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植胰早期胰腺炎与能量物质消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植胰早期胰腺炎是胰腺移植术后常见现象,轻者表现为水肿型,重者胰腺坏死,移植失败。其发病机理与缺血性损伤、低温损伤、再灌注损伤以及手术中触摸胰腺机械性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观察了移植胰早期胰腺炎与胰腺能量代谢变化的关系,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岛移植治疗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总结文献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例胰岛移植治疗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的临床资料,并随访6个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接受胰岛移植的3例患者术后胰岛功能良好,空腹C肽水平均较术前明显提升,出院前1例实现停用外源性胰岛素,其余2例胰岛素用量减少2/3以上,且均血糖平稳。结论 对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的患者实施胰岛移植可以有效地补救性治疗糖尿病,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胰腺移植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46例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供体同期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受者及2019年11月至2023年7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0例DBD供体SPK受者,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组及无血栓组。对两组受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估供受体的特征与胰腺移植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供受体年龄增加与胰腺血栓形成关系不大(P> 0.05),受体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移植胰腺血栓形成关系密切(P=0.01),胰腺外分泌液引流选择方式对移植胰腺血栓关系不大(P=0.49),采用动脉或静脉来延长供胰静脉与胰腺移植术后血栓形成有关(P=0.02),接受肝素后序贯用阿司匹林比单用阿司匹林的受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低(P=0.04)。供者淀粉酶的变化是移植胰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4),受者术后第7天D...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成功率较高的新型猪胰肾联合移植术式模型.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猪胰肾联合移植术式创新组(供、受体各4头)和传统组(供、受体各4头),两组术式方法主要区别在于胰腺移植的器官移植部位,供、受体血管重建和外分泌处理.结果 创新组4例移植胰腺开放血流后颜色红润,动脉搏动良好,十二指肠颜色与受体相同并可见蠕动,肠管内有胰液充填.传统组4例在移植物恢复血供后即出现胰腺、十二指肠水肿,颜色由鲜红逐渐变为紫黑.结论 成功建立的新型原位猪胰肾联合移植术式模型可为基础研究提供更加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一种成功率较高的新型猪胰肾联合移植术式模型.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猪胰肾联合移植术式创新组(供、受体各4头)和传统组(供、受体各4头),两组术式方法主要区别在于胰腺移植的器官移植部位,供、受体血管重建和外分泌处理.结果 创新组4例移植胰腺开放血流后颜色红润,动脉搏动良好,十二指肠颜色与受体相同并可见蠕动,肠管内有胰液充填.传统组4例在移植物恢复血供后即出现胰腺、十二指肠水肿,颜色由鲜红逐渐变为紫黑.结论 成功建立的新型原位猪胰肾联合移植术式模型可为基础研究提供更加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一种成功率较高的新型猪胰肾联合移植术式模型.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猪胰肾联合移植术式创新组(供、受体各4头)和传统组(供、受体各4头),两组术式方法主要区别在于胰腺移植的器官移植部位,供、受体血管重建和外分泌处理.结果 创新组4例移植胰腺开放血流后颜色红润,动脉搏动良好,十二指肠颜色与受体相同并可见蠕动,肠管内有胰液充填.传统组4例在移植物恢复血供后即出现胰腺、十二指肠水肿,颜色由鲜红逐渐变为紫黑.结论 成功建立的新型原位猪胰肾联合移植术式模型可为基础研究提供更加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多甙在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解胰腺移植术后应用雷公藤多甙对移植胰腺功能存活的影响。方法 供体为雄性Wister大鼠,受体为雄性SD大鼠。受体经尾静脉注射链脲霉素50mg/kg制备成糖悄病大鼠模型。胰腺4移植受用全胰腺、十二指肠移植,胰岛素回流采用门腔静脉吻合的体循环回流,外分泌胰液采用 受体十二指肠间侧侧吻合的肠引流法。血管吻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胰腺移植术后开始每隔采用供受体十二指肠间侧侧吻合的肠引流法。血管吻合采用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胰岛移植术后微循环的建立。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胰岛移植与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加以综述。结果 移植后的胰岛再血管化在 1周内开始出现 ,并于 10~ 14天内完成 ,其微脉管系统的结构与胰腺的原位胰岛较相似 ,其血流灌注方向从 β细胞→α细胞→δ细胞 ,并来源于宿主的微血管床。移植后胰岛的间质压力明显低于毛细血管压。同基因与异基因胰岛移植术后微循环建立是不同的 ,异基因移植可出现微循环衰竭现象。影响微循环建立的因素有 :①胰岛分离后的培养温度 ;②胰岛培养天数及冻存方法 ;③免疫抑制剂 ;④血糖 ;⑤促血管生存因子。结论 移植后胰岛有足够的微血管血供对其移植的成功及其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有助于了解移植胰岛存活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2019年, 第一届胰腺移植国际共识大会制定了第一个胰腺移植临床实践指南, 并于2021年正式发表。指南涉及49条关于胰腺移植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专家组评审意见, 认为所有类型胰腺移植均可显著改善受者术后远期生存、生活质量以及减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进程, 优先将供者肾脏分配给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 SPK)受者是合理的, 同时提出了涉及胰腺移植供受者选择、免疫方案、手术技术以及术后预防方案等临床实践的110条专家推荐意见。本文通过对该指南进行解读, 对推荐意见进行重新归类整理, 以增进理解, 提高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治疗及结果.方法 统计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施行的胰肾联合移植术6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外科并发症将受者分为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分析手术治疗的原因,评估再次手术对受者及移植物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术后1年内,受者死亡原因主要为肺部感染(3例)、心脑血管意外(2例)、消化道出血(1例).感染及心脑血管意外是导致受者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5/6).56例胰腺手术成功,术后(14± 8)d完全停用胰岛素,外科并发症导致移植胰腺切除4例.15例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术后接受透析的时间为(33±12)d,其余受者肾功能均在术后2~7 d恢复正常,带移植物功能死亡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3/6).外科并发症发生率为25% (15/60).外科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切口感染、移植胰腺血管栓塞及移植胰胰腺炎,外科并发症降低了术后1年受者及移植胰腺的存活率,而对肾脏的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发生率高,明显降低了受者和移植胰存活率,是影响术后早期受者和移植胰存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作为供、受体行胰腺移植术,给予不同方式处理:假手术组(Sham):只行开腹术;对照组(Control):只行胰腺移植术,不行预处理;缺血预处理组(IPC):在供胰切取前阻断血供10min,然后再灌注10min;L-精氨酸组(L-Arg):行胰腺移植术,再灌注前先经下腔静脉注射L-Arg 10mg/kg体重;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L-NAME):供胰切取时阻断血供10min,再灌注10min;然后行移植术,在再灌注前,先经下腔静脉缓慢注射L-NAME 10mg/kg体重。各组手术完成后,于再灌注6h检测血清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水平,胰腺细胞凋亡指数、胰腺细胞bcl-2蛋白表达情况和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L-Arg和IPC都降低TNF-α水平(P〈0.01)和细胞凋亡水平(P〈0.01),NO水平升高(P〈0.01)。而L-NAME可阻断该保护效应。IPC和L-Arg均能激活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L-Arg可以模拟IPC对大鼠胰腺移植I/R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合成NO,激活bcl-2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Cook.  DW  梁永 《国际外科学杂志》1989,16(6):343-346
临床上胰腺移植正在广泛地用于治疗糖尿病。随着外科技术和免疫抑制方案的改进,以及对排斥反应的认识,使得同种异体移植物和患者的存活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初步的临床资料表明,有功能的胰腺移植物可以阻止或逆转多数糖尿病佛发症,尽管对视网膜病变的作用仍有争论,在成功的胰腺移植术后患者健康状况好转。胰腺移植用于治疗糖尿病,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在1966~1987年国际胰腺移植登记处(International Pancrease Transplantation Registry)报告的例数就达1157例,其中自1983年就实施了736例。随着早期技术方面问题的解决和免疫抑制方案的改进,移植物的存活率提高了,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同样减少了。  相似文献   

13.
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胰腺功能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胰腺功能的监测方法。方法:分析我院5例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成功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恢复良好,移植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未发现有排斥反应。结论:围手术期通过动态监测患者血糖、C肽、血胰岛素和血尿淀粉酶、腹腔引流液淀粉酶以及十二指肠减压管引流液淀粉酶,并结合Doppler彩超检查,可以较好地了解移植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胰腺内分泌门静脉引流、外分泌肠腔引流式(PE)一期胰、肾联合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对5例1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施行PE一期胰、肾联合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技术和非手术性并发症的预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其中3例恢复良好,2例围手术期死亡,分别死于胰漏感染和FK506药物中毒。存活者术后3d血肌酐、尿素氮恢复正常;术后7d停用胰岛素,移植胰内、外分泌功能正常。结论:PE引流式胰腺移植在生理、代谢和免疫学等方面更具优势和合理性;PE式将是胰腺移植优先选择的术式;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胰腺移植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糖尿病 ,其移植效果和移植数量仅次于肾、肝、心移植而占第4位。近年来胰腺移植在受者选择、移植术式、排斥反应的监测与防治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胰腺与胰肾联合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前已公认胰腺与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IDDM)及其并发症的安全、有效方法。移植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根治IDDM,完全停用外源性胰岛素,消除或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由于糖尿病病变的特殊性、移植胰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物丢失率高以及术后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副作用,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移植后糖尿病(PTDM)等因素,胰腺与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选择与应用比单纯肾移植更复杂,涉及问题更多。本文就胰腺及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的临床应用及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对大鼠移植胰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对大鼠移植胰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同系大鼠异位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 ,大鼠移植术前和术后 5min静脉注射L 精氨酸 (L Arg ,2 0 0mg/kg)和N 硝基 L 精氨酸甲酯 (L NAME ,10mg/kg) ,移植术后 1~ 72h经腹主动脉取血测定大鼠空腹血糖、血清中脂肪酶、淀粉酶及中性粒细胞化学趋化性细胞因子 (CINC)含量 ,测定移植胰腺组织中NO含量、CINCmRNA的表达及髓过氧化酶 (MPO)活性 ,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移植胰腺组织中NO含量L Arg组 >对照组 >L NAME组 ;CINC在再灌注后 3h出现峰值 ,L Arg组为(7.66± 1.5 3 ) μg/L ,L NAME组为 (3 4.18± 3 .12 ) μg/L ,对照组为 (2 6.3 1± 2 .0 1) μg/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移植物中CINCmRNA于再灌注后 3h表达最强 ,L Arg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L NAME组和对照组 ;L Arg组胰小叶间质水肿和胰小叶内中性粒细胞浸润较轻。 结论 外源性应用L Arg或L NAME能够分别增加或减少胰腺组织NO含量 ,NO能抑制CINC的升高及CINCmRNA的表达 ,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 ,对移植胰腺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P选择素(Ps)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Ps单克隆抗体的治疗作用。方法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移植组和治疗组。移植组和治疗组均进行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术,但治疗组于再灌注前5rain静脉注射Ps单克隆抗体。3组分别于腹主动脉开放后1(n=5)、3(n=5)、6(n=5)h取血测定血清淀粉酶水平,并切取胰腺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Ps、I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移植组胰腺组织损伤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血淀粉酶升高,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直接相关;而治疗组胰腺组织损伤不明显,血淀粉酶减低。移植组各时段Ps、ICAM-1均有阳性表达,且Ps再灌注1h为表达高峰,ICAM.1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加,假手术组、治疗组Ps、ICAM-1不表达。结论Ps及ICAM-1按一定时间顺序参与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Ps可能是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起始因素;抗Ps单克隆抗体对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胰腺腺泡细胞凋亡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法。胰腺移植之后患者可获得正常的糖代谢,不需要外源性胰岛素并可逆转糖尿病的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移植后排斥反应是影响胰腺移植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靶细胞的凋亡是导致靶细胞损害并进而引起移植物丧失功能的机理之一。本研究动态观察大鼠胰腺移植后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初步探讨大鼠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以期为临床胰腺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胰腺移植主要包括单独胰腺移植 ( pancreastransplantationalone,PTA )、肾移植后胰腺移植 ( pancreasafterkidneytransplantation ,PAK )和胰肾联合移植 (simultaneouspancreas kidneytransplantation ,SPK)。与其它实体大器官移植一样 ,胰腺移植成功的真正转折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和应用、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和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 ,胰腺移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猛开展 ,胰腺移植受体及器官存活率显著提高。据国际胰腺移植登记中心(InternationalPancreasTransplantRegistry ,IPTR )记录 ,至2 0 0 1年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