的癌症。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就已处于肿瘤晚期而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对于晚期肝细胞癌的治疗, 目前已从系统化疗逐渐过渡到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联合治疗, 特别是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免疫联合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可形成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已然成为未来肝细胞癌的治疗趋势。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将贯穿晚期肝细胞癌系统治疗的全过程, 有望为肝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现就晚期肝细胞癌在一线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HCC)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药物研发迅猛, 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已在国内外多个指南优先推荐作为不可切除或进展期HC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替西木单抗亦被我国指南推荐作为中晚期HCC一线标准方案。局部治疗联合靶向药物索拉非尼、仑伐替尼或同时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显著改善预后。单药或联合方案作为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的研究亦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年龄分组方式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北京医院甲状腺外科的652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 90例)、中年组(40~59岁, 359例)和青年组(<40岁, 203例),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组年龄患者的临床特点、超声特征及侵袭性相关因素。结果与中、青年组相比, PTC老年患者中微小癌比例更高(75.6%, 75.2%, 61.4%, χ2=13.054, P=0.001), 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更少(24.4%, 34.3%, 58.1%, χ2=41.650, P<0.001), 转移淋巴结的比例更低(0.08, 0.14, 0.24, χ2=40.618, P<0.001), 不同年龄组肿瘤位置及腺外侵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56%, 36.2%, 38.4%, χ2=0.959, P=0.545)。结论与中、青年组相比, PTC在老年人群中呈现侵袭性低的特点。在积极手术治疗的同时, 对于具有低风险临床特点的老年患者, 经综合评估后是否可选择谨慎观...  相似文献   

15.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进入永久性细胞周期停滞的状态, 具有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分泌、大分子损伤及代谢失调等特征。新近研究显示, 细胞衰老与2型糖尿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 2型糖尿病的糖脂毒性微环境可加速细胞的衰老和积累。另一方面, 细胞衰老可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如胰岛β细胞衰老可造成β细胞功能障碍;脂肪细胞衰老可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分泌, 引起脂肪代谢障碍, 加重胰岛素抵抗;此外, 血管内皮细胞、视网膜内皮细胞等衰老可促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细胞衰老既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2型糖尿病进展的结果, 靶向细胞衰老的措施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SSc是一种以血管病变、皮肤和内脏纤维化、免疫调节紊乱为特征的慢性、多系统自身免疫病, 其10年生存率约为66%, 且伴随内脏受侵犯生存率骤降为38%。首要死因是肺纤维化和肺动脉高压。如何破解SSc纤维化难题, 是降低SSc患者死亡率的关键。巨噬细胞极化可以分化两种表型, 促进炎症M1表型和消炎、伤口愈合M2表型。近年来研究表明, M2型巨噬细胞通过促进Th2细胞因子的表达和TGF-β合成增加, 在SSc纤维化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替代激活可以降低SSc纤维化, 有望为预防SSc纤维化探索新的思路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 重复进行无效的TACE治疗可能会加重肝功能损伤而影响患者预后。"TACE抵抗(TACE failure/refractoriness)"这一概念, 即是在此背景下为避免进行重复无效的TACE治疗而提出的。但已有的多个"TACE抵抗"定义彼此间尚存在分歧, 且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中国HCC人群是否适用也有待商榷。由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Chinese College of Interventionalists, CCI)成立的"TACE抵抗"协作组结合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国内专家意见, 于2021年提出了符合中国临床实践的"TACE抵抗"CCI定义及专家共识, 旨在使"TACE抵抗"概念更具科学性, 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以进一步提高中国HCC患者TACE治疗的受益率。  相似文献   

18.
2022年, 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肝衰竭和人工肝、代谢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领域都有重大进展, 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在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入选2017年9月—2019年5月6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患者,流式细胞术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细胞表面PD-1表达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脓毒症患者64例,生存者32例,死亡者32例。第1、2、3、5、7天死亡者PD-1+/CD3+T细胞百分比、PD-1+/CD4+T细胞百分比高于生存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D-1+/CD3+T细胞百分比、PD-1+/CD8+T细胞百分比与降钙素原呈正相关(r=0.313,P=0.015;r=0.375,P =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3天PD-1+/CD3+T细胞百分比、PD-1+/CD4+T细胞百分比、PD-1+/CD8+T细胞百分比是影响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D-1+/CD3+T细胞百分比为3.63%,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度 96.43%,特异度 59.38%。PD-1+/...  相似文献   

20.
戈谢病(G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由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引起, 并具有不同表型。神经病变型GD(nGD)是较严重的疾病形式, 临床表型包括急性神经病变型GD(GD Ⅱ型)和亚急性神经病变型GD(GD Ⅲ型)。随访常发现GDⅠ型至Ⅲ型转变的病例。GD Ⅲ型除出现内脏损伤、骨破坏等外, 亦会出现逐渐加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区分不同的GD类型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GD Ⅲ型的神经病变特征及相关治疗进展, 为GD Ⅲ型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